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人死后不但要在棺材上堆了一个高高的小土堆,甚至还会盖了一个“小帽子”。这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看完让人恍然大悟!读过我文章的朋友们应该有了解,在我们老家一直都是按照土葬的风俗。几年前爷爷去世后,按照我们当地的丧葬风俗,不能火化,需要拉着逝者遗体回农村老家,埋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入土为安。

大家都知道,一般城市里人去世后都是送往火葬场进行火化,但如果你去农村逛一圈,会发现农村的庄稼地里立着一个个宛若“小山峰”的土包,有些甚至还是半圆形的。这些就是农村庄稼地里的“土坟”,土葬后的“产物”。

几年前爷爷去世后,我们带着爷爷遗体回农村老家下葬,在停灵3天后,请了村里的负责红白事的“大支客”来负责整个葬礼。

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下葬时,是不允许女人和孩子去坟地的,因此,下葬那天,除了女人和孩子以及患病的老人外,所有的直系男亲属和旁系男亲属都必须抬着棺材跟着大支客去坟地,进行最后的丧葬仪式。

等到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家里的女人和孩子才能去坟地上进行拜祭。当时我跟着爸爸他们去爷爷坟地时,正看到大伯他们给爷爷添坟加土,他们用铁锹铲着厚厚的土盖在爷爷坟头上,用手狠狠地把土压了压,又给爷爷坟头顶端盖了一个锥子形状的“小帽子”。

看到爷爷坟墓是这个形状的,我不禁有些好奇:先不提这个“小帽子”刮风下雨会不会掉下来,单这个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坟包就让人觉得有些多此一举,明明都已经在地下挖了一个深坑存放棺材,又盖了厚厚的土在上面,为何还要再堆一个土堆呢?

等到走坟仪式结束后,我带着这个疑惑私下问了问家里的长辈(姑爷爷),姑爷爷平时对这种丧葬方面的事情比较了解,他跟我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1、在我们老家农村的殡葬风俗里,人去世后是进行土葬的,这个小土堆就代表逝者死后的“家”。家就要有家的样子,如果只是单纯的挖个坑埋点土,那显得对逝者不尊重。

2、在坟头顶端的那个锥子形状的”小帽子“叫做坟帽,坟帽不能随便盖,这里面是有讲究的。因为每次添坟时,也会顺带着给坟帽加点土,所以不用担心会被大风刮下来。

3、堆个小土堆,也代表着这一片土地上埋葬着有亡者,毕竟庄稼地面积广,家家户户的土地紧挨着,做一个显眼的标志,防止农民在这上面种粮食。

4、最后一点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拜祭亡人,因为农村殡葬习俗里关于立碑一说,也有一些讲究,刚去世的人是不能马上立墓碑的,一般需要等3年才能立碑。所以,在没有任何墓碑的情况下,如果不堆个土堆出来,随着庄稼里的荒草和农作物生长,坟墓就会被盖住,不利于活着的人去拜祭。(怕找不到坟在哪里)

听完姑爷爷的话,让我恍然大悟,本以为棺材上堆土堆是封建迷信,原来其中的学问这么大,真的是让我长见识了。

关于土葬中坟头的来历。在农村我们经常在庄稼地里见到的那一个个小土堆就叫做坟头,在古代殡葬中,又称为“封土”。古代没有火葬一说,都是入土为安,挖个坑把棺材放入后,这个就叫做“墓”,在墓上盖上土后,这个土就叫做封土,也就是用土把墓地封住的意思,也是指高出坟墓的土。

关于坟头的来历传说是源于:孔子祭祀父亲。

根据《礼记》上的记载:在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随着孔子逐渐长大后,每当父亲忌日时就要去祭拜父亲,但因为父亲的坟墓埋在山上,又没有修建正规墓地,很快被荒草覆盖,所以每次去祭拜时都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寻找父亲的坟墓,后来孔子为了方便找到父亲的坟墓,每次去拜祭时就会在坟墓周围撒上一些黄土作为标记。

久而久之,坟墓上的黄土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土包。从此之后,只要孔子一看到这个小土包就能快速找到父亲的坟墓,而这个土包也慢慢成了父亲的坟墓。

孔子这一做法既能表达子女们对逝者的孝心,又能方便后世子孙祭祀,因此筑土为坟的墓葬形式就在民间传开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又慢慢发展成在坟头立碑,坟头种花修树来作为纪念亡者,表达哀思的方式。

在地上堆一个小土堆的原因。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上面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其中有什么说法?

