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在《雍正王朝》中,王掞是太子胤礽的老师,他的一生心血都倾注在太子身上,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好皇帝,是他为之一生要奋斗的事业,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可谁知太子是个不成气的家伙,任凭王师父使出全身的洪荒之力,太子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康熙至少给过胤礽两次坐上皇位的机会,可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眼看着就要到手的皇位被他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推开了。

九子夺嫡,虽险象环生,但对于太子来说,他无疑是挨着皇位最近的人,其他皇子得靠抢,而他可以名正言顺,太子胤礽如果能成功的登顶九五之尊,那么王掞自然也就是功成名就,心满意足了,能够培养出一代帝王,作为老师这是何等的荣耀呢!

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王掞最后转身投向四阿哥胤禛,并且为他的即位做出了切实的行动,他为何选择放弃了太子去支持四爷呢?康熙说给他的中药“续断”又有何深意?

王掞力保太子

一、太子的第二次被废让王掞心灰意冷,太子是烂泥扶不上墙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康熙在位有61年之久,而胤礽也做了四十年的太子,太子之路走得也是很漫长,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没有干出一件像样的名堂来,不务正业的事倒是层出不穷,康熙轻易并不想动太子之位,因为太子是国之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动的不好是会引起朝局动荡的。但有两次康熙被逼得忍无可忍,只能拿太子开刀:

太子不务正业

第一次太子被废的原因有二:

1.太子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在《雍正王朝》第一集中,皇帝正在为了黄河发大水之事在朝堂上讨论,而太子胤礽却姗姗来迟,皇帝在开这么重大的会议,尽敢迟到,他是干什么重要的事情去了呢?

胤礽原来是和相好的人约会去了,这个女子的身份还很特别,她是皇帝的郑贵人郑春华。人家心里装的哪里是国事,黄河发大水只要不淹到他的宫中恐怕也不会着急吧,在这紧要关头他却在干着蝇营狗苟的见不得人的事,哪儿有一点太子的担当呢?之后赶到会场,康熙问他黄河发大水了要怎么办?结果又是一问三不知:

康熙:胤礽!

胤礽跪下道:儿臣在!

康熙:你是太子,你说,该怎么办?

胤礽:儿臣以为应该马上救灾,修……马上修河堤。

康熙:怎么救灾?怎么修河堤?

胤礽:这……皇阿玛英明睿智,自有主张。

康熙:朕是有主张的,朕现在问的是你有什么主张。

胤礽:无法作答!

此时皇帝当然还不知道太子与郑春华有苟且之事,能力不行还是可以历练的,并未想过要放弃他,动摇太子之位。可他与郑春华之事是愈发的不可收拾,两人通奸之事被皇帝逮了个正着,并且郑春华还怀孕了,皇帝发现了这件事并未声张,因为在皇家出现这等家丑怎能外扬呢?但是此时在皇帝心里应该是已经涌现出了要废掉太子的想法。

太子与郑春华有染

2.八爷党设计太子谋反,推波助澜:太子与郑春华通奸,在皇帝那儿埋下了被废的种子,八爷党设计太子调兵谋反对太子被废之事是火上浇油,皇帝虽然最终识破,兵不是太子所调,但是太子所犯的罪行足可以废他八百回了。若没有这个理由,康熙还找不到理由去废他,正好调兵谋反之事撞上来,那就把他接了,先废了太子。

我们知道康熙儿子众多,参与夺嫡之争的皇子不在少数,太子之位一挪空,八爷党、四爷党、废太子一党哪个不是对这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呢?这又让康熙犯了难,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给废太子复位。

皇帝给废太子复位

作为师父的王掞为保胤礽复位也是煞费苦心,他不惜当着众人的面骂康熙是昏君,并联合一些门生顾旧上书保胤礽,胤礽这一次算是很幸运如愿复位,可复位之后呢?他没有反省之前的过错,皇帝特意南下,给他监国历练的机会。

他反倒利用这次机会开始独断专权、结党营私、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对待八爷党或是和他有关联的人上的条陈无论是对还是错,皆一口否绝,并且还要将他们一一罢官,宰相马齐的话他更是当作耳旁风,一言不合连马齐也敢罚跪,连康熙都要看马齐三分薄面,老子都不敢做的事他却大胆的做了。

太子刚愎自用

他做了这些事情都还可以容忍,也不会导致被废,但是他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成为了他第二次被废的导火线:那就是为了得到百官行书,他与任伯安勾结,并且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书信最终落到了皇帝的手中,皇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

