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自然是从哪来回哪去,换句话说,就是事成之后该干嘛干嘛。

司马懿夺权,是指发生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组织的一场有预谋的高平陵之变,在这次事变中,司马懿诛杀曹爽,成功的篡夺了曹魏的权力。

而在这次事变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麾下的三千死士。

正是凭借这三千死士,司马懿才能控制住局面,并最终成功夺权,可以说,要是没有这三千死士,鹿死谁手还说不定。

那么,这三千立下大功的死士,在事后,司马懿和司马师是如何安置他们的呢?他们最终都是什么下场呢?

简单来说,这些人的结局,就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当然,荣华富贵肯定是少不了的。

要知道这三千死士最后是什么下场,就先要弄清楚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史书记载,这三千死士,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阴养”在民间,而在事变当天,临时紧急召集而来的。

“初,帝(指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这就是在史料中,唯一一处交代这三千死士出处的记载,这段话虽说很短,但其中的令人不解的地方却有很多。

比如“阴养”二字,从字面的意思并结合前后文来理解,就是暗中豢养着这些为司马家卖命的人,豢养的地方,则是在民间。

不过,虽说史料中对这些死士的出处进行交代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司马师是如何做到在洛阳城内“阴养”三千死士,不被曹爽等人发现的呢?

要知道,三千人不是个小数目,放在哪里都会引人注意,并且这三千人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个个具有一定武力值的人,他们等同于一个军事作战单位了。

既然是军事作战单位,那么这些人必定受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到令行禁止,行动统一,不然若是跟一盘散沙似得,就根本不会帮助司马懿成功。

而当时的情况是,司马家的主事人司马懿,已经被曹爽架空到仅剩一个“太傅”的虚职,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事情。

至于司马师,他倒是有这个机会,但问题是,在满是曹爽眼线的洛阳城,养了三千死士不被发觉,做到了“众莫知所出”,貌似并不太容易。

最重要的是,这三千死士,在事变当天的“一朝而至”,除了说明他们行动统一之外,更说明了他们对司马懿篡权行动响应的速度非常快。

而要满足上述几点,根据当时司马懿的处境以及司马家的状况来讲,相当的困难。

但问题是司马懿做到了,所以,我们只能是从史料中的蛛丝马迹里,来寻找这三千死士都是什么人,并且他们到底来自哪里。

先来看这句“一朝而至”,这句话在前文也提到,表明了三千死士的响应速度极快,由此可以推断,这些人离司马师并不远。

如果远的话,那就做不到迅速集结,并且古代通讯技术低下,没有“打电话摇人”的条件,因此,最大的可能,他们就是在洛阳城内。

而洛阳城内的人,无外乎几种,一是官员,二是百姓,三则是兵士。

官员肯定要排除,毕竟死士说白了就是为主家卖命的人,当时的官员是不屑于干这种工作的,所以,肯定不是官员。

那么就剩下百姓和兵士了,在这两者之间,百姓的可能性极大,为什么呢?百姓最大的优势,就是目标小,没有人会注意他的存在。

可能他是个小商小贩,也可能是街头杂耍的,总之在平时都是普通人,而一旦集结的命令一下,这些人就会脱去伪装,变成为司马家服务的死士。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司马懿是去篡权的,不是带着一群人郊游的,百姓目标小不假,但是他们几乎等于零的武力值,无法帮助司马懿完成这个目标。

所以,还有一种可能,这些死士是来自军营的兵士,只有兵士,才能做到行动统一。

不过,兵士也存在有问题,那就是目标太大,曹爽看司马家看得那么紧,怎么会没有丝毫觉察?更何况,既然是死士,那就必须有训练,而一旦训练,曹爽就不可能不知道。

而要想做到目标又小,不被曹爽觉察,又要能行动快速统一,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三千死士,是百姓与兵士的结合。

什么叫百姓与兵士的结合呢?简而言之,就是这三千死士中,两者皆有。

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有一定证据的,先说这其中的兵士,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司马师,所担任的职务是中军务,可不要小看这个职位,在当时属于正儿八经的实权人物。

而司马师担任中军务一职,前后大概有十年左右,依照他的才能,在军中收买一批死心塌地跟着他干的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司马师他收买的应该不是普通的士兵,毕竟那样的话,效率太低了,他收买的,大概率是一些基层军官。

只要这些基层军官铁了心跟着司马师干,那么军官的下属,也就是普通士兵,通常也会选择亦步亦趋。

为什么呢?这道理很很简单,古代的军营,那种只认大哥不认国法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士兵们对于家国的概念并不深,他们认的,是他的老大,也就是给他们发银子,管理他们的人,老大说干什么,那就干什么就是了。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师先是收买了那些基层军官,又通过这些军官,让那些士兵也跟着干,自然就能拉起一支队伍。

不过,如果在军营里做得太明显,也是存在暴露的危险的,因此,在三千死士中,来自军营的人应该占据不多,顶多三分之一。

而剩下的部分,就是百姓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百姓可不是普通的百姓。

他们的来源很广,比如是伤残阵亡的老兵后代,这些老兵的后人由于无人赡养就会成为孤儿,而司马师本身就负责军务,稍微用心查一下,就能找出来这些人,找到之后,接回来抚养,教他们武艺,给他们吃穿,他们怎么会不唯司马家的命是从?

