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10万欧洲重甲骑士对抗6万蒙古轻骑兵,两天时间竟然仅剩1000余人,国王弃城而逃。自此,蒙古骑兵扬名欧洲。

公元1241年,蒙古军队西征到达匈牙利。此时的战备情况是这样的——匈牙利匆忙集结了10万匈牙利、奥地利和日耳曼的骑兵,号称“欧洲联军”。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重甲武装到了牙齿,强大到可以瞬间摧毁一个国家;而蒙古军队绝大多数是皮甲轻骑,数量为6万人,分四路进军匈牙利,其中一路是游骑兵。

01 第一回合

蒙古大军长驱直入抵达佩斯城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派出了游骑兵到城下挑衅。

匈牙利国王非常谨慎,坚持守城,犹如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抗,即使遭受侮辱也避而不战。

这其实是一个正确的策略——匈牙利城池兼顾,又有天然屏障。只要坚守下去,蒙古大军自然消耗不起。

但欧洲人信奉的是勇往直前正面刚,“畏首畏尾”并不是他们的风格。匈牙利国王的策略遭到了许多人的抵触。

大主教乌古兰着实看不下去,便请求出战,而匈牙利国王也想借此试探下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于是便答应了。

乌古兰亲自率军出战,蒙古军战略性败退。不得不说,战争是残酷的,虽然是假装示弱,但却真实地付出了很多士兵的生命。

蒙古军节节败退,匈牙利军乘胜追击。乌古兰想借此打个胜仗,以此来证明国王的胆小怯懦。谁料这一追,就被蒙古军带进了沼泽地。

匈牙利军队的骑兵身着重甲,在沼泽地里越陷越深。而前面假装逃亡的蒙古军彻底露出了凶狠的面目,利用强弓射杀了深陷沼泽的敌军。最终,乌古兰仅率3人逃回。

匈牙利国王见乌古兰踪迹全无,预感到了事情的不妙。于是,他派出另一名主教率军支援。岂料路上遭到埋伏,全军覆没,比乌古兰还惨。

02 第二回合

惨败让匈牙利国王意识到,自己必须坚守城池,等待奥地利和日耳曼盟军的到来。到时三国汇合,一举歼灭蒙古军队。

半个月后,奥地利和日耳曼盟军终于赶到,而蒙古军的后援部队也抵达了战场,双方开始剑拔弩张。

奥地利国王为了鼓舞士气,亲率大军出击,蒙古军节节败退,这次的败退是真的不敌,并非佯装。

蒙古军自西征以来,一直是碾压式的胜利,何曾受过此等屈辱?主将拔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自尊心极强。眼看强攻不下,便想起了夜袭敌军。

遗憾的是,拔都忽略了一个蒙古魔咒——夜里打仗,从来就没胜利过。这次的结果也是一样。

拔都兵分两路,一路正面进攻,吸引匈牙利军队的注意,另一路绕后包抄。结果,一个出逃的俘虏把消息告诉了匈牙利国王,提前做好了准备,并击退了偷袭的蒙古军。

03 第三回合

眼看偷袭不成,蒙古主帅拔都使出了杀手锏——号称“东方火龙”的大炮。

七门大炮隔岸轰击,打得欧洲人溃不成军。而蒙古军则趁机渡河,一前一后包抄欧洲联军。

一时间,佩斯城堡成为了人间地狱。匈牙利国王见守城失败,并决定率军突围。

此时,蒙古军采用了心理战术,他们“围三放一”,即围剿三面但故意放出一个缺口。

于是,看到生机的欧洲联军纷纷从缺口出逃,以求保命。而这,正中了蒙古军的下怀——战斗力强的军队中计逃亡,剩下战斗力偏弱或者逃跑速度慢的军队则被蒙古军一一击杀。

与其说这是一场对抗,不如说是欧洲联军的大逃亡。那一天,赛约河水被染成了红色。奥地利国王见大势已去,也从缺口中逃了出来。

两天时间,欧洲10万重甲军队,被屠戮得仅剩1000余人。

04 结局

蒙古军取得胜利后,一鼓作气占领了佩斯城和布达城。

200万城市人口,被屠杀至80万不到。这场战争被欧洲人称为第二次“上帝之鞭”,意为对欧洲人骄纵的惩罚。

1241年冬季,蒙古军在占领布达城和佩斯城两大主要城池后,继续西征,顺利完成了对匈牙利的占领。

1242年初,蒙古国王窝阔台去世。消息传到西征前线,主帅拔都下令全军返回。至此,历时7年的西征结束。

这场战争,看似是蒙古军的胜利,但却是另外一种失败。一贯所向披靡的蒙古军,在与欧洲联军正面对抗的过程中损失惨重,这是从不曾有过的经历。而这场战役,也彻底暴露了蒙古军队近战能力薄弱的弊端。假如没有火炮的助力,这场战场恐怕伤亡更加惨重。屠戮120万匈牙利人,也是蒙古军对自身损失惨重的弥补。

05 6万蒙古轻骑兵,为何能够打败10万欧洲重甲骑士?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反映了东西方战术和文化的差异。蒙古军的胜利,其实早就注定。

第一,欧洲联军的优势,恰恰也是他们的劣势。

欧洲联军采用重甲,除了衣服头盔连接处和眼睛,其他部位都被厚厚的铁甲包围。这种重甲,极大地提升了欧洲联军抗击打的能力,但代价却是是不够灵活。

蒙古军的策论非常具有针对性。一方面诱敌深入,将乌古兰大军引入沼泽地,成为活靶子;另一方面是砍杀敌军的战马,令欧洲联军行动缓慢,再配合狼牙棒和长枪等武器进行击杀。

第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的正面刚与东方的迂回战术

一开始,匈牙利国王坚持固守城池,等待盟军的到来。而欧洲军队则认为,战争是一场正面、硬碰硬的决斗,固守城池是怯懦的表现,于是对国王的战术并不认可。

这种强烈的文化自信,恰恰也是自负的表现。“刚则易折”的道理,欧洲人很难想明白。

而相对来说,蒙古军的思路更加灵活,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第一回合的战斗中,游骑兵成功激怒了欧洲人。并将他们带到了沼泽地,以极小的牺牲,换来了乌古兰大军的惨败和后援路队的全军覆没。

