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正史中的弘时,被雍正贬为庶民后,死得莫名其妙。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时,因不满父亲雍正立弟弟弘历为储君,就与八叔胤禩密谋篡位,并且,又拉来了隆科多,但最终篡位计划失败,弘时被雍正赐死。

而在正史中,弘时的结局同样很惨,原本,他是最有希望成为皇储的,但最终却在雍正继位数年后,被削去宗籍,贬为了庶民。

并且,正史中的弘时,死因非常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在他被贬为庶民后不久,就离奇的暴毙身亡。

没有证据表明,弘时是死在雍正手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死,至少和雍正脱不了干系。

至于为何最有希望能成为皇储的弘时,会落了个如此凄凉的下场,这还得从雍正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说起。

雍正刚登基时,作为最年长的皇子,弘时原本是最有资格成为皇储的。

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一共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几个或是早逝或是夭折,到了雍正继位时,还健在人世的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和福惠四人。

这其中,弘历和弘昼刚满十二岁,按清朝的说法,十五岁才算成年,所以,这二人在当时还算是个未成年。

至于福惠,在当时还只是一个不满一岁的娃娃。

而弘时在父亲登基那年,已满十九岁,并且也结婚生子,因此,于情于理,弘时都是最具备成为储君的资格。

但我们都知道,雍正所册立的皇储是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并非是弘时。

不过,由于雍正实行的是“秘密立储”制度,因此,在雍正元年时,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皇储究竟是谁的。

在这种背景下,认为自己极为可能成为皇储的弘时,自然是在当时极力表现。

之所以说弘时会自认为自己最有资格,除了他当时在几个皇子中,最为年长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他在当时身上没有任何头衔,还是一个光头阿哥。

按照清朝惯例,皇族宗室只要年满十五岁,就可以授予爵位,爵位大小暂且不说,但通常只要到了十五岁,那百分百就会被授爵。

比如,在雍正登基之初,不仅册封了老十三胤祥为怡亲王,同时还册封了二阿哥(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晳为郡王。

但在当时,符合授爵标准的弘时,却并没有受封,依然是一个光头阿哥。

这种迹象极不寻常,雍正皇帝不可能故意漏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弘时曾被雍正纳入过皇储候选人之一。

正是考虑到他也许会成为皇储,因此才会不对他进行任何册封。

不仅如此,在雍正继位之初,曾命弘时进宫居住,还大费周章请来了大儒王懋竑作为弘时的老师,要求他认真教导弘时。

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在雍正刚刚登基的时候,他和弘时的关系十分不错。

也正是出于这种情况,让弘时觉得,自己很受父亲器重,因此就有很大几率上会成为皇储,但就在他暗自欣喜的时候,雍正的一个举动,让弘时心情瞬间跌入谷底。

雍正元年十一月,适逢康熙皇帝周年忌辰,按礼法,雍正皇帝应当亲自前去祭拜,但他并没去,而是把祭拜康熙的任务,交给了儿子弘历。

众所周知,清朝皇室祭拜祖先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现任皇帝没有亲至,而是派某个儿子前去的话,那这就意味着这个被派去祭祖的儿子,就是将来的储君。

因此,当时就有不少人纷纷猜测,被派去祭拜康熙的弘历,就是雍正的接班人。

而此时,原本对自己抱有很大希望的弘时,自然会相当郁闷,凭什么前去祭祖的是比他要小弘历而不是他?

如果这次祭祖,并不能完全确定雍正的真实意图的话,那么在次年,弘历再次代替雍正祭拜康熙,就彻底粉碎了弘时所有关于皇储的幻想。

而在幻想破灭后,弘时开始放纵自己,这一放纵不要紧,他的所有前途尽皆毁灭。

当然,弘时的放纵,并非是声色犬马,而是他和一个特殊的人越走越近,正是这个人,将他拉进了无尽深渊。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在康熙晚年发生的“九子夺嫡”中,“八爷党”的首脑胤禩。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他曾经是雍正皇帝最大的一个竞争对手。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废除胤礽的太子名位后,曾在当年十一月,召集群臣商讨推举新太子一事。

原本,按照康熙的想法,是有意复立胤礽为太子,但大臣们当时的反应却极度出乎他的意料。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康熙皇帝命群臣从众多阿哥中挑选一位新太子,其中,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等朝中重臣为代表,他们联名推举皇八子胤禩为储君。

