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国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国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秦灭六国后,六国国君被迫做了亡国之君,或被杀,或被俘,还被活活饿死两个,总之,结局都不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用十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结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君主制王朝秦朝,嬴政改称秦始皇。

秦灭六国,历时十年,自灭韩国开始,逐一灭掉赵、魏、楚、燕、齐,能够一举将六国灭掉,除了秦国在当时强横的兵力外,还得益于秦国所制定的相应策略。

对于如何消灭六国,秦国的策略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那就是“笼络燕齐,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正是在这种策略之下,配合着秦国强横的兵力,六国才逐一被秦国消灭。

面对秦国的兵锋所指,六国虽有抵抗,但最终亡国,而六国当时的国君,也因此成为亡国之君,但这六位国君,每个人的结局却不尽相同,除了战败被杀之外,还有两位昔日的君王,被活活饿死。

秦灭韩之战,韩王安被软禁后处死

秦灭韩是灭六国的第一战,在第一个消灭哪个国家这个问题上,秦国还曾有过争执,最终在丞相李斯的坚持下,韩国成为首个被灭的国家。

在灭韩国之前,李斯曾在公元前236年出使韩国,促使其投降,但由于韩国有个极能“言辩”的韩非子,最终劝降未能成功。

韩非子也曾向秦王嬴政提出先灭赵国的建议,按照他的理由,韩国是秦国的附庸,完全没有必要攻打,并且赵国作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理应在首先攻伐。

不知道韩非子是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不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真谛,将希望寄托给秦国先不攻打韩国,并意图通过巧言利语让秦国先放过韩国,抛开韩非子对错不说,韩国自身的软弱,注定了要挨打。

但李斯深知韩非子的非凡辩才,唯恐秦始皇被巧言蒙蔽,因此,上疏言明其中利害,秦始皇最终下令,将韩非子逮捕下狱,并逼其自尽。

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将史内腾率兵攻打韩国,无力抵抗之下,韩国灭亡。

而韩王安,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被俘,幽禁在陈县,公元前226年,由于韩国旧贵族发动叛乱,秦国以雷霆之势将叛乱镇压,同时将关在陈县的韩王安处死。

韩国的灭亡,亡于韩王安的自大和不以为然,李斯曾屡次警告韩王安归降,但他均不以为意,之所以韩王安如此,最大的依仗就是兵强马壮的赵国,认为赵国能够抗衡秦国,自己则可以高枕无忧,实在是自取灭亡。

秦灭赵之战,赵王迁被活活饿死

赵国的灭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作为除秦国之外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却在三代赵国国君的操作下,最终灭亡,令人叹息。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经过发展胡服骑射,整体实力大增,甚至较之秦国,也不相上下。

公元前260年,为争夺上党之地,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爆发,历时五个月,最终秦国取得胜利。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惨重,被白起坑杀四十万军卒,虽然实力大损,但架不住赵国底子厚,战后的实力比当时的魏国还要略微强一些,同样具有和秦国抗衡的部分实力。

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讲,秦国在灭掉韩国后,接下来理应攻打魏国,因为魏国对于秦国来讲,无论在地势上还是威胁程度上,都远大于赵国,尤其是,魏国还扼守秦国东出的咽喉函谷关。

但秦王嬴政最终选择了攻打赵国,除了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外,先灭赵国是嬴政要报当年之仇。

嬴政小时候是在赵国长大的,他的父亲秦异人作为秦国在赵国的人质,被留在赵国数年之久,当时正值长平之战打完不久,因此赵国对于还留在其境内的赵姬嬴政母子,追杀从未停止,一直到母子二人被已是秦王的秦异人接回秦国方才罢休。