在双方对抗的过程中,蒙古军极力与欧洲联军拉开距离,四面包抄并利用蒙古强弓进行消耗。欧洲联军想要近身搏斗,却被蒙古军消耗过半。待欧洲人溃不成军、军心涣散时,蒙古军再派出自己的重甲部队进行碾压。

能屈能伸、审时度势,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是蒙古军大胜的秘诀。

第三,蒙古军的心理战术异常恐怖

蒙古主帅拔都在前后夹击时,采用了“围三放一”的战术。让匈牙利等国的精兵强将疲于逃跑,削弱其战斗力。而剩下的残兵败将则像羊群一样,被蒙古大军驱逐击杀。

接下来,蒙古军再集结力量,对成功逃出的欧洲联军进行追杀。最后,10万欧洲联军在短短两天多的时间里,死伤惨重,仅剩1000余人。

第四,蒙古马和蒙古弓的强势

先说战马。一般战马的高度是1.5米到2米,而蒙古马仅有1.3米到1.4米,且肌肉发达,爆发力和耐力极强。这就使得欧洲联军追杀蒙古军队时,速度和灵活度上处于劣势。

再说蒙古弓。蒙古人自小练习弓箭,三岁获得长辈亲手精心打造的蒙古弓进行练习,18岁左右即可非常熟练,熟练到可以一边骑马奔跑,一边精准射击。

蒙古弓的射程在180米左右,这就可以保证和敌人拉开距离,运用远程攻击进行消耗,再一举歼灭。

第五,欧洲联军虽人数众多,却是乌合之众。

欧洲联军由匈牙利、奥地利和日耳曼三国军队组成,短时集结,纯属乌合之众。1+1+1没有产生大于3的结果,反而因为内耗严重,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欧洲联军内部分歧。匈牙利国王作为主战方统帅,想要打防御战。而很多奥地利和日耳曼的骑士则认为这样是怯懦的表现,有损骑士精神。内部有分歧,这仗自然也就没法打。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曾经高贵骄傲的欧洲骑士,被蒙古骑兵结实实地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10万大军在两天内灰飞烟灭,此战也是世界军事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

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召开诸王会议,任命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为主帅,速不台为先锋,率领蒙古大军西征。

大军一路碾压,横扫了欧亚大陆,到了1241年,蒙古人已经打到了多瑙河边上的佩斯城下。

佩斯城是匈牙利的首府,它分为两座城,多瑙河以西的,叫做布达,多瑙河以东的,叫做佩斯,两座城合起来就叫做布达佩斯,简称佩斯城。

而匈牙利的的国王贝拉四世,就居住在佩斯,在看到蒙古大军的到来,贝拉四世十分淡定,他认为,凭借宽阔的多瑙河,以及复杂的桥梁,完全能够阻挡蒙古骑兵前进的道路。

因此,贝拉四世下令,严禁城内的士兵随意出战,他要做的,就是坚守堡垒,用时间换空间,消耗蒙古骑兵的战机。

不得不说,贝拉四世的这个办法,确实起到了作用,蒙古骑兵在野战中所向披靡,但面对多瑙河,以及高大的城堡,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并且,攻城大炮一时半会也没能轰开佩斯城的城墙,双方就这样僵持下来。

显然,贝拉四世的计划奏效了,他早就听说过蒙古骑兵的威力,与他们正面硬刚那纯粹就是找死,只有像现在这样,坚守城堡,才能让蒙古人知难而退。

而蒙古大军这边,在看到久攻不下后,先锋速不台想到一个主意,他让主帅拔都带领大军缓缓后退,装出撤走的样子,以此来引诱匈牙利军队出城作战。

而面对蒙古军后退,巴拉四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躲在城堡里不出来,但他沉住气,他的手下的士兵却按捺不住了。

这里要说一下贝拉四世的手下的士兵,这些士兵并非完全听命于贝拉四世,为什么呢?因为身份不一样,当时佩斯城里,共有十万大军,但其组成却十分的复杂。

其中一部分,是效忠于贝拉四世的库曼士兵,还有一部分,是匈牙利王国中,一些大贵族组成的武装力量,另外,还有小部分圣殿骑士团成员。

也就是说,这十万大军,并不是匈牙利的常规兵力,而是在蒙古大军压境前,临时拼凑起来的,虽说表面上听贝拉四世的号令,但实际上,谁也不服气谁。

而看到蒙古人撤退,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圣殿骑士团。

本身,这些骄傲的圣殿骑士,对贝拉四世不敢正面迎敌,而是如同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城里就十分不满,如今看到蒙古人撤退,贝拉四世依然不让出城追击,这就让他们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因此,在圣殿骑士团乌戈林大师的率领下,骄傲的圣殿骑士不顾贝拉四世的阻止,打开城门去追击撤退的蒙古人,要让蒙古骑兵知道,圣殿骑士团可不是吃素的。

结果,高贵骄傲的圣殿骑士,不出意外地在蒙古骑兵面前栽了大跟头。

蒙古人先采用诱敌骑射的方式,将急于表现的圣殿骑士们,吸引到包围圈,之后,又用弓箭齐射对方的战马,迫使那些骑士下地,而一旦没了战马,这些圣殿骑士,就如同瓮中之鳖,任由宰杀了。

最后,还是在贝拉四世派出来救援队,拼死救援之下,圣殿骑士才不至于全军覆没。

不过,虽说圣殿骑士团失利,但毕竟是小范围的战斗,匈牙利的主力部队,还在城内,也就是说,整体实力并没有受到多大损伤,而经此一战,也让贝拉四世更加的谨慎。

之后,蒙古大军继续缓慢撤退, 而贝拉四世也展开了试探性的攻击,为了让匈牙利士兵上当,蒙古人在一些小规模的遭遇战中,故意落败,甚至不惜伤亡,这样一来,逐渐的就让贝拉四世放松了警惕心。

就这样,双方边退边打,一路纠缠之下,就来到了赛约河与蒂萨河的合流处,就在这里,蒙古人即将上演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

到达赛约河后,贝拉四世选择在河西扎营,这里河流交叉,并且仅有一座桥可供通行,不仅进可攻退可守,还能防止蒙古骑兵发动大规模的冲锋,实在是一个好地方。

并且,出于谨慎,贝拉四世还做了另外两项安排。

第一,安排1000名精兵,镇守河面上那座桥;

