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1344年,朱元璋无地葬父,无奈之下,他找到地主刘德帮忙。没成想,刘德不仅不帮忙还将他臭骂一顿,赶了出去。谁料,一个名叫刘继祖的富户,竟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在安徽濠州钟离,因是“重”字辈,在家族排行第八,因此父亲给他取名为朱重八。

朱家世代为贫农,为了讨生活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后来,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带着全家逃难来到了濠州钟离。

村里有个大地主名叫刘德,以租种土地为生。朱五四初来乍到,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到了刘德。刘德看着朱五四老实本分,对种地颇有心得,于是便租给他了几亩田地,还让他的孩子到家里工作。就这样,朱重八有了一份放牛的工作。

生活有了奔头,朱家沉浸在喜悦中。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灾难正在悄悄降临。

双亲去世,苦无墓地1343年,钟离大旱,数月不雨,庄稼枯死大半,接着又发生了蝗灾,仅有的庄稼也被一扫而光,颗粒无收。

朱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被现实击得粉碎,生活一下陷入困境。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四处挖野菜、剥树皮。这边,还未从灾难中缓过神来,瘟疫又席卷而来。本来就饿的头晕眼花的人们,再也经不起折腾,纷纷丧命,当然朱家也未免于难。

1344年四月初六,朱重八64岁的父亲朱五四,本就虚弱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病毒的折磨,撒手人寰。不久,59岁的母亲也追随父亲而去。

短短数日,人丁兴旺的朱家,男子就只剩下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

《御制皇陵碑》中这样记载当时的灾难: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朱家一贫如洗,连给父母葬身的土地都没有。但入土为安是逝者最后的体面,朱重八兄弟发誓无论如何都要让父亲入土为安。

走投无路之下,朱氏兄弟厚着脸皮找到了地主刘德,本以为刘德会看在多年主佃关系的份上,心生怜悯,帮他们一把。谁料,刘德不仅不帮忙,还将他们大骂一顿赶了出来。

后来朱元璋回忆道:“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刘继祖雪中送炭,慷慨赠地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也会为你开一扇窗。就在兄弟两人心灰意冷时,村里的另一富户刘继祖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刘继祖和刘德本是兄弟,父亲死后,他们分家各自过活。虽然刘德为人贪婪,作恶多端,但刘继祖却厚道善良。

刘继祖看到朱家的悲惨遭遇,实在不忍,于是让儿子刘大将朱氏兄弟叫到家中说:“你的父母为人忠厚老实,死后不能没有个葬身之处。我村东有块地,如果你们不嫌弃,就送给你们安葬父母吧!”

兄弟两人听后,感激涕零,连忙跪下给刘继祖磕了几个响头。

刘继祖万万不会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善举竟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福祉。

虽然墓地有了,但是他们却没有钱打制棺材,就连一件可以做寿衣的衣服都没有。无奈之下,兄弟两人只能让父母穿着破烂衣裳,将他们卷在千疮百孔的破席里入了土。

处理完父母的丧事,朱重八和朱重六为了讨生活,分头逃难。临别前,两人抱头痛哭,万分不舍。他们知道,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

《御制皇陵碑》这样记载兄弟两人分离的场景: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

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一代霸业

  • 朱重八出家当和尚
  • 当时朱重八只有16岁,年龄尚小。隔壁的汪大娘可怜他,于是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帮着走动关系,让朱重八进了当地的皇觉寺当了和尚。

    虽然在寺庙里,他地位低下经常挨打受累,还时常吃不饱饭,但好在有个安身之所。只是好景不长,他在寺庙只待了50天,寺里就以断粮为由宣告解散。

    • 朱重八沦为乞丐,四处流浪

    为了生存,朱重八离开寺庙后,逼不得已做了乞丐,从此云游四方,四处流浪。

    这段为期3年的流浪生活,朱重八阅人无数,经历了无数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不仅铸造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也让他变得冷酷和残忍。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自己成为强者,才能不被欺凌和压迫。

    • 朱元璋参军入伍,成就霸业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红巾军起义爆发。百姓们纷纷响应,抵抗朝廷的暴政。朱重八儿时的伙伴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义军,朱重八欣然答应,从此开始了他戎马不凡的一生。

    入伍后 ,朱重八作战英勇,足智多谋,很快得到了元帅郭子兴的赏识和重用。1352年,郭子兴觉得朱重八是个人才,还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也就是这一年,郭子兴给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