这个结果,令康熙大感意外,首先,他的本意是复立胤礽,并且在之前也有意无意地透露给大臣们,因此,他就认为,像佟国维等人应该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也就会借坡下驴。

但他们不知道是故意忽略了自己的意思还是真的不知道,始终没有提一句胤礽,而是推举了皇八子胤禩,这一点,就让康熙着实有些不满。

而更让康熙愤怒的,是近百名官员联名推举的均是胤禩,这才是康熙感到最恐惧的。

为什么呢?很简单,这就说明,这近百名朝中文武,已经成了胤禩的党羽,成为一个小集团,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个皇帝,对于结党都十分忌讳,因为这会无形中威胁到他的统治。

所以,一旦有这种苗头,古代的皇帝们基本上都会以残酷的手段清理,哪怕是亲儿子也不例外。

而胤禩被近百名官员的联名保举,正好触犯到了康熙的忌讳,所以,最终,胤禩被康熙多番责难,再加上后来又发生了“死鹰事件”,更让康熙对这个儿子极度厌恶。

虽说胤禩并没有成为储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九子夺嫡”期间,曾对雍正造成过极大威胁,并且,在他没有希望成为储君后,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能量,来帮助皇十四子胤禵与雍正竞争,总之,雍正的登基之路上,胤禩没少给他制造困难。

而雍正排除万难登基后,依他睚眦必报的秉性,自然就不会放过曾经对他威胁最大的胤禩,从雍正元年开始,雍正对胤禩就开始持续性的敲打,先是将其党羽逐一剪除,后又借太庙牌位一事责罚胤禩,之后更是有事没事就将其训斥一顿。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对胤禩想做什么,那可以说是路人皆知,只不过,至少在雍正四年之前,雍正考虑到朝堂局势的稳定,以及边疆战事影响到了他一部分精力,因此才没有对胤禩下手太狠。

但是,下手不狠不代表就放过了胤禩,雍正只不过在等待机会而已。

而就在雍正对胤禩的态度十分明确之际,他的亲儿子弘时,却和胤禩走到了一起,并且还越走越近。

这一点,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就有演绎,电视剧中表述的是弘时在年幼之际,就和八叔胤禩关系很好,正史上对此没有交代,但情况应该差不多。

总之就是,弘时在失去成为储君的希望后,与胤禩越走越近,而弘时这种的举动,自然逃不过雍正严密的监视。

所以,本身就对胤禩不喜的雍正,看到儿子弘时与其关系紧密,肯定是心存不满。

但弘时对此也不知道是不自知还是故意如此,他不仅和胤禩越走越近,甚至还因为胤禩,公然与父亲顶撞。

据记载,在雍正四年的一次宴席上,弘时就父亲雍正对八叔胤禩的责罚太重提出了意见,他当时借康熙皇帝的名义,说"康熙皇帝临终时,希望后人兄友弟恭,但父亲对八叔的责罚,明显不符合这个要求。"

正是这番话,彻底惹怒了雍正,在他看来,这个儿子简直就是不可救药,是丧心病狂,居然会给胤禩求情。

因此,在当年,雍正发布了一道谕旨,这道谕旨,宣告了弘时的政治前途彻底结束。

谕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将弘时过继给胤禩当儿子。

清朝皇帝历来就有把自己的亲儿子过继给兄弟的惯例,但在弘时之前,皇子被过继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被过继出去的皇子,深受皇帝宠爱,但又没有成为储君的资格,因为将其过继给某个亲王,以便让亲儿子将来继承该亲王的爵位,说白了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再者,就是皇帝的某个兄弟没有子嗣,为了延续其爵位,皇帝就会把某个皇子过继;

从努尔哈赤开始到康熙,但凡被过继出去的皇子均是如此,但唯独到了雍正时期,弘时的过继是一个例外。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胤禩有亲生儿子弘旺,并且当时还活得好好的,所以就不存在延续其爵位这种说法。

另外,胤禩历来被雍正不喜,因此,足以说明,弘时的被过继,就是因为失宠于雍正。

还有,弘时被过继的理由,按照《清史稿》中记载的说法,是因为弘时“放纵,行事不谨慎”,但根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弘时并非是一个荒唐之人,不然也不会在雍正登基之初,不仅被雍正带进宫里居住,还为他请来大儒教导学业。

