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原本他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但最终不仅被多尔衮踢出了局,还离奇死在狱中,在他死后,其妃子也被多尔衮纳入府中。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豪格出生于盛京,其母为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就极受皇太极宠爱。

豪格的童年,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当时正值后金发展阶段,豪格的父亲皇太极大部分时间都在东征西讨,而豪格则常年伴随在父亲左右。

耳濡目染之下,豪格不仅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同时在行军打仗上,也极为勇猛,在身先士卒积累了几场军功之后,豪格被祖父努尔哈赤晋封为贝勒,这在当时他的同辈人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大的荣耀。

除了作战勇猛,豪格还极擅谋略,清朝初期,皇太极曾在攻打察哈尔、朝鲜以及明朝的顺序上犹豫,最终是豪格献上良策,帮助父亲皇太极定下了清朝入关的这个战略方针。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定国之后,大行封赏,豪格因为战功,晋封为和硕肃亲王,成为了清朝开国时期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不仅如此,豪格还兼管户部,整个大清国的钱粮,都由豪格副官掌管。

户部这个位置,在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要,而皇太极将该职位交给豪格,除了对他的信任之外,更多的是对他的一种期许。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豪格很大程度上,可能会是皇太极的接班人,毕竟他战功显赫,同时也极富谋略,是在清朝初期,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他的出身和血统,也在其他众多竞争对手中占据优势,再加上皇太极对他的赞许和信任,未来继承皇位的几率极大。

但这个可能性,随着皇太极的突然驾崩,产生了很多不确定性。

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因此,这就让众多有参与资格的人蠢蠢欲动。

之所以会有不少人能够竞争,是因为在清朝初期,皇位传承并非按照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采用“推举制”,选有德有才之人继承,当年的皇太极,就是在这种制度下脱颖而出,成为了清朝第二代统治者。

但这个有德有才,其标准不好界定,当年皇太极主要是因为过于出色,让其他人心服口服,因此才能胜出,而如今皇太极死后,称得上有德有才的人,可不止豪格一个。

抛开其他不具备与豪格同台竞争的人不说,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睿亲王多尔衮。

按照辈分来讲,多尔衮是豪格的叔叔,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与豪格一样,从小就在军中长大,历经战火洗礼,为清朝初期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他还是正白旗旗主,他的弟弟则是镶白旗旗主,同样也是战功显赫,并且,朝中暗中支持多尔衮的势力不在少数,因此,从实力上来讲,他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不相上下。

因此,在皇太极死后,所展开的皇位争夺战中,真正的正面交锋和竞争的,其实就是豪格阵营与多尔衮阵营。

在第一阶段的明枪暗箭交锋之后,双方不分胜负,而第二阶段的决出胜负,就在皇太极驾崩的那年八月,正式展开。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多尔衮和豪格以及双方阵营的支持者,相约来到崇政殿,就皇位继承人一事再次进行商议,参与此次商议的,还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等旗主。

会议一开始,双方就展开白热化的争论,各自阐述所拥立之人的功绩才能,由于争论激烈,以至于场面一度失控,幸亏在关键时刻,众人还能保持理智,没有擦枪走火。

但争来争去,还是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皇位究竟由谁继承还是悬而未决,期间,豪格还负气走出殿外,让整个场面极度尴尬。

最终,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算是化解了整场矛盾。

济尔哈朗的提议,是推举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福临继承大统,让他当皇帝,这个提议被提出后,经过众人的权衡,很快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意。

为什么说推举福临大家会表示同意呢?是福临比豪格更有德有才吗?不是,当时的福临,只不过是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德行和才能。

真正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在拥立豪格的人中,有大部分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才拥立他的,也就是说,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他们都拥立。

其二则是,豪格的一时负气,他在会议现场,因为赌气,说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什么意思呢?他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才能不足以担此大任,其实他是赌气,想以退为进,结果,被多尔衮抓住把柄,硬是用这句话,将豪格踢出了局。

而其他大臣们对于豪格的这句话,也颇有怨言,身为皇长子,并且还是以强悍著称的女真人,怎么能说这样懦弱的话呢?因此,一部分人就对豪格失去了期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提出由福临继位,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包括多尔衮,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自己还不足以与众多旗主抗衡,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由福临继承皇位,但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让他担任摄政王,理由是福临年幼,国家需要年长的人来辅佐。

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指豪格)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沈阳状启》