还有比如司马家庄园里的庄客,平日里都是保护家族安危的,自然是听司马师号召,即使是把庄客人数弄多一点,也基本上没人会注意。

当然,要养着这些人,让他们愿意为司马家肝脑涂地,那就要舍得付出代价,比如花钱,而司马家最不缺的就是钱。

加上这些人,还有前文所说的军营里的人,上下这么一凑,基本上就有个两三千人的规模,因此,人的问题就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让这些人愿意跟着司马家谋反的问题了,要知道,司马家干的事情,那可是杀头的大罪,一旦失败,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死,因此,怎么让这些死士愿意去干,就是一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不让这些人知道司马家要谋反。

更准确地说,就是让这三千死士中的大部分人,不知道要去干什么,只知道听长官号令前去集合,只要他们都去了,那事儿就成了。

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工作,那就是在这三千人中,找出来一些司马师的死党。

这部分人可以不多,但绝对必须是司马师的心腹,只有心腹才会保证忠诚。

并且,他们对司马家即将想要干什么,也非常清楚,而这些人,就是那三千死士中的基层领头人。

这就好比现代某家公司,公司老板对准的是几个高管,对于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下一步什么动作,高管是十分清楚的。

而通过高管,再把目标具体的传达给下面的人,而如何传达,传达到什么程度,那就看老板的需要了。

那些基层领头人,不会告诉各自下面的人要去造反,而是会灌输忠于司马家,听从命令的观念,至于最底层的人,听命行事本就是应该的,忠于司马家也是应该的,有了这两个观念做基础,某一天长官通知,在某时某刻某地集合,他们不会有丝毫怀疑。

而等到了地方集合后,即使是有人回过味儿来,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但也已经没有退路,如果那个时候退出,等待他的那就是只有死路一条。

看到身边的同僚都没有异议,再想想司马家对自己确实不错,同时刚刚司马家的大少爷也许诺事后荣华富贵,干脆心一横,干吧。

这就是司马师能够在洛阳城“阴养”三千死士,却能做到不被曹爽觉察,最终利用死士完成篡权的大致原因。

当然,这段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不是如此无人知晓,我们也只是基于部分证据进行的推测而已。

而在了解了这些死士的来源和出处后,他们最终的下场和结局,也就大略能够想到了,无非是如下几种结果。

首先,这三千死士肯定不会被司马家灭口,因为没必要。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经常会看到那些帮助老板在完成阴谋诡计后的助手,在事成之后,被老板找个理由杀掉,或者是不明不白的死掉,总之就是功成后却丢了性命。

这样的桥段,不仅在电视剧中有,在古代历史上也经常会出现,几乎都成了一个惯例。

但帮助司马家的这三千死士,在事成之后则不会遭到清洗灭口的结局,并且,大多数都能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的目的,是为了篡权夺位,在成功之前,这些死士每一个都有走漏风声的危险,因此,必要的时候该杀就会杀,但在事成之后,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事情都做出来了,天下人也知道司马家的心思了,干嘛还要再遮遮掩掩,去干杀死死士的事情呢?更何况,杀了这些死士,也会让其他愿意为司马家卖命的人寒心,将来谁还敢为司马家服务?

所以,基于日后能有更多的人为其效力,也同时考虑如今窗户纸都已捅破,因此,司马家就不会干出杀人灭口的事情。

其次,论功行赏肯定不能少,毕竟他们干的是杀头的买卖。

高平陵之变,对于司马懿和整个司马家族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在事变之前,司马懿被曹爽架空到一个虚职的太傅,司马家在朝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而在事变之后,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曹爽被诛杀,其他一些不听话的臣子也被清洗,皇帝曹芳再也没有了制衡司马懿的底气和资本。

整个曹魏朝堂上,司马懿以及司马懿一家,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掌权者。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高平陵之变,才让后来的司马师和司马昭有了基础,也让他们在之后的篡权之路上占据主动。

再往更远的地方想,也是有了高平陵之变的成功,才有了后来司马炎的登基和晋朝的建立。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司马懿能得以善终,也是有赖于此次行动的成功,不然的话,曹爽早晚会把司马懿给整死。

因此,高平陵之变的重要性司马懿不是不清楚,而对于在事变中立下大功的三千死士,司马家族必须有理由赏赐,并且也不会吝啬,大方的进行封赏。

至于封赏的形势,一般来说,那些在死士中原本就是司马家族心腹的,之后就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在朝堂上担任更高的职位。

至于普通的兵士,或是在领一大笔封赏后回到军营里继续为司马家族服务,或是就此安度余生,做一个富家翁。

总之,这些人都会因此参与了此次行动,给自己下半生买上一个保险。

当然,作为这些死士而言,最理智也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在行动后领完封赏就此隐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