因此,嬴政童年的悲惨经历,让他对赵国肯定没什么好感,所以在灭掉韩国后,嬴政调转枪头,直奔赵国而来。

公元前229年,秦国伐赵,赵国派出“赵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迎战,在李牧的指挥下,秦国打的并不顺利,主要是李牧实在太强,同时加上赵国所在的燕赵之地多猛士,使战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看到无法在军事上击败李牧,秦国就使用反间计,以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诬告李牧意图拥兵谋反,而赵王迁听信了谗言,将李牧的兵权收回,赵国皇室宗亲赵葱接管军队,同时设圈套将李牧杀害。

李牧死后,仅仅过了三个月,秦国大将王翦便在东阳(今河北邢台地区)大败赵军,赵葱战死,很快,秦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及赵国宗室。

赵王前的儿子公子嘉趁乱逃往代(河北蔚县),自己为王,这个赵国的逃亡政权也没坚持多久,在公元前222年,也被秦国所灭,赵国至此灭亡。

昏庸的赵王迁在被俘虏后,秦王嬴政将其流放在深山之中,并不给他提供食物,最终,这个听信谗言,杀害李牧的昏君,被活活饿死。

赵国外六国中,属于实力最强的一个,即便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坚持了三十余年,如果赵国能够力图精治,发展壮大,同时利用赵国国内对于秦国的仇恨力量,极有可能会改变当时天下局势,但由于君王的昏庸,以至于杀害良将李牧,最终导致了赵国的覆灭,赵王迁也落了个饿死的结局。

秦灭魏之战,魏王假投降后被杀

秦灭魏国,完全是顺手而为,在灭赵国的同时,魏国的疆域就已经被秦国侵蚀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国都大梁这座孤城。

出兵灭魏的是秦国大将王贲,王贲于公元前225年围兵于大梁,面对魏国的拒不投降,王贲直接挖开黄河,将水倒灌入城,逼的魏王假不得不驾着小舟向秦军投降,魏国灭亡。

魏国的国都大梁,曾经是秦军的噩梦,大梁城经过数代的建设,到了魏王假时期,不仅城大墙高,并且水网纵横交错,这些水网,不仅能够快速的进行补给,同时还能利用水路组织有效的防御,这就让初到大梁城下的秦军十分头疼。

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王贲把目标转向大梁周边区域,把水网外围逐一拿下,使大梁成为孤城,同时对水网进行改造,使黄河水倒灌进城,一时间,大梁城内成了泽国,但即便是这样,大梁城依旧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终城墙被水浸泡倒塌,部分官兵向秦军投降,魏王假抵挡不住,大梁城最终陷落。

大梁城陷落后,王贲带领秦军继续东进,消灭了安阳邑的魏国余部,至此,魏国所有的疆域被秦国占领,魏国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魏王假在被俘后,最终的结局并未有明确记载,包括《史记》中,也只是说到其被俘,再无下文,但是在爱《烈女传》中,提到魏王假被王贲所杀,大概率应该属实,毕竟一个被俘虏的亡国之君,除了被杀,也不会有其他什么结局。

秦灭楚之战,楚王熊负刍主动投降后下落不明

在灭掉魏国后,秦国就把目光转向了南方的大国楚国,此时的楚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并处在南方之地,也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秦始皇嬴政对于消灭楚国曾经咨询过大将王翦,王翦对于灭楚,持稳扎稳打的原则,认为需要兵马六十万,而大将李信则认为王翦过于保守,灭楚仅需二十万兵马即可,最终秦始皇采纳了李信的说法,并任命李信为帅,领兵攻楚,为此,把老将王翦气的告老还乡。

但事实上,王翦的提出的六十万是有理有据的,现实也狠狠的打了李信一巴掌,楚国迎战秦军的,是名将项燕,项燕把李信打的连连吃瘪,不得不败退撤兵。

至此,秦始皇这才后悔没有听老将之言,决定启用王翦,但王翦坚持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否则拒不出征,最终,秦始皇答应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这个要求。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秦军再攻楚国,而楚国对于秦军压境,自然是不敢懈怠,征调全国兵力,交给项燕与秦军决战,此战,就是著名的平舆之战,放心不下的秦始皇,亲自坐镇郢陈(今河南周口淮阳)督战。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深知与楚军硬刚胜算不大,因此,在战争之初,王翦采取坚壁自守、伺机而战的策略,尽管楚军多次主动挑战,但王翦拒不回应,楚军为此极其郁闷,日久天长,楚军便斗志松懈。

