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西汉中山靖王妃墓中发现的"铜祖",应该是让人感到颇为尴尬的文物之一。

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上,曾出土过不少形式各样的文物,比如磅礴大气的司母戊鼎,再比如米粒大小的曾侯乙玉琀,总之就是造型千奇百怪,各种形状的都有。

而有这么一件文物,光看其形状,就让人浮想联翩,在了解其用途后,更让人有些脸红。

这件文物,就是在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的墓中所发现的铜祖,其造型之独特,让考古学者都颇为尴尬。

那么,这个铜祖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作为王妃的窦绾,为什么会把这个东西当做陪葬品呢?

在解释这几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窦绾和刘胜这对儿夫妻身上的故事。

先说刘胜,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同父异母弟,其生母为汉景帝的妃子贾夫人。

刘胜在历史上知名度很高,只不过他之所以名气大,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功绩,而是因为他太能生儿子。

根据史料记载,刘胜这个人十分喜好酒色,而他的这种爱好,让他有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后人,《史记》中就对此做过介绍,提到刘胜有儿子一百二十多人。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馀人”---《史记》

要知道,刘胜一共才活了五十三岁,但在有限的人生里,却能繁衍出这么多后人,不得不说,他可真是助推西汉人口事业提升的“第一功臣”。

不过,要是仅仅把刘胜当做一个只知道贪图酒色的庸人,那就有点小瞧他了,结合刘胜的生平来看,显然他是一个极具大智慧的藩王。

史载,刘胜曾经趁着一次宴会,向汉武帝提出当时诸侯王屡遭官吏欺凌之事,而他在这次建议中的陈奏,言辞引经据典,逻辑相当紧凑,靠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最终让汉武帝下令,废除了官吏检举诸侯王的权力,极大改善了当时诸侯王的待遇。

除此之外,刘胜一生喜好酒色的生活方式,在后世看来颇有“自污”的意义,他曾经对他一母同胞的哥哥刘彭祖说过,一个合格的藩王,就应该“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

正是靠着这样的方式,刘胜在汉武帝时代得以善终,在五十三岁那年寿终正寝,死后谥号为“靖”,史称其为“中山靖王”。

而刘胜的王妃窦绾,在汉代时也算是名门之后,根据史料记载,窦绾是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窦漪房)的侄孙女。

窦绾何时与刘胜成婚,史料中没有记载,不过,有一点能够确定的是,摊上刘胜这个“花心大萝卜”,窦绾在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太如意。

毕竟丈夫刘胜的一百多个儿子,绝大多数都不是窦绾所生的。

丈夫四处寻花问柳,并且还和别的女人生下了不少孩子,这不管是在哪一个朝代,对妻子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但受限于古代的各种礼法约束,作为窦绾而言,是不可能与丈夫刘胜离婚的,因此,相信在窦绾的大部分人生里,独守空房,度过一个又一个漆黑漫长的夜晚,是她生活的常态。

可能是出于愧疚,也可能是有心补偿妻子,刘胜在生前,为妻子窦绾修建了一座十分豪华的墓地,墓地的规模之大,甚至比刘胜本人的墓穴还要更胜一筹。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件文物,也就是铜祖,就是发现于窦绾的墓中。

所谓铜祖,就是用铜这种金属,制成的类似于男人重要器官的高仿真艺术品,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古代的一种成人用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身为王妃,居然堂而皇之地把这种物品带到墓中当陪葬品呢?

其实,这和古代的生殖崇拜有很大关系,早在上古的时候,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能拥有大量的人口,就成了古人最大的愿望,毕竟人口的多少,是实力高低的象征。

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人极为重视对生殖的崇拜,因此就把男人的重要器官当做具备神力、魔力的象征,并且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因此,古人就会制造出不少形状类似的物品,并进行祭拜,比如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就发现了两件陶器,其外观造型,基本上与男人的重要器官一般无二。

另外,还有木祖、石祖等等,甚至那些圆柱形状的塔和石柱,都是古代先民出于对生殖的崇拜,所特意建造和制造的祭祀对象。

说白了,生殖崇拜的根本意义,就是古人希望能多子多孙、枝繁叶茂,这是自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的一种特有风俗。

而把铜祖当成陪葬品,同样也是这个意思,并且,不仅仅是在王妃窦绾的墓中有,在汉代的其他墓葬中,同样也有存在。

比如,刘胜本人的墓里,就出土了一个玉制的“玉祖”,还有,在江都王的王妃墓中,也发现了数个铜祖,另外,西安北郊郑王村西汉墓、汉阳陵陪葬墓里,均发现了数量不一的铜祖。

由此可见,汉代把铜祖这种用品作为陪葬物,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习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拿铜祖这样的物品当陪葬品,也只限于存在于汉代贵族的墓中,像前文所说的刘胜以及江都王,另外包括其他发现铜祖的墓葬,其墓主人的身份,均为贵族出身,最次也是汉代的宗室。