之所以这么说,还是依据司马家族的一向行事风格,从司马懿开始,吃着曹老板的饭,砸着曹老板的锅,之后的司马师,干脆直接干起了随意改立皇帝的事情,到了司马昭就更不用说了,当街弑杀皇帝,开了权臣弑君的头。

这种丝毫不知道什么叫做底线的家族,即使是现在对这些死士大加封赏,委以重用,保不齐将来就会突然翻脸,到那个时候,总会找个理由杀掉这些死士的。

与其到时被杀,倒不如现在拿上一大笔钱,或隐居,或消失,好好去过自己的下半生。

因此,这些当初帮助司马懿成功夺权的死士,在事成之后,除了一部分继续留在司马家族继续为之服务外,剩余的人,大概率是拿了钱该干嘛干嘛去了。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公元249年,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趁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时,突然发动政变,逼迫郭皇后下达懿旨,罢免曹爽的辅政大臣之职,利用阴养的3000死士,控制洛阳,关闭城门。这场政变,司马懿赢了,诛曹爽三族,排除异己,安插忠于自己的亲信,架空皇帝曹芳,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根基。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家族阴养的3000死士功不可没,在关键时刻占领皇宫,控制京城。那么,在政变后,这3000死士去哪了?结局如何?下面依据演义及《晋书》中相关历史,分析如下三个结局。

第一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古代,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3000死士为啥死心塌地地跟随司马懿,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获得巨大的好处。古代,私自蓄养死士是犯法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那些死士也知道自己的主子为啥蓄养死士,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夺权篡位做准备。因此,司马家族的死士,常年散落民间,在阴暗处,不能见光,不能见人,只有在主人召集的时候,才会蜂拥而至。《晋书》中记载如下: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些死士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大部分是跟随司马懿数十年的老部下了。这时,高平陵之变成功,将曹爽等曹氏宗族一网打尽,常年不见光的3000死士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人世间了。因此,在高平陵之变中起了重要作用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论功行赏,他们都是大功臣。司马懿也不会吝啬区区几块官印,会大大奖赏这些跟随他们的死士。如汉高祖刘邦与霸王项羽争霸天下,胜利之后,大肆封赏跟随自己的老乡,老部下,如夏侯婴、樊哙等人。

第二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享受荣华富贵,做一个富家翁。

司马家族的3000死士,他们中的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低,可能不适合做官,也有的人不愿当官。司马懿只能在金钱、美女等物质上弥补了。人活在世上,虽然远大志向很重要,必要的物质享受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人立有大功,却无欲无求,是会被主公猜忌的,认为其志向远大,可能将自己推翻。就连汉出三杰之中的萧何,也是通过“自污”的办法,躲过了刘邦的清算,避免了和韩信一样的下场。

因此,司马懿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不会如介子推一样自命清高,既不做官,也不喜欢金银珠宝,做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隐士。他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他们中有的不喜欢当官,也会接受司马懿送给的荣华富贵。

第三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继续雪藏,直到司马炎登基为帝。

司马懿控制曹魏大权后,还有很多反对势力存在。如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掌权时期,发生了淮南三叛、夏侯玄叛乱,司马昭掌权时期,发生了魏帝曹髦讨伐事件。司马懿很清楚,虽然现在朝堂之上的反对势力被清除,可是不可能绝迹。想当年,曹操手下部将众多,现在那些人虽然故去了,他们还有后代在朝为官。这些人对曹魏的忠诚度很高,是不会容忍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江山的。

因此,司马懿及其儿子们为了稳固执掌朝政,继续雪藏立有大功的3000死士。只有永远藏有底牌,后手,才能应对突发事件,这3000死士就是司马家族最后的底牌。如果曹爽有3000死士,他可以和司马懿争斗一番,胜负未知。而曹爽没有私自蓄养死士,在司马懿关闭洛阳城门后,他失去了军权,失去了一切,最后乖乖地向司马懿投降。

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消灭东吴,统一天下,这些死士才失去了雪藏的意义。他们才走到前台,享受应该得的荣华富贵。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

司马懿正是靠着阴养的3000死士,才取得高平陵之变。他自然不会吝啬赏赐,不是给这些死士高官,就是给他们金银珠宝、美女。这些死士跟对了主人,注定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3000死士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变。整个政变过程体现了司马懿的做事风格,那就是隐忍坚持,一击必杀。在发动高平陵事变前,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先是步步退让,然后采取装病的办法,迷惑对手。

当曹爽兄弟丧失警惕,全体出发陪同少帝去拜祭高平陵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政变。在这一次政变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功不可没。在历史记载中,说他暗中养了三千死士,在这一次政变中立下了大功。那么,这些死士在政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政变成功后这些死士又去了哪里?