1、防止野狗或野生动物来破坏逝者遗体。

土葬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怕遭到野生动物的啃食,因此在古代,帝王都会把墓地修的特别宏伟,同时还会派一些人来看守,其中给一个原因就是怕死后自己的墓地遭到人为或自然破坏。

现在土葬也是一样的,最担心的就是墓地遭到毁坏。特别是农村中流浪狗居多,如果只是单纯的挖个坑,把棺材埋进去,上面什么都不盖,那么野狗味到地下散发出的味道后,肯定会刨开土啃食。

所以,在棺材上多盖一个土堆,也是为了掩盖尸体散发的味道,防止野狗或者其他野生动物毁坏墓地,破坏遗体。

2、防止遗体在地下被雨水泡坏。

修建一个土堆,其实也是做一个简单的排水,雨水顺着土堆流在地面,而不是直接流进棺材里。一般在殡葬风俗里,最忌讳的就是逝者遗体被水泡,一是会加速尸体的腐烂,二是对逝者的不敬。

坟墓如果是平的,上面又没有混凝土这类的覆盖层,雨天以后非常容易就会有存水,甚至于水直接从土壤层里漏水下来,但假如拥有坟包,那也就没有这类苦恼了。有了土堆来阻挡雨水侵蚀棺材,逝者的遗体也能多保存一段时间。

3、方便子孙后代来拜祭。

就像上文中说到了,土葬一般都是埋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农村的庄稼地都是成片的,各家各户挨着一起,也没有做栅栏什么的。如果不建个土堆,直接修一个平的墓地,那么随着庄稼一生长,墓地也会被盖住,这不利于子孙后代的祭拜。

同时,如果没有土堆作为坟墓的标志,万一农民们在种地时,不慎把墓地上的土当做普通种植庄稼的土刨开,那坟墓也就被人为破坏了,更是对死者的不敬。

所以,这个土堆也是墓地的标志,当人们在种植庄稼时,假如前边有个小土堆,一定会避开走,这也是为何要在棺木上边堆小土堆的初心。

4、为了掩盖尸体腐烂后散发的有害气体。

人死后遗体会有一个发展变化,从肉体变成白骨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火化后人体直接烧成了灰烬,算是比较环保了,但如果埋在土里,如果坟墓上是平的,那么当夏天到来时,炎热的气温会加速土里的遗体快速分解和腐烂,就算是埋在土里,遗体的气味也会随着泥土散发出来。

人死后体内散发的气体不但味道比较臭,而且还是有害的,为了不污染到其他人,所以在棺材上多加了一个高高的土堆,也是为了隔绝气体的散发。

结语。这样建设坟墓也是农村长期以来的一种丧葬文化习俗,并不是封建迷信。

现在农村土葬,除了堆上土堆外,有些还会在外面垒上一圈石头,其作用都是为了保护坟墓不受毁坏,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百姓墓地上的小土堆,称为坟头,或封土;而皇帝墓地上的大土堆,则称为“宝顶”。那么,墓地上为何要筑起这个大、小土堆呢?

周武王为比干筑坟头,鸣不平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姬发以5万精锐,大破商纣王帝辛的70万大军,纣王逃回朝歌,拿着宫中珍宝与自己皆焚鹿台。随后,周武王在百姓们的欢迎下进入朝歌城中。但是,当他得知比干是个爱国的大忠臣,因直言劝谏纣王,而被剖心杀害。因此,周武王认为比干含冤而死,深为他鸣不平,这才命人在“穴地为墓”的比干墓地上筑土为坟,以表示为忠臣鸣不平。

反过来,也就是说,埋骨之处没有筑起土堆,就代表生前没有冤屈。

孔子祭祀父亲,引领筑坟文化思潮据《礼记》记载,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便撒手人寰。后来,孔子逐渐长大成人,就想着前去祭祀父亲的在天之灵。于是,他凭着以前的记忆寻找父亲的埋葬墓地,可是辗转数月之久,这才好不容易找到。因此,注重礼教的孔子,表示每一年都会来祭祀父亲。为了防止父亲的墓地被荒草覆盖,难以寻找,随在父亲的墓上筑土为坟,以为标记。