至于平民的墓穴里,基本上不存在这种东西,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

当然,铜祖除了有寄愿多子多孙的作用之外,其本身最大的用处,还是它的基础功能,也就是帮助像窦绾这样的孤独女子排解寂寞。

作为一个健康成熟的女性,生理上有需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

但出于各种原因,比如丈夫四处寻花问柳,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就像刘胜那样,就造成了古代女性在这方面,处在一种极为压抑的状态,但限于礼法,又不能与丈夫离婚,因此,就要想办法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

所以,用各种材质所制成的类似于男人器官的物品,就成了古代女子闺房中的一个好东西。

究竟什么时候这种东西成了女子闺房中的乐趣,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汉代贵族墓葬中所发现的铜祖来看,说明这在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而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西汉时期的整体社会文化比较开放,而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像汉武帝刘彻的生母王娡,在嫁给汉景帝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已婚已育的女子,但汉景帝依旧还是娶了她,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根本无法想象。

最后说回铜祖,根据考古报告,窦绾墓中所发现的那几个铜祖,不仅口径粗细不一,并且其中还是镂空的,可以注入温水,甚至还有几个,居然具备了伸缩的功能。

不得不说,古人在这方面的想象力,一点都不比现代人逊色。

央视曾经有一期节目,名字叫做《龙塘下的王陵》,这期节目所介绍的内容,就是关于刘胜夫妇的墓葬,而在节目中,专家就对铜祖进行了简单介绍。

不过,估计是有点不好意思,在介绍铜祖时,那位专家大叔含糊其辞,先后使用了“这也就是说”,“或者说”,“也不能够说是”等模棱两可的语句,一时间,满满的尴尬几乎都要溢出屏幕。

能让专业的考古人员都感到尴尬的文物,除了铜祖之外,还有不少其他文物。

比如,在马王堆的三号墓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三种帛书,书名分别为《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以及《十问》。

而这三种帛书之所以让专家有些尴尬,是因为其内容涉及到了房中术。

并且,其内容十分详尽,对于阴阳之道也讲述得极为全面,是我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文献。

总之,在目前所发现的古代墓葬中,存在着各种形态不一,用途不一的陪葬品,但不管其原本的用途是什么,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讲,都是一个能够了解历史、见证历史的最好工具。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这群盗墓贼“立功了”!这个墓葬虽然在古代就被盗过,(龙塘这个水坑,就是盗洞形成的盗洞,积水而成)。但是,考古工作者依然从这个墓葬遗址内,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文物,让考古专家“脸红”了(就是上图那个)。

专家解释:这个东西一般没有固定形状,但是,一般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实用”的东西。(确实很实用。。。)

专家最后总结说:这个东西发现在男性墓葬里,应该是他使用的东西。“我们只要把它说到这个地步,大家就都应该很清楚了。”

专家对这个物件的解释,可以用“三缄其口”来形容。专家也不容易,也怕影响节目正常播出。

(文|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说到让专家学者们感到尴尬的文物我觉得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战国水晶杯

在众多的文物中,我觉得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战国水晶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独特的外形才是最吸引人们关注的。

战国水晶杯的外形说独特倒也不是特别独特,但是说不独特却也非常独特,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战国水晶杯非常像我们现在市场上可以随处可见的玻璃杯。

这个外形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在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把这个杯子放在大家面前,那么大家绝对不会认为这个杯子是一个文物,而是将其认为是最寻常不过的普通玻璃杯。

在当初考古工作者们挖掘杭州的那个战国墓葬时, 就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

面对着墓葬中出土的这么一个杯子,考古工作者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以为这个杯子是盗墓贼们盗墓的时候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接下来,他们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

汉朝的玉衣

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金缕玉衣都是从汉朝墓葬中出土出来的,在汉朝时期,人们非常执着地相信玉里面有着神奇的力量,觉得只要用玉把人死去的尸体包裹起来,那么就可以防止尸体的腐烂,让人死后保存下一个完整的肉身。

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会使得汉朝的皇族、贵族们那么热衷于制造玉衣。

当然,这些玉衣是分不同等级的。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用金线连接的金缕玉衣只有少部分的皇族可以使用,至于其他地位稍低一些的贵族,则只能使用银缕玉衣或者铜缕玉衣。

而没有贵族身份的普通百姓们,根本就没有资格使用玉衣。

在古代一些时期,盗墓贼在盗汉朝贵族墓葬的时候,他们甚至是不敢拿走这些玉衣的。

如果他们把这些玉衣带出去了,那他们根本就卖不出去,因为平民根本就没有资格使用玉,所以那么无论他们怎么解释,都将有麻烦降临。

至于为什么说这些玉衣令人感到尴尬,我觉得不用解释,大家只要往下看一张图片就知道了。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玉衣都令人感到尴尬,只有某些男性使用的玉衣才会如此。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出土于湖北的秦朝墓葬,所谓的睡虎地秦简指的其实就是一份记载了秦朝律法的竹简,由于以前没有相关文物的保存,我们所了解到的一些秦朝律法大多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以前,我们一直都以为陈胜、吴广是因为迟到怕受罚才起兵造反的。

