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降落地球后,为何再也没重返太空?

当飞船冲出近地大气层时,杨利伟双眼闭着,似乎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下一刻,杨利伟身体一动不动,这让观察飞船内部情况的人心都提了起来。

当飞船舷窗出现一丝光芒照射杨利伟脸上时,杨利伟的眼皮动了,地面上的工作人员高兴地拥抱着高呼:“利伟还活着、利伟还活着”。

这就是著名的“惊魂26秒”,在这短短二十六秒内,杨利伟经历了巨大的痛苦,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事件发生时大家都很懵,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可在杨利伟回来之后,这个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很多人都说是这“惊魂26秒”让杨利伟身体受到了一些损伤,导致了后面没有了上太空的任务。

对此我想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这个并不是杨利伟不在进入太空的主要原因,相反它解决了我们宇航员进入太空的一大难题。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003年是我们第一次载人航天,这里敲黑板划重点,什么是“第一次”?就是之前什么经验都没有,全部都是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虽然进行了模拟载人航天实验,可实际上还是没有载人航天的经验数据,仅仅依靠有限的数据支撑,杨利伟毅然决然地身先士卒,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这是什么样的勇气与胆量?

要知道当时杨利伟可能遇到的一切都是未知的,这些未知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各种情况。

你也许可能会说,当时国外不是早就有了载人航天的技术吗?难道不可以参考?

对于这个说法我是不止解释了一次,但依旧还有许多人问。

国外的载人航天技术你认为他们会给我们吗?就国际空间站我们想参与都被拒绝了,载人航天技术你想都不要想,也因为是这样,才让我们看清了国外这些人的真面目,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发愤图强高科研,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就。

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得科普一下,当时杨利伟遇到的情况有多难。

当时神舟五号是十月份发射的,在大约十分钟左右就达到了预计计算轨道,飞船在那个轨道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这前期可得消耗不少人力物力来计算,神舟五号的轨道在地球343千米的位置,这个位置相对于国外的载人航天轨道高度有一定的差别,国际上载人航天的轨道都在四百多千米,其实别人的轨道数据你也得不到,我们只能自己测。

十分钟之内,从地面到达343千米的位置,这加速度就达到恐怖的7.8千米每秒,你认为这个速度很快了?

其实当时这个速度也只是达标,如果严格点说还没有达标,这个我们就要来说一说第一宇宙速度了,这个想必大家在读中学的时候都学过,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想要摆脱地球的引力,我们必须得达到每秒7.9千米的速度。

为什么我们的在轨比较低,这就是速度欠缺的缘故,第一次载人航天,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没有预先的经验数据,一切都只能摸索着做,飞船以这个速度爬升时,虽然做了各方面的考虑,但终究还是停留在实验方面,等换人进行任务时,这缺陷就暴露了。

比如“所谓的惊魂26秒”。

这件事杨利伟就在自己的自传“天地九重”里面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

神舟五号在爬升至离地面30千米以上时,由于飞船处于一个极速状态,整个飞船与速度发生了一种特别的共振,这种共振并不是特别强烈,也就是10HZ左右,按照分类属于低频共振。

杨利伟在先前训练准备的都是承压,所有的科研人员也没有想到飞船会出现这种低频共振,当时的杨利伟在飞船内要承受巨大的过载压力,本来这就很艰难了,这个时候万万不能出现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因素,可偏偏杨利伟遇到了这种低频共振,这无疑给刚刚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杨利伟增加了身体负担,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一点点改变都会发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更别说这种低频共振会让人内脏异常的难受,那种过载量加上低频共振的挤压感,让杨利伟觉得五脏六腑都异常的难受。

地面上的控制中心一只关注着杨利伟的状况,大家的心也是与杨利伟紧紧系在一起的,在发现这一状况的时候,杨利伟已经双眼紧紧闭着,地面上的科研人员心都揪了起来,这短短的“26秒”,大家都大气不敢喘,死死的盯着仓内的情况以及数据变化。

当飞船冲破大气层,抛弃了整流罩,进入预定轨道,舷窗外透出一丝光芒照射到杨利伟脸上时,大家发现了杨利伟还在动的眼皮,这个发现无疑让地面上的人都纷纷松了一口气。

成功了,利伟还活着……大家拥抱庆祝”。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值得高兴的时刻,从一无所有,什么都是空白状态下摸爬滚打出来的结果,我们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了”。