所以,雍正下这一道谕旨,只能说明弘时在某些地方触犯到了雍正的底线,而结合弘时的人际关系和经历来看,触犯雍正的,就是因为与胤禩走得太近。

如果仅仅是过继给胤禩,弘时最起码还算是皇室成员,只是政治前途没了而已,但在一年后,也就是雍正五年,决定弘时命运的又一道谕旨下来了。

这道谕旨的内容,是雍正下令,削除弘时的宗籍,将其贬为庶民。

削除宗籍,在清朝时对于皇室以及旗人来说,是除杀头之外最狠的惩罚,意思就是将这个人除去黄带子,并从玉碟上除名,从此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

除非是犯了大罪,不然很少有宗室会被削除宗籍,况且,弘时还是雍正的亲儿子。

但雍正最终还是下狠心这样处置了弘时,而根据记载,在弘时接到这道谕旨后不久,就莫名其妙的身亡。

他的死,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上没有解开的谜团之一。

按史料中的记载,弘时是因为听到自己被削除宗籍后,郁郁而终,但这其中有很多疑点,首先他死得太快,其次,就是关于他的史料十分稀少。

作为雍正实际意义上的皇长子,关于他的史料理应是比较全面,但目前能查到的却并不多,仅知道他的大致经历。

并且,他在接到被削除宗籍的谕旨不久就去世,实在是不合情理。

有一种说法,是说雍正派人杀了弘时,《雍正王朝》就借鉴了这一点,剧中是雍正派人送去了毒酒,弘时被迫喝下后毒发身亡。

不过,要是雍正这样做的话,难免会留下把柄,本身他就已经干了将自己的兄弟囚禁至死的事情,如果再干杀儿子的事,那暴君的帽子就摘不掉了。

但要说雍正和弘时的死没有丝毫关系那也不对,如果不是雍正的谕旨,弘时也不至于“郁郁而终”。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弘时确实是被雍正下令杀的,只不过,雍正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没有让自己担上杀子的恶名而已。

这种方式叫做“冥诛”,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存在。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一个人关进密牢后,或是用火,或是用冰,总之就是让身体受到极大刺激,从而患上病症,继而死亡。

比如,当年多尔衮就用这个方式,将豪格整死,要知道豪格可是曾经在战场上生猛得很,但在关进大牢后,仅一个多月就去世,如果多尔衮没有采取点特殊手段,那这个根本说不过去。

而弘时同样也是如此,在他被削除宗籍后,雍正下令将其交由履郡王允祹“约束养瞻”,如果仅仅是削除宗籍,那为何还要派一个亲王去看管呢?直接让其自生自灭多好。

因此,这个去看管弘时的允祹,极有可能就是雍正派去对弘时下手的人。

而在允祹“精心”的约束养瞻下,当时只有二十四岁,并且身体机能各方面都不错的弘时,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说白了,弘时死于雍正之手,只不过雍正怕自己担上恶名,找人帮他完成了这件事。

当然,由于史料中的含糊不清,我们也是只能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断,具体真相如何,已经无人得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弘时之死,雍正绝对脱不了干系。

总而言之,雍正的儿子弘时,其最终结局十分凄惨,好不容易盼到了自己父亲当了皇帝,但仅仅做了三年多的皇子,就被过继给外人,之后又被削除宗籍,最终在年纪轻轻时,就不明不白去世,而他的死,也为乾隆继位彻底扫除了所有障碍。

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雍正先后共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位都英年早逝,最后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乾隆)、五子弘昼(恭亲王)和六子弘曕(果郡王)。其中,弘时的年龄最大,最有资格成为雍正的接班人,结果却反而被雍正削去宗籍,最后更是莫名其妙的死掉,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说是雍正继位后,处处表现出要立弘历为皇储的意愿,这让弘时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八阿哥的挑唆下,决定铤而走险谋朝篡位,他们俩还特意拉拢来失宠的隆科多,三人联手在朝堂上逼雍正退位。

好在关键时刻,十三阿哥出面解决掉参与逼宫的八旗兵和禁军,随后隆科多被处死,八阿哥被除去宗籍后圈禁起来,不久被害死。至于弘时,雍正则赐给他一杯毒酒,让其自尽,享年24岁。