一、 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变中的作用。

在历史上,司马懿为了曹魏效劳了四代。他在曹操时期,曾经遭受过曹操的猜忌,险些被曹操杀死。在出仕曹操后,他忍辱负重,忠实的服从曹操的各种命令,并且设身处地的为曹操出谋划策,拥戴曹操称帝。司马懿这些作为,慢慢的让曹操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不过,在曹操去世的时候,他依然不放心的嘱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防止他危害曹氏江山。曹丕虽然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好,可是由于有曹操的警告在先,一直没有让司马懿独自掌握军权。直到曹睿继位后,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极为融洽,双方达到了君臣相知的程度。在曹睿的指派下,司马懿开始掌握军权,经营关陇军团,在政界、军界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曹睿去世的时候,一直在等待司马懿的归来。在将幼帝托付给司马懿,请司马懿如同诸葛亮一样辅佐他。

不过,曹睿在最后还是留了一手。他虽然看重司马懿的才能,但是更看重曹氏的出身。司马懿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可是真正的实权还是掌握在曹爽的手中。司马懿和曹爽都被任命为侍中,可是曹爽才是大将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就显现出来。由于曹爽掌握着实权,司马懿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下风。

司马懿为了自己的野心,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他装病躲回家中,并且让曹爽和他的同伙认为自己病重昏聩,时日不长。曹爽在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开始倒行逆施,丧失了人心。司马懿耐心等到了曹爽兄弟护送幼帝去高平陵拜祭的机会,发动了政变。

在这次政变中,司马师是主要的执行者。司马懿在政变的前夜,与司马师安排好一切后,告诉了司马昭。在那天夜里,司马师依然酣然入睡,司马昭却辗转反侧,难以安眠。而司马师在第二天的行动中,发动了自己手中的一切力量,其中就包括后世说的这三千死士。

这是因为司马懿赋闲在家,不可能手中有兵权。所以,在司马懿起事之初,只能依靠司马师。所以,司马师暗中养的三千死士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死士为司马懿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否则的话,司马懿的行动从一开始就会被轻易镇压下去。因为曹爽兄弟也并不是笨伯,他们就算是离开京城,也必然会留下应有的防备力量,应付意外情况。

假如司马懿没有一定的力量,政变连开始也不会成功。我们看在政变中,司马懿率领部下经过曹爽的门口时,被曹爽守门将领的阻击。区区几十人用弓弩射击,就让司马懿进退两难。我们可以想到,如果司马懿没有一定的保护兵力,估计还会被对手消灭了。因此,这三千死士确实对司马懿的政变作用巨大。

二、 三千死士这条历史记载的疑云。

不过,我们看这段历史,就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些死士从何而来?我们看《晋书》的记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如果我们要寻求死士从何而来的答案,就只能从这些信息里面来寻找。

我们首先看这些死士的数量。这些死士的数量有个特点,这些死士并非是一个两个,而是三千人,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要养这么多的死士,一是需要有容纳他们的地方,二是要有必要的资金。而这两样,司马师都是很难做到的。

然后,再看史书上说,这些人是散在人间的。这个散字,说明了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集中在一起的。他们的平时日常起居不在一起,但是,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这些人却可以做到整齐划一的来参加政变。而且,这些人也能够对司马师的指令准确严格的执行。这样的事情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很难想象的。

最后,这条记载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这些死士的组织是极其严密的。在曹爽控制着全部政府权力的情况下,这些死士的活动,竟然一点也没有被外人察觉。这种情况更是难以让现代人所想象的。

这样,这条记载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司马师这三千死士,如此庞大的组织,需要巨额的支出,还需要庞大的空间环境来容纳他们,这个组织的保密工作还要做到外人无法察觉的程度。而且这些人分散在各地,却跟司马师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司马师要求他们行动的时候,他们可以一声令下,在同一个时间采取行动。

这是在现代都难以做到的事情,在三国时期更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说,司马师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他的财力、物力、人力早就超过了曹爽,夺取政权轻而易举。那样,司马懿还多此一举,发动高平陵事变做什么?所以说,这条三千死士的历史记载,根本就是一条谎言。但是,在历史上却有着三千死士的记载,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三千死士的真实身份。

不过,我们如果再次仔细研究这个历史的记载,就会发现一个信息,它给我们揭示了这些死士的来源。如果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死士其实跟现代的特种部队是同样的性质。而且,只有军队的组成才能符合我们上述的分析。

因为只有军队,才会让这么多的死士能够集体生活在一起。只有军人,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而且只有军人,才能在政变的那天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保护司马懿的安全,保证政变的成功。这给了我们这些死士的性质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这些死士实际上都是一群军人,他们是按照军队的编制存在的。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追寻这些死士的踪迹,就能够结束那条历史记载的一切疑问。这一切谜团的谜底,都在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这支死士军队的主人司马师。司马懿在病休的时候,就为将来预做了准备。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安插在军队的要害职位上。其中司马师任中护军,司马昭任散骑常侍。

我们知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和司马师进行谋划,司马昭是在事变发动前才知道。所以,这三千死士就只和司马师有关。那么,司马师要维持、使用这三千死士,就需要资金、场所、军事编制等。司马师能够做到这一切吗?如果我们看看司马师当时担任的职务,一切问题就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了。

司马师当时担任的职务是中护军,这个职务的权力,大到了出乎我们意料的地步。这个职务的职责主要是执掌禁军,统帅诸将,考核选拔下级军官。我们可想而知,虽然表面上曹爽是大将军,可是真正的中央机构的军权却掌握在司马师的手中。

