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山西与山东,西口对关东,不怕刀子雨,就怕雪夹风。

东北地区在一百百年前,人非常少,莫大的东北也就几十万人,到处都是野生动物。其中狍子是最有意思的,一遇到危险啪一声,屁股上的毛炸开了,成为一个白色心形❤️。

后来关内人多地少,生活压力太大了,以山东人为主,部分河南河北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闯关东运动,几十年移过去上百万人口。

初到东北,人生地不熟,都是荒山野林,道路险阻,有时候半个月都碰不到一个人。70年代工人到东北和内蒙北部开发木材时,大家去后就挖地窨子、修铁路公路,大片的地方走几天还碰不到一个人。

人多了,狍子和人遇到的概率就大了,狍子以前形成的生活习惯,在狡猾的人类眼里就成了傻的表现。

狍子有多少傻?

我有个80多岁的邻居,70年代刚到东北那会,在林场伐木。有次另一林场电报机坏了,他去给另一个林场送一份电报。在东北的林子里迷了路,带的东西吃完了,也没带猎枪。他就用树皮做了几个套索,想套只兔子充饥。

两天下来也没什么收获。饿得都不行了,碰到一只狍子,一下子看大了生的希望,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就去追狍子。

狍子跑得很快,一蹦四五米,那潇洒的步伐,凌波微步一般,几下子就跳到百十米开外。要是换了别的动物,这就完了,可这是傻狍子。

他看狍子跑了,赶紧躺在地上。他这是要躺平啊,放弃挣扎了!不,那时候没有躺平这个词。

他躺下来一动不敢动,就赌你会回来。几分钟后那只狍子果然回来了,通过眼缝他看到狍子呆头呆脑地站在十多米远的地方往这边看。这只狍子算聪明的,要是傻狍子刚才就过来看他咋回事了。

咦,不对啊,刚才好像就是你丫追我呢,怎么躺下了呢?不行,我得看看咋回事。这只狍子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又往前凑了几步,才停住了。站在两三米远的地方,抬起头四下瞅瞅了瞅,没有别人,应该就是你啊!

那只狍子小脑瓜中的好奇虫怎么是一只狍子能忍受得了的,它终于动了,它动了,它冲他大跨步走来了。

他挥动了木棒,它倒下了……

当时在东北,平时想吃肉去打野味,以狍子最好抓。有时候六七个人带着十多条狗上山打猎,要是碰到黑熊。会吓得黑熊拔腿就跑,想抓住它不容易。

要碰到老虎那就坏了,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虎,东北又没大象、犀牛这样大型动物。东北虎养成了什么都不怕的性格,看一群人和狗,老虎的反应是直接冲过来,连人带狗一块揍。不过虎毕竟少,很难遇到。到了有火器的时代,东北虎基本上都死于枪下了。

要是一群人碰到狍子,不要太幸福。冬天雪地冻出一层硬壳,把狗子放开追狍子。狍子往雪地上跑容易陷进去卡住蹄子。没雪的时候,没经验的狗子杀气腾腾地过去了,狍子撒腿就跑,再快的狗子也追不上。有经验的狗子,一个个都变成笑面虎,看到狍子它们会张着嘴巴笑嘻嘻地摇着尾巴走过去,狍子还以为这是找自己玩呢。好啦,狍子被狗子活捉了。

就是单个猎人碰到狍子也能拿下。视野好时,只要端起枪,冲着狍子大喊一声就行了。要是别的动物,听到声音先跑了再说。狍子呢?它好奇,会先站住,转身回头看一眼,确认是什么玩意在吓我呢,然后再跑。

它碰到不知道的东西,还不赶紧跑,它非得回头瞅一眼才跑。趁着回头的那一瞬间,开枪给它一击。恭喜,这只狍子基本上就是你的了。

两个猎人打猎的时候,碰到狍子,林子密视野不好时,一个人站在后面,一个人绕到侧面找个好位置。狍子在林子里走动不容易打中,老方法,后面的人猛地喊一声,狍子站住,这时侧面的人开枪。好啦,这只狍子是你的了。

要是碰到一群狍子,这更厉害了。从后面嘭一枪放倒一只狍子,别的狍子撒腿就跑。不要追,就坐在地上等着,一会功夫几只刚才逃跑的狍子就回来了。它们好奇刚才那谁怎么突然倒了呢?刚才一时害怕没敢看它到底怎么回事,现在我得回去看看。然后嘭一声又一只,接着等,一会又一只……。好啦,这群狍子就是你的了。