对此,众旗主表示没有异议,毕竟多尔衮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由他担任摄政王也确实合适,并且,济尔哈朗同样也是摄政王,相对而言,还能钳制多尔衮,不至于让多尔衮一家独大,从而也能达到朝堂上的平衡。

就这样,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在原本极具优势的情况下,却意外被出局,成为了皇位争夺战中的失败者,虽然他已经没有可能再继承皇位,但是对于多尔衮来说,豪格依然有潜在威胁,因此,在多尔衮摄政之后,对于豪格的敲打,一直从未停息。

顺治帝登基后,豪格对于自己的这个幼弟,一直就很不服气,认为他不过是捡了一个漏而已,但他不敢直接对顺治埋怨,就把所有的怨气推到了多尔衮的身上,认为正是他的从中作梗,才让自己与皇位失之交臂。

因此,豪格在多个场合,毫无忌惮地发表对多尔衮的不满,起先只是几句牢骚,发展到后来,开始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多尔衮只不过是一个“有疾人”,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归天,不配担任摄政王这个职位。

这在当时,已经是明显的诛心之言了,即使如此,豪格还不满意,在多尔衮安排他出兵时,他以多尔衮“欲致他于死乎” 为由,直接拒绝出兵。

如此操作之下,豪格最终让原本效忠自己的人越发恐惧,生怕因为他的不当言论让自己受到牵连,因此,在顺治元年四月,以固山额真何洛会为首的数人,集体向多尔衮告发了豪格,揭露他“言词悖妄,意图作乱”。

多尔衮正愁找不到机会,来治罪于豪格,因此,对于有人告发豪格的事情,极为“欢迎”,一番会审之后,豪格的罪名被坐实,最终将其削去爵位,并幽禁起来。

但没过多久,多尔衮不仅将豪格放了出来,还授予他军权,多尔衮此举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倒不是多尔衮怕了豪格,而是当时正处于清军入关前夕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处置豪格不太合适,毕竟入关才是头等大事,另外就是,豪格怎么说也是皇太极的长子,地位尊崇,只是因为失言,就过于为难他,在朝堂之上恐引起非议。

说白了,就是因为当时多尔衮刚刚辅政不久,地位上还不是特别稳固,如果此时对豪格过于残酷的话,就会让许多反对多尔衮的人抓到把柄。

还有一个原因,据说当时很多效忠于多尔衮的人,向多尔衮提议干脆杀了豪格,多尔衮也有这个意思,但小皇帝福临不忍心自己的长兄惨死,因此多番哀求多尔衮,这才让多尔衮改变了主意,没有杀掉豪格。

多尔衮是出于什么考虑的暂且不说,单说豪格,在这次被释放后,低调了很多,很少再发表那些不恰当的言论,但这并不证明他对多尔衮就没有怨念,反而怨念更深,只不过,他换了一种方式,来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出来。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在当年十月,顺治帝在北京举行即位大典,在大典上,顺治帝大封诸王,而豪格也在这个时候,被恢复了肃亲王的爵位。

虽说恢复了爵位,但豪格还是被多尔衮闲置了起来,没有任何具体的职务,直到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因为平定各地反抗势力的需要,多尔衮才逐渐启用豪格,令他带兵打仗。

而在京城待久了的豪格,把心中的怨气发泄到了战场之上,因此作战极为凶猛,先后平定了山东济宁满家洞的土寇、李自成的部分势力,更是在顺治三年,对阵四川的张献忠时,不仅大破张献忠的部队,还亲手将张献忠射死于两军阵前。

豪格立下的赫赫战功,对清朝初期稳定统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即使如此,朝廷方面对于他的封赏和庆贺,却十分冷清,包括先前在击败济宁的满家洞土寇时,朝廷更是无声无息,甚至连封赏都没有,这就让一切显得十分的诡异。

对于这一切,豪格自然心中清楚为何,但他却毫无办法,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谁叫目前是多尔衮说了算呢?

但多尔衮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冷淡、贬低豪格,他想要的,是豪格的命。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平定四川的豪格开始班师回京,经陕西一路北上,在当年二月底,大军回到京城。

豪格得胜归来,顺治帝十分高兴,在太和殿亲自设宴为豪格接风,但在看似一切祥和平静的背后,一场风波,向豪格席卷而来。

当年三月,有人向多尔衮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有罪,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指认济尔哈朗当年的皇位之争时,拥护支持豪格,并在之后,与他暗通款曲。

