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1644年春,正在山海关镇守的吴三桂获悉崇祯自缢,李自成称帝,又接到李自成胁迫他父亲吴襄写的劝降书,犹豫不决之际,惊闻李自成部下刘宗敏抄了他家,痛打其父,还掳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于是退回山海关,发布文告反叛李自成,并向多尔衮投去救援信,主动向多尔衮投降,这一历史变故世人称“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么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有书君以为吴三桂性情多变,在这场政治风云中,他考虑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明已亡,大顺又对己不利的情况下,他权衡利弊,选择一条自认为保全自己又有出头之日的道路,而陈圆圆被掳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触发点而已。

吴三桂主动投降多尔衮事出有因:一是李自成农民军已兵临城下,吴三桂不想就此受死,有求于多尔衮。二是吴三桂想借多尔滚之手消灭李自成,他坐收渔翁之利。三是吴三桂要为“君父妾”报仇雪恨,必定要依赖多尔衮。具体原因且听有书君拆解分析:

一、李自成农民军已兵临城下,吴三桂不想就此受死,有求于多尔衮。

吴三桂始终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听到明朝油枯灯灭,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城追缴银钱,不知安抚百姓,不懂民心向背,还痛打明朝遗臣,包括他的父亲,还掳走他的爱妾,觉得泥腿子出身农民军难以成大事,于是调转枪头背叛李自成,准备自己单干。

然而李自成的农民军人多势众,大兵压境,眼看兵临山海关城下,吴三桂虽有数万大军,但是前有李自成农民军,后有大清铁骑,他就像个夹心饼干,腹背受敌,他可不想全军覆灭,就此受死。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必须做一道选择题,要站正确队伍,且一定只能赢不能输。

于是为了保全自己,他选择了向多尔衮借兵助剿,以金帛城池换兵力。于是吴三桂言辞恳切地向多尔衮投去了一封求援信,信中先攀友情,再叙李自成贼寇的罪行,然后许以利益,流寇敛聚的金帛子女全部归大清,并以黄河南北分治,裂地以酬。可老谋深算的多尔衮不见兔子不撒鹰,并没同意,反而用封吴三桂为藩王诱惑他投降。

不久,李自成率6万农民军抵达山海关石河场,大战拉开帷幕,眼看农民军快要攻陷吴三桂的防线,吴三桂快抵挡不住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吴三桂退而求其次,又写第二封信,答应多尔衮的条件,投降多尔衮,寻求清军的保护。

吴三桂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有求于多尔衮,本想以金帛城池换兵力助剿,无奈碰上精明的多尔衮,只好投降,以求生存,吴三桂的投降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吴三桂想借多尔滚之手消灭李自成,他坐收渔翁之利。

吴三桂其实还多了一个心眼,他想借助多滚清军的实力,把李自成的农民军击溃,他心存侥幸,自己是明朝大将,打败农民起义军反贼,自己发展壮大了,就让他来接管大明王朝,另立新君,他坐收渔翁之利。

因而吴三桂且战且偷偷派人联系明朝南下的亲王,想与他们联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哪料多尔衮如此强势,如此精明,进京之后,派阿济格协助吴三桂攻打李自成、刘宗敏残部,而多尔衮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紫禁城,安葬崇祯帝,安抚明朝老臣百姓,接来顺治帝,十月于紫禁城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此时的吴三桂还在西安、武昌一带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周旋,打得不可开交。

此时,吴三桂已无力掌控局面,一切都由清军说了算,连抓获刘宗敏以什么形式杀刘宗敏都由不得他发号施令。

不过,他确实借多尔衮之力击溃了李自成,只是渔翁之利没有实现而已,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是“借鸡生蛋”,只是他的计划赶不上变化破产了罢了。

三、吴三桂要为“君父妾”报仇雪恨,必定依赖多尔衮的清军。

吴三桂要为崇祯帝、为父亲、为爱妾报仇雪恨,自请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这些贼寇,他想依赖多尔衮的清军去为他报国仇家恨。然后另立新君,他则成为君王之侧的最大功臣,建功立业,封候拜将,光宗耀祖。

不过,吴三桂的如意算盘被多尔衮给打翻在地,他在前方“欲将奋勇追敌冦”,清军派小部队相助,而多尔衮却势如破竹进了北京城,从关外接来了顺治,上了金銮殿,建立了大清朝。