    1353年,朱元璋到濠州城征兵,竟意外遇到了前来投奔的,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朱元璋惊喜不已,忙问恩人刘继祖和汪大娘的境况。

    这一问才得知,两位恩人都已离开了人世,朱元璋悲恸不已。后来,朱元璋只好把恩情都报在了刘继祖和汪大娘的子孙后代身上。

    虽然刘大和曹秀,资质平庸,不堪大任,但是朱元璋一直视他们为亲人,并将他们留在身边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后来,刘英和曹秀曾多次请缨到前线作战,但是为了保护恩人的后代,,朱元璋都没有答应。

    朱元璋衣锦还乡,报答恩人1366年,朱元璋收复了家乡濠州。他无比激动,专程从南京回乡探视,一起随行的还有刘大和曹秀。

    回到故乡,朱元璋感慨万千。村民们得知重八回来了,都跑出来迎接他。朱元璋环顾四周,却发现少了一个人:地主刘德

    原来,这刘德得知当初的放牛娃朱重八,如今已贵为吴王,害怕自己小命不保,于是躲在家里不敢出来。

    朱元璋派人将刘德带了过来,刘德吓得连忙磕头求饶,忏悔当初的罪过。谁料,朱元璋不仅没有怪罪,反而颇为理解地说:“你不用害怕,我不会跟你计较,嫌贫爱富本就是人之常情。”

    后来,朱元璋还赏给了刘德30倾田,免征十年税。朱元璋以德报怨,大家都称赞他的宽容大度。

    估计当时,刘德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帮朱家一把,但是天底下终归是没有后悔药可卖的。

    后来,朱元璋去给父母上坟,却发现坟地已经找不到了,于是他命人在原址修建陵墓,也就是“明皇陵”。为了报答刘继祖和汪大娘,朱元璋任命刘英和汪文为守陵官,负责守护皇陵,待遇优厚。

    说是守陵,其实就是一个闲职,以此为由用国家的钱养着他们。

    1368年,经过多年的披荆斩棘,朱元璋终于在南京称帝,改年号为洪武。开国不久,朱元璋正式任命刘大和曹秀为从仕郎,还特意给他们改了名字。

    刘大的名字因为不能进入诏旨,因此改为刘英。为了纪念恩人汪大娘,将曹秀的名字改为汪文,而汪大娘的另外两个儿子,仍然姓曹。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设立皇陵祠祭署,又任命刘英为“皇陵祠署令”,汪文为“皇陵祠署丞”。汪大娘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被封为朝廷官员,食朝廷俸禄。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汪文的儿子汪伦、刘英的儿子刘鉴接到国子监,与皇子们一块读书,衣食无忧,条件优渥。

    洪武十一年(1378年),皇陵终于建造完成,朱元璋又将恩人刘继祖追封为“义惠侯”,将其妻娄氏封为侯夫人。并将刘继祖、汪大娘的牌位放在自己父母的陵寝里,享受皇家的祭祀。这在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刘继祖对江山社稷毫无功劳,为了使得封侯更加名正言顺,他还特意发文昭告天下: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从此文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当初刘继祖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

    此后,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世袭“义惠侯”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他杀人如麻,建国以后更是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但是对待恩人他却无比的宽容大度,虽然他们没有大功,却一直让他们享尽荣华,世袭为官。朱元璋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令人钦佩。

    当年,刘继祖一个小小的善举 ,竟给子孙带来了200多年的荣华富贵。刘继祖泉下有知,应该也会感到意外吧!

    所以,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好人终有好报!不是不报,也许时候未到!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一个善意的举动为子孙后代带来了无穷福祉,刘继祖无疑是赚大发了。

    朱元璋手封的侯爵固然很多,但是对江山没有半点功劳就被封为侯爵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二姐曹国公主的丈夫李贞,一个就是刘继祖了。但是李贞和刘继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朱元璋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

    先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姐夫李贞的。

    朱元璋还在家里放牛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连吃的都没有,所以经常到自己二姐家蹭吃蹭喝。在哪个穷苦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负担,但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从来都不小气,反而是经常主动帮助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后来出去闯荡江湖并发迹,但是李贞帮助过他这件事,朱元璋却一直都记着。