第二,下令将辎重车首尾相连,并用锁链锁好,形成“车营”,主力部队和辎重布置在其中。

不得不说,贝拉四世还是有些能力的,他采用的这种方式,是典型的农耕军队对抗游牧军队的战术,能够很有效的减少骑兵冲锋带来的破坏。

当年4月10日晚,战斗先有蒙古一方打响,统帅拔都下令趁着夜色夺取夺取桥梁,但早有防备的匈牙利人,对摸黑而来的蒙古士兵迎头痛击,众多弓弩手弯弓抛射,蒙古人丢盔弃甲。

首次交锋,蒙古人失败,在丢下若干尸体后,退回营地。

这次失败,对蒙古人而言并非没有意义,他们的狼狈逃窜,让更多的匈牙利人认为,传说中强悍的蒙古士兵,也不过如此,因此,自大的情绪,逐渐开始在匈牙利人中蔓延。

不过,贝拉四世依旧保持着他的冷静和谨慎,除了安排士兵接着镇守桥梁外,剩余的部队主力,继续龟速到他的车营中。

而在蒙古这边,拔都有些着急了,毕竟大军在外,如果就这么耗下去,不利的只能是自己,但如果此时撤退的话,就会被对方追击,到时候就不得不陷入苦战。

思来想去,拔都认为,还是一鼓作气,将匈牙利人击败为上策,但如何击败,就是一个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拔都制定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计策。

首先,用远程武器,如火炮、投石车等,向敌人的车营发动进攻,迫使敌人走出营地;

其次,在正面吸引敌人的同时,从两翼迂回,进行包抄,这样就能三方夹击,击溃匈牙利人。

第一步比较容易实施,但第二步就有些困难了,赛约河不是小水沟,骑兵也不能淌着水就过去,同时,还要不引起匈牙利人的注意,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终,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先锋速不台,拔都命他在4月11日凌晨,以夜色为掩护,从赛约河的上游和下游,用羊皮筏子和木舟搭建临时浮桥,以便大军渡河。

终于,在一切准备停当后,正面部队由拔都亲自带领,架起投石机,拉满弓箭,速不台这边,也率领骑兵整装待发,一时间,战场上的空气似乎都被点燃起来,随着拔都一声令下,赛约河会战正式打响。

此时在匈牙利人的营地里,也是严阵以待,他们接到贝拉四世的命令,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醒,以防蒙古骑兵冲击车营,因此,还有一两支小队的士兵,正在来回巡视。

正待他们准备换班交接的时候,一个眼尖的士兵突然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红点,并且越来越大,还没等他发出惊呼,红点就到了眼前,“轰”的一声,落在地上,顿时炸的人仰马翻。

“中国喷火龙!中国喷火龙!掩护!掩护!“

匈牙利人曾在之前的几场战役中,见识过这种来自东方的火炮,由于其威力巨大,并且上面刻有龙头,因此,匈牙利人就称之为“中国喷火龙”。

随着火炮越来越多,让整个车营内开始乱了套,同时,伴随着火炮的,还有包裹着生石灰的石弹,这些石弹虽说伤害性不大,但落在地上碎裂开后,生石灰就会溅的到处都是,一时间,让匈牙利士兵眼睛和鼻子大为不适。

很明显,这些火炮和石弹,给匈牙利士兵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这种混乱,很快就被闻讯赶来的圣殿骑士给稳住了。

毕竟圣殿骑士参与过不少战斗,他们也经历和见识过这种武器,因此,在他们的安抚下,士兵们很快镇定下来,并按照要求集结队形,准备与蒙古人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匈牙利的高层再一次陷入分歧当中,贝拉四世依旧是坚持闭营不出,甚至有必要的话,放弃部分阵地,但其他将领却不同意,一个个要求打开营地,痛击蒙古人。

为何他们此刻如此英勇?还不是不久前把蒙古人打得丢盔弃甲给闹得,此刻他们信心极度膨胀。

最终,胳膊拗不过大腿,贝拉四世眼见无法说服他们,同时他内心也想狠狠地教训蒙古人一通,因此他就下令,解开车营缺口,放大军出战。

还别说,这匈牙利人气势汹汹的从车营里出来列队完毕后,着实让拔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匈牙利人采用的是传统的中世纪经典阵型,两翼分布着骑兵,并且夹杂有一部分骑射兵,中间则为主力步兵,步兵组成结构复杂,但共同点就是全部都是重恺重甲。

而在阵型的后方,则是披着十字战袍的圣殿骑士团,他们是整个阵型的核心力量。

而蒙古这边,首领拔都的心情很复杂,毕竟他们是背水一战,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并且,他们背靠赛约河。空间上十分局限,这就造成了蒙古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但再艰难,也只能战不能退,击败匈牙利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希望速不台能快一点过河。

交锋由拔都一方发起,他让轻骑兵先行试探,结果被匈牙利人的弓弩手给逼退,这下匈牙利人顿时士气高涨,随着整齐的口号,方阵开始缓缓逼近蒙古部队。

这下拔都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不利,由于对方人数众多,导致蒙古骑兵不得不陷入近身肉搏战,此时蒙古一方完全是在拿人头来填,但很明显,匈牙利人有十万大军,就是耗也能把拔都耗死。

幸好,援军及时赶到了。

正当在战场上,匈牙利一方呈碾压之势,拔都陷入苦战的时候,从匈牙利方阵的两侧,蒙古骑兵杀了过来,领头的正是速不台。

此时,贝拉四世正准备对拔都发动最后总攻,准备一举将这些蒙古人赶到赛约河里去,但还没等他发出命令,阵型的两侧就被奔袭而来的蒙古骑兵给冲乱。

倒不是匈牙利人无能,实在是蒙古人太快了,快到他们来不及做出反应。

在来回冲击下,匈牙利人的阵型大乱,贝拉四世和几位指挥官,拼了老命,才将主力队伍收拢,重新退回了车营之内。

那些没来得及退回去的匈牙利人,被蒙古骑兵一一屠戳干净,随后,蒙古人架起投石机,点燃火炮,开始玩命儿的往车营里轰,一时间,匈牙利人的车营内部,充斥着大量的火光以及烟雾。

这种情况下,任谁也挽救不了匈牙利人的溃败,所有人此时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逃命。

