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不是印度有多强大,而是在中国远征军的帮助下,日本入侵印度的行动损失惨重,实在打不下去了。

日本入侵印度,是指1944年日本制定的代号为“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在初期日本极为自信的情况之下,誓要横扫东南亚战场,但现实却把日本的脸打的啪啪响。

此次战役,日本方面的最高指挥官为牟田口廉,这个人是当年卢沟桥事变的指挥官,在他的带领下,十万日军扑向印度重镇英帕尔。

原本日本方面认为,这是一场轻而易举的战斗,毕竟当时日本的军队在各个战场上的实力尚可,但是没想到的是,前后就打了一次,日本就宣布放弃。

此战的结果是,日本10万大军,死在战场上的就有5万多人,另外负伤两万多人,保住性命回国的,仅仅三万余人,所有武器装备全部丢失。

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开始,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直到日本宣布投降,期间历时14年,但为何在入侵印度的这场战争里,却如此的不堪一击,仅仅打了一次就放弃了呢?

这背后,不是印度军队有多么能打,也不是日本和印度达成某项协议,而是,日本再打下去,这10万人,就全部都要交代了。

英帕尔战争的背景

1940年,日本趁着英国在欧洲战场上陷入一定危机之时,逼迫英国政府关闭了当时中国仅有的一条对外通道-缅甸公路,紧接着,日本发动了偷袭珍珠港以及太平洋战争,一时间所向披靡,在极短的时间内,日本就占据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

日本目的在于,逼迫英国政府封锁缅甸公路,可以切断中国对外的军事补给线,从而间接的让国民政府投降;另外,可以趁机拿下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就可以补充日本在战争中所需要的补给。

英帕尔战争计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日本在1944年制定了代号为“乌”的作战方向,牟田口廉担任此次行动的最高指挥官,率领十万日军,准备一举攻入印度。

在战争前夕,牟田口廉口出狂言,声称日本陆军天下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此次战争,也一定会速战速决,就是这样的自信和狂妄,以至于日本在当时,仅仅准备了不到18%的军粮。

在日本的计划中,军粮是不用带太多的,就地以战养战,岂不是两全其美?

在当年三月,日本从缅甸进入印度,战争之初,日本确实取得了部分胜利,甚至打的英印联军节节败退。

在这种优势下,日本计划一鼓作气,拿下英帕尔,但胜利却转瞬即逝。

水土不服造成日本士兵大量死亡

胜利没有维持太久,危险出现在印度的雨季到来后,潮湿的天气加上泥泞的道路,让日军士兵出现大量的水土不服,同时由于道路原因,日军的补给线被迫中断,许多士兵开始饥一顿饱一顿,接下来,疟疾、痢疾、霍乱接踵而至,超过3万名士兵被感染,缺乏医疗设备的日本部队,每天都有士兵因此死亡。

由于出发时仅携带了为数不多的军粮,却没想到遭到了恶劣天气的影响,补给线几乎崩溃,在得不到食物、药品的情况之下,日军为充饥,不得已开始以野草和树叶为食。

这种情况下,被说战斗,能活命就万幸,仅在印缅边界,日军就死亡超过5万人,热带雨林成为了日军的地狱。

中国远征军的帮忙

前文讲到,日本逼迫英国封锁了滇缅公路,但由于日本的入侵,英国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日本,以保护他们在东南亚等地的殖民地,因此,又被迫开放了滇缅公路。

1942年,国民政府派兵进入缅甸,自1943年10月开始,中国远征军开始了反攻,时任最高指挥的廖耀湘等国民党军官,充分发挥了中国军人悍不畏死的精神,将入侵缅甸的日本军队打的节节败退。

到了次年4月,为了牵制在缅甸北部的日军,同时为了配合英国的作战行动,中国方面,又加派了两个美械师投入缅北战斗,极大地支援了印度的英军。

在之后的数次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不仅成功的打通了滇缅公路,还多次血战日军,歼灭日军数万人,同时,日本再国际战场上逐渐走向下风,同时在英帕尔战役中,也就打了一次,就匆匆败退。

总结:

日本之所以仅仅入侵印度一次就放弃,主要原因首先是对英帕尔战役的先期估计不足,脆弱的后勤补给和印度的天气、环境帮了大忙;其次是中国远征军联合英国,在缅甸对日军形成了夹击之势头,日本在面对中、英二军就疲于应付,就更别说入侵印度了,所以才会打了一次就连忙败退。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侵华花了14年的时间,是因为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才让其横行霸道。

日军入侵印度只打了一次仗就放弃,如果从军事角度上说,真不是日军不能打,也不是印度不好惹。

因为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没有自己的军队,日军入侵印度是在跟英军交战。

那么是不是英军英勇善战,日军不是对手呢,也不是。

这场战役,日军伤亡5万多人,英军伤亡1.6万,表面上看日军伤亡是英军三倍,但当时日军弹尽粮绝、军中疫病蔓延。

也就是说伤亡的5万多人,很大一部分是被饿死、病死的。

那么日军是如何被打败的?