济尔哈朗是顺治朝初期的另一个摄政王,但他自坐上这个位置起,就没什么实权,实在是多尔衮过于强势,此次被人告发,刚好给了多尔衮一个机会,趁势让济尔哈朗下了台。

处理完济尔哈朗之后,没过几天,多尔衮就下令将豪格逮捕,突如其来的抓捕,让豪格一时半会没有反应过来,因此,没有废什么周章,多尔衮就将豪格送进了京城的大狱当中。

既然都撕破脸抓人了,那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有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多尔衮想治豪格的罪,那自然是办法多多,很快,就给豪格“找到”了两条罪名。

第一条罪名,是豪格的部下,有个将领叫希尔艮,在征讨四川时,冒领军功,而豪格明知道部将犯罪,却没有对希尔艮及时作出处理,这是豪格罪状之一;

第二条罪名,是豪格任用罪臣之弟,这个罪臣曾经是豪格的心腹,但因为在豪格非议多尔衮时,受到牵连,被多尔衮处死,之后豪格出于愧疚,便在征讨四川时,想把这个人的弟弟带在身边,并授予官职,这是豪格的罪状之二。

至于其他的罪名,都和上述两个性质一样,说白了也不算什么太大的过失,但即使如此,在多尔衮和部分大臣的操纵下,最终给豪格下的结论为“乱念不忘、犹不引咎”。

刻意的引导,让原本并不算太严重的罪名马上上升了一个级别,而经过多尔衮与众大臣的”开会讨论“,认为豪格是”怙恶不俊,雌抗不已,不可复留”,因此决定,“豪格应拟死”。

对于这种欲加之罪,身在牢中的豪格自然是极为愤慨,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多尔衮操纵所致,但却无可奈何,因此极为愤怒,这人一旦愤怒,就容易失去理智,豪格也是如此,在狂怒之余,豪格就有些口不择言。

“将我释放则已,如不释放,毋谓我系恋诸子也,我将诸子必以石掷杀之。”---豪格

豪格这番话,极具威胁意味,如此一来,多尔衮怎能留他?至此,彻底宣告了豪格的命运,在其入狱不久后,便死在狱中,年仅34岁。

究竟豪格是如何而死,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在当年三月入狱,同月便死在狱中,至于谁下令处死了他,或者他是怎么死的,至今还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而多尔衮在其中扮演的什么角色,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堂堂皇太极的长子,却不明不白地死在大狱之中,要说和他没有关系,任谁也不会相信。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正月,摄政王多尔衮新纳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是博尔济锦氏,而她的之前的身份,则是肃亲王豪格的福晋,此时,距离豪格死在大狱中不足两年。

关于这位博尔济锦氏,民间还有一个传闻,说多尔衮早就垂涎于他的美色,但由于她已嫁给豪格,因此多尔衮只能远观,久而久之,便生出了觊觎之意,为了得到这个美人儿,多尔衮不惜构陷豪格,将其置于死地,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位博尔济锦氏。

结语:

多尔衮与豪格,因为皇位站在了对立面,这也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很难有和平的结局,尤其是在多尔衮得势之后,对于自己曾经的竞争对手,连番敲打,甚至不惜罗织罪名,抓捕豪格下狱,而最终豪格死于非命,虽说没有证据表明出自于多尔衮的授意,但很大概率上,也和他有关,至于民间的传闻,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多尔衮不顾亲情,置侄子于死地的借口罢了。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多尔衮不但整死了侄子豪格,还将他的老婆给抢了,就问你够不够狠。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万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比他的叔叔多尔衮还要三岁。

据记载,豪格相貌魁梧,弓马娴熟,十几岁就开始在战场上历练,还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豪格长大之后,参加了许许多多战役,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是皇太极十分喜爱的一个儿子。

1627年,皇太极被推举为大汗。

当时后金采取的是努尔哈赤创立的贵族共和制度,也就是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或者叫八王共治制度,皇太极的权力因此受到极大影响,他的兄弟和侄子们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

为了加强大汗权力,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有资格继承汗位的唯一选择,皇太极开始大肆削弱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经过他一顿猛操作,贵族共和制度最终走向没落,皇太极也得以独掌大权。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清朝,豪格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那时候豪格是皇太极儿子之中唯一成年的,又是军功最为卓著的皇子,皇太极因此对他寄予厚望。

不过,皇太极犯了个错误,他没有及时确立太子,在生活上还不懂得节制,结果他当皇帝不到十年,就因为身体肥胖引发心血管疾病而暴毙。

因为皇太极去世得太突然了,以至于他没有来得及确定皇位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贵族共和制度再次抬头,皇太极的兄弟和侄子们也开始参与皇位的争夺战。