统帅项燕在此时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这个决定,被王翦抓住时机,要了项燕的命。

秦军的拒不迎战,让楚军逐渐的斗志松懈,项燕不得已,只得将大军向东撤离,以便补充给养与休整,而王翦趁楚军拔营之时,亲率精兵对撤离的楚军进行追击,一方是养精蓄锐憋着打,一方是斗志松懈准备撤,战斗结果不言而喻,楚军大败,项燕也在此战中被杀。

次年,王翦乘胜追击,向楚国继续纵深进攻,并在当年攻破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熊负刍眼见大势已去,主动开城投降,成为了秦国的一个俘虏。

楚王熊负刍被俘虏后,被秦始皇贬为庶人,之后下落不明,但多数史料均认为楚王被杀,也是成立的,正如魏王假一样,亡国之君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在楚王熊负刍被俘虏后,其弟昌平君熊启被拥立,定都兰陵,依仗长江天险,将吴越之地作为大后方,来抵抗秦军,但很快被王翦击败,末代楚王熊启最终被杀。

秦灭楚之战,是典型的以消耗疲劳作为战术的战役,王翦在接管大军后,改掉了李信轻敌冒进的错误,采取“避楚锐气,击楚惰归”的方针,将楚国的精锐一举消灭,这才使楚国在后期基本上毫无抵抗之力,最终灭国。

秦灭燕之战,燕王喜自缢而亡

秦灭燕之战中,发生的最著名事件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一事,为求自保,孤注一掷的燕王决定刺杀秦王嬴政,但最终仍以失败而告终。

燕王喜在秦国灭赵时,对于已经开到燕秦边境秦军深感忧虑,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刺杀秦王这一计划,荆轲在燕太子丹的安排下,前往秦国完成这一艰巨使命。

但刺杀行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荆轲被肢解而死,秦王嬴政也因此大怒,决定立即进攻燕国,在公元前227年,派王翦和辛胜率军讨伐燕国。

王翦先是在易水之地大败燕军,又在公元前226年,一举攻破燕国国都蓟(今北京城西),战败的燕王喜与太子丹被迫逃亡至辽东,而在立足未稳之际,秦军大将李信紧随而来,将太子丹的部队一举消灭,至此,燕王几乎是被成光杆司令。

为了不让秦军继续攻打,燕王喜狠心的将太子丹杀害,并将其头颅送给秦军以示诚意,但秦国并未答应燕王喜的乞和。

由于当时秦国是多线作战,同时还在攻打魏国楚国,因此,对于燕王喜并未立即消灭,而是暂时由其苟延残喘了一阵。

但很快,腾出手来的秦军,在王贲的进攻下,燕国残存在辽东的势力被消灭,燕王喜被俘,至此,燕国灭亡。

燕王喜在登基后,曾经干出过一件十分令人不齿的事情,最初,燕王喜意图和赵国结盟,来报团取暖,但在派人前往赵国后,发现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实力大损,因此燕王喜与一帮大臣便商议趁机攻打赵国,在部分正直的大臣劝说无效后,燕王喜亲自带兵攻打赵国。

但赵国马上给燕王喜结结实实的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不仅大败燕军,还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在燕国人一再哀求之下,赵国才同意撤兵。

如此趁人之危的举动,让燕国为各诸侯国所不齿,最终只得依靠刺杀这种低级手段来自保,但刺杀的失败,也注定了燕国灭亡的结局。

燕王喜在被俘后,选择了自缢身亡,不知道他临死前,有没有想过当年对赵国所做的趁人之危之举?