那么,以司马师的才干,以他手中的权力,要组织、控制三千死士这样的队伍就简直易如反掌了。其实,这三千死士就是以曹魏军队的公开身份存在的。司马师用曹魏的资金供养他们,用曹魏的军营容纳训练他们。这样,就能够完美解释三千死士的资金来源,容身场所。

因为这些死士集中秘密训练管理,也能够解释这些死士的保密问题。这也是在政变之中,这些死士会神不知鬼不觉的在同一天召集起来的原因。有了这样一支掌握在手中的可靠武装,司马师才会在政变的前夜放心的酣然入睡。这样,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动用他们建立了奇功。

四、三千死士的去向。

我们既然知道了三千死士的真实身份,知道他们实际的身份就是曹魏的军人。在这里,我们就又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这些死士是司马师在军队中训练的,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上对此并不明说呢?为什么还要刻意掩饰这一点,给大家留下一个谜团,不让大家知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呢?

这是因为这些死士和司马师的关系密切,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基础上的。司马师利用自己考核选拔下级军官的权力,笼络收用他们,将他们安插在军队的各个阶层。在司马师的运作下,这些曹魏的优秀军人都变成了司马氏的死士。可是,我们看历史上对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时的记载,却评价说他“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如果我们从高平陵之变的这些死士的来源看,这条评价就根本站不住脚了。高平陵之变的这些死士,正是司马师利用自己的手中的职权造就的。说司马师在中护军的职位上公平无私,纯粹是无稽之谈。司马师为了自己的脸面,便刻意消除了这些死士的军人身份,也刻意抹去了这些军人的去向。

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这三千死士的去向了。在高平陵政变后,这些军人的既然来自军队,那么就只能回到军队。这些人是司马氏的忠实的部下,当然在军队中继续为司马氏效力。这些死士本来就是司马师从下级军官中考核选拔出来的,自然就继续担任他们的军官。于是,这些死士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自然也就无声无息的不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

结语: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在最初阶段主要依靠的武力就是司马师召集的三千死士。这三千死士在历史上记载得十分神秘,说是司马师秘密养在民间的。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这些死士在一天被司马师召集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以当时的条件,司马师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所以,历史上对这三千死士的来源与去向,说的是很含糊的。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死士其实是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期间,从魏军中选拔笼络来的。这些死士的本来身份就是曹魏的军人,因此外人才不会知道他们的存在。司马师用曹魏的资金、设施来训练管理他们,这才可能在同一天发动他们行动。

这些死士的军人身份之所以不被历史所记载,是因为他们是司马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徇私舞弊收罗来的。为了自己的脸面,司马师刻意隐瞒了他们的身份。不过,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将他们又安插回了军队。这支神秘消失的力量,依然在军队中为司马氏服务,成为司马氏在军队中的秘密支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司马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先后辅佐过曹家四代帝王,协助他们平定战乱,也因此在帝王心目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懿是既聪明且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战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他与诸葛亮的两次对战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泰然自若和临危不变,他不在乎别人说他无能而不敢出战,他要用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利益。高平陵之变就是如此,他以阴养的3000死士颠覆了曹爽所拥有的十万大军,成功地窃取了曹魏的政权,那么跟他一起并肩战斗的这3000死士的下场如何呢?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的一生可谓是波澜起伏,而其中“高平陵政变”这一战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战一生司马懿从曹爽手中夺回大权的关键一战。

魏明帝曹叡临死前原本是让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的,但后来曹爽却架空了司马懿,明升暗降就夺了他的大将军之职,司马懿心中当然是不服气的,于是他明面上在曹爽面前装疯弄傻,背地里却暗暗谋划“阴养”了三千死士,准备等待时机给曹爽致命一击,后来司马懿就是凭借这三千死士成功地夺回来权力。

司马懿被曹爽架空而失去了军权,连一兵一卒都不能调动,那么他是如何私下里培养自己的势力的呢?

要知道当时私养兵卒是要掉脑袋的,毕竟当时的洛阳城戒备森严,有培养这么多的死士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三千人也不是个小数目,为何没有被人发现呢?

首先,司马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世家大户,司马懿足智多谋,因此就算当时确定被曹爽架空了军权,但他手中还有另外一些权力,司马懿当时被奉为“太傅”、位列“上公”,地位比”三公”还要高,因此政治地位还是很高的,如此一来,很多人都是由他举荐的。