看到对方的阵型已乱,拔都命人故意打开包围圈右侧的一个口子,同时其他三个方向的火力,集中攻击,将车营里的匈牙利人,赶到右侧,逼迫他们从右侧突围。

一切都按照拔都的计划进行着,匈牙利人看到右侧薄弱,就拼命地往右侧突围,但就在他们突围成功,暗自庆幸的时候,前方出现了等待他们的蒙古骑兵,继续收割着他们的生命。

最终,在蒙古人的驱使下,匈牙利人被逐一消灭,十万大军也所剩无几,到了第二天,幸存的仅仅只有贝拉四世的贴身护卫,这场战役,以蒙古人完胜告终。

赛约河之战,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原本占据劣势的蒙古人,之所以能大获全胜,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其一,战术

在这场战役中,不管是先期的接触战,还是中期的交锋战,以及后期的歼灭战,蒙古人把各种战术运用的淋漓尽致,像什么迂回、包抄、诈败等等,这些战术可能在中原并不新鲜,但放到当时的西方,绝对是一流的计策。

同时,蒙古骑兵在长期的战斗中,也磨合出了不少适合他们的战术,比如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等。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在各种计策的基础上,再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将这些计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这些,远远不是西方那些骑士能理解的。

其二,装备

首先就是火炮,有个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就在他的著作中,详细提到过蒙古人的火炮,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中国喷火龙”,这种武器不仅让匈牙利人大开眼界,也让他们损失惨重。

另外就是弓箭,蒙古士兵使用的弓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弓,采用木材、牛角和筋层叠而成,最大射程可达270多米,能够有效的击杀敌人。

并且,蒙古士兵还喜欢使用毒箭,比如含砒霜、巴豆的毒箭,这种箭在点燃后,能够产生强烈的毒烟,因此就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三,新式武器

前文提到了火炮,还有一些新式武器,也让匈牙利人吓破了胆,比如投石车、火箭等,这些武器,都是蒙古人在进攻中原时,中原人拿来抵抗他们的,结果被蒙古人学会后,稍加改造,就成了攻城武器。

而匈牙利人哪里见识过这个?他们还停留在正面硬碰硬的时代,因此,对于这些新奇的远程武器,不仅让他们开了眼界,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后记:

贝拉四世最终逃了出去,不过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战马被蒙古骑兵射死,最后是换了一匹备用马后,才得以逃出生天,而前文提到的圣殿骑士团,损失极为惨重,首领乌戈林大师也在混乱中被一箭射死。

而蒙古人这边,本应扩大战果,继续进行西征,但在大军休整期间,大汗窝阔台的死讯传来,因此拔都不得不调转方向,开拔东归。

结语:

赛约河之战,蒙古人以数量少于匈牙利人的兵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与蒙古骑兵强悍的战斗力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他们采用的合理战术、使用的精良武器以及各种新式武器都有关系,总之,在各种因素的加持下,蒙古骑兵能击败欧洲骑士,也是必然的结果。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指的是发生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的一场战役,称为赛约河之战,它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

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主帅,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先锋速不台率领蒙古军西征,横扫欧亚大陆。1241年4月,蒙古军队6万人一路打到了匈牙利,在佩斯城对面集结。

布达、佩斯本是两座城,位于多瑙河以西的部分叫布达,是匈牙利的首都。多瑙河以东的部分叫佩斯,国王的行宫就设在佩斯。

现在众多的桥梁把两部分紧密连接起来,才叫布达佩斯。

蒙古军的到来,并没有让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慌张,因为他已经在佩斯城里聚集了十万匈牙利军队,再说他认为宽阔的多瑙河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可以阻挡蒙古人一段时间。

可蒙古军还是来到了佩斯城城下,贝拉四世率领匈牙利军死守城池,并不出战。蒙古军的大炮轰不开佩斯城的城墙,攻不进去,怎么办?

先锋速不台想出一个计策,让主帅拔都故意率军撤退,佯装“我不打了”,引诱匈牙利军出城追击。

贝拉四世一看,没有多少人嘛,敢挑衅我,灭了你!就带着远多过对手人数的军队追出城,幻想着一战解决问题。

蒙古军缓慢地撤退,一直退至赛约河与蒂萨河合流交汇处。

匈牙利骑手皆穿重盔甲,战马也披着盔甲,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而蒙古骑兵是轻骑兵,骑手没穿盔甲,战马更没有盔甲。

所以在撤退的时候,在马背上长大的蒙古骑士是轻轻松松,走走停停,不时表现出马上要被追上的样子,还不忘回头射上几箭,而匈牙利骑士则一直全力追赶,人马皆追的疲惫不堪。

蒙古军一直退至匈牙利军不设防的河东沼泽地驻营。贝拉四世追蒙古军至赛约河河西驻营,派了兵士1000人守桥,以防蒙古军进攻。

1241年4月10日夜晚,蒙古军兵分二路:一路由拔都率领,炮击猛攻守桥军,夺取桥梁;

一路由速不台率领,从河的下游偷偷结筏潜渡,然后再迂回到匈牙利军队的侧后方。

4月11日黎明时分,两路军从四面发起突然袭击,围攻匈军营地。还在睡梦中的匈牙利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匈军左冲右突,想突围出去,可往北跑被蒙古军拦住砍杀;跑得快的换个方向往东,被杀了;

留住条小命的再换个方向往南跑,又被拦住一通砍杀;有的好不容易没被蒙古人砍死,却又被同伴踩死。

蒙古军三面伏击,主帅拔都故意在西面放了个一小缺口。听说西边可以跑出去,大家又都一窝蜂往西跑,惊慌失措的匈牙利军在逃窜过程中一片大乱,踩死踩伤无数。

从缺口逃出去的小部分匈牙利军,以为安全了,没想到又钻进了蒙古军早准备好的另一个口袋。

这场大战,匈牙利军七万余人被蒙古军追杀歼灭,只剩一千多人和贝拉四世一起脱逃,蒙古军顺利攻占了佩斯城。

这场战争,让我想起《狼图腾》中写的,蒙古人是怎么从狼围歼黄羊中学会的打战。

狼会耐心等待,在黄羊吃饱喝足最放松的时候,才突然出现。黄羊被吓的四散奔跑,狼等黄羊跑的精疲力尽之时,逐渐缩小包围圈,但故意留一个缺口,把精明有战斗力的羊从缺口里放跑。

然后狼再把缺口堵上,剩下的笨羊没有了首领,有的被赶到雪窝里等冻死,成了狼寒冬时的储存粮食,其他的则被砍瓜切菜似的全歼。

逃出去的羊跑出去好远,以为安全了,也实在跑不动了,就松了口气。可埋伏的狼又出现了,跑不动的羊,碰到了以逸待劳的狼,再次被屠。

赛约河之战,就像一场狼歼黄羊。10万欧洲骑士像黄羊一样,被狼一样的6万蒙古骑兵围歼,两天后只剩千人逃脱,为什么欧洲骑士这么快就被全歼了?