吴三桂打败刘宗敏、李自成,收拾了农民军,也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了清军,让给了多尔衮,而他只能被动的接受清王朝的封赏——平西王。这完全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在他请多尔衮入关时,绝对没有预判到。

因为吴三桂多次与清军交锋,以往他们都是攻城掠地,抢了金银财物,弃城而去。他以为这次多尔衮也是从中原抢夺物质财富而来的,所以主动请清军入关助剿。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这一回多尔衮已经改变了战略,而且改变了以前杀戮成性的作法,对明朝众臣民表现十分友好,顺民心,招抚百姓,做好了长期入主中原的策略。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主动投降多尔衮,为求生存,为得渔利,为报仇雪恨,本是他的权宜之计。哪曾想多尔衮计高一筹,反利用了他做探路先锋。吴三桂机关算尽,最后做了别人的一颗棋子,为清军进京做了马前卒,这完全不是他的初衷,更不是他的本意。

然而历史不容倒带,也不容更改,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把自己订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成了汉人唾骂的卖国贼!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自己一世英名!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吴三桂拥数万大军,占据山海关,对抗李自成,并且主动投降多尔衮,引清兵入关;随后,吴三桂联合清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一举击溃李自成大顺军,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以下几点:

1.李自成大顺政权严重侵犯了吴三桂的切身利益,打破了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跻身新朝权贵的幻想。

作为汉族人,吴三桂及其关宁军上下将士,镇守辽东,与满清八旗兵血战多年,双方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因此,投降清军,绝不是吴三桂的首选。

事实上,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之后,吴三桂与辽东重臣高第等人已经投降了李自成。只是在吴三桂前往北京去晋见李自成的路上,碰到了自己在北京城中逃跑出来的家丁,得知大顺政权抄了自己的家,拘押殴打了自己的父亲吴襄,还掳掠走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

这种情况使得吴三桂大为震惊!李自成大顺政权在北京针对明朝官坤阶层的“追赃助饷”政策,严重地触犯了以吴三桂为首的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使得他们对李自成失去了信心。于是,吴三桂决定以武力来对抗李自成。

2.当李自成亲率十万大顺军精锐,从北京赶到山海关,要消灭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清楚地认识到:以自己这几万人马,绝对不是李自成的对手。

经过一番商讨以后,吴三桂决定向满清借兵!

满清实际上的统治者多尔衮此时已经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消息,他正带领全部八旗精锐,准备绕道长城,进入河北,去分一杯羹呢!

半道上,多尔衮遇到了吴三桂派来借兵的使者。

多尔衮对吴三桂借兵平寇,事后裂土封金的条件并不满足,他决定借此良机,兵发山海关,迫降吴三桂,打垮李自成,征服全中国。

多尔衮的政治权谋远胜于吴三桂。最终,在大顺军的猛烈攻击之下,吴三桂被逼无奈,只得亲自前去面见多尔衮。

在多尔衮软硬兼施的威逼利诱之下,吴三桂无计可施,只得剃发投降。而多尔衮也表态:一定要把辽东地区所占领的吴三桂所部将士们的原有土地田产全部归还。

多尔衮这个条件对吴三桂及其部下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因为此时明朝已亡国,辽东已弃守,吴三桂所部只占据山海关,孤独无助。现在清军不但能够帮助自己打败强敌,还能返还自己的土地财产,这实在是太理想的结果了。

因此,不用怎么劝说,吴三桂及其将领们不再犹疑,就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投降了清军。从此,吴三桂及其关宁军成为了满清征服天下的急先锋。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吴三桂降清,其实是一种“被动下的主动”,“主动下的被动。”在被动中他总是选择主动,在主动中,又不断陷入无限循环的被动中。

借师助剿——多尔衮入关——一片石决战——为君父报仇——与阿济格夹击闯军——疯狂追杀农民军——多尔衮接顺治入京——平西王稳了——利益保住了。

降清,迫不得已的选择?

这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破釜沉舟,亦或是瞒天过海,暗度陈仓?

他究竟是订城下之盟还是伺机东山再起,再战江湖?

向对手摊牌,是乞降还是想另立山头,找一个“实力合伙人”?