但是在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后,随着了解到了秦朝律法的细节,我们这才知道了真相。

原来,秦朝迟到是不会丢掉性命的,最严重的,也仅仅只是被没收一副盔甲,要是因为天气原因迟到的,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陈胜吴广的起义,其实就是他们为了追求权力而发起的一场起义,跟所谓的刑罚没有太多关系。

正是由于这里面的出入,就导致了以前一直坚信着史记记载的人们,产生了尴尬的感觉。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尴尬的文物无非跟sex有关。

比如:汉代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中山靖王的「仿生铜器」,这尺度太大了,详谈的话怕过不了审,再者网上也说烂了,人云亦云也就没啥意思。

说一个知道的人比较少的尴尬文物: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尴尬到中国的专家学者羞于发布,被日本抢先发布。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种帛书《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十问》,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房中术出土文献。

汉代流行黄老之术,其实在汉代这些东西是非常流行的,不想今天一样动不动「三俗」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比如三号墓中的《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就是讲的如何「采阴补阳、延年益寿」,如何前戏、如何「运动」、如何还精补脑等等之类的:

现代学者一些解读:

朱越利. (2003). 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上). 宗教学研究(2), 1-7.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王堆汉墓有三个墓葬,是汉代长沙王丞相、軚侯利苍近亲属的墓葬:

  • 保存得最好的一号汉墓就是辛追夫人,她是利苍的妻子。

  • 二号汉墓辛追老公利苍,

  • 三汉墓可能是儿子利希,或者说他的兄弟。(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个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从墓葬中发现的印章确定了墓主身份:

图引自:陈松长. (2003). 马王堆三号墓主的再认识. 文物(8), 56-59.

出土文物结合《史记》文献记载,我们大致还原了【軚侯】的谱系:

引自:何介钧. (1982). 马王堆汉墓. 文物出版社.页11

马王堆汉墓是在WG时期发现的,我看了社会科学院当时发布一手的发掘报告,「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房中术」:

湖南省博物馆编. (1972).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1975).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考古(1), 47-57.

根据当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世荣的回忆文章,当时对这些东西讳莫如深,除了发掘者根本没人知道这一批房中术文献。

198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把这批文献注释以后,以「中医养生类」文献《养生放》,发表极少人才能看到的研究古代医学刊物上。

当年,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作为学术交流,《养生方》送给了日本人,日本抢先以「房中术」文献发表。

文章题目为:《亲历者忆马王堆发掘:《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发表在三湘都市报

1980年中国古文字学会在广州召开,周先生去香港学术交流,当时饶宗颐先生询问:

饶宗颐和周鸿翔先生问我:“马王堆汉墓竹帛书中是否有房中术?”我不敢隐瞒,答复说:“有,但不敢发表。”饶、周两位先生说,国外学者很关注,希望早日发表。

一年之后,考古组顶着压力曲线出版,将「禁书」改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竹简「养生方」释文》刊登在《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2期)。

也就是在当年,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问,马王堆医学会将《养生方》的注释本,当作见面礼赠送给日本人。日本麦谷邦夫先生很快将《养生方》作了注释,把「禁书」在日本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说起日本人的起源,很多人都会说,嗯,中国人的后裔嘛!问道为什么时,基本上都会不假思索的说:“徐福东渡!”

看过世界地图的人都晓得,日本是个岛国,岛国之岛民只能从大陆人来。如此一来,日本的岛民只有两种途径:从朝鲜穿越海峡过来,这样最近;从中国穿越黄海,这样会比较远。

从来日本跟朝鲜之间就不对付,日本人更是坚决否认大和民族是朝鲜人的后裔。三国之间也广泛流传着“徐福”的传说,于是,日本岛民来自中国的传说,也能够令大多数日本人认可。

毕竟,中国作为宗主国,逼格要比阿棒高出不止三个层次。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小撮考古学家,偏是要将这两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即,日本岛民的祖先是中国人。

徐福东渡的时间是中国的秦朝,日本最接近的年代,是他们的古坟时代。

于是,这帮日本的考古学家,专门挑一些古坟时代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日本考古学家非常尴尬的发现:古坟时代的陪葬品,与朝鲜半岛弥生人更接近。

换言之,日本考古学家求锤得锤,果然证明了自己的老祖先来自朝鲜。(与现在的朝鲜人不是一回事儿)当时正是日本侵略东北的关键时候,日本军部甚嚣尘上,想要搞个“自古以来”,没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当这个尴尬的考古报道出来,日本军部立马封锁消息;直到二战后,才逐渐解封。

当然了,日本人拼命证明自己来自中国,朝鲜人则拼命销毁自己与之中国有关的证据。

上世纪90年代初,北朝考古工作者忍饥挨饿在平壤贞柏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结束之后,迟迟不见考古报道出来!