这一做法,既切合天下百姓民心向孝的情感寄托,又非常方便后世子孙祭祀。因此,筑土(或砖石)为坟的墓葬形式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坟头边立碑、植树记念。

《水浒传》中记载:大路上有一乘轿子,七八个人跟着,挑着两个盒子,去坟头化纸。

后来的坟头,也代表着后世子孙兴盛,更代表这是有主的坟墓,别人不得来动先人骨骸,否则定会拼命。反之,坟头消失,则表示子孙不继。如:夭折的小孩子,坟头就非常小,不久便会消失。

坟头的其它含义一是安全。有这么多的土堆压在上面,更有利于保护先人的骨骸,以保证人行永安于地下。

二是排水。有利于排走墓地的雨水,防止先人坟墓遭到水淹。

坟头为何有大有小《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

也就是说,古代坟头大小是按照官爵等级大小来定的,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坟头各诸侯王的坟头已大成了山丘,如:赵武灵王的赵丘、燕照王的昭丘等。还有后来历朝历代的皇王陵,更是越建规模越宏大。但是,普通百姓的坟头,依旧只能是个小土堆,因为这也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条件。

图片来源网络

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棺材在地下,上面还堆一个小土堆。是因为这样更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坟墓。

假设,那些棺材下葬了,然后不在棺材上面堆小土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可能有些人会以为这是一块普通的平地,毫无顾忌的就走过去了。这样岂不是很不尊重已经埋葬的人吗。

其次,没有小土堆这个标识,万一人家要在这上面盖房子怎么办?现在有很多这种情况,打地基的时候一挖就把人家的坟墓给挖出来了。

这样岂不是很尴尬,被挖了坟墓的人又倒霉,挖出坟墓的人又不开心。总之就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有了这个小土堆,大家就不会不知道这个代表什么,肯定会心怀敬畏的敬而远之了,这样大家都不会尴尬。

而且有了小土堆,这个坟墓会更坚固,要知道三角形得结构是最稳定的,这个小土堆不容易坏,那地下的棺材就更安全了。

要是没有这个小土堆,就表面那层土,万一被雨水冲刷掉了怎么办?那岂不是光天化日被暴晒了。

而且古代的人有这个说法,就是地上为阳,地下为阴。棺木埋在地下就是另一个世界,而小土堆在上联通着上面的世界,这样就可以和亲人在同一个世界了。

其实说来说去,最重要的还是三角形得结构更稳定。看看埃及的金字塔就知道了,这样能减少棺木的腐蚀和损坏,古人又不笨,这样对墓葬好,这个习惯就保留到现在了。

不过现在和以前又不一样了,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殡葬改革了,除开了山区和以前的坟墓,现在其他地方很少会有这种小山堆了。

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我‬伯伯‬曾经在‬我家‬晒坪‬下‬挖到‬骸骨‬,那骸骨‬‬到底‬是‬谁家‬的,也无从得知‬。‬2006年‬我家‬就‬起房子了‬,当时‬我‬伯伯‬要把‬晒坪‬给‬挖‬掉‬,以扩大‬房子‬面积‬,挖‬的‬过程‬就有‬白骨‬混在‬土‬里‬,再继续挖‬下去‬,伯伯‬就‬确定了‬那‬是‬人的‬骨头‬,至于‬是‬谁的‬?埋了‬多久‬了‬?我们‬无从得知‬,后来‬我家‬人‬还是‬重新‬找了个‬地方‬将其‬入土‬了‬,入土‬才算‬安定‬。

我们大家一脸懵,这年头还有这种全然无标识的墓。

我见过的墓里,就没有这样“全平”的墓,都要有土置于上方,尽管棺材往地下放,但上方也要有三角形的土堆,现在的墓都是这样,这样的做可以增加墓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知道哪里是墓地,否则什么时候挖到别人家的墓也说不定,但土堆的存在不只是“增加辨识度”这个原因。

墓也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起初的墓很简单,只是做个掩埋,确保不被豺狼或别的动物叼走就行了。

墓上加土堆,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在《礼记》中就记载着孔子和墓的故事。那时正是春秋时期,人们起的仅仅被称为“墓”,当时的墓没有土堆,孔子找寻自己父亲的墓,发现很费力,人们埋的地方很接近,而且都长一个样,很难找到谁家的墓具体在哪个位置,后来找到后,孔子就在墓上堆起了坟丘,墓上加土就开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方式,这样方便于识别。