绕地球飞行任务完成之后,杨利伟安全回归四子王旗着陆场,根据杨利伟带回来的宝贵经验,地面上的科研人员得知了飞船会产生共振这一状况,这是之前无人测试都没有发现的遗漏点。

在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之后,科研人员迅速着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飞船的设计与制造上的缺陷,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后来我们的航天员上太空就再也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了。

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的飞船在不停地完善,杨利伟正是发现问题的先驱者……践行者……,他是第一个踏出这一步的人,也为后来的我们铺平了道路。

“我曾经在太空遇到一个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杨利伟自述。

这个说法刚刚出来时,许多人都兴奋了,纷纷都认定为“外星生物敲窗声”,以至于后来杨利伟没有在去太空,也纷纷被套上这个原因,但真的就是这个情况吗?历时多年,飞船外的敲窗声终于得到解释,真相曝光。

前两天我们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平平安安回家,三位宇航员也赶上了回家过中秋节,大家对航空航天的热情不减,现在看看聂海胜、刘伯明、以及汤洪波三人一组热热闹闹的,在回想十八年前,不由得也是一阵感叹!那时真的是太难了。

现在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空间站将是世界唯一,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了一句话,以前的我你爱搭不理,现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现在的成就,现在的热闹都是辛辛苦苦积攒而来的,回想十八年前,杨利伟作为我们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先驱者,我们真的很难想象他身上肩负着的压力有多大。

最终我们成功了!在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杨利伟带着胜利回归了地球,可杨利伟回来之后,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特别是后来几次载人航天名额里面都没有杨利伟,这会就有些人跳出来说,会不会是因为杨利伟身体不适,亦或者是在太空遇到了什么事?宇航员的培养是很艰难的,可为何杨利伟就只执行了一次任务呢?

事到如今,我们已经有宇航员连续三次上太空执行任务,比如刚刚回来的聂海胜,他就已经去了三次太空,其他的宇航员也有好几个执行了两次任务,而杨利伟似乎退居二线了,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我来解释一下,这所谓的什么“敲击声”根本就不是什么隐秘,现在也能解释。

当时杨利伟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呢?

这件事我们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分析。

1:杨利伟听到的敲击声是飞船内部还是外面?

2:有没有可能是杨利伟的幻觉?

其实但凡对太空知识有些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这个问题上心,并且还会有些嗤之以鼻的不屑,声音是依靠介质传播的,这个大家在中学时也应该学过吧?

好吧!先来普及一下声音的传播知识。

在地球上,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三大项:气体、液体、固体。

这其中以固体传播的速度最快,削减也最弱,我们看到的有听力障碍的人,现在都有助听器辅助,这就是通过固体传播的技术,也就是骨传导,利用声音的震动频率通过骨头传播,从而接受到信息。

声音简单来说就是由震动而产生的一种“波”,在太空中,在不存在介质的情况下,这种波根本就没办法传播,所以在真空状态下,我们所有人都是“聋哑人”,那是什么声音你都听不到。

飞船外面就算发生陨石碰撞,对你来说都是无声电影,所以那什么外星人敲窗的说法真的是无稽之谈,根本就是莫须有的事儿。

如果敲击声来自飞船内部到也有可能,因为飞船内部可是有氧气的,可飞船内部就那么大,但凡发生点什么一眼就能够看到,可为什么杨利伟却没有发现在那个位置呢?

我们来谈第二点,因为之前杨利伟经历过比较惊险的“26秒”,身体状态并非处于最佳状态,在外太空这种环境下,人的大脑接受信息难免会出现停顿或者其他其他情况,幻觉的说法到也过得去,但这种说法依旧立不住脚。

杨利伟在《天地九重》里面提到这件事,这种敲击声是断断续续、没有规律,并且多次出现的。

如果是幻觉,我不认为会有这种可持续性,有些人还说是撞上了宇宙当中的尘埃颗粒,这个说法一开始想想到也些靠谱,可仔细想想还是觉得不可能。

理由嘛!很简单。

宇宙当中的生存环境与地球不一样,在低温无氧、辐射的环境,人类想要在这种环境里生存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制造一个与地球一样的“生存空间”,一个小小的飞船内部必须有氧气、必须适合人类生存,必须隔绝宇宙外的一切。