1、体力消耗过大

蒙军统帅拔都与速不台先是发挥蒙古军的轻快优势,不和敌人打城市攻坚战,而是出其不意,诱敌出城,敌军上当了。

欧州骑兵重盔重甲的笨重装备,使他们行动不便。在宽阔地带,他们适于速战速决,不宜长途奔袭。

可是他们却被蒙古人诱惑下牵着鼻子走,错误的追了一天,人和马都追得疲惫不堪,体力上已经处于下风。第二天连跑的力气都没有,哪里还有力气打?

2、兵器不如人

因为欧州骑士团人和马都戴盔甲,兵器不易刺穿,蒙古人备了几种兵器:长马刀专砍马腿,长枪用来挑战骑士剑,当马腿被砍骑手失去平衡跌下马来,则用狼牙棒伺候,一锤定音了。

欧州骑兵的剑和这些比短了一截,一寸长一寸强,骑士们剑术再好却够不着蒙古人的身体,只有尽力抵挡少被挨打而已,比武器他们又输了。

3、战术落后呆板

欧州骑兵还习惯于面对面正面冲撞对打,靠重盔甲来冲击敌人、保护自己。他们更想不到敌人会从赛约河下游渡河,迂回包抄到侧后方突然袭击。

蒙古军在敌人溃退混乱时又故意网开一面,引诱敌人再次进入伏击圈。论战术,打法单一落后的匈牙利人根本不是蒙古人的对手。

各方面都差一截的战还能怎么打?就像羊遇上了狼,只能是一个结局,那就是被屠杀!

战后,蒙古人控制了匈牙利,势力达到东欧。这场战役,为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奠定了基础。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800多年前,欧洲赛约河畔,10万全副武装的欧洲骑士,在两天内被6万蒙古骑兵彻底歼灭。这场战争震惊了所有欧洲国家,随后他们悲催地发现。蒙古人不走了,控制了整个东欧后,建立了金帐汗国。

当时的欧洲人想不明白,蒙古人千里迢迢跑来打自己?数倍于蒙古人的匈牙利铁骑,为何迅速全歼?接下来蒙古人要干什么?

赛约河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此战为蒙古人扫清了障碍,曾经一度强盛的匈牙利王国,一蹶不振十万元骑兵,仅剩千人逃出,不可一世的匈牙利王,由于太害怕跑到了一个海岛上躲避起来。

赛约河之战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说起赛约河之战的起因,应该从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说起,本来成吉思汗从没有过西征的念头,他当时的主要精力是针对金国和西夏,可没想到中亚的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因贪图一些小利,还不把成吉思汗放在眼里。

愤怒不已的成吉思汗,带着蒙古的精锐,御驾亲征花剌子模,虽然花剌子模人数占优,却屡次错过了战机,在公元1221年春夏之际,花刺子模都城玉龙杰赤,被成吉思汗攻破。贪心而无能的摩诃末,只身逃到了里海一个岛屿上,最终在此度过余生。

成吉思汗此次西征的胜利,对于中亚和欧洲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蒙古人发现号称强大的中亚的人,不但很菜而且还很富有,金朝和西夏相比完全是两回事。就琢磨着让更多的地方变成长生天庇护的草原。

(公元1236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数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终于坐稳了以后,组织了第二次西征,这次窝阔台的胃口比成吉思汗更大,他以年轻的拔都为帅,速不台为前锋,率领数万的蒙古精锐出击。

因为准备充分,沿途也有许多部落纷纷归降,大军势如破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奔到了多瑙河边,公元1241年佩斯城外,拔都和速不台两军分别出击,蒙古数万大军的越好在多瑙河边集结,目的只有一个,拿下匈牙利的首府佩斯城。可能有人会疑问,匈牙利的首府为啥不是“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的前生今世

布达和佩斯原本是两座城,一东一西的隔着多瑙河对望,虽然是一河之隔,两者却差距很明显,佩斯城在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开始修建,其后强大的阿提拉横空出世,带领着匈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帝国,

后来匈人昙花一现,融入到被欧洲人称为马札儿人里面,但是查阅资料,欧洲学者对马札儿人的起源有点模糊和强加附会,所以有可能(马札儿人=匈人=匈奴人)。

当时的佩斯城作为匈牙利的首府,已经是非常的繁华,堪称欧洲的一座极为富有的名城,但是多瑙河对岸的布达,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原来罗马帝国在规划的时候,就以多瑙河为界,一边是欧洲文明之地,一边则被视为莽荒之地。

匈人当初迁移到欧洲,落脚点正是多瑙河的布达,曾经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且建立了布达城,不过这样一来造成了两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不过他们独自发展,却创建了一个富饶的匈牙利国。

富裕又拥有广阔平原的匈牙利,非常适合蒙古人的胃口,所以吸引了蒙古人的到来,当蒙古人饮马多瑙河的时候。匈牙利王还是非常淡定的,为啥?是心中有底气,还是故作镇定?