计划失败,他何去何从?且看艾米为你解读吴三桂降清真相。

我们先来回顾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1644年,大明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中,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深夜,山海关的总兵府内,门窗紧闭,一个身影挑灯奋笔疾书,烛光摇曳,身影婆娑,隔着窗户,映照出一个伟岸的身影,时而踱步,时而以拳击掌,时而俯身伏案,时而摇头,时而传出一声声叹息。

夜很深很深,烛光跳动着,像极了一个个音符,一个个毛笔小楷字跃然纸上。佛晓时分,天空露出鱼肚皮色,终于,窗户推开了。

几天后,关外的多尔衮案桌上,摆放了一封令他兴奋不已的来信。写这封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

而让多尔衮兴奋莫名的不是吴三桂的来信,而是他隐约捕捉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这个契机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奇迹,改变了历史进程,让历史从此进入转折点。

吴三桂的这封信中,他以一个“亡国孤臣”的身份向多尔衮“借师助剿”,不是投降信却胜似投降信。

这就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借师助剿”导致的吴三桂降清事件。

吴三桂为什么降清?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学者们却拿出了诸多解释,而且还有多个版本。

其一,红颜祸水说。

其二,追赃助饷说。

其三,卧薪尝胆说。

其四,投石问路说。

其五,追随崇祯说。

其六,同流合污说。

为什么坊间有这么多的说法呢?

因为他们都能从某一方面说出一些道理来。

比如,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一种学说道出了个中缘由,是说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欲强占人妻,是“导火索”作用。作为吴三桂爱妾的陈圆圆,身陷闯军阵营里,人身自由被限制,后来又被刘宗敏欺负,差点成了人家老婆。

第二种学说,道出了另一个缘由,李自成错误的增加军饷的政策,采取了“杀鸡取卵”式的极端做法,动摇了明朝士绅官员的追随新朝的信心,客观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第三种学说,则道出了吴三桂在面临李自成闯军和多尔衮清军的两面夹击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难之际,为形势所迫,他必须做出选择。出于对李自成入京城后诸多政策做法的不赞同,或者说不适应,认为政见差异太大,导致了他“降而复反”的举动,让后世认为他首鼠两端,没有信誉。

这种学说,说明吴三桂在清军即将入关的事实面前,放弃了玉石俱焚的壮烈做法,却选择了“越王勾践”式的权宜之计,图谋东山再起。后来,康熙削三番,他起兵造反的发展轨迹,印证了这种学说。

第四种学说,他的舅舅祖大寿,降清在先,多次劝说他投降,是示范负面作用;后有朝廷重臣洪承畴降清,可谓是现身说法,动摇了他效忠明朝的信仰。这些因素让他在风云变幻的局势面前,犹豫不决,当明朝官员纷纷归顺塞外胡人政权后,他选择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式的“不为玉碎,先做瓦全”的“摸着石头过河”,顺大溜了。

第五种学说,指出了吴三桂对明朝的忠诚度取决于崇祯皇帝。在他看来,只有名正言顺的崇祯皇帝有号令全国的气概,如今皇帝在北京城里被贼寇逼死,可谓国仇家恨。自己忠心的皇帝不在了,谁来君临天下?李自成?他心不甘!塞外摄政王多尔衮,杀伐天下,逐鹿中原,归顺者众,他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而明朝皇室没有皇子可以继任者,要么被李自成捉了,要么,在他眼里不算正统,他先不服!

这个学说说明了,崇祯皇帝作为吴三桂唯一的信仰,是他唯一的靠山,皇帝驾鹤西去,他对李自成增加了怨恨。当他后来降清后,极力怂恿清军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在心理上让他找到了平衡点。所以,这个学说,也称为“心理失衡”说、“信仰缺失说”。

第六种学说,在前述学说基础上,认为他本是边关大将,长期和清军作战,凭借山海关大战清军,对清军的八旗军有深刻认识,认为在平原战场上,六万清军骑兵“满万不可敌”,尽管他靠着“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意志坚守经年,但在潜意识里产生了更多的敬畏和怯战思想。说白了,战场上,他勇冠三军,但内心里是崩溃的,没有了崇祯皇帝,“清军不可战胜”成为他心里的恶魔,如梦魇一般挥之不去,在精神上折磨着他。

以上六种学说分别从诱因、外因、局势、劣势、格局等方方面面揭示了吴三桂降清的多方面原因。这些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利益让他选择了投降清廷。

吴三桂降清,冲动付出的代价?