准确地说,日军是被自己打败的,是将领瞎指挥打败了自己。

导致日军惨败的那场战役叫“英帕尔战役”,战役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时间是在1944年3月8日。

日本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的目的是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进而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把中印公路掐断,断绝中国军队的外援,争取自己在缅甸和中国战场的主动权。

中国跟英国是盟国,英国自然不会旁观;中印公路是中国的生命线,蒋介石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为了保住中印公路这一条生命通道,中国军队也出兵参战了。

指挥这场战役的日本将领叫牟田口廉也,他是个非常狂妄、自负、独断专行,又喜欢冒险的家伙。

牟田口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手下都坚决反对。

反对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要想实施这个计划,没有大路可走,只能渡过缅西北钦敦江,然后翻山越岭,从印缅交界的那加山脉过去。

这样一来,坦克和运输车辆不能通过,粮食和弹药不能及时补充;所以说这是一步险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是牟田口是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卢沟桥事变就是他挑起的,当时此君就是大佐,1940年已经是中将。

日本军人从入伍到当大佐通常要经过20年以上时间,很多人大佐没有当多少年就该退役了。

所以日本军人能当少将已经非常难得,能当中将的更是少之又少,都不是泛泛之辈,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因此说牟田口就是一头蠢猪,显然不符合事实。

虽然那么多部下反对,但牟田口依旧坚持,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你们作为下级都想到的危险,我会没有想到?

行军路线不能通过车辆,我准备有水牛和羊来充当运输工具。

没有粮草,我们可以在路上边走边杀那些牛羊来充饥。

这些牛羊可以携带20天的粮食和弹药,我们走的是险路,出乎敌人意料,可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取得很好的效果,肯定能打赢。

一旦打赢了,那里的军火和粮食不都是我们的了?

牟田口说得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可以说理由还非常充足,世界军事史上的有名战例没有一例是按照套路出牌的。

邓艾如果不冒险,如何灭了西蜀;山本偷袭珍珠港,不也是冒险吗?说白了,打仗很多时候就是一场豪赌。

但是出动10万人去进行一场赌博,代价实在太高,应该把所有的意外都考虑在内,可是牟田口偏偏不去考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牟田口的部下看出其在下一场险棋,纷纷表示反对。

但牟田口是缅甸的第15军司令官,驻缅日军3个师团都必须听他指挥,下级服从上级,反对也没有用。

于是第31师团的师团长佐藤信德只能无奈地预测:所有人都将有去无回,大部分人会饿死。

后来战役的进展,果然被佐藤信德言中。

首先牟田口进行的是一场奇袭,是打算出其不意的,就是说行动首先要保密。可是将近10万人的部队出发,如何能做到保密?

所以在日军出发不久,英军就得到情报,行动还是被泄密了。

英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随即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

这样一来,英军以逸待劳,严阵以待,日军能有好果子吃?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主攻英帕尔,而第31师团负责正面突击。

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

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关键时刻英军得到了美军的大力援助,美军45架运输机将英军15军主力和物资源源不断运到作战区域,对日军进行顽强抵抗,超出了日军的预期。

于是出发前师团长佐藤信德的预言开始慢慢实现,日军的粮食开始供不应求,口粮逐渐下降,一名日军每天只能吃到一两粮食,勉强能维持生命,连枪几乎都端不动了。

负责正面攻击的33师团,在经过激烈战斗,打到英帕尔英军的家门口,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再也走不动了,上前就是送死。

日军第31师团也不乐观,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无法前进一步。

祸不单行,这时候雨季到来了。高温潮湿的环境让日军士兵中瘟疫盛行,而军中缺医少药,只能坐以待毙。

饥饿和疾病折磨着他们,不断有士兵倒下,沿途都是日军士兵的尸体。

1944年7月2日午夜,经东京大本营同意后,日本南方军司令部正式下达了停止“乌”号作战的命令,日军开始了大撤退。

与其说是撤退,还不如说是死亡行军,他们很多人被饥饿和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注定回不去了。