    朱元璋的二姐后来死掉了,又因为战乱,李贞就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去投奔红巾军,朱元璋很高兴,接纳了二人,还把李文忠的姓名改为朱文忠,并对他十分看重,把他培养成为了一名将军。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诸侯,朱元璋很念旧情,把李贞封为恩亲侯。其实朱元璋早就打算好了,一旦开国就封李贞为侯爵,恩亲侯这个爵位就是为李贞准备的,可见朱元璋对李贞很看重。

    后来,朱文忠因为征讨元朝余孽立了很大的战功,被朱元璋封为曹国公。但是天下哪有儿子比老子爵位更高的事情呢,所以朱元璋就干脆把李贞也封为曹国公,父子二人同时成为公爵,这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朱元璋对于封爵其实是很谨慎的,因为他一生就没封过几个公爵,能被封为公爵的都是有大功劳的人物,甚至还有很多像刘伯温这样的有功之人都没有被封为公爵。这还不算完,李贞死后,朱元璋还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而且还给他上了谥号,叫做“贡献”,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李贞的评价是很高的。

    不但如此,朱元璋还追封李贞祖上三代为王爵,让他祖上也跟着沾光。纵观整个明朝历史,能够享受朱元璋这么高待遇的人,除了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几乎就很难找到其他人了。

    再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恩人刘继祖的。

    朱元璋家的穷,从他父兄的死就看得出来。史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来形容朱元璋家的贫穷程度,叫做赤贫。但凡叫赤贫的人,基本上就是穷人中的穷人了,穷到家里如果死了人,没有棺材寿衣,只能拿个破帘子卷了草草下葬的程度。

    那一年,朱元璋的兄长、父母相继在一个月之内死去,朱元璋虽然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亲人举办下葬仪式,但是他是个孝顺的人,所以他决定去找当地的地主帮忙。不过朱元璋首先找到的人不是刘继祖,而是地主刘德。

    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父兄都在替刘德种田,朱元璋本人也在替刘德放牛。有困难找主户,这件事本来就是考验地主良心的事情,但是刘德显然不是什么喜欢做慈善的人,很果断地拒绝了朱元璋。其实刘德拒绝朱元璋,也是有其他缘由的,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很混,带着自己的小伙伴把刘德家的牛被杀了吃掉,刘德对朱元璋的印象自然就不怎么好,所以不肯帮他。

    刘德不肯帮忙,朱元璋也没太放在心上,这从后来朱元璋到家乡,虽然见到了刘德,但是并没有为难刘德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后来朱元璋又找了一些其他人,但是也没人肯帮他。

    就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时候,刘德的哥哥(也许是堂兄)刘继祖听说了这事,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说愿意赞助他把自己的家人给安葬了。

    刘继祖也算是个富户,在他看来,把一块地皮送给朱元璋埋葬他的亲人,其实也不算个啥。但是朱元璋看来,因为刘继祖的帮忙,他得以给自己的父母兄长尽孝,所以朱元璋就一直把刘继祖的恩情放在心上。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的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刘继祖在1353年去世了),刘继祖的夫人娄氏为侯夫人。

    朱元璋的圣旨当时是这么说的: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大意就是说,自己家里遇到了难事,刘继祖发仁惠之心帮助自己,自己不敢忘,所以封刘继祖为侯爵,夫人娄氏为侯夫人。朱元璋还说了很多赞誉刘继祖的话,这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极少见的举动,可见朱元璋确实很感激刘继祖。

    刘继祖这个侯爵是可以世袭的,虽然刘继祖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后人却因为刘继祖得到了实惠。据一些史书记载,刘继祖的后人一直享受明朝皇室优待,一直到明朝灭亡方才成为平民。

    我不知道刘德后来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我估计他肠子都要悔青了。不过刘德虽然没有帮助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在一次回凤阳的时候还是接见了刘德,朱元璋没有为难他,而且还赏赐了他很多田地,并免除了他家一些赋税和徭役。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是念及旧情的,毕竟朱元璋全家曾经靠刘德生活了很长时间。

    不过刘德得到的好处与刘继祖相比就差得太多了,这就足以说明,人还是要行善,能帮助人就帮一把,万一以后有人非要以涌泉相报呢。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其实刘继祖能够被封侯,我认为也许不完全是因为刘继祖的个人原因。前面我们说了,刘继祖在1353年去世了,那个时候朱元璋是红巾军的一个大头领,当时正在招兵,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听说此事,就跟着自己的几个同乡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收留了他,并让他跟着自己打仗。