我们从他给多尔衮的一封书信中或可以探寻一些蛛丝马迹,这封信收录在《清太祖实录》里。

尽管,今天的某些清史学家用今天的局面,来肯定吴三桂,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更有人为吴三桂变节行为辩解,言必称,“吴三桂不行,你行,你来”!

然而,认真审视那段凝重的历史,有些话却不能不说。

其一,吴三桂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投降行为,而天真地认为,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业。

他在信中说,“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

“三桂受恩深厚,悯斯民之罹难,欲兴师以慰人心。”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知道,他要报恩,要兴师复仇,但感到兵力不足,向多尔衮“泣血求助”。这些文字显示,最初为给君父复仇,他向敌人求助,至少说明,当时的格局他还没有看清,更没有意识到历史的改变却是因他错误地选择而奠定。

其二,他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降而复反”,原因在信中也说得清楚,其实是李自成的“掳掠家人”和“追赃助饷”错误造成的。

信中,吴三桂说,“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可以看出,他对大顺对待前朝官僚的做法,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可以说,恨到了骨子里!

其三,他认为自己的求援信,是借师助剿的正义之举,而且,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但这种侥幸心理,被无情地击碎了。

信中,他乞求多尔衮,“速选精兵,直入中协”,和他“合兵以抵都门。”他认为,他们这是强强联手,是为明朝扫除祸害。“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看看,看看,多么慷慨激昂,深明大义?!直到此时,吴三桂也没也并不认为,清军可以夺得天下,出兵就是帮忙一起打贼寇。

但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是何其老奸巨猾,直接断绝了他的退路。“剃发献关”让他绝了后退之可能。“上了贼船就下不去了。”更让吴三桂追悔莫及的是多尔衮凭借他写的这封信做出了逐鹿中原的决定。

所以,写的这封信,看似求援,实则乞降。因为,多尔衮用“剃发献关”做要挟条件,逼其就犯。

其四,吴三桂对清军的帮助,是有信誓旦旦地许诺的。但结果让他始料未及——多尔衮棋高一着。

吴三桂在信中明确承诺,“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看到了吗,吴三桂借师助剿,多尔衮可以获得丰厚的土地回报,幻想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大家相安无事,是不是想的很美?事实上,吴三桂先后给多尔衮写过两封信,他都不相信清军会趁着入关之际,问鼎中原!天真地以为,清军如果愿意帮忙,去除心头之患,然后,还和过去一样,“劫掠而归”,仅此而已。

但结果事与愿违。当他剃发献关后,和清军打着“为君父复仇”的旗号,对农民军穷追猛打,北京城都没顾得上进,欲图把李自成斩尽杀绝,从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和勇气,途中,他还不忘了和南明势力联络,表达自己为明皇复仇的决心。

此时,多尔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北京,兵不血刃,占领北京城。然后,出其不意地去盛京把顺治接到了北京。

从四月和李自成决战山海关,到十月顺治进京的半年里,吴三桂都在追击农民军,获悉顺治进京的消息,吴三桂如梦方醒,此时,生米真的已经熬成粥了!后来,他就成了“周润发”,成了平西王,一路发达。

从上述几点分析可以知道,当时的乱像,关内有李自成的大顺,关外有多尔衮的清军。此时,力量薄弱的他必须要倚靠一方的力量寻求平衡。而李闯军的所作所为,他不认可,视其为贼寇。而逼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这是国恨家仇。

所以,急于复仇的吴三桂,无疑已经被这团烈火吞噬了心智!复仇之火,把他的心烧焦了,让他迷失了方向,错把敌人当恩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写过一本著名的《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必须从人性本质角度,挖掘潜在弱点,充分认识自己,并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取得成功。吴三桂身上的弱点显而易见,优柔寡断,易冲动,所谓“冲动是魔鬼”,必须付出代价,他因一时冲动借师助剿,最终酿成大错,并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吴三桂手握四万辽西精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是投降李闯,后再投降多尔衮。

然而,这些都只是形势所迫。其实,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他最想做的是:拥立崇祯帝的太子,再徐图发展。

在朝代更替的历史节点,“势”是一种很难道清的东西,但它客观存在,并裹挟着那个时代的人朝着它预设的轨迹而行进,即使是大明王朝这种庞然大物也不能幸免,更何况是拥有区区几万兵马的吴三桂?