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日军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得了恐英症或者恐印症,这不是日军的风格;日军之所以没有向印度发起进攻,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力了。

日军当时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英帕尔结束三个月后,美军和日军进行了莱特湾海战,日本海军遭受重创,几乎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日军即使国内有兵员也无法向外投送。

换句话说,日军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根本没有能力再发动进攻了。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青岩来答。

1942年,日军极盛时期控制图

1940年9月27日,日本政府与德国政府、意大利政府缔结《三国同盟协定》,意图瓜分欧亚非三大陆。在随后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在亚洲进行了野心勃勃的扩张。1942年,日本已经控制了中国沿海地区、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全盛时期的日本,准备先出兵攻取印度,然后占领中东地区,后因德国人的阻拦而放弃。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有大量的德军士兵成为俘虏。

1943年2月,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而归,不得不请求日本政府进攻印度,以牵制英国人在欧洲的力量。1943年的日军处境与1942年的处境已经大不相同,中途岛的惨败,使得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日本海军的空中优势已然不在,美国人已经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形式。日本军方当然不愿意在这时候,去进攻在印度。可事关大局,日本军方不得不敷衍一下德国人。

牟田口廉也

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指派缅甸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将以四个师团的兵力,去进攻英帕尔城。牟田口廉也就是那个挑动卢沟桥事变的日本大佐,此人有勇无谋,只因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而被日本军部看中,提拔为中将。从没有担当过如此重任的牟田口廉也,接到命令的一刻,竟然激动的要死。为了提早完成作战准备,牟田口廉也命令日军向当地居民征集大量的牛、羊、大象等家畜。效仿成吉思汗西征,用家畜为部队驮运弹药,到了英帕尔城则可宰杀牲畜补充军粮。用牟田口廉也的话说,他这一招足可以为部队提供2个月的补给。

在战争初期,在钦敦江日军依靠凶猛的攻势,击溃了的英军防御部队。旗开得胜的牟田口廉也,变的极度骄横,他命令刚刚渡江的日军火速向英帕尔城前进。

英国总司令蒙巴顿将军比牟田口廉也,要镇定的多。他分析了战场的利弊以后,命令英军在英帕尔城外围构筑大纵深防御工事,借调美国人的运输机向前线调运物资,准备在正面硬杠日本第15军。

4月15日,日军与英帕尔的英军防御部队开始了正面接触。战局的发展大大出乎了牟田口廉也的意料,英军依靠密集的火力、坚固的工事、持续的空中支援将第15军的进攻部队,死死的阻挡在英帕尔城之外。随着战役出现胶着状态,日军的补给逐渐难以为继。那些为日军驮运物资弹药的牲畜,在盟军的轰炸下四散奔逃。负责进攻的俩个师团更是几天,都没有得到任何补给。面对前线日军的求援电报,牟田口廉也竟然恢复到:“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负责进攻的俩个师团在牟田口廉也的压力下只能在丛林中日军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无穷无尽的蚂蟥和蚊虫,食物一减再减,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更是在日军中蔓延的十分严重。

在雨林中苦熬的日本士兵

战役持续到5月中旬,印度雨季到来了,日军仅有的补给通道也全部中断。第15军的士兵非战斗减员达到了一半以上,每个师团的战斗力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日军部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斗志,日军第31师团在师团长佐藤幸德的带领下,首先放弃阵地,向回逃窜。其他的三个师团也纷纷效仿。日本第15军不战自溃,英军在蒙巴顿将军的命令下,对日军紧追不舍。日军在渡过钦敦江后,看到英军追击部队到达后,放弃了所有重武器和伤员,轻装逃回了缅甸。而英军在接管钦敦江东岸阵地后,就没有继续追赶日军。

此战日本第15军,共计战死5万余人,受伤2.5万人,丢失了所有的重型装备。牟田口廉也中将被直接免职,编入预备役。入侵印度的计划,本就是日本人为了应付希特勒的佯攻之举。可在牟田口廉也指挥下,弄巧成真,损失惨重。如果让日本人继续在太平洋战场上抽调宝贵的兵员,去为德国人卖命,那是断断不可能了。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在二战中入侵了所有的邻国,入侵印度一次就放弃了,要问什么原因?很简单,打不过。

日本入侵印度这个事儿,背景是1944年,希特勒命令日本法西斯集团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对英属印度发动攻势,以期打破被动局面,占领印度,在亚洲牵制盟军,为德国在欧洲战场制造转机,为此纳粹专门把在德国接受了长期训练的印度法西斯分子钱德拉·鲍斯等人送回亚洲,配合日军发动攻势。这一仗日本人是不愿意打的,因为日本人自己也快不行了,而且战线太长,印度国土比较辽阔,本来也不适合日军展开,但是德国要求,所以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