他把这封信寄给了太子,此时的皇帝还在给太子留后路,只要他拿着书信自己主动认错,那么他还是有机会的,可是他并没这么做,而是狗急跳墙了,生起了造反之心,他的这一次造反彻底的断送了他的太子之位,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就是因为这一次造反。

太子不知反省第二次被废

而作为老师的王掞凭他使出洪荒之力来力挽狂澜也无力回天了。他力谏太子要有“包容天下之量,不能以私情意气用事”,太子哪里会听他的,当面应承着他,转过背就有自己的一套行事,但他依然有一颗要保太子的心,

只是他也知道,凭他说什么,做什么,也都无济于事了,皇帝这一次绝不会再轻饶。王掞对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是彻底的失望了,太子的两次被废让他心灰意冷,他的人生希望和目标都落了空,一生的心血在太子身上付诸东流。

皇帝下诏书废除太子

二、王掞并不甘心,四爷的确优秀

王掞一生立志要培养出一个好皇帝,眼看着自己已经走到了坟墓的边缘,太子被废,希望破灭。他不置田庄,不娶妾,不续妻,一门心思放在教育太子的事情上,在废太子身上他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你说这怎么叫人心甘?

于是王掞在众多的皇子当中,他转身投向了四爷,四爷为什么能得到王掞的支持呢?王掞他自己说了:

我要做这天下第一事,也得辅佐一个明达知礼的。看看我们这些爷,养尊处优,只知道看戏,玩鹰的就一大半,有的做事,有的拆台,有的看笑话儿,有的心藏险诈,一心要做杨广!有几个操心天下事务的?我今儿见你,就是明一明心迹。我快死的人了,未必够得着上侍候下一代主子,但我心里想着,盼四爷将来有福继位!

从王掞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他还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教一个好皇帝出来,第二个是四爷本身的才能得到了王掞的认可,是一个值得扶持的人。那么四爷是不是正如王掞眼中所看到的一样呢?

四阿哥是实干家

我们知道四爷就是康熙之后的雍正,在众多的皇子中,四爷比起二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等人确实要实干很多,就比如黄河发大水,是他去筹款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洪水的处理也是他想办法解决的。

皇帝想要收账,其他皇子都有自己心中的小九九,为了自己的利益都选择了躲,只有四爷挺身而出,或许在那个时候,在皇帝心中对他已经是十分的认可了吧。所以四爷本身比其他皇子要优秀,这也是王掞要推荐四爷的一个原因。

王掞心有不甘

三、康熙用“续断”暗示太子人选

自从王掞转身投上四爷之后,他就时不时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当然无法给出他明确的答复,于是在康熙生日庆典上,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王掞又开始上奏折了,而奏折的内容自然是推荐四阿哥做太子。

康熙翻看了一眼奏折后,只字不提四阿哥的事,而是问起了他的身体说:“看来你身子骨好多了,朕赐的药用了么?",康熙赐他的药是什么药呢?王掞得的是红痢,所以赐他的一味药名曰:“续断”。

自从得了这一味药之后,能读懂帝王心术的王掞就开启了他的大胆建言,只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后面康熙又语带双关的提醒他说:“朕赏你的药是治红痢的神方,《本草》中载得明白。你要细看。此药要火候,火候不到,效用不显,你且安心吧!”

四阿哥顺利即位

这续断是给了王掞一颗安心丸,这其中又隐藏着何种深意呢?这当然得从王掞是废太子的老师说起,太子两次被废王掞是伤透了心,曾多次想自杀,都被康熙阻止了,死又死不成,活着希望落空,也不并不舒坦,于是此时他想到了去举荐一位实实在在干事的阿哥来做太子,这既可以完成他自己的心愿,于国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个时候他看到了胤禛,胤禛在开始时是属于废太子一党,与废太子是一艘船上的人,只是四爷在得到谋士邬思道之后,开始慢慢脱离废太子的队伍,暗中自立了门户。所以康熙给王掞赐了“续断”,意在告诉他四爷已经是默定的太子。

续断是什么?续断又名接骨草,意思是太子断了,再由四爷来续上呗,如果太子是其他阿哥,皇帝自然就不会用续断二字,而在这个时候王掞也就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了。