这其中就笼络了不少人脉资源,再加上司马懿长期带兵打仗赏罚分明,培植了几十年的亲信,这些亲信都忠心耿耿,在他发动政变的时候,这些亲信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次这三千死士并不是司马懿本人养的,而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偷偷养的,还不是聚在一起养的,而是分散培养,且他们一般都有正当职业,个个身强体壮,武艺高强,很难被人发现端倪。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正常训练,还能不被官府发现,对于高平陵政变这关键的一战,三千死士是重中之重,这些亡命之徒大多数背有人命案子,他们听司马懿之命是从,以一敌百,眼中只有主子,没有皇帝和伦理道德,主子指到哪就杀到哪,于是京城才犹如囊中之物,司马懿才能成功,这也为后来的天下归司马氏奠定了基础。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少帝曹芳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之墓,曹爽等人也跟着去了,曹爽一走,司马懿立马精神抖擞,不再生病了,三千死士迅速聚集,关闭各大城门,占领了曹爽的武器库和营地,曹爽彻底的垮了。司马懿夺取成功后,这些死士就从阴暗里走向了前台,享受应该得到的荣华富贵,司马懿正是靠这阴养的三千死士,才取得高平陵政变的胜利,他自然不会吝啬赏赐,不是给他们高官,就是给他们金银财宝、土地、美女等等,总之让他们一个个的衣食无忧。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在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中,可以说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这些不怕死的死士,在当时帮助司马懿从曹爽那里夺过权力,为司马家族的晋朝奠定基础,要是没有这些死士的支持,可能司马家族就没有后续的事情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在关键时候帮助司马家族成就霸业的3000死士,在高平陵之变结束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他们的下场又是如何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寻求真相。

司马师是如何做到阴养3000死士的

关于司马懿的精彩故事,我们就不细说了,简单概括一下,司马懿是经历了曹操、曹丕以及曹叡三个君主,最后来到曹芳时代的四朝元老,所以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有多高,是不需要我们过多言语的。

正因为司马懿的地位足够高,所以在魏国内部的很多重要职位,其实都是司马懿曾经提拔或者栽培过的人,这些人一直也十分感激司马懿,所以对司马懿算得上是言听计从的,因此司马懿在魏国还是有很大的号召力的。

可是在曹睿去世后,让宗室成员曹爽以及大臣代表司马懿两人辅助曹芳继续管理魏国,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曹爽这个人比较嚣张跋扈,所以曹爽很快就对司马懿集团或者是宗室成员之外的一些重要人物进行清理。

曹爽如此大的动作,直接导致魏国内部的很多大臣都对曹爽有意见,甚至连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也被曹爽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让司马懿成为了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太傅。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以及曹爽宗室成员之外的官员,都对曹爽十分不满,大家希望有人能够出来反对曹爽,而这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是司马懿。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下,司马懿授意儿子司马师在洛阳民间分散阴养3000死士。

这3000死士身份是十分特殊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民间有案底,见不得光的,而司马师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利用司马懿的威望以及司马懿的俸禄来给这些死士保证生活质量。俗话说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些死士不断接受司马师的好处,最后当然是需要为司马家族卖命的,只是什么时候卖命,需要等待机会。

司马懿一样也是在等待机会,这些死士能够顺利养在洛阳周边并且没有人知道或者告发,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司马懿的成功之处,也从侧面说明了曹爽已经是犯了众怒,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3000死士能够养在洛阳周围,与司马懿在朝廷中的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前边说过,因为司马懿曾经提携支持过很多人,所以这些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得以让这3000死士顺利阴养在民间。

高平陵之变

终于司马懿等到了机会,曹爽犯了众怒,大家都想得而诛之,而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也已经是膘肥体壮,早就该派上用场了,于是司马懿瞅准机会,当曹爽和曹芳两人去高平陵祭拜曹叡的时候,司马懿率领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出现在高平陵,并且迅速把大门关起来,防止曹爽和曹芳离开。

当时曹爽和在场的人们都十分疑惑,这3000死士究竟是哪里出来的呢?可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思考这些死士哪里来的时候了,因为他们已经包围了高平陵,并且誓死为司马懿家族效劳,曹爽毫无办法。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就这样,曹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司马懿的三千死士所抓,并且控制住曹芳,随后司马懿就授意曹芳把曹爽诛三族,曹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司马懿家族开始大放光彩。后来经过司马师以及司马昭的不断经营,终于在司马昭时期,直接登基称帝,建立晋朝。

奈何司马家族得位不正,一直以来面临的外界风波也是很大的,所以司马家的晋朝,最终也是经过各种内斗,搞得支离破碎而灭亡了,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意吧。

说完司马懿家族,我们继续来说一说当时参加高平陵之变的这3000死士结局和下场如何呢?

3000死士的结局

其实对于阴养的3000死士来说,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就是高平陵之变,所以在正史中的记载,也仅仅就是高平陵之变中的寥寥数语,关于后来这些死士的结局和下场如何,根本就没有任何交代。

不过既然他们被称之为死士,那就有着死士的历史使命,死士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那就是完成司马懿的谋反大略,一旦这个高平陵之变结束了,这些死士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至于后来的结局,也就根据他们当时的表现来衡量了。

我们可以大概推断一下,除了当时在高平陵之变中不小心战死的死士之外,剩下的死士应该都是得到了司马家族的厚待,荣华富贵肯定是少不了的,可是这些死士的水平,司马家族当然是不可能重用他们,让他们担任重要职位的。

仅仅就是会继续给他们荣华富贵,比如金钱、美女、豪宅等等,让他们衣食无忧,万一需要用到他们的时候,又要出现为司马家族卖命,用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继续阴养在民间,这就是死士真正的含义和历史使命。

结语

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为司马家族后来的荣华富贵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司马家族肯定不会亏待他们,但是毕竟他们仅仅是死士,就有着死士的历史使命与存在意义,因此司马家族断然是不会授予他们高官的,只会给他们荣华富贵,让他们继续散落人间,等待司马家族的召唤!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十年了,我不识诸君,诸君亦不识我。但我们的性命早已绑在一起,生死与共,国士报之!今日若胜,懿,必以救命之恩厚报诸君;今日若败,懿,必先诸君而死!