有个东北老乡,手里拿着棒槌,躺在草丛里。一群傻狍子好奇,去看咋回事,十多只狍子就这么被他拿着棒槌一只只地打倒在地。最气人的是他坐起来咚一声打倒一只狍子,然后再躺下,狍子们明明看到他坐起来了,怎么就觉得自己天命不凡,不会被揍倒呢!哎,也是无语了,团灭。他躺在地上一下午,整个村子都有肉吃了。

当地还有个老乡,东北人普遍高,他只有一米五的样子。别看他人小,最会打狍子了,他有经验,能闻出狍子气味。走到一个地方,提提鼻子就知道这地方有狍子。把母狍子皮披在身上,头还露在外面。就这样简单的伪装,就有公狍子过来。他把提前备好的绳子给狍子腿绑上,用力一拉。这只狍子就是他的了。

还有个家伙更厉害,他打狍子什么都不带。到地方看见有狍子,就从地上拔一把草,拿在手里,笑眯眯地慢慢走近狍子。距离剩下十多米时,他就站在那里笑嘻嘻地轻声叫狍子过来,像叫家里养的羊一样。狍子怎么就那么傻呢!地上到处都是草你不吃,咋就稀罕人手里的草呢,狍子犹犹豫豫、慢慢悠悠地走了过来,凑过来吃草。他就把草一丢,抱住狍子脖子。好啦,这只狍子是他的了。

还有个东北老乡,他抓狍子简单的要命。拿着木棍当拐棍使用,走过狍子时,不要直直看着它,装着要往别的地方走,只是路过它。这个拐棍不能正常拄着,得两只手一下左一下右,像是玩杂耍。狍子好奇,准以为这人好有意思,就站那看。走到旁边时,两只手用力一甩,打中狍子一条腿。它想跑都跑不了,会打圈围着你转,转到你跟前,顺手抱起来。好啦,这是狍子是你的了。

最最可气的是有次一位河北过来当工人的老乡,他从没打中过猎物。没办法,就学下吊脚套,可是笨啊,半天没弄好。一只狍子好奇地过来看,他一扭头,一把抓住了。人生第一次狩猎成功。

最常见的抓狍子的方法。大晚上拿着手电筒,到狍子旁边,开灯照它。狍子会看灯光,也不知道跑了,看一会,会扭头看别处。我去,怎么眼睛花了呢!是不是这光柱给我眼照花了呢?有强迫症的狍子还会再盯着手电筒看,它得确认是不是手电筒把眼睛照花的,然后再扭头看别处,我去就是手电筒给我眼睛照花的。不行我怎么还想看手电筒……。这时候你过去就行了,给它一棒槌。好啦,你得着了这只狍子。

后来东北林区人多些了,公路也修通了。有汽车经过时,路上时常遇到狍子。想狩猎吗?很简单,停车不停发动机,一会狍子就顺着灯光过来了,在车灯前看来看去,机器的轰鸣声更加重了它的好奇心。它像个科学家,一脸不弄明白不走的架势。别急,后面还有一群狍子呢。一会功夫一群狍子过来研究你的车灯了。这时松离合,踩油门。好啦,这群狍子是你的了。

狍子堪称鹿中二哈,东北雪泥马,比南美羊驼要萌,比二哈要傻。一种曾经数量众多,却傻到差点要灭绝的地步。2000年的时候,动物保护法宣布狍子成为保护动物了,加上这些年中国人的素质提高很多,都有保护动物的意识了,才拯救了这个物种。

狍子为什么这么傻?