吴三桂不是个天生的反骨仔,更不是主动投降清廷。下面,闸述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吴三桂是皇太极得不到的男人

松锦大战以后,明朝九边的精兵基本上祸害完了,洪承畴投降,祖大寿被逼投降,关外八城只剩下了四城。吴三桂率领不到三万的残兵,孤零零地守护着关外最大的城池——宁远城。

在宁远这个地方,曾经两次让清人尝到苦头,连清太祖都亲身体验过宁远城头大炮的威力。皇太极是个十分开明的皇帝,他决定不武力攻取宁远,改为招降守卫宁远的将领,有三点原因:第一,他习惯用招降的手段,也比较有效;第二,汉官张存仁劝他招降,因为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当了逃兵,想必明朝会追责;第三,宁远城是真不好打、拦路虎般的存在。

于是,清太宗授意张存仁、吴三凤、祖大寿、裴国珍等两位数的人员给吴三桂写信,还自己亲自操笔写了一封。下图是他写的内容:

针对这排山倒海般的劝降信,吴三桂仅仅礼节性地给祖大寿回了一封,因为祖大寿是他的舅舅,还有恩于吴氏家族。至于其它的信,三桂没怎么搭理。

不久以后,清太宗在病痛中驾崩了,带着永远没有得到吴三桂的遗憾……

在当时,吴三桂是有能力带领队伍投降清廷的,但他没有投降,主要是崇祯对他也很好,不但不追责,还重用信任他,给他添兵加饷。

结论:作为清朝皇帝的皇太极都没能够招降吴三桂,他就更不会主动投降新接手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

第二,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是被逼的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起兵,一路打进北京城,这个过程太顺利了。吴三桂感觉农民军十分厉害。

2,农民军在没进北京城以前,军纪还是比较严明的。就算刚进城,他们也是住在民宅之外,并不怎么扰民。吴三桂对他们没有强烈的反感。

3,李闯怎么说也是汉人,三桂在他和满人之间,天生会亲近汉人。再加上明朝一惯贬称满人为“建奴”、“夷”、“奴王”、“奴子”等,这就给吴三桂心理暗示,投降清朝会受人鄙视。

4,明朝国灭、皇帝身死,吴三桂受到清朝和大顺两面夹击,他必须选择一方,以免腹背受敌。清人排除了,只剩下李闯。更重要的是:其父吴襄和家人共计四十余口都在李闯的手中作为人质。国家他拯救不了,最起码他要在乱世中保全家人。

基于以上的考虑,他被逼选择投降李闯。

第三,冲冠一怒为红颜

说吴三桂反回山海关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也很有几分道理。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桂祭拜完崇祯帝后,给往事打了个句号。然后他启程离开山海关,准备到北京城领取李自成对他的封赏。当时,他的心情是十分高兴的。李自成答应封他侯爵,还发给他部队饷银,他太缺军饷了!

然而,当他走到永平沙河驿时,从北京城跑出来的家人告诉他:老帅被拷打,陈圆圆被掠。他瞬间就炸了,为啥呢?

1,心理落差太大,本来说好是领赏的,没想到家人被虐待了。

2,他觉得被欺骗了。

3,陈圆圆是他的心头肉,触碰到他的底线了。

各种负面情绪不断地堆积,使得他一路“纵掠”,反回山海关。山海关当时守将是明朝降将唐通,三桂揍了他一个没头没脑、措手不及,很快占据山海关。

第四,硬着头皮向清廷借兵

吴三桂和李闯翻脸,多少都带有赌气的成份。当他回到山海关后清点人马,辽西精兵仅三万,还有不到二万的各路降兵和乡勇。这点兵员是挡不住李闯进攻的,于是,他硬着头皮向清廷借兵。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日,三桂向清廷写了第一封救援信,内容摘录如下图:

在信中,三桂谈到了三点:第一,自己是以亡国孤臣的名义借兵(不是降清);第二,事成后割土酬谢(代替明朝作主);第三,规划清军进兵线路是中协或西协,对李闯实行前后夹击(这是指挥清军的节奏)。

因为军情紧急,九天以后,他又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内容如下图:

第二封信除了表达军情急迫之外,特意提到“则民心服而财土可得”。说明吴三桂仍没有投降清朝的意愿,他酬谢清朝出兵的方法是财物和裂土。

对于吴三桂的这种借兵条件,多尔衮很不满意。他的对策是等,等到吴三桂支撑不了,不得不向他投降。

多尔衮等了三天,吴三桂服了,真的来投降了。为啥?