    再后来,朱元璋称吴王,让刘英回凤阳替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墓。朱元璋称帝之后,他父母的陵墓就变成了皇陵,朱元璋又让刘英专职负责皇陵的祭祀等事宜。刘英前前后后的表现还算不错,朱元璋很满意。所以我觉得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侯爵,可能也是看到了刘英对朱家所做的贡献,这才决定封刘继祖为侯爵,并让刘英继承爵位,而且这也是朱元璋让自己父母得到荣耀的另一种方式。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随意封爵的人,李贞之所以能封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姐夫,也是当时朱元璋为数不多的亲人,而且还有一个能战善战的好儿子李文忠,朱元璋特别对待一下李贞,大臣们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朱元璋如果随意封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为侯爵,那么很多人将会不满。

    别的不说,在洪武年间,够得上封公封侯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按照功劳来封爵,所以导致很多人对自己的爵位不满,朱元璋一度对此很头痛,所以他是不可能随意就封刘继祖的,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直到洪武十一年才决定封刘继祖为侯爵的原因。

    那么刘继祖配不配得上这个爵位呢,其实很难讲,不过刘继祖家确实自此以后成为凤阳当地的第一家族,子孙延绵不绝,富贵二百余年。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压倒一切!对于可能危及明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之人,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大开杀戒,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便是血淋淋的例证!但是,没有了政治的大前提之后,朱元璋却又展现出了温情的一面。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两位没有寸尺军功的侯爵,一位是恩亲侯李贞,另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恩亲侯李贞是朱元璋已故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丈夫、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唯有这位二姐夫李贞家还有些余粮。因此,李贞夫妇时不时就会救济救济这位弟弟,而此举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因为元末的战乱,李贞家渐渐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了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朱元璋。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而且还把外甥李文忠改为了朱姓,当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前夕才又改回了李姓。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先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不久以后,因为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缘故,李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封为了曹国公!明初的公爵,除了这位曹国公李贞,那可都是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这就更加不得了了,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等少数几位开国元勋!

    接下来再说一说义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算是当地的富户吧。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其实,最初朱元璋想到的并不是刘继祖,而是自己的东家刘德。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原本想着自己父兄为刘德家辛苦了一辈子,希望刘德能够看在这个份上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兄。可这位刘德偏偏不是个喜欢助人为乐之人,一口便拒绝了!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一说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是一件小事,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在原来那块荒地之上为自己父母兄长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彼时刘继祖实际上已经谢世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坚持要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恐怕刘继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以德报怨,赏了刘德一部分土地并免除了其多年徭役、赋税。可是,这一切和世袭罔替的义惠侯爵位比起来算什么呢?不知道刘德四下无人时会不会为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呢?

    现在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屠戮功臣等等。但是,对于亲人和没有政治利害冲突的外人,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时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人,朱元璋比起陈胜之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一户姓朱的贫苦佃农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孩子的父亲朱五四,当年已经四十七岁,母亲陈氏也四十二了,这个小儿子,是不折不扣的老来子。

    朱五四按照和兄长朱五一两家儿子名字排序,给这个小儿子取名--“朱重八”。

    朱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贫苦佃农,到朱五四这一代已经是四代了,数代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朱五四一辈子都在为地主开荒拓地,向地主租来荒地,辛苦耕种,等种成熟地后,地主就加租或夺佃,一家人只好又换地方去向新地主租地。

    朱五四一生搬了四五次家,辛辛苦苦开荒种田,却连巴掌大的一块自己的地都没有挣下。朱家人得到的只有人间风霜苦,和流不尽的辛酸泪。-----《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御制皇陵碑

    在朱重八小时候,父母咬牙挤出一点钱,让他上了一年的私塾,但后来实在没有余钱继续供他上学,于是不到十岁的朱重八只好回家,给现在租种的田主刘德家放牛,以获取些微薄的报酬,为家里分担责任。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八年,朱重八也在慢慢的长大,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他大概也会在这几年成亲,然后延续父辈的路,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苦哈哈的贫苦农民,租种着某个地主家的田地,生儿育女,直至终老。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在的淮河流域遭遇大旱,赤地千里,烈日似火。然后又发蝗灾,田地颗粒无收。

    朱家本来还算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打得粉碎:辛苦了一年的收成,全部在大旱和蝗灾中荡然无存,生活陷入困顿。