淡定的匈牙利王

其实,在孛儿只斤·拔都兵峰直指多瑙河之前,匈牙利王贝拉四世知道迟早要和蒙古人一战,不过他对自己非常有信心,

第一:来他手下的铁骑比蒙古人多,论单兵作战能力,两者相差无几。匈牙利军队拥有相对完整的武器装备。有擅长近战的重步兵和重骑兵,还有机动部队和近战部队。

第二:蒙古人西征,从来都是很飘忽的,没有固定的后方,根基不稳,后勤不足是蒙古人的弱点,

第三:因为横跨在东西方商业往来重要位置,佩斯到了11世纪人口约200万,是欧洲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城市,并且因为贸易的关系还非常富裕,内部的存粮足够好几年的使用。

历史以来,佩斯城不断的扩建和修筑,在城防系统上,凭借多瑙河和复杂的城堡体系,从来没有被骑兵攻陷过。在此之前,匈牙利王还担心不够稳固,还在布达修建了一座复杂的“城堡式皇宫”,用以做桥头堡,抵挡和拖延蒙古人的进攻。

所以贝拉四世面对乘胜而来的蒙古人,态度是非常的傲慢,当他确认蒙古人具体的战略意图,就是匈牙利的时候。匈牙利王却异常淡定,还笑着对骑士们说:“他们既然来了,就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回,我们就和他们一起玩玩吧。”

不过口中虽然说的轻松,但是他心里还是非常谨慎,经过多方打探,知道了拔都们的具体位置后,他竟然组建了十万欧洲铁骑的阵容,严阵以待的迎击蒙古骑兵。

匈牙利王这十万人是怎么来的?

简单的说,是东拼西凑,但是这些人却不是乌合之众,具有非常强悍的战斗力。这些人有部落武士和游牧贵族,欧洲男爵,冲锋的骑士。库曼人游牧援军,罗斯贵族带着的重步兵卫队,这些都是因为蒙古人的原因,跑到匈牙利王这里寻求庇护的。

贝拉四世还使用了各种的代价,请来了善战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弓手与步兵。甚至还有十字军东征后归来的,圣殿骑士的主教和骑士。经过了一番操作,匈牙利王自己也征调了六万人的骑兵。联合起来就有十万之众,当然加上后勤,可以说不下四十万人。

不过幸好强敌在外,匈牙利王家大业大,要不真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人口,匈牙利王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够组建了十万大军。经过一番动员之后,不过这些人可不是乌合之众,可以说是一直立体化多兵种结合的联军,在总体实力上,是完全碾压了蒙古人,这就是他的底气。

不过兵临城下之时,他却紧张起来,他紧张什么呢?

外部问题

因为此前的拔都已经攻克了马扎尔的外援波兰,同时大胜波兰、日尔曼、条顿骑士团组建的数万骑兵,生擒西里西亚国王亨利二世,先后拿下来波兰大部分城堡、鲁丹、瓦剌丁诸城,可以说匈牙利的两翼,已经拔都剪除了。

而蒙古人的凶悍也让欧洲诸王联军有些担忧,西欧那边除了鞭长莫及外,更重要的主力都去参与了十字军东征。所以他只能是独自面对拔都率领的蒙古人。

内部问题

在拔都进攻之前,匈牙利王贝拉四世的内部非常不稳。贝拉四世和与贵族之间,因为王权充满了矛盾,说白了,就是两者想法不同。这样一来,内部并不是一条心,特别是蒙古人的脚步越近,内部反而吵的越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防守,同时也让过来帮忙的联邦,看的一脸尴尬。

特别是,他对库曼人的宽容态度,因为太过于纵容库曼人,导致佩斯城的人,甚至说,让库曼人去保卫你吧。就在这关口上,还引文库曼人,闹出一档子事,原来一支蒙古先头小分队,出现在匈牙利境内时,被奥地利公爵弗雷德里克二世俘虏了几个,匈牙利人发现这里面,竟然有一些是,库曼骑手。不过这些人,是之前就跟了蒙古人的。

因为外来的库曼人和本土匈牙利人之间的一直有矛盾,匈牙利人以此为契机,找借口除掉了库曼人的首领科腾。匈牙利王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大批刚归附过来的库曼人,竟然一夜之间,摧毁了许多匈牙利农庄和乡村。并且跑去帮助拔都,当他花了不少精力,处理完这件事实,拔都的先头部队就出现在不远的地方。

公元1241年,在这种情况下,拔都的大军向着多瑙河进发,大战一触即发。

初战失利

可志在必得的拔都,还是以逸待劳的匈牙利王,两人都没想,初次接触,双方都失利可?为啥说双方都失利了呢?

拔都这边,当时是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绕个大圈子,从侧翼进发,这一路打的顺风顺水,很快就击退了一些援军,包括三五成群,跑来帮助匈牙利王的部落和骑士。

而拔都的主力军,在中路进发的时候,却遇上了不少的抵抗,在攻克几个重镇后,拔都派出先头小分队去打探匈牙利王的虚实,可几只小分队,其中一只遭到匈牙利人的埋伏被全歼。不过到时有一只分队回来报信

告诉拔都真实的情况,第一匈牙利人是我们的两倍,第二,匈牙利人总体战斗力不弱,兵种非常混杂,第三:匈牙利王打算坚守,而且佩斯城固若金汤。这三个消息,让拔都认清了当时的情况,随后做了针对性的调整,但是城照样是要攻打的,不试试怎么都不甘心。

匈牙利王这边,

面对悍勇著称的蒙古人,制定了一个战略方针,以防御为主,以进攻为辅,依靠宽广的多瑙河,固若金汤的城防体系,充足的粮草,以时间换空间,和蒙古人打持久战,等待蒙古人退走的时候,给他们重重的一击。

如意算盘打响后,却意外的收到消息,一些地区过来帮忙的助力,竟然被蒙古人袭击了,此时他当机立断,和过来帮忙的骑士团主教乌古兰一合计,两人各自领一部分兵力,乌古兰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他领一军做防御,而自己则掌握大部分的精锐,等待时机进攻。

硝烟再起

可正在拔都马不停蹄的向前进发的时候,却意外遭遇一直全副武装的匈牙利铁骑,不是说好了防守的吗?怎么忽然冒出一只严阵以待的骑兵呢?匈牙利王不讲武德?