四月二十一日,吴军和农民军进行惨烈的一战,战况空前紧张。吴三桂踮起脚盼望多尔兖的援兵,“三桂遣使者相望于道,往返凡八次”,望眼欲穿啊!

二十二日的上午,他终于等不起了,向多尔衮献上投名状:搞了个剃发仪式。多尔衮说:“欧了!”

……

山海关大战结束以后,吴三桂把李自成兜着屁股追,李自成受不了,他决定议和。李自成派出的议和人员是张若麒,吴三桂同意了议和,条件有两件:第一,归还崇祯的太子和两王;第二,李自成到北京城后快速撤离。李自成表示:行!答应回到北京就把太子交回三桂的手里。

两个人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随后,三桂停止追击,返回山海关。

然而,多尔衮不乐意了。他拔给吴三桂一万精兵,让他作先锋追击李自成。三桂无奈,只得服从命令。三桂撕毁协议,李闯十分生气,他杀了吴父吴襄,还挑头示众。回到北京后,他又杀了三桂一家三十四口人。

多尔衮防三桂防得很紧。三桂的先锋军追到京郊时,李闯已经逃离京师,留下一把大火。三桂想进城,多尔衮不许。

从此以后,吴三桂基本上就没有其它的想法,彻底地和清廷绑在了一起。

以上,是吴三桂在那一个多月来的思想变化过程。时值多事之秋,真得立稳脚跟,否则会引来千古骂名啊!

坐拥数万大军的吴三桂,为何主动投降了多尔衮?

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后,吴三桂除了选择李自成或者清朝中的一方进行投降,别无他法。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起义军向北京持续逼近,本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崇祯皇帝并没有难逃,而是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吴三桂身上,为此他下令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命其放弃关外的全部领土,火速回京勤王。

然而,吴三桂却在崇祯皇帝最需要他火速驰援的时候,选择了慢进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一百二十公里的路程,吴三桂足足走了十四天,直至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祯皇帝也没有看到吴三桂的一兵一卒。而崇祯皇帝在失望与悲愤中,选择了在煤山自尽,至此,正统明朝灭亡。

伴随着崇祯的自尽与明朝的灭亡,吴三桂瞬间成为了“断了线风筝”,对他来说更加危急的是,他已经处于了李自成大顺农民军与清军夹击中,摆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了三条路:第一,投降李自成;第二,投降大清朝;第三,突围南下与在山东等地的明朝军队汇合再图他法。

这其中,第三条无疑是难度最大,并且是最不可行的。

一方面,此时的北直隶和山东等地已经被李自成占领,此时的吴三桂只有关宁铁骑最后的四万多战力,显然无法与号称百万之众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正面对抗。

另一方面,吴三桂南下更面临着前途未卜的局面,且不说南方的明军部队对于他的接受程度,此时的全国上下已经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明朝的国祚是否可以继续延续,已然是个未知数,吴三桂也不会断然去冒这个险。

所以,吴三桂能做的也就只能是选择在李自成与大清朝之间,选择一方进行投降,这样更加符合吴三桂所面临的的实际,同时也更加符合吴三桂的性格。

吴三桂最初选择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随后便背叛了他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必然非常清楚吴三桂的厉害以及山海关的重要意义,于是,李自成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作为人质,向吴三桂展开了招降,并以劳军的名义给吴三桂的军队送去白银四万两,给吴三桂本人额外一万两,同时许以了高官厚禄。

对于投降大清朝来说,投降李自成貌似更加容易为他以及他的部众所接受。

其一,吴三桂及其属下将士已经与清军征战多年,早已经是结下了深仇大恨。

其二,吴三桂与清军有过交锋,是互有胜负,但是并没有同李自成进行过直接的对抗,心里上更加容易接受。

其三,投降清朝毕竟有着“华夷之辩”这样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也让吴三桂更加倾向于投降李自成。当然,李自成并不是纯粹的汉人,而是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其四,李自成的态度非常的主动,并且送来了真金白银,这也让吴三桂对于李自成有了更多的好感。