你可能会想,如果所有的墓也都加土了,那也同样难找。墓是可以区分的,光光看到墓就知道方位了,更何况,身份不同,墓的高低大小不同,找到自家的墓不是难题,所以该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如今农村的墓还是这种加土的形式。

这种‬墓‬被‬称为‬“坟墓‬”,这是‬一般‬的说法‬,但‬如果是‬君王‬,那要‬称为‬“陵”了‬,如‬楚国‬国王的‬墓‬就是‬“夷陵‬”。

‬墓上加土堆,其实是对墓主身份的一种肯定秦皇陵有多高大你了解吗?它原先可高达一百多米,当然,历史总伴着风雨,在风雨的洗礼下,现在也只有76米,对寻常人来说已经够高了,这是为了体现出秦始皇的身份,坟墓其实是对墓主的肯定,以秦始皇的身份和功绩,自然要起得这么高大。

坟墓‬中的‬“坟‬”,是‬“坟土‬”的‬意思‬,有‬了‬土‬的‬坟墓‬才算完整的‬,为什么‬说‬是‬对‬墓主‬的‬一种‬肯定‬呢‬?

现在已经没有人把坟墓起得跟秦皇陵那样高大了,但坟土必须要有,农村就尤为重视,一个人风风光光地走,那下葬自然也是要做足各种仪式,坟墓必须得有土堆,要不然别人会以为墓主生前因为做一些什么事而走得不风光,或者是说是手脚不干净,容易给人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你到农村走一遭就会发现,几乎没有无坟之墓存在。

‬墓上加土堆,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坟墓都说水往低处流,加上土堆后无疑就增加了坟墓的高度,水就不容易堆积在低处了。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全面防水,但起到的保护作用不可忽略,在一些农村人看来,水淹坟墓是很不好的征兆,所以大家肯定不会让坟墓处于较“低”的地段,长期被水泡着,这就说明了墓上加土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农村,坟墓的形状已经是固定了的,上面的土堆让坟墓更具有辨识度,而且也是对墓主的一种肯定,更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今的一些有钱人家会给坟墓贴上瓷砖,或者是把外面装修一遍,但是土堆的“部分”依然没有被人们改掉,这样的坟墓,一目了然,就不会像我家起房子一样,在地下不小心挖到别人的墓了。

这问题你怎么看呢?关注【桂北老邪】,留言讨论吧!

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坟墓,是一个组合词组。却是两个意思。地下叫“墓”,地上叫“坟”。

墓,是墓库、墓葬、收藏之意。坟,是土加文。文是表述、描述、指意会意。“土”、“文”就是这个土有独特的含义。

远古之人死了人,挖坑。画卦,铺草,尸体放在草上。上面盖树枝或者草。后来圣人发现尸体会被野兽拖走。就发明棺椁埋于土下,就有了“入土为安”的说法。

那么,地面上没有标记,后人会不记得具体位置,就有了堆土为坟,坟字不就是一篇文章么?

堆土为坟,又根据不同身份,形状不一样,到后世皇帝建造陵墓就更讲究了。在此不细说了。

现在常见的百姓冢(坟墓)有立碑的,不立碑的 。各地风俗不同。

所以,为什么要堆土堆呢?就是标记。免得找不到,就尴尬了。

棺材在地下,为什么地上还要堆一个小土堆呢?

堂哥有一台挖掘机,平日里就靠它吃饭,每个月少则8,9千,多则上万元的赚,日子也算美滋滋。可有天我去他家玩的时候,却发现他的挖掘机不见了。我好奇地问他怎么回事,只见堂哥无奈地挥了挥手:

“别提了,不干了,上次不小心把人祖坟给刨了,结果差点把裤衩都给赔进去。”

原来就在两个月前,一个老板联系到了堂哥,说他的工地刚开工,需要一台挖掘机帮他把地铲平,二人商量好薪水后就直奔工地了。

到了地方堂哥扫了一眼,以他的经验,这次的工作并没有太高的难度,他立即就开始动工了,老板在吩咐了几句之后便驾车离去。

头两天的工作一切顺利,可到了第三天一早,堂哥还睡眼惺忪,一铲子下去他突然觉得不对劲,等铲子抬上来他直接傻了:一口棺材被他掀了出来,更要命的是,里面的遗骨也跟着洒了出来,散的到处都是。

堂哥当时就精神了:这下完蛋了。

果然不一会几个壮汉就气势汹汹地冲过来了,他们指着堂哥的鼻子就是一顿臭骂:“你XX活腻了是不是,敢动我们家祖坟!”

