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为什么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把一个结束国家分裂的帝王说成“千古罪人”,这个锅有点大,赵匡胤表示不背!

公元960年,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北宋王朝自此建立,赵匡胤也成为了北宋第一位皇帝宋太祖,中华大地上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由此结束,转而走向大一统时代。

赵匡胤在登基后,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政策,将割据地方的后唐、南汉、荆南、吴越等政权逐一消灭,把仍处于分裂状态的天下,逐步完成了统一。

同时,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创了北宋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建隆之治“,百姓生活富足、兵马强壮、国库充裕、社会治安良好,是自唐朝开元盛世以后的又一强盛阶段,在赵匡胤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的政策之下,北宋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五代十国近200年的战争创伤被得以缓解,宋朝也迅速走向空前繁荣的局面。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王朝是完美的,赵匡胤也同样如此,北宋王朝灭亡时的“靖康耻”以及南宋灭亡时的“崖山难”,这些都是发生在由赵匡胤建立的赵宋政权之下,因此,对于赵匡胤,就有了许多批评的声音,认为祸起于他,并将其定义为“千古罪人”。

赵匡胤最让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实行了“以文抑武”的政策,以至于大宋整体尚武精神缺失,导致武备不彰,才使得两宋不断遭受异族入侵,疲于应付,最终走向了悲剧性的灭亡。

更有甚者,认为中国人的整体气质,自北宋开始滑向文弱,祸就起于赵匡胤。

这种武断且片面的将赵匡胤定罪,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浅薄古人,尤其是把“千古罪人”这个大帽子扣给赵匡胤,实在是极不负责任!

宋太祖赵匡胤表示,这个锅有点大,我不背!

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与实施,首先都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适宜当时的时代,在我们如今看来,“以文抑武”确实有很大弊端,但是在北宋初期,赵匡胤实行这个政策,至少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众所周知,藩镇割据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这也导致了在唐朝灭亡后,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出现了五代八姓十四帝,以及南方十国的混乱局面,可以说,在那是时代,只要拳头够硬,就能占山头为王。

因此,在五代十国时期,各自为政的军阀们,强调和关心的是自己的地盘以及兵马粮饷,在占据地盘的拉锯战中,动不动就是大屠杀,成千上万的士兵因此丧生,至于普通老百姓,那可就遭了大罪了。

兵荒马乱之下,自保都是个问题,军阀们更不会关心天下苍生,由此发生了各种惨剧屡见不鲜,甚至“人吃人”都属于司空见惯。

据史料统计,自唐末的公元907年,至北宋建立的公元960年,仅仅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当时的人口从5300万锐减至1600万,足足锐减了七成之多,而且,这只是登记在册的。

唐末大动乱,导致了中国人口又一次遭到灾难性的浩劫,史籍记载:“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溃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

赵匡胤深知藩镇的危害,也正是他结束了这种局面,他虽然同样属于藩镇势力,但他根除了藩镇割据这个危害,最终受益的,就是数不清的老百姓。

因此,在建立北宋之后,赵匡胤推行“以文抑武”的政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符合当时社会环境需求的,出身于藩镇的赵匡胤,也必须选择这个政策,这才有了对禁军的改编以及军队的改革等后续措施,来保证这个政策的推行。

符合时代需求,并结束了战争,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赵匡胤何罪之有?

两宋的武备孱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能完全的怪罪于赵匡胤,赵匡胤的“以文抑武”,与北宋中后期以及南宋时期的“以文抑武”,已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前文提到,赵匡胤对禁军进行改编,并对军队进行了改革,这就是他在“抑武”这个层面上所做的动作,把禁军进行拆分,弱化将领的个人作用,对军队进行调动,改革指挥制度,将产生所谓“家军”可能性扼杀,这就能够对武将有所压制。

但在宋太宗赵光义之后,这种思路被玩坏了。

首先是监军制度,监军制度最初的设定,是为了完善军队的管理和指挥权,但在经过发展后,监军逐渐凌驾于将领之上,同时监军基本上由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太监担任,这些人直接参与军事决策,这就极大的削减了军官们在军队中的权威性和决策能力。