    在全家还没来得及从大灾中缓过神来,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瘟疫又开始肆虐着淮河两岸。本来就因绝产而饿得发昏的朱家人,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都在这场天灾中先后去世,相隔不过半个月!----《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御制皇陵碑

    而朱家,只剩下了十七岁的朱重八、及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已经入赘他人家),还有大嫂王氏,和大哥朱重四留下的一儿一女。

    人去世了,总要找块安身之所,以掩埋安葬才好。可怜朱五四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到死连块下葬的坟地也没有!实在没有办法,朱重八兄弟俩只得去找佃种田地的地主刘德,向他央求,希望他看在朱家为他种了多少年地的面子上,施舍一块地,好用来安葬去世的亲人。

    但是地主刘德毫不同情朱家的遭遇,不但没有答应施舍坟地的请求,还大声训斥朱家兄弟二人,并破口大骂,场景让周围邻居都十分地同情。

    这个时候,听见了喧闹声的刘德之兄刘继祖,出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生出了恻隐之心,于是主动向兄弟二人伸出援手,给了一小块地予他们,用来安葬去世的亲人,这才解了朱家的燃眉之急!

    而刘继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不经意间的善举,竟然会在多年后,给自己的后人带来了多么大的回报。

    坟地有了,可是家里实在拿不出余钱置办棺木,无奈之下的朱家兄弟只得将亲人生前的破旧衣服包裹在遗体上,草草掩埋。多年以后,老年的重八想起这段辛酸事,还老泪纵横:“昔年寒微时,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

    勉强操办了亲人们的丧事后,朱家也维持不下去了,大嫂王氏为了活下去,带着幼年的儿女返回娘家,以求活下去。朱重八兄弟俩,也挥泪分别,各自逃难。而这一别,重八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二哥。----《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

    之后,在邻居汪大娘的好心帮助下,朱重八被家乡的皇觉寺收为小沙弥,后来又被打发四处云游,化缘度日,过了三年多的游历生活,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至正八年(1348年),二十岁的朱重八回到皇觉寺,继续着出家的生活。

    三年后,元末红巾起义爆发,在已经参加了红巾军的幼年同伴汤和邀请下,朱重八下定决心,离开寺庙,投奔濠州红巾军大帅郭子兴,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传奇,这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事。也就在这一年,郭子兴给朱重八起名“元璋”,这就是日后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1353年),施舍田地给朱家的的刘继祖去世,他的儿子刘英,以及帮助过重八的汪大娘之子曹秀,在听说了太祖已经是濠州红巾军重要将领后,先后去投奔他。太祖视同亲人,留在身边为亲军,待遇优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已经称吴王的太祖,拿下了老家濠州。于是,亲自率军返回老家,衣锦还乡,随同一起的,就有刘英和汪文(为纪念汪大娘,太祖令曹秀改名汪文)。

    回到了家乡,太祖祭奠了父母,见到十多年前的旧地,无限感慨。命令在原址为父母修建恢弘气派的陵墓,即“明皇陵”。同时,为了报答刘继祖、汪大娘的恩德,太祖授刘英“皇陵祠署令”,授汪文“皇陵祠署丞”,负责监督修建皇陵,并日后祭祀事宜。

    当年的田主刘德,这时候居然还没死,也被太祖召见。太祖看在刘继祖份上,没有为难刘德,只是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还赐给他三十顷地,免除十年赋税。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过十六年的征战,当年的小小少年,历尽艰辛,席卷天下,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建立大明朝,于南京登基称帝,成为了皇帝(明太祖)。而当年太平乡的朱家亲人们,能够活着看到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只有大嫂王氏、侄女福成公主(大哥的儿子朱文正因欲谋反,被软禁,抑郁而死)、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大伯家朱五一的四儿媳田氏、及大伯的孙女、堂兄朱重四之女、自己堂侄女庆阳公主,寥寥六人而已(朱文正子朱守谦,是在朱文正投奔太祖后生的,不算当年太平乡的亲人)。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在皇陵初步竣工时,下诏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以刘英继承义惠侯爵位。并亲自撰文向天下人说明这件事: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此举明白地显示了太祖对于刘继祖当年雪中送炭义举的无限感激之情。

    此后而刘继祖子孙世袭义惠侯爵位,与大明相始终,直至明末。刘氏家族也是有明一代,中都(即濠州改称)第一家族。

    当年一个小小的善举,却有如此丰厚的回报,为自己的子孙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即使是刘继祖本人,恐怕也不会料到吧。

    拆了城墙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