堂哥却十分无辜:“这不关我的事啊,是我们老板让我挖的,我就是个干活的。”说着他拿手机就给老板打电话,也不知道老板是故意的还是怎么着,此时却怎么打都打不通了。

几个村民怒道:“你们工地是在那边,你挖到我们的地了!”

原来自己不知不觉间挖过了头。可堂哥四处看了一圈,也没看到有什么明显的界限,当时老板也没交代清楚。堂哥只能暗呼倒霉。

堂哥对他们解释道:“你们这坟墓也没有墓碑,也没有土堆,周围都是杂草,我很难分辨啊。”

可这帮人却不听堂哥解释,开口就要500000元的赔偿,否则就去法院告他。堂哥无奈,只得报警处理。经过警察的调解,最后村民同意用20000块钱了事。

堂哥觉得这笔钱应当老板来出,可整整一星期老板都躲着不出面。而另一边村民吵着让堂哥赔偿,否则车子别想拿回去,堂哥无奈,只得吃了这哑巴亏,自己掏了这份钱。

回来以后堂哥越想越是憋屈,干脆把挖掘机卖了,另寻别的活干去了。

坟墓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是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的。而丧葬文化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着。

1,在原始社会,由于工具条件的落后,人们无力创造太好的安葬条件,大多数人死后都会暴尸荒野,任由野兽拖食。最好的也不过是挖一个坑,几个人合葬在公墓之中。

2,到了周朝,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王公贵族为了体现自己身份的高贵,开始让奴隶为他们兴修坟墓。

3,春秋战国以后,奴隶制消散,此时平民也开始筑坟墓,祈求先祖保佑后代发达。

4,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尤其是汉朝推举孝廉,即孝子优先当官。为了体现自己的孝心,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祖坟修葺的豪华大气,相关史学家估计,最鼎盛的时期,汉朝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都被埋到了土里。

在古代墓上堆土的高度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帝最高可堆九丈,平民自然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但王公贵族却绝对不能超过这个高度,此外不同官阶也有着不同的高度限制。因此在古代很多倒斗的人,凭着坟堆的高低,就能大体判断下面的人富贵如何。

坟上堆土,有着实际的作用在坟墓上堆起一个土堆,并不是单纯的封建迷信,而是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人的棺木填入坑中后,填埋之后肯定会多出许多土,这些土正好可以盖在坟墓之上,而这些土也是大有用途:

1,隔绝雨水,防止棺木受潮腐败。古人相信,棺材是人们死后的“家”,所以不管生前多么困难,死后也要尽量住得舒适体面一些。作为后代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祖辈的棺木早早就被雨水泡烂。所以高高的土丘正好可以吸收大部分雨水,让地下的棺材保持干燥。

2,隔绝气味,防止野兽啃食遗体。动物的嗅觉要比人灵敏好几倍,它们很有可能破坏人的棺材并且啃食棺木内的遗体。厚厚的土堆可以很好地隔绝气味,也能减少细菌的产生,让死者避免虫蚁侵蚀之痛。

3,方便后人祭拜。高高的坟堆可以提醒路人,有人在此处安葬,切勿打扰。后人每年祭祀时也可以很快找到这个地方。如果不堆高,时间一久,杂草丛生根本分辨不清。路人平日无意在坟头踩过,对先人极其不敬,而且后人想来祭祀都难以找到位置。

4,象征着一种传承。如果一座坟常年风刮雨淋,逐渐平整,说明这家人香火不旺,或者已经各奔东西。所以后人每年在祭祀时,也要往坟上添新土,以告诉先人家门兴旺,后继有人。

5,即使在多年以后,棺木腐坏,盖在坟上的土也会塌陷下去正好将坟墓填平,不至于让尸骨直接暴露在外。

最后虽然现在随着火葬的普及,传统土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依然有很多人会在家乡附近为逝去的亲人堆起一座坟堆。

可见在我们心里,坟堆有什么实际作用并不那么重要,它更多的是代表着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对死者的尊敬,对生者的心灵慰藉。

uwx棉花糖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