以上,是影视剧《虎啸龙吟》中,七十高龄的司马懿在率领三千死士发起绝地反击前的振臂一呼,铿锵有力,荡气回肠,听来无比让人热血沸腾。

司马懿发动政变前的狰狞一呼 剧照

三千死士在史书上也真实存在,这是司马家用十年时间精心打磨的一把利剑,是司马懿成功发动政变的重要保证,更是当时司马懿手中最强大的力量。

《晋书·景帝记》: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那么,这场政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司马懿率三千死士成功翻盘的背后又有哪些隐情?夺权成功后,这三千死士又是怎样的下场?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政变之一——高平陵之变。

跟随司马懿发动政变的三千死士 剧照

司马懿登上人臣巅峰的时候,恰恰是他人生最凶险的时候。

多年以后,当白发苍苍的司马懿回想起一生中最凶险的时候,一定不会是年轻时被曹操玩弄于股掌的时候,更不会是与诸葛亮对阵沙场的时候,而是他成为了托孤重臣,登上人臣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

这是公元239年,司马懿刚好60岁。腹黑权谋、对他严加防范的曹操已经去世了近20年;将他死死拿捏,让他无力反抗的魏国开国皇帝曹丕也早已作古;棋逢对手,让他深深忌惮的诸葛亮五年前也被拖死在了五丈原。熬死了所有对手的司马懿,这时大可以高歌一曲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就在这年,魏国第二任皇帝魏明帝曹叡也撒手西去,临终之前连发了五道诏书召司马懿火速回京,并拜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为托孤之臣,让他们共同辅佐继任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

皇帝年幼,而作为托孤重臣,手中自然就有掌控朝政的权力,可谓人臣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无数大臣毕其一生奋斗的目标。

只可惜,司马懿甚至还来不及品尝权力的滋味,便被另一个托孤大臣曹爽给全盘架空了。

曹爽的爹曹真本姓秦,幼年时被曹操收为养子,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逐渐成为曹魏集团最高军事统帅之一。所以曹爽算得上是曹操的一个便宜孙子,也算是实打实的曹魏宗室成员。

所以曹爽自幼就以宗室身份出入朝廷,并靠着与魏明帝曹叡铁打的交情,深得魏明帝宠爱,累次加官进爵。魏明帝去世前便让曹爽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曹芳。

而两位大臣共同辅政哪有自己一言而决来得痛快?所以曹爽便一心想把司马懿搞下课,好让自己独断专权。

曹爽 剧照

首先,曹爽与亲信策划了一桩阳谋,将司马懿尊为有虚名无实权的太傅,乘机削去了司马懿的军权。随后,曹爽又安排亲信担任禁军要职,将中央禁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随后又不断削弱司马懿和其亲信的权力,渐渐将司马懿完全架空。

在曹爽权倾朝野,志得意满的时候,司马懿却大权旁落,甚至还时刻有着被曹爽一党斩草除根,家破人亡的危险。

但司马懿没有选择与曹爽硬拼,而是低调隐忍,韬光养晦。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他明令家中子弟不得为官,以放松曹爽的警惕。

为了躲避曹爽的加害,司马懿还装出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的样子。仍不放心的曹爽又派人前去试探,最后得出结论是司马懿已经神志不清,绝对活不了几日了,这下曹爽才完全放下了对司马懿的戒备,没有对他痛下杀手。

殊不知,此时司马懿却精神矍铄地坐在家中盘算着一盘大棋,而曹爽,只不过是他棋局中的一个小目标而已。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率三千死士绝地反杀,一剑封喉。

1、曹爽的作死之道,愚蠢至极。

曹爽这个人并无大才,目光短浅又刚愎自用。这点从他不听司马懿劝止而执意率兵征伐蜀汉,最后因指挥不当,死伤过多大败而回的事就能看出来。

所以,在曹爽独断专权的这几年,虽然他权势无双,威震天下,但却自己作死,犯下了两大致命错误,以致被司马懿一击反杀,诛灭三族

第一个错误,曹爽不应该软禁魏明帝的皇后郭太后。皇帝幼时,通常皇太后都会参与朝政。而曹爽为了让自己独断专权,在架空司马懿的同时,竟又将皇太后软禁。郭太后心里一直记着这事呢,所以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郭太后便在其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二个错误,这是曹爽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就是当断不断,没有当机立断地对司马懿赶尽杀绝。后来还自作聪明地派人去试探司马懿是不是真的生病,可人家司马懿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客,莫非他会主动告诉你他是装的?最后就因自己判断失误,放松警惕,以致酿成高平陵之祸。

2、司马懿的绝地反杀,一剑封喉。

公元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要去拜祭魏明帝之墓——高平陵。而曹爽此时又做了一个致命决定:带上所有亲信陪同曹芳去扫墓

其实当时有人劝阻过曹爽,让他在后方留人,以防不测。但他刚愎自用,听不得旁人劝阻,并且觉得自己早就大权在握,一支独大,而唯一的对手司马懿只是个将死之人,不足为虑。

殊不料,就在曹爽去高平陵扫墓的前一夜,司马懿就在家中秘密召开会议:“成事就在明日!”