王掞喝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在里的续断,不只是四爷接太子之位续上,也是将王掞一生的理想给续上了,在废太子那里断了他想要培养一个好皇帝的理想,在四爷这里又把他断了的理想给接上了。续断!续断!续断!实在是大有一番意味在其中呀!王掞最后跟自己说:“我这一生,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最终是不输不赢呢?”你们认为王掞是输了呢还是赢了?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不必细讲,王琰;康熙朝重臣,关键他是太子太傅,即太子的师父,职位非常重要,涉及到皇储的教育及如何治国安民的方略。

在《雍正王朝》的剧中有是这么表现的,,,

第一次废太子的那年冬天,康熙由承德回京,到了正阳门前,百官跪迎,当康熙帝看到王琰也在跪迎之例时候,他叫张五哥是这么办的:

康熙帝让张五哥把王琰师父搀到皇帝的车上来,为什么?

这是康熙帝的心思,他明白王琰这位帝师是尽力了。太子的这一切都是太子不休德的结果,怨不得这位太子的师父并表示愧疚。

康熙也公开对王琰师父说道,朕为什么召你共乘玉撵,意思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这个待遇的。

对于康熙帝的这些礼遇,王琰师父也是心知肚明,不过;对于太子胤礽走到今天这一步,王琰也是有话要说的。

他认为;其余的阿哥哪个不是各自为政,包括上书房的各位大臣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但是,康熙帝的一句朕意已决,使王琰已无回天之力。

第二次废太子,那是因为太子胤礽谋反造孽,真正的不可活了!王琰回想自己的一生,用尽了心血,可太子胤礽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王琰不死心,再次上书于朝堂差点没让康熙帝给宰了,这是康熙六十一年的事。

不过王琰对于大清的江山社稷是忠心耿耿的,他看到了雍亲王,皇四阿哥胤禛在众皇子中的敬业精神。

王琰要出头保举四阿哥胤禛了!

可是这位高深莫测的康熙帝对于王琰师父的保举不置可否,说,你王琰有病,应该吃药,只是给出了一副药方:续断

对于王琰这位博学多才的大儒来说他明白了,他要把他揣测的帝王心术为四阿哥清理障碍,急急的来到雍亲王府要见四阿哥胤禛。

雍亲王胤禛对这位曾经的帝师是敬重有加,刚刚坐下来就听王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

四爷;您得争取继位呀!吓死四阿哥胤禛了,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

王琰接着说出了一个大问题;

四爷,您和我说实话,那个女人是不是在您的府里,四阿哥胤禛回答道,您听谁说的?王琰又说,就你蒙在鼓里,那个不知道,八阿哥胤禩他们在就掌握这事了,就等着最后打你这张牌。

这就是康熙帝给王琰出的药方,他指的就是与太子私通的郑春华!因为此刻的王琰已经被康熙帝免职了,康熙帝旨意是说王琰妄议太子之事,煽动朝纲,赐回家致休。

不顾生死的王琰这才来到雍亲王府为四阿哥胤禛处理这个棘手的又致命的女人。

王琰是与四阿哥胤禛一同被康熙帝免职的,四阿哥胤禛岂能不知。

胤禛不得不说实话,这是十三阿哥胤祥托付我的,十三阿哥胤祥还在宗人府圈禁,将来怎么向他解释?

王琰说,她是一个不祥的女人,这个女人罪大于天,太子胤礽已经被她害死了,我不能让她再害了你,她不死我羞死她!

这位与太子胤礽私通的女人郑春华她这日真的死了,被王琰羞死的。

当四阿哥胤禛发现郑春华死了,觉得事情不好,可能王琰师父要出事的时候,连忙赶到王琰师父的家里,只见王琰师父一个人,见四阿哥胤禛来了,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王琰说: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第一步棋我下输了,第二步棋我下赢了!

王琰这位康熙王朝的重臣、太子的师父的意思是,第一步在太子胤礽身上下了这么大的心血却输了,最后的第二步下的大棋就是四阿哥胤禛,是赢了!

最后王琰师父对四阿哥胤禛说:我这一辈子是一输一赢,最后还是不输不赢啊!

这就说明康熙帝通过王琰师父不但传递了信息,而且是非常巧妙,同时康熙帝也看到了王琰这位老臣的忠诚度。

总之:四阿哥胤禛顺利的登上了皇帝位置,这可能也有王琰师父的一份功劳。不知朋友们怎么看?(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批评、所谓侃,就是瞎掰,勿喷!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雍正王朝》中,王掞是真正为了大清江山社稷而活着的人,可以说王掞活得既明白,又悲剧,他是太子胤𧘌的师傅,用一生心血苦心培养太子,把一生的政治抱负都倾注于太子身上,希望太子将来成为一个好皇帝,他就心满意足了。而后来,为何王掞转向舵盘,力荐四爷胤禛呢?康熙说给他中药“续断”,这是何意呢?