秦灭齐之战,齐王建被活活饿死

齐国之亡,属于典型的麻木不仁,齐王建无论是在其余诸国联合抗秦时置身事外,还是在诸侯国逐一被消灭的过程中不修备战,都是齐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

齐国的疆域远离秦国,在地势上独居一隅,因此,即便是在各诸侯国与秦国打得不可交织之时,齐国依然是天下升平一片,同时,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国对齐国大行贿赂,而贪图眼前利益的齐王,采取了中立姿态,对秦国也是结好政策。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齐国上下对于危险依然到来却不自知,并且幻想着和秦国结盟,尤其在齐国丞相后胜被秦国收买后,齐国甚至达到了“事奏秦”的地步。

早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就曾向齐国求援,并且当时的名士周子曾对齐王言明利害关系,著名的“唇亡齿寒”的典故就出于此,但昏庸的齐王建并没有听取这个建议,仍然事事讨好秦国。

直到秦国逐一灭掉五国后,齐王建这才慌了神,急忙调集军队至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但久不修战备的齐军,必然不是秦国虎狼之师的对手。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这个理由,率兵进攻齐国,秦军的统帅依然是王贲,此次灭齐之战,基本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齐军很快就土崩瓦解。

在开战之初,秦军对齐国依然是做足了准备,没有长驱直入,而是避开齐军的主力,由王贲率领秦军从侧面进攻,直击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而长期处于太平假象的齐军,士气不振,快速被秦军瓦解。

城破之际,丞相后胜不仅不做抵抗,反而力劝齐王建投降,无奈之下,齐王建最终不战而降。

齐王建在投降前,秦王嬴政许诺封他一个万户侯,因此,贪生怕死的齐王建选择投降,但在投降后,秦王嬴政将齐王送到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松树和柏树之间,不提供食物,于是,这个昏庸的齐王建,被活活饿死在树林里。

小结:

秦王嬴政登基以后,整肃国内事务,使大秦实力蒸蒸日上,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壮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局面,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大国,同时改称秦始皇,成为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的壮举,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因此,秦始皇嬴政被称为“千古一帝”,是名至所归。

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国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六国国君结局大都不好,或死或流放。秦灭六国,共历时十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持续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战国时期,韩、赵、魏、秦、燕、楚、齐七雄争霸,七雄或合纵或连营,此消彼长共同存在长达两百多年。战国中后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存在感又较低的西方大国秦国,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革新变法,国力开始迅速提升,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有了与其他中原六雄争霸的雄厚条件。到秦王政即位时,丞相李斯向秦王政上书,认为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秦灭六国实现天下统一乃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秦王嬴政先后铲除了乱政的丞相吕不韦和长信后嫪毐,在丞相李斯和尉僚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但秦要想灭六国实现天下一统又非一朝一夕之事,从长远出发,秦国采取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有效措施。

韩王安:被杀

三家分晋,韩氏分到的土地最少,韩国也因此成为战国七雄中国土最小,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秦国本不急于消灭弱小的韩国,但是韩国所处地位却实在太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韩国是必经之地,因此只有首先灭掉韩国,秦国才能开始接下来的统一战争。

此时韩国的国君是韩王安,他在位时韩国形势已经危如累卵,在秦国连年的攻城略地下,韩国几无招架之力,土地日渐缩小,不得已,韩国被迫向秦国表示愿为藩属。但这并不能阻止韩国走向灭亡,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为大将,率领秦军攻克韩都新郑,韩王安做了阶下囚,与韩国大臣们被押送到咸阳,后又被软禁于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叛乱虽被平息,但秦国为了根除祸患,依然还是将还在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

赵王迁:国亡遭流放

赵国经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主力被坑杀后,元气大伤,已经很难正面硬扛秦国。韩国被灭后,赵国已是危在旦夕。