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飞船必须是处于一个密封状态,在一个完全密封的空间内还能听到敲击声,如果是飞船撞到了宇宙尘埃颗粒,就算有飞船的固体传播进入内部空间,可在宇宙外部真空的削弱下还能听到这种声音,那就不是简单的事儿了,有可能遇见的陨石大小会直接让飞船报废掉。

什么断断续续的敲击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后来的原因也真相大白了。

这件事也不是什么隐秘的事,稍微了解一些国外航天遇到的情况就知道了,杨利伟这种“窗外的敲击声”并非唯一,这种情况俄罗斯与美国的航天员也曾经遇到过,并且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最终得出来的结论就是:“热胀冷缩”。

“怎么样?想不到吧!这种神秘的声音竟然是热胀冷缩?这给许多猜测外星人的人一个不能接受的答案,要我说有什么外星人,真的是想象力太丰富了,一个敲击声就能够联想这么多”。

飞船在地球之外就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密封仓”,在宇宙外部真空的影响下,飞船内部气压与外部肯定是不一样的,当时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任务是围绕地球环绕,我们知道地球在环绕着太阳公转时,会出现昼夜。

杨利伟听到的声音就是这昼夜交替出现的问题,当飞船绕到太阳直射面,没有了大气层的保护,飞船受到的直射温度是很高的,当飞船绕到地球的背面,又完全没有了阳光的照射,这温度肯定会迅速冷却下来,真空中的温度是极低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由于受到的冷热不均匀,飞船所使用的金色材料肯定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当时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可是绕了地球十几圈,如此多次反复交错,是不是与杨利伟所说的断断续续敲击声有了联系呢?

然而事实也是如此,这敲击声是源于热胀冷缩引起,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也并非什么外星人,杨利伟也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再次上太空。

杨利伟落地时脸上有血迹?

当时就因为这个导致了很多人猜测杨利伟在回归时是否身体已经受到了损伤,以至于后来不能在参加任务。

额……,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你看的时候能不能认真点,杨利伟脸上之所以有血迹,这完全就是因为落地时速度过快,因为不小心让麦克风划破了点皮,这点皮皮伤贴一个创可贴几个小时就好了,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当然!当时出现这个小意外也是由于我们的经验不足,比较是第一次载人航天又进行返回任务,试问一下谁又能同时做到?

在上个世纪前苏联在进行载人航天之前,不知道做了多少次实验,苏联航天第一人尤里.加加林在回归的时候都没有这么顺利,我们更是非常精准的回到了四子王旗着陆场。

飞船在从外太空返回的时候技术太复杂了,需要进行飞船返回制动,还需要把轨道舱与返回舱进行分离,一系列的制动、高度、加速、分离、减速改变,之后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回归地球。

在这段距离下,任何控制返回舱精准降落到预定地点,这又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技术,就目前而言,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那速度真的太快了,尤其是在进入“黑障区”的时候,飞船地面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会中断,这黑障区是目前人类根本就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其他国家也是一样。

普通联系波段根本就穿不透这黑障区,宇航员回归在黑障区就只等等待信号再次接通了,这没办法的,我估计以后量子技术突破,这个黑障区的问题会得到解决。

返回舱出黑障区之后会立即打开降落伞,以降低返回舱的速度,但返回舱的速度太快了,降落伞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真正降低速度的还需要火箭制动,进行一个反推力,把返回舱的速度降低到每秒两米。

从高速降低到低速,这对宇航员是非常难受的,他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个过程,我就问问你,当你开车这八十码以上时突然踩刹车是什么感受?返回舱的返回速度可不是这区区八十码能比的。

但就算如此,返回舱降落的时候依旧还会撞击地面,这个过程又是宇航员得坚持的一个阶段,神舟五号是我们的第一次载人返回,这其中难免有些考虑不到位的情况,就比如杨利伟返回时降落速度太快,后来火箭制动后撞击地面带来的震动,麦克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小心划破了嘴角。