当然,这只是文学故事而已,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弘时的死因其实一直是个谜。

当年,雍正刚继位时,因为觉得弘时生性放荡,行事不谨慎,便有意立聪明伶俐的弘历为皇储。不过雍正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因此最开始大家也都不知到谁是接班人。

在这种背景下,雍正虽然不太喜欢弘时的为人处事,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还特意不远千里,找来一代大儒王懋竑来当弘时的老师,同时让另一位大儒蔡世远做弘历与弘昼的老师。

史载,王懋竑和蔡世远是齐名的世大儒,并且两人在上任后,都是“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也就是待遇都是无差别。

从这层意义上说,雍正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只是觉得他不适合当皇帝,至于其他方面,都是和弘历并无多大差别。而且作为一个父亲,特意给他请名师来教导,也是希望能够自己的儿子能够把身上的坏习惯改掉。

但可惜的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按照清朝的管理,一般都是在位皇帝派遣未来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所以,雍正的这个举动做出后,大家便开始猜测,雍正秘密建储的人选,恐怕就是弘历,这也让弘时非常沮丧,因为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礼仪,理应该是他被立为皇储。更何况,此时弘时已经20岁,还有自己的儿子,而弘历才仅仅13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立弘历。

接着第二年,弘历第二次代替雍正到景陵祭拜康熙。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所有任都已经很确定,雍正的皇储人选,就是弘历。弘时对此自然满是怨恨,于是行为处事更加放荡,甚至还多次公开顶撞雍正,最后气得雍正直接将他的老师王懋竑给罢官回家。

弘时却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为争夺皇位,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竟然和雍正的死对头八阿哥搞在起来。根据史书记载,弘时的性格其实和八阿哥比较相识,两人关系也一直较好,即便在九子夺嫡时,他们还多有往来,弘时还曾在雍正面前给八阿哥说好坏。

或许雍正也是因为这方面的缘故,才不愿意立弘时为皇储。当时,弘时的皇帝梦破碎,八阿哥的皇帝梦也破碎,其原因又都是因为雍正,而恰好雍正又都不喜欢他们俩,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俩自然而然就联合在一起。

对于弘时的这种行为,雍正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特意下诏批评弘时:“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随后,雍正干脆将弘时过继给八阿哥当儿子,并将其逐出紫禁城皇宫,宣告父子关系就此断绝。

接着,雍正又下令除去弘时的黄带,并从玉碟上除名,让皇叔允祹约束养瞻。其后不久,弘时突然暴毙身亡。因此,很多人就怀疑弘时是被雍正所杀,所以各种类似的文学故事层出不穷。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弘时是在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祹约束养瞻,但他去世的时间是在雍正五年八月,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雍正如果真想让弘时死,又何必等这么长时间呢?

更何况,雍正四年九月,八阿哥等人都已经全部去世,雍正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他又何必过去一年后,又秘密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再者,八阿哥的唯一的亲生儿子一直活到乾隆年间,雍正既然不杀八阿哥的亲生儿子,又何必杀弘时呢?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弘时自己郁郁而终。

正史上,雍正儿子弘时的下场如何?

当然不一样了,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最终赐死了弘时,其实这段事迹是取自于民间传说,当然正史中的弘时死的很突然很莫名其妙,下面就来细说一下正史上的弘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最终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上的弘时因为性格与父亲雍正不和,所以作为长子错失了皇位继承权

弘时按照排序是雍正第三子,雍正一生有十个儿子,但其中六个儿子都幼年夭折了,所以雍正实际上只有四个儿子活到长大成人,分别是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也就是乾隆、五子弘昼和六子弘曕。

因此来说弘时名义上是雍正第三子,实际是雍正的长子,且弘时的年纪比乾隆和弘昼都大了很多,雍正诸子中,乾隆和弘昼兄弟二人是同年所生同岁,乾隆仅仅是生日比弘昼大了几个月所以成为哥哥,老六弘曕年纪最小是雍正的老来子,抛开弘曕,弘时的年纪要比乾隆和弘昼大了7岁,因此在雍正登基时,弘时已经年满18岁了。

按道理弘时年纪比乾隆大,为什么雍正继位之后却舍弃长子弘时,立刻秘密册立了乾隆为继承人呢?