从公元前232年起,秦国多次对赵国用兵,赵国虽在名将李牧的拼死抵抗下三次击退秦军,但赵国的土地也因此迅速缩减,秦国还派人到齐国游说,破坏了齐、赵联盟。在一切准备就绪,秦国于公元前229年,由名将王翦率领二十万秦军开始灭赵之战。秦国派人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迁面前诬告李牧、司马尚两位名将意图起兵反叛赵国。赵王迁不辩真伪,错误的杀害了李牧,司马尚被免职。

李牧被害,赵国已无人可挡秦军,公元前228年,经过一年苦战的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迁在奸臣郭开的蛊惑下开城投降,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秦王嬴政将他流放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房陵(即今湖北房县)的深山老林之中,让他自生自灭。

魏王假:被杀

赵国被灭后,秦国准备南下灭楚,但中间尚隔着一个魏国,要想灭楚必先灭魏。此时的魏国,经过连年战争,土地已经缩小到仅剩国都大梁及附近的一些城邑。魏国虽然已经不堪一击,但魏国的存在显然阻碍到了秦灭楚,于是秦国决定先灭魏,再伐楚。

魏国曾经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又位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魏国自战国中期起,便内乱不断,王位更迭频繁,再加上秦国的不断攻击,魏国早已不复当年之雄。公元前225年,秦国以大将王贲为主帅起兵灭魏,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大梁城,城破,魏王假出城投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

楚王熊负:被俘

秦灭六国,打的最艰难,时间最长的莫过于灭楚了。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大国,在七雄中面积最大,实力也非常强劲,秦国要想灭楚实非易事。

此时楚国在位的国君是熊负,不同于其他五国国君,楚王熊负很有骨气,他绝不甘于楚国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迎战秦军。在楚国名将项燕的带领下,楚军大破李信率领的20万秦军,李信本人还差点被楚军俘虏。秦国经此一败,自知要想灭楚,光20万军队是不够的。

公元前224年,秦国以名将王翦、蒙武为统帅,再起60万大军伐楚,这一次楚国没有奇迹发生,楚王熊负虽然出动主力力拒秦军,但无奈秦军人多势众,更不幸的是大将项燕被秦军击败后自杀。楚国唯一可以倚靠的大将没了,楚国的形势就更不被看好了。

公元前223年,楚国都城寿春被攻破,楚王熊负被俘虏,楚国灭亡,熊负的结局史无载,估计也是被幽禁至死或者被杀。

燕王喜:被俘

赵国被灭,最紧张的莫过于燕国了,因为燕国与赵国领土相连,但奇怪的是秦国并不急于灭燕国,可是燕国国君燕王喜却依然惶惶不可终日,他知道秦国迟早有一天会出兵灭燕。燕太子丹不想坐以待毙,决定孤注一掷派遣死士荆轲前去咸阳,以献燕国地图为由接近秦王嬴政然后刺杀之,很可惜刺杀行动最终失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差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

公元前226年,秦军渡过黄河大举伐燕,很快的燕都蓟被攻破,燕王喜与太子丹一路北逃至衍水(即今辽东浑河),秦将李信穷追不舍,燕王喜不得已杀了太子丹,获得了秦国谅解,燕国也暂时免于亡国。但是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待到楚国被灭,秦军立刻掉头北上攻打在辽东的燕国残存势力。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俘虏,燕国彻底灭亡,他的结局史无载,估计是被幽禁至死或者被杀。

齐王建:饿死

齐国经过燕国著名将领乐毅的大举入侵,差点被灭亡,元气因此大为损耗。齐国本来有机会成为与秦国争雄的大国,但是齐国的国君大都胆小畏事,在秦国与韩、赵、魏、燕、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事外,坐视各国灭亡。反而是为了保存实力,讨好秦国,一直消极出兵,眼看着其他诸侯国逐一被消灭。