王掞是王阳明的后人,祖上家世显赫,康熙皇帝慧眼识英才,把太子交给了王掞教导,王掞对太子胤礽的教育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可以说十分勤勉。久而久之,俩人师生感情更胜于亲情,王掞对太子是越来越溺爱,太子身边的诱惑太多,导致太子没有跟着他好好学,终究还是走了歪路。王掞希望太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可这个不争气的阿斗扶不起来。当然,也可能王掞的教育的方法也不太得当,这就导致太子没从他身上学到精髓,王掞到最后徒劳无功。

胤礽当这个太子也是一个很尴尬的立场,一是自己当太子将近四十年,对自己这境遇感到十分苦闷;二是又怕其他阿哥篡夺了自己太子的之位。长时间的压力使他逐渐丧失自我,后来太子的行为更不可理喻。王掞毕竟是他师傅,对太子感情之深,还是想尽力再扶太子一把。后来,王掞为什么又转拥立了四爷胤禛了呢?这就要从东窗事发,太子两废说起。

东窗事发,王掞徒劳想复位太子

在国库追缴时,太子因欠款苦恼,他知道太子急缺银两,给太子送了几千两的银票,可以看出王掞对于太子的期望,王掞还苦心将银票夹在《大学讲义》书籍中,通送银子的方式告诉太子,以后懂得节制不要大手大脚了,希望他能从书中学习到为君之道。他的一片苦心感动了太子都哭了,太子还理直气壮的说:“他当上了皇帝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王掞。”

王掞语重心长的回应:“只要太子能成为一个好皇帝,为师就心满意足了。”但太子哪还记得他师傅的教诲,早把王掞的苦心教诲都抛脑后了,只是一时间的感动,并没有认真去参透书中之道!

太子胤𧘌也是多次发牢骚,说自己做了四十年的太子,压力太大实在受够了。后来八爷党趁机陷害太子,康熙又误以为太子胤𧘌要发兵谋反,导致康熙和太子的关系闹僵。

后来太子的行为越来越不可理喻,竟然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还被康熙碰见了,这让康熙非常生气,这绝对是宫廷的一件丑闻,太子的行为让康熙感到耻辱,这置于皇帝的颜面何在,所以对胤𧘌已经是恨之入骨。康熙想不明白,自己悉心培养四十年的太子竟然会变成这样的不堪。这也是导致太子一废的主要原因。

太子被废之后,王掞无法接受,于是开始努力的挽回,先是顶撞康熙,然后以全家三十余口的性命要挟康熙,希望康熙能太子改过自新的机会,复立太子。大家都觉得王掞是老糊涂了,太子给康熙戴那么大一顶帽子他不是不知道,还叫康熙复立太子。

王掞是老顽固,但他并不糊涂,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在康熙回京时候,康熙邀请王掞一起乘坐龙辇,从这一举动就大有深意,这个就说明康熙并没有完全放弃太子,王掞和康熙此时就商量等会演出一出戏。太子毕竟是康熙悉心培养了四十年的了,太子在朝中的势力也是树大根深,突然被废了,太子之位其他皇子虎视眈眈,这一空着恐怕要大乱,到时无法控制朝局的稳定。王掞不是一个为利益的人,他一心为江山社稷着想,为了理想抱负,谁当皇帝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下一任皇帝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康熙帝也是为了大局着想,所以必须要和王掞默契演这么一出好戏,这无非是杀鸡给猴看。所以王掞在御前活跃,让太子党看到替太子说话都有如此下场,太子党替太子说话的,就要掂量掂量了。王掞是个精明之人,不仅学问高,也懂得帝王心术,活的最明白的人,他懂得康熙的用意,并且演技高超。

后来太子圈禁出来复位后,想杀郑春华灭口。于是找老十三替他去杀郑春华灭口,老十三被太子要挟不得已就答应了,但是老十三是个老好人,看郑春华可怜,就暗中保护了郑春华。在太子二次被废后,老十三也被圈禁起来,老十三又嘱咐四爷照顾,所以郑春华一直就藏在四爷府上。

郑春华的存在就是八爷党对付太子的一张好牌,但太子被废后,她在四爷府上,这也是给四爷带来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也将会成为八爷党的把柄。

王掞保举四爷,康熙给他的“续断”之意是什么呢?