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在现代社会之前,东北那疙瘩特别冷,100多年前水稻还不能适应寒冷气候,东北大平原上种不了水稻,400年前玉米还在南美洲没有传播到东北。所以几百年前东北地区能种的粮食很少,当地居民大都是渔猎为生。

渔猎是比游牧更落后的生产方式,当时整个东北的人口加一块也就几十万人,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大森林,狍子喜欢在密林里生活,这不像蒙古草原和平原地带视野开阔,一旦被猛兽发现就无处可藏。

在密林里,猎手都是伏击,要是狍子跑得远,可能就被另一个伏击的猎手给逮住了,最佳策略是跑几百米就停下来,找灌木丛、草丛躲避一会。猎手也了解当地情况,追百十米追不上的话就得放弃了,跑又跑不过狍子,人家随便一躲就在视线里消失了,还不如放弃追捕去伏击别的动物呢。

至于为什么狍子要回来看呢,那是因为狍子喜欢在雪地里生活,喜冷,但要是碰到雪夹风,它也受不了,狍子为了应对恶劣天气,会在一个有遮挡物的地方做巢,这样可以保护它不被冻死。它就有了做巢的习惯,所以它得回来,还得弄清楚现在巢穴附近的状况,视力还不好,得走近观察。

要是碰到老虎和别的猛兽,气味就能让他知道危险。它们和人接触的比较少,了解不多,所以一个一直很成功的动物,大规模遇到人类后才显得傻了。不是你太傻,是我们太狡猾。

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相信大家对“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都不陌生,这是30多年前黑龙江作家刘国林的散文《可爱的草塘》中的话,其中的狍子就是我们要说的“傻狍子”了,而之所以说它“傻”从上面那句“棒打狍子”就能看出,这句话一方面是说狍子多,一方面是说狍子“蠢”,好打。那么,傻狍子究竟是种什么动物?它真的如传言那么傻吗?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傻狍子”究竟为何物?

“傻狍子”是东北地区的人们对一种鹿科动物的俗称,它的学名叫矮鹿。矮鹿是鹿科狍属下所有动物的总称,现存的狍子一共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在欧洲,被称为西方狍子,一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以我国的东北地区最多,被称为东方狍,又称西伯利亚狍。这两种狍子以高加索山脉为分界线,山脉以南为西方狍,以北为东方狍。其中西方狍在欧洲的分布很广,因此有多个亚种(亚种数量为5个),而东方狍的分布较为局限,因此它只有3个亚种分化。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狍子为东方狍的东北亚种(学名C. p. bedfordi),这种狍子的体型比西方狍明显要大很多,而且雄性的鹿角也相对较长。

(上图为东方狍的东北亚种)

狍子是一种中型的鹿科动物,我们以东方狍的东北亚种为例(以下简称狍子),成年狍子的体长平均在1.1米左右,体重平均为35公斤左右。雄性狍子与雌性狍子最大的区别就在鹿角上,雌性狍子终生无鹿角,而雄性狍子从成年后鹿角就开始生长。狍子的鹿角相对其他鹿科动物来说比较的短,平均在10公分左右,鹿角上分三叉,第一叉位于基部向上约5公分处,第二叉和第三叉几乎在相同的位置,大约在离基部约9公分的位置。

当然,作为一种鹿科动物,狍子也是被人认为“浑身是宝”的存在,它的角可以入药,皮可以做成皮制品,肉非常的鲜嫩。因此,狍子经常会被当做猎物猎杀,以至于它已经于2013年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狍子“傻”在哪里?是真的傻吗?

关于傻狍子最主流的说法就是:好奇害死猫

许多人说:狍子之所以被叫做“傻狍子”,与它无与伦比的好奇心有很大的关系。它的好奇心体现在,遇到新鲜的事物总是毫无防备的靠近想一探究竟,而且即使被拿着枪的猎人追赶,只要是枪声一响,它必定会停下来回头看看发生了什么。

除此之外,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的栖息地扩张,几乎与野生动物比邻而居,比如一些公路就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附近穿过,而好奇的狍子在晚上如果看到远处行驶的车,它也会好奇的看看究竟是何物,以至于被车撞飞。

因此,相比之下,在狍子的眼中,满足好奇心比躲避危险更加重要,这是它被称为“傻狍子”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我看来,与其说狍子的好奇心重,倒不如说它对自己自然状态下天敌以外的生物不设防,这才让人抓住了漏洞。毕竟对于生活在深山中的狍子,无论是人类还是汽车,都是它没有见过的,既然没有见过,那自然就没有危险意识这一说。至于有些人说,狍子遇到危险会把头埋在雪里骗自己,更是无稽之谈,当意识到危险后,狍子的奔跑速度和反应速度是很快的。

总结

傻狍子不过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罢了,真实的狍子并非如此,它们也非常的机警。如果真如传言中那么傻,不用人类猎杀,仅仅是自然环境下被食肉动物猎杀,狍子早就应该灭绝了,毕竟狍子的繁殖能力不算强(一年生育一次,一次1-2只幼崽),能存活至今,就足以证明它们并不傻。