齐国最后一位国君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典型的昏君本色,齐国由于没有与秦国领土接壤,没有受到秦国的直接威胁,齐王建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坐享太平,因此长期不备兵革,不修战备,这样一个昏君,又怎么能带领齐人抵御秦军。齐国虽拥有70余座城邑,但齐国上下早已斗志全无,亡国已是迟早的事。

公元前221年,秦国以名将王贲为统帅大军伐齐,秦军从燕境千里奔袭直驱齐都临淄,毫无准备的齐国猝不及防,齐王建在齐相后胜的力劝下决定开城投降。齐王建之后被送于共这个地方,被活活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结语:

秦灭六国之战共历时十年,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除了秦国一强独大的自有优势外,六国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团结一致导致秦国可以各个击破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秦灭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持续长达500多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秦灭六国,六国的国君大都结局凄惨,或被杀,或被流放或被饿死,虽然燕王喜和楚王熊负的结局史无载,但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曾派人刺杀秦王政,楚王熊负坚决抗秦给秦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估计这两王最后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是任人宰割的,只是这六国君主,碰上了秦始皇这样的铁血君主,就注定了他们最后的下场会很惨。

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国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兵扫平六国,李斯认为三皇之中人文始祖泰皇伏羲氏最贵,建议用泰皇来形容他的功德。可秦王政认为自己功超三皇,德盖五帝,自称始皇帝,加上国号简称为秦始皇。那么秦始皇灭七国后(其实是七国不是六国),是如何处置七国国君的呢?至于是那七国,您看过就知道了。

福垊逐一为您揭秘历史真相。

秦王政的老师韩非也救不了韩王安

韩王安(前238-前230年在位)姬姓。韩国第四代国王(第17代君主),其父为韩桓惠王姬然。福垊想说的是韩国是晋国庶系,其远祖为韩万,韩万乃曲沃桓叔之子,晋穆侯之孙。韩国虽跻身于战国之雄,然而却是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弱到以后皇朝就没有用它当国号的地步。韩国自知太弱就向秦国称臣,可后来赵国胜了秦国,韩王安就跟赵国搞到了一块了,毕竟人家都是三晋哥们儿嘛!这下惹怒了秦国,派了内史腾(相当于直辖市市委书记兼市长)把韩国给灭了,韩国从此变成了颍川郡。秦王政就把韩王迁徙到陈县(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在这里韩王安很安定很安全。谁曾想前226年,韩国旧贵族们要复国,结果复国复败了,还殃及了池鱼——诛韩王安!

国王与妓女生下的昏庸国王赵王迁

赵王迁(前235年-前228年在位),嬴姓。赵国第五代国王,赵国第十代君主,其高祖为赵武灵王,七国中有谥号的末代国王有两位,其中就有他,他的谥号是赵幽缪王。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就萎靡不振,更可怕的是天灾不断还自断长城。前231年地震,前230年饥荒,前229年战国的长城,不败将军李牧被秦人施以反间计而命丧朝堂。前228年王翦打败了替代李牧的齐国将军颜聚和赵国将军赵葱,掳走赵王迁,赵国被秦国设为邯郸郡。他的生母一族被愤怒的赵国大夫处死,因为害死李牧的就是她,因为她还跟春平君有一腿,因为她还干政。秦国将赵王迁迁到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的深山中,历史上也就没了赵王的记载了。福垊估计养尊处优的他活活在房山被虐死。

爱狗人士魏王假,大水冲走的狗王。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在位)姬姓。魏国第六代国王,魏国第八代国君。他养了十八年的狗,当了三年的王。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攻打魏国,当打到魏国的国都大梁(开封)时,魏国军民誓死抗争。王贲就采用水战,引用黄河、鸿沟(今河南省荥阳市运河)浇灌大梁城,最终抵抗不住,魏王假投降。魏国被秦国设为砀郡。对于魏王假的结局,历史上没有交代,福垊感觉秦国杀害他的可能性很大。

楚负刍、昌平君

楚王负刍(前228年-前223年在位)楚国第23代王,楚国第47代君主。其父为楚考烈王,他为楚幽王之弟,楚哀王之兄。楚幽王薨逝后,楚哀王继位,不到两个月他弑君夺位了。前224年王翦60万大军斩杀项燕。前223年王翦、蒙武攻入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俘虏楚王负刍。然而楚王负刍严格来说不是末代君主,末代君主是谁呢?