当晚,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得知这个消息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没睡觉,而司马师却如智珠在握般安然入眠。

次日清晨,却见司马师率领三千壮士满脸肃杀的列阵而出。原来,这三千壮士就是司马师未雨绸缪,秘密散养在洛阳民间的三千死士。

死士,效死之士。古代死士的成员要嘛是些被捞出的死刑犯,要嘛是些对自己性命不看重的底层盲流,要嘛是些自小就被收养训练的孤儿少年...

主家培养死士,就是给这些人丰厚的待遇、安家费,或者一个愿望,一个信仰,这些人便替主家卖命,至死方休。

但总之,要培养死士都必须得有相当殷实的家底,而司马家显然就有这样的家底。人司马家是火神祝融的后代,从远古时期起就世代为官,还曾被项羽分封为一方诸侯国主,到司马懿时已经是个传承两千多年的世家大族了。

司马师召集的死士 剧照

此时曹爽与其亲信尽去了高平陵,而在洛阳宫城并无主事之人。有了这三千死士,司马懿对于本次政变成功更有了十足的把握。

首先,司马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入宫去见了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向郭太后请旨意罢废曹爽。曹爽专权乱政并软禁太后这本是事实,郭太后当即便应允了。

有了太后旨意,司马懿师出有名,非常顺利地便控制了宫城各大城门,同时还借太后懿旨剥了曹爽和其亲信的兵权,曹爽此时能调动的就只有带往高平陵的一干人马了。

随后,司马懿率三千死士直逼高平陵。曹爽得知当前的情况后惊慌失措,仓皇组织人手结阵抵抗。

其实,就在这时曹爽也还未满盘皆输,还是可以翻盘的。但由于其优柔寡断,做事没有魄力,最终将自己作死了。

当时大司农恒范拼死逃出洛阳城,跑到高平陵与曹爽会合,然后力劝曹爽像当初的曹操一样,带小皇帝曹芳跑到许昌去,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共同讨伐司马懿。同时,恒范作为大司农,掌管天下粮草,他还许诺将为曹爽的兵马调运粮草。

这个建议绝对是曹爽唯一的、最好的选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当前危机,还能趁此机会名正言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未尝不能做第二个曹操。

但是,当曹爽面对一个精神矍铄,健健康康的司马懿时,他怂了!司马懿多年来的老谋深算,积下的丰厚人脉,打过的无数胜仗,立下的无数战功...竟让曹爽失去了与司马懿作战的勇气。

而司马懿虽然深知曹爽的心理,但也怕曹爽会绝地反击,于是派人去诱降曹爽,还对着洛河发誓,说只要曹爽投降,一定保留他的爵位和富贵。

而就这样的鬼话,曹爽...竟然信了!于是曹爽扔下刀准备投降,他还说“投降了也还能做个富贵人家”

恒范只得仰天长叹“想你爹多么英雄的一个人物,竟生出了你这样的无能之辈,还要连累我跟着灭族。”

果然,就在曹爽投降三天后,曹爽与其一干亲信全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砍了头,并且全被屠灭了三族。

自此,曹操、曹丕开创的煌煌大魏基业便被司马懿全部收入囊中。那么,司马懿率领的这三千死士最后又是什么样的下场呢?

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三千死士是怎样的下场?

三千死士最大可能的结局,就是摇身一变,成为替司马家侦探官民情事的耳目,也就是一个类似于“锦衣卫”那样的特务机构。

特务机构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都非常重视的,这相当于就是自己的耳目。比如武则天时的内卫,宋朝的皇城司,明代的锦衣卫等等。

而第一个将“特务”形成专业机构的便是曹操,曹操设立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监视百官、安插卧底,当时曹魏的官僚就无不对校事恨之入骨。

《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而司马懿作为曹操一直防范和忌惮的一个人物,当然也少不了被校事监视,深知其中滋味。所以在政变成功后,这三千死士最大的可能便是成为被司马家掌控的特务机构,侦查刺探平民百官。

但是,按照司马家的行事方式,这三千死士绝对不会全得善终。比如十年后的司马昭弑君事件中,为了平息天下人悠悠之口,便将替他刺杀魏帝曹髦的成济、成倅两兄弟当成替罪羊斩杀,将司马家绝情凉薄,心狠手辣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 ⁡⁠ ⁡⁠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