其实这事连匈牙利王自己也不知道,当时乌古兰带着匈牙利王仅有的一支重骑兵,觉得蒙古人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作为骑士要正面的击倒蒙古人,创建不世功勋。

这个想法倒是没错,军人就要有亮剑的精神,而且他们个个都是欧洲当时顶尖的骑士,平时这只强大的重骑兵出现,基本是摧古拉朽的,

可问题他们遇上了不按套路出牌的蒙古人,当他们要出城挑战蒙古人时,没想到却被前锋速不台抓住了机遇,望见全身是铁铠的骑士团,速不台没有选择正面冲锋,而是很智慧的,一路打一路撤,

匈牙利的重骑兵一看,蒙古人也就是这样而已,就毫无顾忌的跟了上来,可没想到蒙古人给他们下了套,轻骑兵为主的蒙古人,装着败退,把他们引到了一个沼泽地。

重骑兵遇上沼泽地,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刚刚还威风八面的骑士,正依靠全身铠甲抵挡这蒙古人的铺天盖地的箭雨,而他们对蒙古人这种战术毫无办法。

不过幸好,匈牙利王后来知道了消息,知道大事不好,连忙带着轻骑兵来救,毕竟重骑兵在古代都是家底了,如果全部折损了,基本王国再也没啥主力军了。

双方在沼泽地经过了激战,终于蒙古人见小有收获了,就寻找机会退走。而匈牙利王救出了部分的重骑兵,不过这支重骑兵的折损率很高,已经难以发挥重大作用了。

此战也拉开了赛约河之战的序幕

坚城之下

由于初战的失利,匈牙利王怎么都不肯再出城和拔都对阵,高挂免战牌。在多瑙河边,拔都没想到,佩斯城比传说中还坚固,蒙古军寻常用的攻城器械,完全对佩斯城墙毫无办法,蒙古大军在城下,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攻破佩斯城一点城防。

匈牙利王这个办法还非常的有效,看着蒙古人在城下举步维艰,他心里是乐开了花,毕竟不久将来,胜利就是自己的,只要自己一路龟缩于城堡内,蒙古骑兵无从发挥机动的优点,古代兵法有云,大军久持于坚城之下,结果都讨不到任何好处,

匈牙利王是这样想的,可拔都同样是这样想的,拔都见攻城无果,就琢磨怎么调动匈牙利出城来战,毕竟这样才能发挥蒙古骑兵的机动战斗力,而不是在坚城之下打消耗战,蒙古从来不喜欢这样的僵持局面。

低劣的演技和简单有效的诡计

拔都和速不台一合计,当时匈牙利人打算是以逸待劳,趁着自己粮食不够,或者是士气低落,给自己背后一击,他们就干脆将计就计,以这个心理给匈牙利人下套,

速不台献计,要不我们假装撤退,引诱佩斯城的匈牙利人来追击,自己再率军绕到敌后,对匈牙利人进行前后夹击,一战而全歼匈牙利主力。

拔都觉得这个意见非常好,两人就分兵各种去准备妥当,次日速不台用挫略的演技对演技,让匈牙利人觉得他们是打算要撤退了,

此时的匈牙利王在城堡上一看,蒙古大军却是在缓缓的撤离,虽然还有一只骑兵在城堡下喊着要对阵,

本来蒙古大军在城下受阻,给了他极大的信心,而且看了几天,觉得蒙古人并没有那么恐怖,顶多击射箭厉害了一点,而自己的十万人比蒙古人多了好几万,所以蒙古人不过是言过其实,

他本来就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是一位英明神武的人,见蒙古军撤退他的心态就开始飘了,不过他还是非常的谨慎,让一只骑兵出城区会会速不台,

可没想到,速不台没打几下,就不敌败走。这让匈牙利王感觉,战胜蒙古人易如反掌,绝不能让这个功成名就的机会溜走。他放弃了之前防守的战略,传令下去十万大军集结,追击蒙古人。

白热化的战斗

蒙古的撤离,和匈牙利王的追击,成了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听到蒙古人要撤走,当时的匈牙利各盟军都跃跃欲试,据说蒙古是富到漏油,如果追击全歼了蒙古人,以后就可以安度余生了。这个想法却是很西方。

而估计他们是不知道,当年常平一战,几十万的赵国铁骑,是怎么给秦军包围歼灭的,巨大的利益冲昏了匈牙利人的头脑,上下一致的追着蒙古人的尾巴跑,没人想到过,这是蒙古人的诡计。

这样一个慢慢地撤,一个快步的追,两军就来到了赛约河边上。

当匈牙利人离开都城佩斯。带着大部队追到蒙古主力时。抵达穆希镇郊外后,他还是非常谨慎,在塞约河扎营,观望蒙古人的情况。

还将辎重车的首尾相连,辎重布置在里面。这样一来,防御严密程度非常高,不过这样的结果虽然防御高,的确对蒙古军造成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最终他们正是败在这个严密的防御中,被蒙古人瓮中抓鳖。

不过此时,双方却为一座桥,引发了激烈的战斗,当时这座浮桥是两军接触重要的一个据点,为了稳妥起见,匈牙利王让1000人去防守桥梁。夜里孛儿只斤·拔都派人突袭了浮桥,围绕这座桥双方出现了拉锯战,而战斗的序幕就此打响。

是夜,孛儿只斤·拔都和速不台兵分两路,速不台带着羊皮筏子和木船,悄悄的走了,孛儿只斤·拔都则带着,投石机和一些架设式火箭,来到了赛约河桥旁,赛约河会战的正式打响。

蒙古以少胜多

孛儿只斤·拔都这个方法很有效,当时匈牙利人面对蒙古人早期的火箭,投石机射出的白灰,让他们的眼睛和鼻子非常不适。对桥上的匈牙利守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拔都试图让轻骑兵试探匈牙利人。而被匈牙利箭手一阵回击,蒙古轻骑兵就此和匈牙利人酣战了起来,在桥边两军你来我往,而匈牙利在人数上。比蒙古人要多,兵种也比较丰富,所以在一开始,匈牙利人占据了优势,甚至拔都率领的蒙古轻骑兵压缩到了河边。

此时蒙古军无法发挥机动的战斗力,而且被挤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无法回旋,此时匈牙利人发动了攻击,两翼的库曼人纷纷出阵倾巢而出,对蒙古中军进行了围攻,而孛儿只斤·拔都此时却陷入了绝境,战后他一盘点,发现自己四十名亲卫阵亡,这些人都是号称万人敌的存在,可见当时他有多危机。

到了次日的早上匈牙利人,趁着天刚亮,就把孛儿只斤·拔都所部逼迫的背水列阵,匈牙利王正准备做最后的冲锋时,忽然消失已久的速不台在侧翼中出现,打断了匈牙利人的攻势。

速不台突袭库曼人,驱赶他们冲击匈牙利人的中军,蒙古骑兵忽然冒出来,打乱了匈牙利人的阵脚。并且成功实现了前后夹击,让匈牙利军无奈放弃了差点到手的胜利,骑兵和跑的快的步兵撤走了