1944年3月,日本对印度发动英帕尔战役。在自由印度法西斯分子组织的敢死队的帮助下,日军一度突破英印军防线,法西斯军队士气大振,似乎目的就要成功。然而在这个时候,印度的雨季到来了,本来为了速战速决,日军仅仅随身携带了三周的口粮,之后便由陆路运输补给,而且日军空中不占优势,为了避免轰炸走的是丛林运输路线。

雨季的到来让日军运输补给几乎中断,这时印度军队调整部署,依托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积极防守,使日军陷入困境。自由印度伪军刚刚夺下来的一点儿土地也丢掉了,鲍斯等人只好躲在小岛上一筹莫展。经过多次进攻的日军面对后勤补给跟不上和印军凶狠的火力打击,损失惨重的日军决定撤退,但是一撤不要紧,彻底把日军坑惨了。

南亚和东南亚的雨季气候恶劣,日军粮草不继,部队饿死、病死甚多,在撤退途中这一点更加严重,日军士气开始崩溃,大批士兵饿死、病死、热死乃至失踪,之后犹如丧家之犬的日军遭到英印军追击,沿途遭到中国军队袭扰,再加上日军指挥官自己也很坑人,这一仗日本人彻底打烂了。

回到缅甸的日军清点人数,30万人损失了16万。要说日本失败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首先当时的日本人自己已经在走下坡路,战线也过长,补给跟不上。但是即使日本不走下坡路,占领缅甸的日军其实也已经到了扩张极限了,英属印度有英国人训练,印度的火器装备率本身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就比日本高,英属印度很自然地武器更多地受到西方援助占有优势,再加上主场优势,以及适应气候上的优势。而日军几乎是孤军深入,担任向导的自由印度伪政府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日本人打输了其实很正常。

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日本没有打过印度,也用不着玩文字游戏说那是英属印度,日本也拿德国的援助。历史上距离西方更近的地方更好战,也是一种常态。西方暴打瓜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压制波斯萨法维王朝,莫卧儿帝国对萨法维王朝卑躬屈膝,更东边的东南亚比莫卧儿更落后。在历史上朝鲜还登陆过日本抢掠呢,日本那个过于孤立的地理位置注定它不可能很先进,尤其是进攻印度这种超出它国力扩张极限的事情,即使一时爆发最后失败也是很正常的。

至于日本侵华花了14年,实际上不止14年,至少甲午战争就开始了,因为中国距离日本更近,又处于衰落时期,日本人当然更上心。但实际上它最终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日本不如中国。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日本侵华14年,在中国打了14年的仗才败退,可是他们入侵印度只打了一次就放弃了。这个是不是代表着印度更难对付呢?或者说让日本放弃侵略印度的主因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知道日本的规划,以及当时他们所处的大环境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当年日本是想要吞掉整个中国,然后在征服整个亚洲。只有把整个中国给吞并了,他们才能进攻南亚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

因为若是同时进攻中国和印度,日本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可能。他们是弹丸之国,兵力真的有限,光一个中国就潜质住了日本300万的兵力。

若是中国没有失败,他们就不能让战争扩大化,没有士兵是打不了胜仗的。

但是,一个中国就足够他们头疼的了,更不用说让他们把手伸到印度去了。

当时的印度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是英国的殖民地,等于是日本即便是打仗也是和驻守在印度的英国军队开战。

要知道大部分日军在中国已经就被消耗掉了。

同时,日本还要留守一些人保卫他们日本国土,防止其它国家的偷袭。更加重要的是美国已经在太平洋上打的他们到处逃窜了。他们的制海权制空权都被美国给夺走了,日本已经出现了败退的迹象了。

这个时候的他们还占领了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亚洲的广大领域。

日本当时的情况就是一个蚂蚁想要吞并大象。

这个时候可以说他们已经是无兵可用了,即便是在中国的日军,也开始出现败退的迹象了,可以说在1943年的时候,中国军队就开始发动了反攻了,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打的胜仗就少了,因为中国在多个地方和日军展开了搏斗,他们占领的城池比较多,他们的士兵根本不够用的, 补给线根本提升不上来。

一定要知道他们攻打印度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1944年3月份,若是在过一年日本就投降了。

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对印度试探性的发动了一次战争,当然了这一次战争,他们是失败了而且是大败,日军用了十万人,入侵印度。

