为什么有人说要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

为什么有人说要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

这个问题“花小花游记”来回答。

十几年每年两三次的旅游,我已经自认为我是一个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如果有人因为你喜欢旅游而远离你,这样的朋友不必挽留

远离你的原因大体上有这么几个:

1、认为你不务正业,玩性大

这类人多以同事或者领导为主,由于喜欢旅游,会经常在同事面前提到旅游中的一些感受,也会经常做旅游攻略,更喜欢在朋友圈发布旅游拍的图片。而你的职业又不是旅游方面的,会让同事或者领导有一种这人是不是不靠谱的感觉,有了工作上的事情就会交给别人去做,会把你晾在一边。

2、认为你显摆、炫耀

毕竟大多数人不是穷游,旅游花销也是很大的,一年拿出两三万元出去旅游,对工薪阶层的人来说还是比较吃力的。而你经常在朋友圈晒旅游图片,总感觉这人是不是“拆迁户”呀?还是和这人少来往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慢慢的会各自有各自的圈子,人家喜欢安静地读书、喜欢在家里自己做美食,而你却喜欢满世界疯跑,共同话题变少了,也会慢慢淡出朋友圈。

3、你通过旅游,品味提升了,格局低的人自然远离你了

在旅游的过程中,你不断学习,见识越来越丰富,品味越来越高。朋友圈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自认为品味不如你的人,也就很少互动了。随着你格局的提升,你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们。就会互相远离,并不是单方面的远离。

二、是朋友,无论贫穷与富贵,一定会不离不弃

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是“苟富贵勿相忘”的,也是“不抛弃,不放弃”的。那些酒肉朋友、知面不交心的朋友、为利益挤破脑袋而来的朋友,都不是真朋友,因为喜欢旅游而离开的人,不是真朋友。

1、朋友不在多,而在精

试试看,当你因为旅游而到了朋友所在的地区,已经告知对方了,对方是热情接待还是避而远之。当你因为缺钱,向通讯录里50个人发出借钱的短信,有多少人慷慨解囊,为你来解燃眉之急。当你有了成绩有了收获,和朋友分享,有几个人能与你一起庆祝。当你家里有危重病人,而你又不在身边,有多人能替你照顾家人。不试不知道,一试见分晓。

2、患难之中见真情

见面打个招呼、节假日发个短信问候,并不一定是朋友。唯有在患难之中,才能看出谁是朋友。这是一个人性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是否是旅游的朋友,是否因为旅游而离开你的朋友。

三、旅游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100个人会有100种答案,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视角,对生活的、对工作、对人性、对未来,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待旅游的认识也会不同。适合自己的,就是自己想要的最好答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1、对父母孝敬的一种表现形式

父母一辈子不容易,拉扯我们长大,送我们读书、工作,如今到了回报的时候了,利用空闲时间,陪父母说说话、到处走走,弥补一下他们从前的缺失,只要父母高兴,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2、减压、舒缓工作节奏

平时大家为了工作忙忙碌碌,为了生存拼命赚钱,适当的放松一下,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生活应该一张一弛,不能永远绷紧这根弦,一旦长期绷紧,就容易出问题。

3、长见识

通过旅游,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应该是挂在喜欢旅游的人嘴上的口头禅。而实际上也是如此。

4、锤炼意志

旅游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旅途中随时都有意外发生,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在无人区生存,如何培养自立自强,都可以通过旅游来实现。

以上是“花小花游记”的全部回答,如有不妥,敬请留言讨论。喜欢我,就关注我,小花带您畅游美丽中国。

为什么有人说要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是一种生活调剂方式,而不能算主食。以旅游为生活意义,就是把零食当主食了。

经济条件

旅游是行走在路上。中国有句老话,叫“穷家富路”。意思就是在家过日子需要打算着过,一旦出远门,就要多预备点钱财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在路上的旅游是会有很多突发情况的。