要知道,北朝为了证明先祖的伟大,一有发现,从来都是第一时间登报告知世界的!

不过这一次,北朝难得保持缄默。

直到十余年后,北朝偷偷放出来一直贞柏洞考古发掘的黑白照片,照片里只有三根木简,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汉字。

在东亚地区,但有古代遗址,发现汉字并不稀奇。北朝大可以宣传,这些汉字是他们的老祖先发明的,然后申请专利、禁止***使用。

之所以没有这么做,肯定是因为竹简上的内容,有着令他们无比尴尬的信息。这些木简上究竟记载着什么呢?

乐浪郡初元四年县别户口簿。

乐浪郡是西汉时期,在西汉政府管辖下的一个郡县;初元,则是汉元帝时期的年号。如此一来,这片木简就是西汉时期,乐浪郡留下的人口统计数据。这种精确到郡县级别的人口统计,在国内尚未发现!

怪不得北朝不敢公开这次考古发掘报告,原来…考古报告对于宇宙第一大国来说,的确挺尴尬。

这俩奇葩邻居,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中国有哪些令专家学者感到尴尬的文物?

央视曾有一期节目讲的是《龙塘下的王陵》,里面有一件陪葬品,让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脸红”了。

2009年,江苏盱眙县一伙盗墓贼对大云山的一座汉墓进行盗挖。由于在盗挖过程中,使用了炸药,导致氧气不足。第一批下去的两人当场昏迷,后来下去救人的两人也昏迷休克了。在送前两个昏迷的人去就医的半路上,同伙发现这两人已经死亡。于是,就连同汽车一起遗弃在一个废旧工厂。而进去救人的那两个人,在休克以后,也被同伙就地掩埋了。

之后,丢弃在工厂的尸体和车辆先被警察发现。专家根据尸体上沾染的泥土是“夯土”分析,肯定跟盗墓有关。之后,根据车辆信息,果然将这个盗墓团伙抓住。而考古专家到达这伙盗墓贼的作案现场一看,马上发现,在大云山龙塘下肯定有一座大型墓葬陵园!经过测量,这个陵园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有35个足球场那么大!

穿越的“玻璃杯”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杯是从清代才有的。但是在杭州出土的战国水晶杯却把专家们惊到了。这个杯子,一眼看上去,就是玻璃杯,而且还是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玻璃杯。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出土时,面对着墓葬中这么一个杯子,考古专家们非常迟疑,差点就以为这个墓葬曾经被盗墓贼们光顾过,是盗墓贼盗墓时,不小心遗落下来的。

但是好在他们没有被这个杯子的表象给欺骗,非常有职业素养地保存好了这个杯子,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检验以及大佬级人物的鉴定,确定了这个杯子并不是现代的工艺品,而是实打实的战国文物,距今2400多年。

它是由一大块珍贵的水晶雕琢而成,在那个时期是少见的珍宝,但是对于现如今来说,战国水晶杯的长相就是一只貌似穿越的“玻璃杯”呀。

猪怕出名人怕壮,马踏飞燕就起了争议,用现在的话就是火了。有人论证是龙雀、老鹰、鸟鸦、燕隼等,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有人开始命名“马踏龙雀”、“马踏飞隼”、“天马逮乌”,也不咋的,还不如马踏飞燕,这让我想起赵飞燕呢。

至于马身也有争议,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所以一说是“天马”。杜甫中的“夜骑天驷超天河”,成为第二种说法“神马”即“天驷”,奔行极快。三说“紫燕骝”,紫红身黑尾,奔如飞燕。因为此马姿式是明显的“对侧步”,是唐太宗养的六骏之一马种的特征,所以又认为是“特勒骠”。

这时麻烦就来了,马的来历谁也说不过谁,马踏的什么鸟大家也都不服输,各叫各的。连每个地方报导这件文物,也采用各自地方所能接受的叫法,这名字就一直没有官方统一的名称,最后为了避免纠纷,叫铜奔马,可这还是不准确的。

后来对文物的年代也起了争议,反正也是吵个不休。

马踏飞燕,藏于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匹造型优美的马得以发现得感谢武威县人民和郭沫若。前者在人民公社挖防空洞时发现了这座雷台汉墓,当地文物工作者用麻袋和架子车送到了武威文庙大殿保护,没让文物流失掉。后者慧眼识珠,根据造型、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断定这件文物不凡,让送到北京去展览,从此一鸣惊人。

晴天爱吃橘子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