这其实也没什么,后来也根据这个情况优化了火箭制动,争取把速度降低到两米每秒以下,同时优化宇航员的航天服,以确保不会有什么尖锐的东西。

嗯!一套航天服的价格,这可超乎你的想象。

至于杨利伟不在执行任务的事儿,我认为就是无稽之谈。

什么时候说杨利伟没有执行任务了?他依旧在培训着更多的优秀航天员,也正是杨利伟他自身体会并得到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以后的宇航员提供了最好的数据。

在神舟五号之后,杨利伟一直为宇航员的训练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作为一个先驱者,杨利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2010年之前,杨利伟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执行任务。

可后来为什么没有执行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之后,急需大量的宇航员人才,杨利伟作为先驱者,训练宇航员的任务重,时间紧。

2:神舟五号之后杨利伟不会立即安排新任务,但他也在备用名单上,属于大将压阵。

3:2010后杨利伟任命为航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着手航空航天的后方研究,新的航天任务交给了新人们,2019年杨利伟出任航空航天副总设计师。

4:继续培养新鲜血液,我航空航天输入更多人才,未来我们的登月工程,现在的空间站都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

就拿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第一次宇宙空间站也是老带新的情况。

杨利伟没有再次执行任务,自然有各方面的考虑,不论杨利伟有没有再次执行任务,神舟五号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也不可撼动。

在我们的心目中,杨利伟就是航天英雄。

也正是神舟五号的成功,现如今我们已经不仅仅只是载人航天,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建造空间站,甚至宇航员可以在空间站内生活三个月之久,载人登月也即将在不远的未来。

神舟十二号已经归来,神舟十三号出发还会远吗?

神舟五号踏出的一步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我们终将铭记于心,未来充满了机会,也充满了挑战,但我们会一直前进。

杨利伟降落地球后,为何再也没重返太空?

杨利伟1965年出生,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时已经38岁了,或许很多人觉得他年龄太大身体素质跟不上才没重返太空,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国宇航员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平均年龄都将近40岁,景海鹏3次进入太空,50岁还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天,美国人约翰格伦77岁高龄还进入过太空,而杨利伟的年龄对于航天员来说正是黄金年龄。

之所以没再上太空是因为杨利伟在航天过程中曾受到过伤害,国家出于对英雄的保护才不让他重返太空。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虽然成功,但也并不像大家想像中那么顺利,当时的航天技术并没有现在成熟,杨利伟在他的自传《天地九重》中就曾提到他在航天途中遇到的危险,差点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神舟五号刚升空阶段,杨利伟感受到超重的负荷其实比他在训练时要小,除了有一丝紧张外,身体感觉良好。但当火箭上升到30多公里位置时,气流和空气阻力使火箭急速地振动,这个振动频率恰好和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杨利伟的身体产生共振,同时还需要承受火箭升空带来的6倍重力影响,要知道一般人承受4倍重力已经相当难受了,杨利伟同时承受6倍重力和共振,用他自传中的话来描述,就是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快要碎了,感觉自己要牺牲了。

正是有了杨利伟这次亲身实验,神舟系列飞船后续才得到改进,神舟七号飞船上的三位宇航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升空阶段几乎感觉不到共振。

除此以外,杨利伟在返回地球途中也遇到了危险,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将舷窗周围烧的发红发烫,舷窗外面的耐高温涂层还被烧裂了,让杨利伟误以为是舷窗破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返回地球着陆时冲击力太大,嘴角又和话筒撞在了一起,导致嘴角流血。

网络上也有传言称杨利伟当时满脸是血,处理后才出舱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宇航员返回地球后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太空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环境下,心脏和肌肉会萎缩,骨质流失加速;太空微重力环境体液会重置,体液重新分配后上半身压力增大,导致颅内高压压迫视觉神经,使视力下降;宇宙辐射更是会导致基因突变,患病概率增加。

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的先驱者,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初期,用自己身体受伤换来宝贵的航天经验,这才让后来的航天者有了更舒适的体验,国家必定对他重点保护,不会重返太空了。

杨利伟现在已经退居幕后,负责起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据说培养一位宇航员的花销是同等重量的钻石价格。让更多有资历的人肩负起航天使命,这比自己重返太空更有意义。

×努力努力再努力×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