所以旅游需要更多的经济条件来支撑。

但生活不只是远方和诗,生活里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人认为这些是苟且,但个人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旅游需要的花费真的是很大。吃住行玩,没有一样不需要金钱来支撑。这也成就了每次黄金周动辄多少亿的经济数据。

但除了冒险家和旅行家,绝大多数人还是在既定的轨道里运行生活。之前有个段子,说九月的工资贡献给了十一,所以月光。

旅行的意义

上车睡觉,下车打卡。拍照购物,到此一游。

我见过太多的这样去旅行的人。到了目的地,住星级酒店,拍照打卡,自驾或者打车,购物,到此一游......其实一个地方真正的人文却是没有感受到的。

当然还有亲子游。

我是个有孩子的人,也一直遵循着“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自从孩子1岁开始,有空就带着她到处走走看看。后来我发现,其实对于小小孩来说,三亚的沙滩和门前的小沙堆其实没有区别。

旅行的真正意义是沉淀下来去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在小巷、茶馆里去品味它的前世今生,在一个个传说中寻找它的历史。

而我在人潮拥挤的景点见过为与标志物拍照打架的,见过太多走马观花看一眼的旅行者。他们旅行的意义仅仅只是“到此一游”,只是朋友圈里的一个某地定位。

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

生活的真正意思是发现和创造。每个人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直在路上,那是旅行家和冒险家的意义。

真正成熟的人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工作上的责任和家庭里的责任,而不是永远都在的远方。

为什么有人说要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

旅游热其实在中国只是一股子风,真正在旅游者享受其美好体验的旅行者极少。很多人将旅游作为一种时髦,如果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不仅会跟在后面花钱买罪受;而且还会因为旅游次数太少,被一些旅游达人讥笑和指责。

跟那些旅行达人混在一起,你必须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花费一大笔钱“周游列国”。然而,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里,表明你已经到过五湖四海或“亚非拉”。但是,旅游文化方面,基本上只能够说出一个大概。在经济核算上得不偿失,收获甚微。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现在旅游,已经成为诸多行业赚钱的无本生意,所以全力推广,各种方法洗脑。

本人祖籍浙江,出生在上海,定居在江苏。曾经在北京、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有过工作经历;在上海、陕西西安、浙江绍兴、江苏南通和常州,都有工作和生活经历。可能因为见多识广,所以一直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太多资金用于外出旅行。

本人的旅行审美要求很高,当年曾经工作过的城市,都因为业务繁忙没有全部领略过当地的名胜古迹。而且,本人喜欢欣赏“名胜 ”,不太喜欢“古迹”;喜欢大自然,不太喜欢那些寺庙和古代豪宅。

在内地旅行同质化现象十分明显的背景下,本人的旅行诉求一再受到负面影响;对于“买买买”,以及走马观花形式的旅行,更是比较排斥。因为本人的旅行,着重当地的风土人情,所到之处除了领略风景之外,还要充分感受旅游地的人文习俗;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陶冶自己的情操。

非常遗憾的是,朋友圈的一些旅游达人,在“周游列国”之后,胸怀并未看涨,还是一副小市民的格局。所以题主问得好、说得好;三观不合,还是“ 各自为政”。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世界那么大,你也看不过来!

退休人员,收入不及上班一族,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没有必要都花费旅行上面。适当选择自己钟情 的名胜古迹,到过几处就好了,现在同质化的旅游景点太多了。

读完本人的问答,希望旅游达人别先骂人;你先回家数数钱袋子,再回想一下自己的旅行收获,保不定还要感谢本人及时为你“止损”!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顺祝本周生活快乐!