可怜的弓箭手,却被拔都全歼,面对依靠车营的坚固防守,等待机会的匈牙利人,蒙古人使用了当时的高科技,重式投石机来攻击车营,并且投放了火弹和烟雾。

这虽然对于匈牙利人不致命,可却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心理打击,而铺天盖地的箭雨,和石头不断的掉下来,在重重打击之下,匈牙利人重要试图突围。

可是因为失去了弓箭手,所以他们一冲出车营,就会遭到蒙古弓手的迎头痛击。此时他们的还算是比较稳定,能够稳住阵脚,

但是当一部分匈牙利人,发现蒙古人竟然包围了三处,却网开一面后,匈牙利人就开始溃败了,不顾阵型的积极逃离,最终,匈牙利人就此士气瓦解。

匈牙利王见此不妙,把大军的指挥权丢给了主教,自己骑着马就逃离了,在逃离的途中,他的坐骑甚至被射中,换了一批坐骑慌忙逃离。可见当时他是多么狼狈。

此战,匈牙利人十万多人,逃走得只剩下千人,贝拉四世单身脱逃。此役蒙古军趁机突破了佩斯城。

战役对历史的影响

此战结束后,损失惨重的蒙古军,摧毁了佩斯城,匈牙利王逃到亚德里亚避难。匈牙利从多瑙河畔除了少数抵抗的城堡和边远的山区外,皆为蒙古管辖,1241年7月拔都抵达维也纳附近的诺伊施塔特。此战后,因为窝阔台忽然的去世,孛儿只斤·拔都短暂退却后又回来,建立了金帐汗国,

赛约河战役直接影响了东欧的整个历史走向,曾经强大的诸国被蒙古军横扫一空,而在此次战争蒙古人能够以少胜多,原因是充分发挥了机动作战能力,多兵种的结合立体化打击能力,利用匈牙利人的思维弱点,引诱匈牙利出城,最终以迂回出奇兵的战术,打乱了匈牙利人取胜的节奏,在最重要的时刻实现了逆袭翻盘,还利用围城缺一的心理战术,最终瓦解了匈牙利人的士气,取得了最明显亦最重要的胜利。

所以此战役被载入世界史,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争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在欧洲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两条“上帝之鞭”。第一条就是公元5世纪时,横扫欧洲的匈人首领阿提拉;第二条就是公元13世纪时的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谓的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之战,其实就是两条“上帝之鞭”后人的对决。

蒙古进攻匈牙利的这次大战,历史上叫做赛约河之战(也叫蒂萨河之战、潡宁河之战)。

蒙古三路大军进攻匈牙利

1240年,蒙古12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匈利亚。北路军以拜答儿为主帅,率察合台部三万大军,负责进攻匈牙利的外援波兰。南路以合丹为主帅,率窝阔台部3万军队,绕过喀尔巴阡山,迂回前进。中路以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先锋,率6万大军直接越过喀尔巴阡山,直奔匈牙利都城布达佩斯。

1241年初,北路军攻下了波兰数城,并击败了西里西亚国王亨利二世所集结的3万波兰、日耳曼、条顿骑士组成的军团,在四月份与拔都会师于匈牙利。南路军在绕过了喀尔巴阡山之后,攻取了匈牙利数城后,同样在四月份与拔都会和。

很多人说这次大战是蒙古军队以少胜多,这明显有问题。出发前三路大军12万,会师之后,即使有战损,蒙古大军也应该在10万人上下。而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所聚集的兵力,差不多也是10万余人。这应该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

因为双方兵力相差不多,而匈牙利军坚守不出,蒙古大军以“速不台为先锋,与诸王拔都、吁里兀、昔班、哈丹五道分进”,进攻布达佩斯城未果。

蒙古军队诱敌出城

蒙古军队主动撤退,在赛约河东岸沼泽地扎营,即“速不台出奇计,诱其军至潡宁河”。

布达佩斯城内军民见蒙古军撤退,纷纷要求出战,而大主教乌古兰也不满贝拉四世的谨慎,要求主动出击。历史上很多求战、求胜心切,主动出击的战役,最终的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在多方压力下,贝拉四世率领匈牙利大军进至赛约河西岸驻扎。贝拉四世遵循匈王阿提拉的传统,用辎重大车首尾相连,组成了一道环形防线。

蒙古军队结筏渡河,绕后攻击

蒙古诸王的大军驻扎在赛约河上游,河水较浅,可以直接骑马涉水渡河。中游有桥连通两岸,由拔都率主力夺桥。而下游水深,由速不台结筏悄悄渡河,“绕出敌后”。

战斗开始,诸王先从上游涉水渡河与匈牙利大军交战。拔都也率军夺桥,遭到匈牙利守军的反击,“没甲士三十人,并亡其麾下将八哈秃”。拔都和诸王都认为匈牙利军队势头正盛,应该暂时停止进攻。

速不台却坚决不肯撤退:“王欲归自归,我不至秃纳河马茶城,不还也。”速不台督促他的军队在下游渡河,绕到了匈牙利军队的侧后方袭击。匈牙利猝不及防,开始出现混乱。拔都趁势渡河,与诸王大军会合,包围了匈牙利军队。

蒙古军队围住三面,留出一条生路

话说困兽犹斗,当敌人知道了毫无退路之时,必然以命相搏,奋力抵抗。所以,蒙古大军围住了东、南、北三面,留出了通往布达佩斯城的西面给匈牙利军队逃走。

匈牙利军队果然中计,纷纷放弃抵抗,在一片混乱中向西撤退,彻底丧失了斗志。而蒙古大军趁势追击,在数日的追击中,击杀了匈牙利军将近七万余人。

蒙古大军追至布达佩斯城下,顺势拿下了佩斯城,贝拉四世只身逃亡。蒙古大军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也正是这一战,让蒙古大军在东中欧有了大本营,为拔都在2年后建立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奠定了基础。

可惜了,如果忽必烈再厉害点,可以有效的控制其他的汗国,那么东方海中的四个小岛,还有东中欧、中西亚的大部分区域,现在可能都是中华之领土。

H Kong.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