当时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很多,但因为种种原因,最有实力竞争皇位的却只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弟弟睿亲王多尔衮。

从实力上来说,豪格有皇太极生前掌握的两黄旗兵力,多尔衮则有两个亲弟弟掌握的两白旗兵力,实力不分上下。

当时朝中许多大臣都比较倾向于豪格继承皇位,就比如说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和塔瞻等人就明确支持豪格,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表示豪格作为皇长子继位比较稳妥,甚至连掌握两红旗的代善也倾向于豪格继位。

不过,作为豪格竞争对手的多尔衮实力也十分强劲,他本人战功卓越,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很强,是皇太极建立清朝的最大功臣,他的亲信更是遍及朝廷。并且多尔衮的两个弟弟也都是久经沙场的大将,他们也是支持多尔衮夺取皇位的强大支撑。

1643年8月14日,多尔衮召集皇亲贵戚和大臣们举行皇位归属的会议,会议上两派势力剑拔弩张,各不退让,委决不下。

在会议上,除了两白旗之外的其他六旗最终都明确支持豪格,但多尔衮掌握的两白旗终归是个迈不过去的坎,豪格要是强行继位,多尔衮怕是不会答应。

而多尔衮就更难受了,自己明明功劳最大,按照满清的贵族共和制度,自己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可是以豪格为首的六旗偏偏跟他过不去,所以他也无法自立为帝,不然内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谁都得不到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遗孀孝庄站了出来,他派人说服了多尔衮,让多尔衮同意拥立她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从而化解了一场事关清朝存亡的危机。

有人说,是因为孝庄跟多尔衮有过一段故事,所以多尔衮才同意让出皇位的,至于真相如何就没人知道了。

对于多尔衮而言,他失去皇位是因为豪格,所以十分痛恨豪格,他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自然也不会让豪格得到,所以选择福临就成为了一个无奈的选择。

对于豪格而言,同意立福临为帝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跟多尔衮的态度一样,自己当不成皇帝,对方也别想。

所以说,福临这个皇位局势白捡来的,是政治斗争的结果。福临登基之后,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被推举为辅政大臣。

为啥不是豪格成为辅政大臣呢?因为他的资历不够,所以让支持他的济尔哈朗就代替他成为辅政大臣了。

很明显,多尔衮和豪格多尔衮都没有当上皇帝,但最后的结果对多尔衮更有利,因为他至少是辅政大臣,而豪格则在他之下,要听从他的号令。

根据当时商议的结果,济尔哈朗是第一执政,而多尔衮则屈居第二。

但因为济尔哈朗的精力和才能都不及多尔衮,而那时候清朝又在同明朝作战,济尔哈朗就有意主动让出权力,便下令说凡事先向多尔衮上报,自己则不再过多干涉朝政了,多尔衮因此掌握了所有权力。

豪格因为是皇太极儿子中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一个,但她却在多尔衮的干涉下与皇位失之交臂,新词心中十分憋屈,平时没少说多尔衮的坏话,结果被人告发,多尔衮那这件事大做文章,革除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

多尔衮下手虽然狠,但是他也知道,那时候清朝正处在同明朝作战的关键时期,要想最终入关并平定全国,各种有才能的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像豪格这样优秀的将领,也不能轻易就废弃不用。

所以在多尔衮在率军清军入关的时候,豪格也被他安排在军中效力,并立下战功。

随着清军的入关,形势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清朝既要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军,又要面对南明势力,还要在占领区对汉人实行剃发令,因此人手有些捉襟见肘,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也是有所匮乏的。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表现出了宽容的一面,他恢复了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并任命他为靖远大将军,让其率军入川同张献忠作战。而豪格也不负众望,经过数月征战,四川基本被平定,张献忠则被豪格亲手射杀。

当时李自成已经被平定,张献忠再被消灭,清朝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明小朝廷了,所以豪格的功劳不可谓不大,他的个人声望因此达到鼎盛。

随着豪格的风头越来越深,多尔衮作何感想呢?