其次是监军制度带来的恶果,直接导致了指挥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将领们在指挥上没有应有的话语权,这就受困于监军的指挥,凡事都需要请示的将领,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最后,就是对武将的不重视,南北两宋都存在这种情况,甚至在宋高嵩时期,达到了对武将的仇视程度,自上而下的这种思想,也就形成了宋朝武将弱于文臣的特殊局面。

无论是监军制度的偏离,亦或是对武将的不重视,这些从根本上来讲,都已经和赵匡胤的初衷所背离,这种局面,并非他所要的“抑武”,已经是“压武”、“灭武”,这与后世君主的个人能力以及思想有很大关系,对武将的恐惧,才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因此,也就不能完全怪罪于赵匡胤。

赵匡胤之后的两宋,尚武精神缺失,孱弱至极,备受异族欺辱,甚至发生了如“靖康之耻”这样的历史惨剧,但反观并列于两宋的辽、金两朝,以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清,这些崇尚武功的游牧民族,最终同样也是走向了孱弱。

这又作何解释?孱弱真的是仅凭一项制度就能决定吗?

答案肯定不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走向孱弱不堪,其中有很多原因,不是某个人或者某项制度就能决定和改变的。

就拿灭宋的金国来讲,在其威风八面的将北宋灭亡后,经过数代的发展,同样在最后变得文弱不堪,被更为崇尚武功和强悍的蒙古人所消灭,而曾经几乎征服世界的蒙古骑兵,在元朝末年,除了会对百姓耍耍威风,同样也变得文弱不堪,被出身贫寒的明太祖朱元璋消灭。

因此,所谓的孱弱不堪,是相对的,决定崇文还是尚武的,不是某项制度和个人,而是文化不同造成的结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而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土地为核心,围绕着土地,形成定居的生活,这就和游牧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农耕文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因此人们会在这块土地上,形成村落、集市、城镇等社会结构,同样,有了这种社会结构,人们就会表现出安定、自足的特性。

为什么安定、自足?因为对外界没有过多需求,所处的环境已经满足了生活所需,也就对外界的依赖性降到最低。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侵略性就会减弱,变得所谓的“孱弱”,但这是社会环境发展得必然,并非个人就能左右。

包括辽、金,以及元、清,这些游牧文明进入中原后,与之前的逐水草而居的习性不同,全部在农耕文明的改造下,安定下来,因为靠天吃饭而形成的天然侵略性,也逐渐满足于丰富的物产资源,尚武精神也就逐渐的退化。

不再为去哪吃,吃什么来发愁,任何一个文明都会逐渐变得安定。

因此,尚武精神的缺失,并不是赵匡胤一个人就能改变的,这是农耕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的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之前,中国人同样也是强悍之极,历史上有多个时期,就曾将把这些游牧文明打的几乎销声匿迹。

总而言之,不管是“以文抑武”的政策也好,还是两宋的后世君主在思路上与宋太祖设计的初衷偏离也罢,亦或是农耕文明发展到必然结果,这些都足以说明,将宋太祖赵匡胤定论为“千古罪人”,是一个片面且不负责任的说法,如此的浅薄古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同样,王朝的兴衰更迭是历史进程中必须会出现的结果,两宋的灭亡同样也有相应的道理。

至于赵匡胤被人诟病的如“取代后周”,这些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王朝交替时期常有的事情吗?汉起于秦,唐起于隋,古代的帝王为了登上皇位,这种操作实在太多了,另外,通过“杯酒释兵权”来瓦解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在历朝历代都存在,至少赵匡胤没有对功臣大肆杀戮,已经相当温和了。

因此,把“千古罪人”把这个大帽子扣给赵匡胤,意欲何为?

总结:

赵匡胤是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并且,由他建立的北宋,包括经济、文化、科技、商业等领域都十分发达,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峰,但是两宋的军备孱弱,军事力量无法抵御外族入侵,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将这些罪责全部推给赵匡胤,却是不妥当,一个王朝的灭亡,是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不是一个决策或者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两宋灭亡时发生的惨剧也不能全部怪罪于赵匡胤,这种片面看历史的方式,极不可取。

未见.F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