为什么有人说要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

谁在说这话?好像是为我说的吧,我离开了上海这个家回到故乡买了套公寓房做了空巢老人,就是为了远离那个把旅游当生活的人,此人是谁?是我的妻子。对旅游我自己并不喜欢,但是对家人还是很宽容的,我的退休金全是我妻子领取,先是我自己省出了钱,拿了5千元给我妻叫她去旅游,也就是说这旅游开头是我主动支持她去的,但是旅游只能偶尔为之,如果迷恋着旅游,或者整天不在家,经常热衷于聚会聚餐这就引起了我的反感,为什么?在经济上我的退休金是我妻子领的,她旅游或聚会聚餐就不回家,她有时扔给我十或二十元要我自己买伙食,有时对我说菜冰箱有你自己烧吧,有时给我烧一、二个菜作为我的伙食,一星期她能在家几天?我在家看小狗 ,自己做饭,到后来几乎天天不在家,我既看家,做家务,伙食费也常常自己的钱来买,那我的退休金不就是她的净收入了吗?所以把我的宽容当自己的“福气”了,人总是会算的,既然你不在家,那我也可以不在家,你喜欢到处跑,我也可以回家乡住,这样我就全面收回我的退休金,她不愿意可是她没道理,国家退休金是给我的,她不愿意也没办法,所以任何事不要做得过分,如做得过分那最后真正倒霉的还是自己。

为什么有人说要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

以旅游为人生意义的人,大多生活在理想之中,他们与现实生活多少会有些隔阂和疏离,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往往并不为常人所理解。

身边就有一对夫妻,他们旅游至上的生活理念,常常会引起大家的品头论足。

这对夫妻,男的是公务员,女的是小学教师。二人退休后,家成了旅馆,全国各地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家”。从长相和工作性质上来看,二人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的生活理念却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太超前了。在退休后的近十年里,他们走遍了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全国各大旅游景点的特产也几乎一样不落地被他们运回家中。各种玉器、银镯银腰带、名茶、橡胶枕橡胶床、保健品等等堆满房间,当然,这些东西,也会同他们的靓照,一同出现在不断更新的朋友圈中。

二人口才又都特别好,回来之后,除了把各地纪念品向大家发放之外,还要绘声绘色地讲述旅途见闻,让听众深受感染,一瞬间甚至会产生马上也要随他们一路向前的冲动。

可是,真正了解他们家庭状况的人,背地里又难免会对他们的行为有些微词。

老两口年轻时就好玩,对孩子学习也不上心。孩子初中毕业后,念了两年职业高中,就去北京打工。因为没学历,工资也不高,现在年近四十,还在外地漂泊。但是老两口却对儿子现状十分满意,逢人问起,还会自豪地说:儿子在北京工作,长大成人了,我们现在是没有负担了。其实,按我们当地人的过日子方法,做父母的应该勤俭生活,想方设法给孩子攒个首付,无论如何让孩子有个稳定的栖身之地。可是,人家就是这么乐观,就是这么想得开,两个人开开心心、无忧无虑地行走在路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游是人生的点缀,是生活的一个补充和调剂。

世界那么大,谁都会想着去看一看,但具体实施的时候,还一定要摸一摸自己的衣袋,还要有计划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旅游,很难会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全部意义。因为,我们要上班,要养家糊口;要买房、买车;要供孩子读书,要赡养父母;还要不断满足日益增大的各种生存欲望……

“远离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实际上就是要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切合实际,让自己在现实的框架之下,能够更合理、更真实地生存,不要被别人的虚幻和所谓的“美好”所带偏,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

历史上的名人有过这样浪漫而诗意的生活,但细品之下,他们的生活真的是那么超凡脱俗、无比美好吗?

大诗人李白一生都在游历,可谓旅游达人。在与名山大川的交流中,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但,当我们对李白的生平稍加留意后就会发现,他的游历,有许多无奈和无助的成分,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放,背后是“与尔同销”的“万古”之愁,那“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是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受到皇权蔑视之后的宣泄。

台湾作家三毛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的行踪,还有她在撒哈拉沙漠上的童话般的爱情故事,难道不是她对滚滚红尘厌倦和疏远的巧妙表达?

所以,以旅游为生活意义的人,往往是对生活不够满意的人。他们寄情山水,是为了远离现实的苦恼,是为了平复现实无法打开的心结。

( )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