先看一看弘时在雍正继位前与父亲雍正的关系如何。其实翻看史书关于弘时的记载非常少,《清史稿》中只记录了弘时“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的短短一句话。

但是再想一想,在康熙时期,康熙诸子之中只有三个儿子被封为了亲王爵位,这就分别是康熙第三子胤祉被封诚亲王;康熙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被封为雍亲王;康熙第五子胤祺被封为恒亲王。

清朝规矩,皇室子孙年满15岁即可获封,而亲王爵位之内可以有一子获封为亲王世子享受比郡王还高级别的待遇,而胤祉和胤祺在史书上都有儿子被册封为亲王世子的记录,胤祉的亲王世子是嫡子弘晟,胤祺的亲王世子是长子弘昇,可在史书记载中唯独没有记载雍正的雍亲王世子是谁。

要知道亲王世子未来是要继承亲王爵位的,通常都会是嫡子,但是没有嫡子的话就会立长子,胤祺就是因为没有嫡子,所以册立了长子为世子。同样雍正也是如此,他的嫡福晋也就是后来的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也没有嫡子,按照规矩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理应向宗人府奏请册立自己的长子弘时为亲王世子,但是历史上根本找不到这些记载,也都没有记载雍正还是雍亲王时期亲王世子是谁。

因此可以作为假设猜测,一,弘时有可能当时被册立为亲王世子,但由于后来他获罪于父亲雍正,被雍正命令史官删除了关于弘时的册封记录。

二,就是弘时自幼就不被雍正所喜爱,而当时雍正喜爱的儿子乾隆还年幼,所以在康熙时代雍正迟迟没有向宗人府奏请册立亲王世子。

这两种假设之中,其实第二种假设更可能,因为《清史稿》中曾明确记载弘时无封,如果是删除了册封记录,不会刻意加上这么一句无封,所以弘时很可能是自幼就不被雍正所喜爱,尤其是和乾隆相对比之后,因此在康熙时期雍正迟迟没有奏请册立亲王世子就是为了等乾隆成年。

那么为什么雍正会不喜欢弘时这个长子呢?

其实看历史上零星的关于弘时记载,可以推测出弘时的大致性格,历史上的弘时很可能是一个性格非常直率,没有城府的人,从一些小事上就能看出来。

接下来就说一个历史上能看出弘时为人性格直率的事情,雍正继位之后每到年底都会亲自给中央的王公大臣写“福”字,并赏赐给王公大臣以示寓意新年好彩头。

雍正元年(1723年)年底,雍正给王公大臣赐“福”字,正好这时候弘时奉雍正的命令在外办差,而他的老师王懋竑当时也恰好有事不在上书房,所以弘时与老师王懋竑都没有得到雍正赐予的“福”字。

弘时回来后就问王懋竑:为什么偏偏咱们师生二人没有福字?弘时就想亲自去向雍正说明这个事,为师生二人讨回福字,而王懋竑这个人谨小慎微,他建议弘时不要直接去找雍正问这个事,先去找雍正的心腹大臣当时的户部尚书张廷玉说明此事,但是弘时却并没有听从王懋竑的建议,而是他直接当面去找了父亲雍正,质问雍正为何唯独不赐给自己和老师王懋竑福字。

后来雍正当然是把福字赐给了弘时和王懋竑,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弘时为人性格比较率直,是一个喜好单刀直入的人,而历史上的雍正为人恰恰是城府极深,善于隐藏自身内心的人,所以弘时和雍正父子俩注定性格就不合。

雍正继位时就立刻秘密册立了乾隆为继承人,其实按照道理来说雍正继位时弘时年纪最大,且已成年生育有一子永珅,理应被作为继承人选,但雍正却直接跳过了弘时把他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了,这就说明了弘时在雍正继位前就已经不被父亲雍正所喜爱。

弘时为人性格直率,而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历史上为人斯文儒雅,心思细腻,人缘非常好,尤其能吸引像弘时这样性格直率的人,因此也不排除在雍正继位前弘时就已经被其八叔胤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引起父亲雍正的反感,所以在选择继承人时雍正毫不犹豫的直接跳过了既不适合做皇帝还胳膊肘外拐的弘时选择了乾隆。

但雍正对弘时并没有放弃,雍正继位时,弘时已经成年且已经娶妻生子,按照道理弘时应该与父亲分府而居,可是雍正继位后他还是将全家都搬进了紫禁城,连弘时和他的妻妾以及儿子永珅也都跟着搬进了紫禁城,说明雍正并没有彻底放弃这个儿子,他还聘请谨小慎微的名儒王懋竑教导弘时,这都说明最初雍正对弘时还是很不错,只是认为他不适合当皇帝而在继承人选上放弃了他。