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尖尖的耳朵直立着,瞪着圆圆的大眼睛,据说不少人从我们眼中看出犹犹豫豫、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意味。狍子又称矮鹿、野羊,属偶蹄目鹿科,草食动物。狍身草黄色,尾根下有白毛,雄狍有角,雌无角。狍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兽类之一,也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

全世界有两种狍子:欧洲狍和西伯利亚狍。欧洲狍体型小点,体重约17~30公斤,足迹几乎遍及欧洲。西伯利亚狍个头大点,但比梅花鹿小一些,体重大概32~50公斤,生活在中亚、东北亚的广阔地区。

东北傻狍子好奇心极重,听见猎人叫喊回头张望。爸爸去哪儿让东北傻狍子火了,网友纷纷称赞东北傻狍子太萌了。其实在东北傻狍子是很常见的动物,为什么说狍子傻呢,因为东北傻狍子是一种好奇心非常重的动物,即使猎人第一枪没有打种它也不用担心,东北傻狍子一定会再回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东北有句俗话“棒打狍子瓢舀鱼”,经常用来形容当地的丰饶。如果详解“棒打狍子”,意思是狍子又呆又好奇,用不着什么陷阱、猎枪,拎根棒子就能吃上狍子肉。相传只要大喊一声,狍子就会停下来张望,猎人正好上前一棒子打死。就算狍子逃跑也不用追,因为它不久还会跑回原地,猎人只需“守株待狍”就行了。狍子爱回头张望的天性,常常被猎人利用。

狍子长得挺秀气的,耳朵纤巧,眼睛大而有神,棕褐色的毛柔顺极了,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这长相,称得上俊俏吧?然而,一切都被尾巴那块白毛给毁了,那是一片颇具喜感的白毛,正正好好地长在尾部,一旦它们受到惊吓,尾巴处的白毛会瞬间炸开!整个屁股变成白屁股,然后再思考要不要逃跑……真是慢半拍……

狍子真的这么呆么?传言虽有些夸张,但也并非空穴来风。现实中人在野外遇到狍子,它们往往会先愣一愣神、盯着人看一看再跑。这其实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威胁,确定危险了再跑;如果觉得威胁不大,就不跑了,以免浪费体力。至于逃跑后返回原地,则是因为它们喜欢呆在熟悉的、有食物的地方,许多动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个习惯。若是碰上有经验的猎人,这些习惯就很容易让狍子被“秒杀”了。所幸如今,我国许多省市都把狍子列为地方保护动物,它们不会经常白白送命了。

受到惊吓后炸了毛的傻狍子

头顶的犄角本该彰显雄性霸气,无奈狍子君的角不但短粗,还缺少优雅的分杈,就像脑袋上插了两根短棍——傻气满分。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坐实了狍子君的“萌蠢呆”形象。狍子时常成小群活动,繁殖期更是会聚在一起“集体犯二”,卖萌效果倍增。

当夜晚傻狍子在马路上遇到汽车时,它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车撞死,反倒会迎着车灯一顿蹽,它觉着借着亮光好赶路。

当傻狍子被猎人追赶时,他会把头埋进雪里,因为它以为这样做,猎人就发现不了它了。

关于小狍子:狍子交配期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为了让小狍子在第二年6月份(气候温暖,食物丰富)出生,雌性狍子会让受精卵延迟着床。出生的小狍子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还能有大把的时间来面对寒冷的冬季。大部分鹿科动物一胎生一只,狍子则往往一胎生两只幼崽。(ss)

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在东北,几乎所有的的人都知道狍子这种生物,在东北家喻户晓的程度,相当于西藏的牦牛,甚至在东北还有拿狍子做地名的地方。

但知道并不代表了解,比如说狍子究竟是个啥物种?为什么要在狍子前加一个“傻”呢?狍子究竟有多“傻”?

狍子

狍子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它拥有着细长的颈部和大眼睛,并且还有一个大大的耳朵,没有獠牙,长相有点类似于梅花鹿,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尾根下面有白毛,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

狍子与其它动物相比,它的反应总是慢半拍,当你真正了解狍子这种动物的人才知道傻狍子的含义。

狍子的傻是举世闻名的,那么狍子究竟有多傻呢?事实总是不断地向我们证明,它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傻得多。

狍子遇见猎人。

在遇到猎人打猎的时候,狍子第一反应居然不是逃跑而是傻乎乎的将头埋进雪里,它们认为自己看不到猎人,猎人自然也就不会看到自己了,所以就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抓了,简直是掩耳盗铃的现实版!