楚国末代君主是昌平君。昌平君(前223-前223年在位),前238年,平定嫪毐之乱,后为秦国相邦。当年韩王安被流放到陈县时,韩国新郑贵族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政派昌平君赴陈。因为陈县是楚国的旧都,用昌平君一能压制韩王安二可安抚郢陈黎民。谁知道昌平君到此之后反而叛秦,这也难怪他本来就是楚考烈王的儿子嘛!他被楚国残余势力立为楚王,定都兰陵,偏安吴越之地。不久,兵败自杀。

子贤父庸燕王喜

燕王喜(前254年-前222年在位),姬姓。燕国第七代国王,燕国第42代君主,如果算上让贤于相邦则为43代君主。他这一生主要跟赵国交恶的多,长平之战后,他企图用人海战术拿下赵国,结果反而被赵国包围国都,不过赵国还是放了他一码。后来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他一步步退让。而他的儿子太子丹,则派杀手荆轲等人刺杀秦始皇,然而因为荆轲技术不够高导致刺秦失败。燕王喜我了讨好秦国,亲手将太子丹杀死,然而杀子并没有拯救燕国。前222年,王贲破燕。燕王喜为秦王政报了仇,但秦王政并没放过他,他的下场也很凄惨。

代王嘉

代王嘉(前228年-前222年在位)赵国大夫将赵王迁母族灭族后,他们和赵王迁的大哥嘉一同逃亡代地,是为代国称呼为代王。其实原本赵国的王位应该是赵嘉的,但赵悼襄王不喜欢嫡长子的母亲,于是子以母贵,赵迁继位了。秦国灭燕之后,王贲南下灭了代王嘉,建立了代郡。有种说法是代王嘉自杀了。

齐王建

齐王建(前264年-前221年在位)(前280年-前221年)他是齐国第五代国王,他是齐国第八代君主。他是七国中年龄最大的,在位最长的国王,而且其家族也是比较幸福的国王。他也有谥号齐共王。秦国每灭一国,他都遣使庆贺,最后轮到了他自己。他先是生母摄政,后是舅父辅政,可他的舅父贪图秦人的利益而卖国,齐王建年纪一大把,还时不时的朝见小伙子秦王政。前221年王贲打齐国,在舅父的劝说下,不战而降。流放到共地,然后活活被饿死。秦灭后,其弟田假被拥立为齐王,其孙天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济北王的父亲就是田升。济北王的后代还出了一位皇帝,他就是新朝皇帝王莽。

福垊认为秦始皇是我们历史的第一个消灭封建主义的皇帝,他连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不册封,彻底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刘邦之后的皇朝则是半封建半郡县甚至后来还要加上个半殖民地制。

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国是如何处置六国国君的?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分别是韩国(前230年)、赵国(前228年)、魏国(前225年)、楚国(前223年)、燕国(前222年)、齐国(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六国的国君可以说没一个有好下场,我们按照这六国被灭掉的先后顺序逐一讲述。

一:韩国国君韩废王遭软禁并处死

韩废王是韩国最后一位君王,在位9年,这位君主有点自大,他在位时韩国就是六国之中最弱的一个,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在赵国战败秦国以后,就直接倒向赵国而无视秦国,当时秦国只是还没腾出手,不然韩国早就灭亡了。