雍正其实也很有意思,秘密立储是他所建,但也是他在继位之初多次派遣年幼的乾隆代替自己去祭奠康熙,让大家都明白了雍正内心属意的继承人是乾隆,这也让弘时明白了父亲雍正在选择继承人上面放弃了自己,所以可以想象弘时的心里得有多么苦闷,也因此弘时因为性格还因为继承人的问题,与父亲雍正渐行渐远。

弘时最终因为胤禩与雍正闹翻,但雍正不可能杀子

历史上的弘时最后与父亲雍正彻底闹掰也是因为胤禩,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开始了对政敌弟弟胤禩一党的政治清算,胤禩一党受到雍正残酷迫害,胤禩和老九胤禟都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并将二人囚禁起来。

也是在这时弘时替胤禩和胤禟求情触怒了雍正,盛怒之下的雍正在处理完胤禩和胤禟之后又下了另外一道圣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这道圣旨直接将弘时赐给了胤禩为子,胤禩被囚禁,弘时则被雍正交与十二弟胤祹负责看管约束。这也是弘时彻底与父亲雍正闹翻,触怒了雍正,最终惹得雍正不想再认他这个儿子了。

弘时与父亲雍正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他替胤禩和胤禟求情,但根源还在于父子二人性格不合,弘时性格直率,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而雍正城府极深且多疑猜忌,所以父子二人因为性格原因越来越不和,最终在处理胤禩时爆发了。

其实关于雍正迫害弟弟胤禩和胤禟以及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夺皇位的事情,雍正的儿子弘时和乾隆都对雍正的做法不以为然。

只不过弘时为人率直,不善隐藏自身想法,流露出了对父亲雍正迫害兄弟的不满,最终触怒了雍正。

而乾隆则同雍正性格一般,城府极深,他与哥哥弘时不同,他善于隐藏自身的想法,所以即便乾隆当时也对父亲雍正迫害胤禩和胤禟不满,但乾隆隐忍不发,直到继位之后还是多年以后才替胤禩和胤禟翻了案,最后以雍正的名义承认当初打击迫害胤禩和胤禟过分了。

弘时在被雍正削除宗籍圈禁之后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五年八月(1727年)去世,关于弘时的死因后世民间多为流传雍正是为了替乾隆扫清障碍处死了胳膊肘向外拐的儿子弘时。

而且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是采用了这个传说,实际上雍正绝不可能杀子,弘时对乾隆的继承人位置并没有威胁,而且历史上弘时与乾隆之间的兄弟关系还非常亲密。

当时弘时已经被雍正削除宗籍,这样的人对乾隆皇位根本构不成威胁,在雍正驾崩的第二天乾隆新君继位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宣布赦免弘时身上一切罪名,并且恢复了弘时的宗籍身份,这都说明了乾隆曾经与弘时之间的兄弟感情还算不错。

这也说明了乾隆对于雍正处理弘时的这件事上也是不满,只是乾隆善于隐藏自身想法,没有向父亲雍正表达过而已。

再有就是雍正最反感的政敌胤禩和胤禟二人在雍正四年八月和九月时就已经先后被雍正折磨致死,而历史上弘时死于雍正五年八月份,距离胤禩和胤禟被折磨死已经过去快一年多了。

雍正最反感的两个兄弟都已经死了,雍正没有理由再在此时杀子了,如果雍正真想杀子的话早在一年前就可以赐死弘时了,何至于再等一年。

所以说民间传说雍正杀子是基本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至于历史上弘时真正的死因其实他很可能是因为遭到了父亲雍正如此严厉的惩罚抑郁而亡。

写在最后

其实历史上的弘时挺悲催的,性格上与父亲不和,导致作为长子却不能成为父亲的继承人,后来更是因为性格直率直接触怒了父亲雍正,连皇子的资格都被剥夺了,最终导致抑郁而亡,父亲雍正还在后世背了杀子的恶名,真可以说这是一出清朝历史上的父子悲剧。

但如果弘时与雍正的事情放在普通人家上算不上什么大事,老子和儿子偶尔吵嘴也是正常的事情,不过偏偏他们父子二人是皇家,是皇帝父子,所以注定了他们父子二人的悲剧,这正好应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话。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落.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