而且狍子在猎人被伤害之后会迅速的逃跑,但不过多久感到安全之后,它们见猎人在原地等着就会傻乎乎的回来,可能是想看看到底是谁打的它们,而猎人也正是看准这一点常常会在狍子逃跑的地点守株待兔。不得不说这样呆萌的性格,真对得起傻狍子这个称号!

狍子的屁股。

狍子的尾巴只有2-3厘米长,内侧有白毛,当狍子这种生物在受到惊吓后,屁股上的白毛会炸成一个独特的图案,这个反应方式真是很新奇啊!

狍子遇到惊吓时,尾巴白毛炸开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炸毛”,雄性炸成肾形,而雌性则是心形,而“炸毛”是一种应激反应,在鹿科、牛科中可以见到,狍子的最为典型,可以干扰敌人视线,同时也给同类一个视觉信号。

在狍子学名中的种加词pygargus的语源就来自古希腊语的pyge(臀部)和argos(白色)。

水里的“傻狍子”

原名为巨骨舌鱼,是一种鱼,被称为水里的“傻狍子”,与东北狍子性格十分相似的。巨骨舌鱼看到渔船的时候不仅不会跑,还会跟上去凑热闹,因此一般都是在这时候直接一棒子把它敲晕。

其实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也许这些行为在人类看来有些不理解,但这或许是它们适应环境的最好方式。

就拿狍子来说,事实上,狍子其实并不“傻”,狍子也算得上是鹿科动物里的“鹿生赢家”,因为它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生存环境最多样的成功典范之一,是目前仅存的几种野生鹿之一。

首先狍子的适应能力很强,从海平面到海拔3000多米、从-40°C的严寒到40°C的酷热都难不住它,它也不“挑食”,从高大的桦、杨、柳到低矮的木贼、地衣、苔藓等有600多种植物都可以用来裹腹。

其次狍子拥有发达的嗅觉和听觉,它的耳廓硕大,可以接收到很多微小的声波,而且还能不时的“转动”,一个方向都不放过,同时它的视觉也对反射光的变化非常敏感,能够迅速发现异常情况;然后是狍子的运动能力,它的体型较小,身体轻盈,随便就可以跳15米左右,速度与耐力尤其突出。

最后就是狍子的繁殖能力,一般的鹿科动物一胎只产一仔,但狍子的“双胞胎”是常态,有时还能三胎,一般鹿长到3-4岁才算成熟,但狍子1-2岁就已成熟。

还有一点是狍子的独门绝技——胚胎延迟着床能力,大致是说狍子的受精卵可以在子宫内“休眠”,呈游离状态,最长可以保留到5个月后再着床发育,这样可以完美避开严酷的冬天,让小狍子在适宜的环境出生,从而提高了小狍子的成活率。

总结

虽然傻狍子很可爱,但每年被非法猎杀的狍子非常多,它是从东北到华北地区被猎杀最多的中型兽类之一,而且随着狍子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如今每年狍子的数量都在大幅度的减少,傻狍子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多见了,因此现在狍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濒危动物,任何非法盗猎狍子都会遭到法律的惩处。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们也要拒绝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如果你身边有东本人,你一定有机会听到他说别人“傻狍子”。那么“傻狍子”是什么意思呢?

1、形容人智商不够

2、隐喻人蠢萌蠢萌的

3、鹿晗(邓超在跑男里给鹿晗取的绰号)

4、……

最终想知道是什么意思,还请联系上下文语景。那么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在答主看来傻狍子并不傻。它只是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感。

有人举这样一个例子,当夜晚傻狍子在马路上遇到汽车时,它根本不知道自己会被车撞死,反倒会迎着车灯一顿蹽。好了,有人说,这个是它傻的石锤。才不是,它觉着借着亮光好赶路。狍子主要生活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小山坡稀疏的树林中,林区人迹罕至,而且禁止明火,晚上主要是考星光的。狍子见到车灯一时好奇而已。

如果猎人一枪没打中傻狍子也不要紧,因为它跑走以后,过会儿还会颠颠地跑回来,看看刚才发生了啥事。成群的狍子如果你能打倒一只,那么其他的会在不远地方围观你,有些甚至会凑过来看。好了,又有人说这个是它傻的石锤。才不是,是因为狍子是野生动物,因为被保护的好偷猎的人很少,所以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危险。那些见到人就跑掉的动物并不能说明他们很聪明,只是它们经历了太多的杀戮,受到了太多的伤害才形成的条件反射。

您要是觉得答主说的有道理,不要忘记点赞和关注哦

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东北的傻狍子究竟有多傻?