最终被英军打的剩下了3万人。

就是这一次试探,让日军察觉到不能在让战争扩大化了,若是在把军队挺进印度,他们的侵略战争,只能是败的更快。

要知道德国是1945年5月份投降的,事实上日本进入印度的时候,德国就要失败了。德国失败后,英国就会让军队入驻印度,这个时候日本只能是找死了。

所以说人员缺少,补给线不足,粮食战争资源匮乏,这个都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在加上他们同时和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开战,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说他们只入侵印度一次,就放弃了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把大部分日军给消耗掉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军队侵略日本了。

还有美国的军队,在攻打日本本土,自保都称为问题了。所以说想要入侵印度,也只能是黄粱一梦。

日本侵华花了14年,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弃了?

二战时期,德国主要负责欧洲战场,日本负责亚洲战场,日本的野心非常大,想要占领东亚以及东南亚,因此日本成为轴心国亚洲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43年,库尔斯克与瓜岛战役结束后,轴心国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德国要求日本在印度发动战争,以打败盟军的部署,从而扭转战局,于是才有了印度战场上日本部队的出现。

此时日本发动战争已经进入第十四个年头,但是对亚洲区域的印度却仅仅发动了一次作战,就是代号为“乌”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为何日本发动了一场战争就从印度战场上撤退了呢?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日军的部队

日军的为了这个英帕尔作战计划准备时间并不充足,所参加的部队大多数是新兵,训练比较仓促,作战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但是日军还是非常重视印度战场,前后大致投入近十万部队,并且配备专门的飞行师进行空中支持。

从部队上来看,日军的作战能力相比自己的其他部队较差,但这个原因并不至于影响战局。

日军的军官和物资

日军的指挥官是挑起“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可是日本天皇亲受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的人,在当时也算是享有赫赫战功的人,而牟田口廉也却十分佩服成吉思汗,甚至在印度战场上也是采用的当年成吉思汗的战术。

在印度战场,牟田口廉也采用成吉思汗远征的策略,用牲畜来进行运粮,等粮食吃完之后,在将牲畜吃掉,从而解决物资运输的困难,可是在战场上,负责运输的牲畜最终在炮火的影响之下,被吓得四处逃窜,导致日军人均物资逐渐下降,从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最后降至甚至0.3两。

战争本身比较激烈,日军战士们疲惫不堪,加上口粮的缺少,补给跟不上,导致士兵战斗力大为下降,而相反英印士兵不但有基本的口粮,甚至还有香烟和美酒之类的物资,这一点到后期很致命。

水土不服

在印度当地气温炎热,丛林茂密,地势崎岖,蚊虫颇多,流行病肆虐。想要在这里开辟根据地进行进一步的战争部署,需要极大的消耗,并且日军的坦克和履带车也很难进入这种密集丛林的地方。

随着雨季的到来彻底让日军崩溃,本身就处于作战的困难时期,再加上雨季到来,导致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蔓延猖獗。

在印度战场上日军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 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日本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的日军死去。

而日军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士兵损失甚至超过了战争死去的人数,这一点是日军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之一。

低估英军实力

英国虽然受制于德国的牵制,但是印度是其殖民地,英国对于印度也非常看重,不会轻易放弃,于是英国和印度组成了高达15万人的盟军,并且还有美国和中国空军的协同作战,可以说英国就是要打破日军所谓的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争的刚一开始,日本就在战争中有一万多人受伤,迫使他们不得不退回出发地。随着战争的继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英印联军就击杀了2.5万日军,英帕尔战役也成为了日军的痛,西方和日本军史学家都认为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

同时,在英帕尔战役之后,盟军在印缅战场上,开始进入总攻的战略阶段,可以说日本的失败是使他们失去了在印缅战场上发动进攻的实力。

战线的拉长

日本的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军的战线多长,日军本身军队就有限,而要负责东亚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如果再加上印度战场,那日军的兵力就更不够用的。

例如:1941年时,日军的51个师团,其中除了4个驻扎在本土,朝鲜有2个,东南亚的10个,剩余的35个师团,全部都在中国战场。

之后又发生了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兵力不足的情况更加明显,想要从各地抽调军力更加困难,而且印度的地域较大,人口密度也大,是难以统领的。

综合:

日军想要在印度开辟战场很难的,牟田口廉也因为印度战场的失利导致被革职,而跟他从印度战场上回来的人都称他为“鬼畜牟田口”,可见印度战场的惨状,再加上本身就已经处于疲惫期的日本,更无法在接受印度战场上的惨败。

不是假的浩浩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