后来太子两立两废彻底出局,王掞心灰意冷之下几次想死,康熙派人看的紧儿没有成功,再者还把王掞的两个儿子发往军前效力,王掞再次御前活跃,想再次挽回,在竞选大将军王时力荐被废太子出任。被康熙坚决驳回后,王掞觉得无望了,从康熙言行就看出康熙心里已有选定的储君了。

后来王掞看准了四爷胤禛才是将来的帝王之材,是为社稷着想的好皇帝,于是转而四爷胤禛。写密奏给康熙保举四爷胤禛,结果康熙把他免去一切职责,还说:“你的中药火候不够,等火候够了再续断。”王掞听后就明白康熙深意了。

所以王掞连夜前往四爷府上,问四爷:“四爷,您跟我透个实情,郑春华是不是在你府上藏着?”王掞看四爷模糊回应了一下,就直接跟四爷透个底:“郑春华是不祥女子,你一时糊涂保她,她是个害人精,害了太子,我不想再把你也给害了。百密一疏,我知道,八爷党想必也会知道,这就成为八爷对付你的一副好牌,留她想必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呐。当机立断除掉,才避免被八爷党利用。”

郑春华因为是老十三嘱咐的四爷照顾的,所以四爷犹豫不决,最后王掞说出利害,郑春华干碍到国务社稷,四爷不可操妇人之仁,落下把柄别人手里就麻烦了。王掞主动要求帮四爷除掉郑春华这个隐患,四爷才默许王掞去见郑春华,王掞用他读书的一套说教把郑春华羞辱了一顿,后来郑春华羞愧难当,选择自杀了。

王掞为了王家,为了大清,再一次接手了这单脏活,完成的很出色。帮老四扫清了一个障碍,自己总算再无牵挂了,开始自己自杀行为,临走时还跟四爷说:“我这辈子下了两步棋,最后拥立四爷给我挽回了一局,给王家的将来留下一个好的前途,总算不输不赢了。

话说王掞真的不输不赢吗?看未必,要是太子胤𧘌登基,他可能不会自杀。只不过在他是一个以社稷为重的人,夕可逝的骨气,只要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皇帝,不在乎谁当皇帝,最终他自己却为康熙江山的延续,保举可靠的新君,更是给他思想扳回了一局。

结语

康熙高深莫测的“续断”的深意,王掞领会之到位,为了给王家清理障碍,宁愿为康熙背黑锅而自杀,虽然太子辅助不成,最后改变大势,拥立雍正有功,因此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可谓堪称为官场的聪明人,活的最明白的人。王掞不是不输不赢,而是从输到赢!

—END—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这件事说起来话长啊……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人不理解,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王琰,一直坚定的支持太子胤礽,为什么会在“死鹰事件”后上书康熙帝举荐老四胤禛为储君呢?

更蹊跷的是,举荐失败被免职之后,他还不吸取教训,又跑到老四胤禛府上力劝他夺位,这是为何?

一、

王琰是太子胤礽的老师,可谓德高望重,也深受康熙帝的信任。

可是后来随着太子胤礽失势,王琰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最终在帮助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之后,服毒自尽,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第一步棋我下输了,第二步棋我下赢了!”

那么他所谓的第一步棋是指什么?第二步棋又是指什么呢?

如果我们按照剧情的理解,他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第一次保太子胤礽是失败了,但是第二次保老四胤禛是成功了。

可是,他服毒自尽的时候,老四胤禛并没有即位成雍正帝,他怎么就这么有把握成功了呢?

要想解释清楚这句话,我们必须把王琰在剧中的心理变化做一个详细的描述,也就明白了他的苦衷。

王琰第一次精彩表现莫过于大骂康熙帝是昏君了:

这件事发生在热河狩猎之后,由于刑部冤案一事,康熙帝十分恼火太子胤礽,再加上热河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导致康熙帝有了废太子的心思。

当然,他的这次废太子,还有另外的目的,这个另外的目的就是套出假传太子手谕的人到底是谁?关于这个问题,之前讲过多次,这里不解释。

因为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所以太子老师王琰也早早就等在城门口,只等康熙帝的到来……

在城门口等待的众大臣都知道康熙帝是要废太子了,可是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要跟王琰共乘皇辇呢?