在我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用来形容东北地区物产非常丰富。这里面提到一种动物-狍子,人们手里拿着一根棒子,就能比较容易地捕捉到它,这反映出了东北地区狍子数量较多,而且还比较“蠢萌”,要不怎么会有“傻狍子”一说呢。那么,事实上狍子真的很傻吗?

从生物学的分类来看,狍子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狍属,在世界上主要有两大分类,一种是西方狍,在欧洲广泛分布,身长100厘米左右,体重一般不超过25公斤,体毛为红金色,冬季时褪换为深棕色,臀部有一大块白色毛发。

另一种是东方狍,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以东,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和我国的东北境内,身长120厘米左右,体重一般在30-45公斤之间,体型明显比西方狍要大,夏季时体毛为红褐色,冬季时褪换为灰白或浅棕色,臀部也覆盖着大块的白色体毛。

网上流传着一些关于狍子生活习性的说法,比如听到人大声叫喊或者巨大声响,会驻足观看,基本上不会逃跑;受到惊吓时,会将脑袋埋入雪堆中;同伴被枪打死后,其它的狍子也不会立即跑走,而是围在死去的狍子身旁查看周围的情况;即使因受到威胁逃走后,过不了多久还会回到原地,等等。正是基于以上这些特征,狍子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形成了“蠢萌”的形象。

一些猎人在口述捕捉狍子的经历时,往往都会提到以上其中的几个特征,认为它们是非常容易捕获到的猎物,同时,由于狍子的肉质鲜美,皮可以制成各种皮制品,雄性狍子的茸角还可以入药,所以在过去很长时间内,狍子被人类捕杀的情况非常严重,以至于野生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为了保护这种动物,我国于2000年,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入保护范围,禁止捕获、买卖和食用。同时,在2013年,狍子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实际上,狍子是一种好奇心非常强的动物,对于陌生的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新鲜感,无论是遇到人、听到声响,还是其它动物,总要去一探究竟,这就造成了它们即使听到枪声,也不会立即跑走的情况,说白了,与其它动物一样,这是它们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机警性强的表现,只不过从人类的视角来看,它们“驻足观望”反而害了它们而已。

由于狍子所栖息的地区纬度较高,常年气温偏低,加上食物来源不甚丰富,身体的热量散失较快,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它们进化出了独特的行为方式,那就是寻找环境条件适应的区域,作为卧息地,卧息地往往具备光照条件好、雪量少、周围有较多植被、视野比较开阔、捕食容易等条件,在卧息地狍子会刨出一块区域来,在捕食以外的时间都会回到这里来休息,从而避免了长期在雪地里活动热量散失加剧的问题,否则很容易冻伤甚至冻死。

这也是为什么狍子受到惊吓后跑走,过不了多久又回来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它们回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需要重新回到卧息地,毕竟重新寻找条件都合适的卧息地不太容易,而且还要额外耗费大量的体力。

至于有猎人说狍子在被追赶时,有时候会把头埋入雪堆中,其实这也并非想象的那样是“自欺欺人”,而是由于冬季狍子的食物来源非常少,体力不怎么充沛,不具备长时间在雪地里奔跑的身体条件,因此,当被猎人追赶时,假如狍子没有吃饱、或者本身就体弱有病,加上奔跑的时间较长,那么就会因身体热量的快速散失而身衰力竭,发生一头倒在雪地里的情景,使猎人误以为它们把头插进雪里来逃避危险。

因此,狍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非常傻,整体上还是非常机警的,它们的行为方式,都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进化而来,可以说是适应非常严寒气候条件非常有效的方式了。如果真的像人们形容的那样傻,在纯自然环境下,早就被虎、豹、狼、熊等众多天敌消灭殆尽了。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