前230年,秦国五万精兵攻打韩国,韩国本来就很弱,根本不经打,韩废王投降,韩国彻底灭亡,而韩废王成了阶下囚。

前226年,韩国有人起兵叛乱,秦王嬴政出征平定了叛乱,为了不留下隐患,选择斩草除根,正在被软禁的韩废王也被处死了。

韩国的灭亡,韩废王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如果不是他将希望寄托在赵国,最起码,韩国灭亡的速度不会那么快。

二:赵国国君赵王迁被饿死

在最近的热播剧《大秦赋》第60集中,出现了赵王迁的身影,此时的赵王迁还是一个孩子,赵王迁非常昏庸无能,要知道赵国可是当时除了秦国外,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

赵王迁是赵王偃(赵悼襄王)和一个娼女所生的儿子,其父亲赵偃本身就是吃喝嫖赌,昏庸的国君,没想到,赵王迁比父亲还愚蠢,硬是将强盛的赵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按理说,赵国实力最强,应该最后一个被灭才对,为何嬴政将赵国排在第二呢?因为赵国是秦王嬴政最痛恨的一个国,他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和母亲赵姬在邯郸吃尽苦头,受人欺辱,尤其是赵王迁的父亲赵偃没少欺负嬴政。

愚蠢的赵王迁因为听信奸臣郭开的话,将赵国最厉害的将军李牧的兵权给收回,并将其处死,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就亡国了,赵王迁被流放在外,最终被饿死。

三:魏国国君魏王假被杀死

可以说,秦国灭魏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就是顺带,因为当时的魏国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除了大梁,其他地方都已经被秦国给拿下了。

前225年,秦国最有名的大将军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兵攻下魏国,魏国所有的领土都被秦国占领,魏王假不得不投降,当了俘虏的亡国君王自然没有好的结果,最终也是被杀。

四:楚国国君楚王负刍贬为庶人后被杀

楚国算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对手,关于灭楚国,还有一个故事,当时准备攻打楚国之时,嬴政问王翦的意见,他说要兵马60万,而大将李信却说只需20万足矣,因为60万兵马代价太大了,嬴政最终派李信去攻打楚国。

结果,李信被现实打了脸,在这次交战中打了败仗,嬴政非常生气,最后王翦又派60万兵马出征,历经2年,楚王负刍主动投降,秦王嬴政将其贬为普通百姓,与魏国国君下场如出一辙,楚王被贬后又被杀。

五:燕国国君燕王喜被活捉后自缢而亡

关于燕国的故事,在《大秦赋》中有提及,燕王喜是电视剧中的燕太子丹的父亲,少年的时候太子丹就与嬴政相识,而且俩人感情也很好,但是,嬴政一心想着统一天下,太子丹自然对嬴政有意见,后来他还派荆轲去刺杀嬴政,这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

刺杀秦王,是要被砍头的,燕王喜希望秦王放过燕国,为了求和,杀了太子丹,不过,这样做也并没有保住国家,最终还是亡国了,亡国后的燕王喜选择了自杀。

六:齐国国君齐王建被饿死

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六国已经被灭掉了其中5个,只剩下齐国。

毕竟前面五个国家已经被灭掉,秦王嬴政为了不消耗国力,派陈驰去告知齐国的国君齐王建,如果齐国主动投降,便不再派兵攻打。

不仅如此,而且还会给齐王建500里的封地,朝中大臣见大势已去,都觉得投降是最稳妥的,齐王建最终选择投降,齐国自此灭亡。

齐国灭亡之后,秦王嬴政,确实给了齐王田建一块地,但是并没有500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王田建随便搭了一个住处,因为这块地不仅偏远,而且非常荒凉,不适合生长任何农作物,齐王田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活活饿死了。

两刀君说:这些亡国的国君下场都很凄惨,可悲可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华夏统一对于中国来说是好事,不管世人如何看待秦始皇,他在位时所做的贡献永远都不会被磨灭。

雅俗共赏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