在权衡利弊之后,吴三桂决定向李自成投降,并且率部开拔,撤出山海关,向北京准备面见他的新“主子”李自成,但是吴三桂在回京路上的一番遭遇,让他瞬间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

就在吴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驿时,吴三桂遇到了从北京成功出逃的家仆,同时也收到了三个令他极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关了起来;自己的父亲遭到了刘宗敏的严酷“拷掠”,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也为刘宗敏霸占。而这便有了那句经典的“吴三桂冲冠一发为红颜”,直接怒斥“李贼自送头来”,就此与李自成反目。

于是吴三桂率兵杀回了山海关,打跑了此时守卫山海关的唐通军队,并且开始收罗明朝残兵,直接与李自成形成对峙,同时,派人前往关外,还是与当时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进行接洽。

吴三桂对于李自成的由投降到反叛,其速度如此之迅速,除了李自成在对待吴三桂及其吴三桂的家人上,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此激怒了吴三桂,同时,更是因为吴三桂通过此事看到了李自成政权农民阶级落后的本质,更是对于自己前途的担忧,实际上,这也是由吴三桂所处的地主士大夫阶层与李自成所代表的的农民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决定的,只不过吴三桂更加看重个人的利益,这才使得矛盾短时间内就迅速激化,并且集中爆发了出来。

吴三桂阵前向多尔衮投降,就此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最开始于多尔衮进行接洽,并不是以投降的名义,而是打着“讨伐李贼,为崇祯的报仇”的旗号,向多尔衮借兵平叛。

吴三桂派使者向多尔衮“借兵”,希望多尔衮带兵从喜峰口出关,绕道李自成背后进行夹击,并且相约在剿灭李自成之后,愿意与大清朝划长江分治。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一眼就被多尔衮看穿,不接受吴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吴三桂率部归降,并且是带着当时清朝几乎全部的兵力,火速行军,快速赶到了山海关地区。

与此同时,李自成这面在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消息后,李自成亲率大军,还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随军而行,企图“恩威并施”的拿下吴三桂和山海关。吴三桂这面则是一边继续与多尔衮进行接洽,一边让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前往李自成营中,与李自成谈条件的同时,也是在拖延时间。而李自成也逐渐从吴三桂的“奸计”中缓过了神来,但是李自成明白的太晚了,他已经因为自己对于吴三桂归降的妄念而耽误了最好的作战时机。

就这样,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已经齐聚山海关,山海关大战就此打响。

吴三桂固然是精兵强将,但是李自成这面是人多势众,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撑,只有多尔衮率领着满清大军在坐山观虎斗。

而已经支撑不下去的吴三桂最终也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剃发称臣,正式投降了满清,随后多尔衮率军直扑李自成大军而来,瞬间扭转了战局。李自成大军根本无法招架八旗铁骑的冲击,全线溃败,主将刘宗敏负伤,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举行登基大典之后,便率部撤出了北京,从此开始被满清大军一路追击,直至自己身死湖北九宫山,大顺政权灭亡。

而取得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后,吴三桂以“复君父之仇”的态度告慰了崇祯皇帝的在天之灵,然而这也昭示着吴三桂对于大明王朝感情的终结。此时的吴三桂,在高官厚禄面前,也彻底放弃了“复明”的想法,同时也抛弃了对明朝的最后忠诚,已经成为大清平西王的他,转而成为清军南下,荡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锋,亲手埋葬了明朝最后的残存力量。

特别是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亲率大军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了流亡在缅甸的南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吴三桂更是将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统全部灭亡。而吴三桂也凭借擒杀永历皇帝的功劳,晋封为亲王爵位,镇守云贵,自己的儿子吴应熊还迎娶了建宁公主。

此时,吴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而这都是用南明皇室的鲜血换来的。

事实上,吴三桂从最开始的投降李自成,到投降多尔衮,到最后的发动“三藩之乱”,都是吴三桂“赌徒性格”的体现,一方面是吴三桂始终想要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他会将所有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的筹码,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全部押上去,这其中包括了他尊崇的明朝皇帝崇祯,自己的父亲吴襄,他的儿子吴应熊,以及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兵士,在他看来都是他谋求利益的“工具”所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造就了吴三桂一生之中的多次“背叛”,也被人不断的嘲讽和批判。

一朵羊.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