二、

其实这代表康熙帝的三个心态,一方面见到呕心沥血三十多年教育太子的王琰等在门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时心软,拉他进来。

第二点心态,则是马上就要宣布废除太子了,不能让其他官员看出来,所以刻意拉了太子胤礽老师进来。

第三点心态,则是带有一点内疚,同时也给他最高待遇,希望一会儿宣布废除太子的时候,他别那么激动!

从康熙帝拉王掞坐下后他的一脸坏笑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算计了王掞,一方面也给佟国维等人打了一个烟雾弹。而王掞也是傻傻的笑,显然他不知是中了康熙帝的计。

结果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王掞前一秒的表现还让康熙帝放了心,结果下一秒就发飙了: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其实他说的并没有错,确实太子胤礽不好干,前有强势老爹,后有虎视兄弟,到处拆台,怎么干?而且他有错,你可以指出来啊,你这就是不教而诛!

气得康熙帝也火了,好啊你个王掞,合着我白把你拉一起坐车了,你竟然如此说我:

“说得好,说得好,朕是不教而诛,无道昏君。那么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结果王掞嘿嘿一笑,我早就准备好棺材了,这时候给康熙帝就出了一个难题:

如果你教育不了我,说服不了我,就把我咔嚓了,那么我就说中了,你就是“不教而诛”!如果你不咔擦我,我就一直在这里喊,你就不能废除太子!

康熙帝也不是吃素的,心想,你还跟我玩忠臣这一套?行啊,玩吧,我把你儿子也套进去,我看你怎么办?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管,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三、

王掞第二次精彩表现,则是在举荐大将军王人选上,在选拔之前康熙帝讲:

“朕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朕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关键在这个“贤”字上,结果大家都举荐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王,而让他出任大将军王,显然不是康熙帝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为之前老十四胤禵已经在老八胤禩面前表过态,而自荐又是朝堂之上的大忌。所以老八胤禩一伙把难题甩给了老十四胤禵,让他无可奈何,康熙帝也不傻,忙说: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听到老九老十都举荐老八胤禩,王掞突然蹦出来: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王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老十讲的老八胤禩能胜任的话,那么太子胤礽也能胜任,而显然太子胤礽是不可能复出的。

很多人以为这是王掞仍不忘太子胤礽复立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实他就是替康熙帝解围,通过举荐废太子胤礽类比老八胤禩,把老八胤禩跟废太子类比,来表明这个提议是多么的荒唐。

也就是从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其他人,而此时最先排除的就是老八胤禩。

四、

再后来就到了康熙帝的“千叟宴”了,既是千叟宴,又是康熙帝的寿辰,王掞也在受邀请之列,而且容光满面的给康熙帝祝寿。

结果,他敏锐的发现康熙帝不对劲,同时李德全也在问康熙帝:

“皇上,您不要紧吧?”

王掞就此知道康熙帝要不行,必须得立储君了,这才有了他上书请求康熙帝立储。

而遍观整个朝廷,符合他心目中的条件的只有老四胤禛,于是举荐了老四胤禛,但是却被打回来了,很多人看到这里非常不理解,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啊?

是的,确实有隐情,这段隐情其实发生在一个月前,那是王掞第一次上书康熙帝请求立储,而这次举荐老四胤禛已经是第二次了。

而第一次上书并没有回复,所以他才在这次“千叟宴”门口等康熙帝,问奏书的事,康熙帝问他:

“朕赐你的药用了吗?”

紧接着康熙帝又嘱咐了一句:

“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王掞这才猛然醒悟,康熙帝送他的药名字叫“续断”,药效是续折接骨,难道康熙帝还想复立太子胤礽?

那么太子胤礽复立最大的障碍是谁呢?

郑春华啊!

所以,他才急于要替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可是随后他一想,不对,太子胤礽已经大逆不道,万劫不复了,那么康熙帝是啥意思呢?

很简单,就是让王掞等待,等到了火候,自然就揭晓了……

可是王掞不能等,等下去的话黄花菜都凉了,于是他就上了第二封奏书,请求立老四胤禛为储君。

结果康熙帝却把他的职务撤掉了……

由此,他知道他猜对了,假如他猜错的话,康熙帝不会撤他职务,就像撤掉张廷玉等人职务一样,目的就是给老四胤禛铺路,给他留下顾命大臣,让这个人情由下一届皇帝来给。

只是王掞真的一心为国,也想给后代留后路,于是选择了自杀,让雍正帝念及自己的牺牲,保全自己一家。

这才是他说做错了一件事,又做对了一件事的最深层含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Li恒成 分类:其它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