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就把顺治帝给接到北京去了,他本人也自称为叔父摄政王,并立下刻有“永垂功名于万世”的石碑来表彰自己的功劳,其权势因此凌驾于诸王之上,顺治帝对其也无不服从。

后来,多尔衮又将顺治帝的皇帝印玺也拿到府中,大臣们都不去皇宫上朝了,而是直接去多尔衮府中议事。

多尔衮还在生活上积极跟皇帝靠拢,出行的依仗比皇帝还要威风,穿得衣服也跟皇帝也没什么差别,他见到顺治帝都可以不用跪拜了,大有取顺治帝而代之的趋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清朝皇帝虽然是顺治帝,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是多尔衮,孝庄太后和顺治帝母子的处境因此十分不妙,甚至有传言说,孝庄太后为了保全顺治帝而委身于多尔衮。

而从多尔衮的种种行径来看,他是很想当皇帝的,但他担心一些握有军权之人反对,所以一直没有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

就比如说刚刚平定了四川的豪格,他就手握重兵,在军中的威望就很高,多尔衮如果废掉顺治帝自己当皇帝,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人绝对是豪格。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是不会再继续放任豪格继续做大做强的,因为这会让多尔衮未来在走上皇位之路上变得更加艰难。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西征四川班师回朝,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犒劳豪格,兄弟二人在宴席上有说有笑,关系十分亲昵。

多尔衮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恨在心里,他知道要是再不弄死豪格,以后就更难了。于是在庆功宴举办完不久,多尔衮就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

很显然,多尔衮是有意在找豪格的茬儿,就这么点小罪,以豪格的功劳来说,足以抵消了;再者说了,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又是亲王,就因为这么点罪过,多尔衮就将他关进大牢,显然有点过分了。

更为离奇的是,豪格被关进狱中之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死在狱中了,死时年仅四十岁而已。豪格正值壮年,身体强健,为何会突然死在狱中,我想明眼人一想就明白了。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豪格身份尊贵,势力又大,为何这么容易就被多尔衮给弄死了?

其实,这一切跟豪格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当初在跟多尔衮争夺皇位的时候,他明明已经取得了六旗的支持,最后还是与皇位失之交臂,就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候说了一句话,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这句话一下子就暴露了豪格性格柔弱的特点,他明明占据优势,却畏惧叔叔多尔衮的权势,不敢当皇帝。

关于这件事,豫亲王多铎后来就批评过豪格,他说当初济尔哈朗拥立豪格为帝,但因为豪格性情柔弱,所以让济尔哈朗也没有信心继续支持他了,所以最终同意了多尔衮关于立福临为帝的建议。

还有当时位高权重的两黄旗将领,他们想要立皇子为帝来维持自己的权势,豪格虽然是最佳人选,但因为他性格柔弱,导致两黄旗将领们不再专注于他,最终也同意了多尔衮关于立福临为帝的意见。

因此,豪格之所以丢失皇位,不完全是多尔衮与之争夺,也在于他本身的性格弱点。

后来,豪格在清朝入关和平定四川的战役中居功甚伟,权势因此大大加强,他原本是有机会待在四川继续经营的,但多尔衮却以四川久经战乱,民生凋敝,大军无法长期驻扎为由,让他班师回朝,他竟然同意了。

豪格当时对多尔衮的野心是很清楚的,他也知道贸然回京是有危险的,但因为他性格柔弱,不敢违背多尔衮的命令,所以率领大军返回北京,还将军权交了出去,结果被多尔衮抓住了机会,随便罗织了几个罪名就将其下狱并处死了。

所以说,性格决定成败,豪格原本有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巴烂,自己还搭上了一条性命,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不争气。

豪格死得不明不白,他的家人因此也都变成罪人家属,他的几个貌美的福晋更是被多尔衮给接到家做了小妾,实在是悲惨而又屈辱。

豪格死后,多尔衮加速了冲击皇位的步伐,他开始自称为皇父摄政王,所有政事都不再禀告给顺治帝了,而且他的所有命令都以诏书的形式下发,俨然以皇帝自居了,而顺治帝作为皇帝的最后一点尊严也没有了。

不过,或许是孝庄太后从中斡旋的结果,多尔衮始终没有对顺治帝怎么样,他自始至终也未称帝。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坠马,不久之后竟然不治身亡,顺治帝因此收回所有权力,并展开了对多尔衮的清算,多尔衮被毁墓掘尸,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而对于被多尔衮害死的哥哥豪格,顺治帝明察秋毫,为他进行平反,追封他为和硕肃亲王,让他的儿子继承。和硕肃亲王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著名的川岛芳子就是末代和硕肃亲王善耆的女儿

就这样,当初最有资格成为皇帝的两个人,最终都没有当成皇帝。福临虽然白捡了个皇位当,但事实证明他还算个不错的皇帝,而且他的儿子玄烨,孙子胤禛和曾孙弘历也都是不错的皇帝,这是清朝的幸运。

廾匸.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