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殡那天,队伍怎么排序?什么人走在前,什么人走在后?

农村出殡那天,队伍怎么排序?什么人走在前,什么人走在后?

农村老人去世出殡那天,什么人走在前,什么人走在后都有讲究的,走错了就不吉利还会被别人笑话。

十里同乡不同宗,每个地方可能有差异,据我所了解,广西有些地方的习惯是,出殡时,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未娶老婆的男人,他走在棺材最前面引路,手里拿着利市冥纸钱和鞭炮,一路去一路放鞭炮撒纸钱,一直到埋棺材坑的地方,然后马上回去,不能看见别人铲土埋棺材,听老人说,如果不懂,引路的人看见了埋棺,他会折寿。

走在棺材后面的第一个人是死者的长子,他捧着死者的灵位牌跟在棺材后面,如果捧灵位牌的人身体不好,腿有残疾,或是孩子太小,抬棺材的人就不要走得太快,因为捧灵位牌的儿子,离棺木里的亲人,不能离超过6米,所以,抬棺材的人,最怕遇到身体不好,腿有残疾捧灵位牌的人。

跟在捧灵位牌后面的,如果死者有几个儿子,那就按顺序,从大到小,然后到长孙辈,再到儿媳孙媳妇,死者的女儿,娘家舅人,死者兄弟叔伯,侄子侄女,最后是送葬的人,排在最后面的是,吹喇叭敲锣打鼓的道公佬。

在出殡前半小时,丧事大主管就会安排送葬人的顺序,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排列在一起,等待出殡。

在农村,不但出殡时谁走前后有讲究,就连安葬后回来也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倒回来,去时走在最前面的,回来时最后面,这是一种蛇卷尾的做法,并不是说,去早回早,而是去早回来时排在最后面。

可能很多城里人没见过农村出殡抬棺材,也不知道在出殡棺材起行时,死者儿子要趴在地上,让棺材从自己身上抬过,在农村,这叫做背棺,意思是儿子背死者上山入土为安,送死者最后一程。

值得注意的是,出殡时最亲的人,比如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妇,孙女孙女婿,女儿女郎,有旁系血亲的兄弟叔伯婶婆,在送死者出殡的路上,要赤着脚步行,不能穿鞋,否则就是对死者不敬,除此之外,其他送葬的人不讲究。

送葬的路上,死者的儿女和亲人不能回头望,否则,死者的魂魄就会经常回去,这种事我的发小因不懂,就遇到过,明明母亲去世入土为安了,下午四五点钟放学回来,还看见她在厨房里烧火做饭,你说奇不奇怪,最后,他父亲做工回来也看到了,传说,如果见到死者魂魄,点上三柱香,叫一声她的名字,说这里是阳关,叫她回到自己的新屋,以后就不见了。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有些地方出殡时谁排在前面或后面不是很讲究,的确,有些陋习应该改掉,如今都21世纪了,还延续几千年前的做法,有点过时了。

农村出殡那天,队伍怎么排序?什么人走在前,什么人走在后?

华夏大地,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十五亿人口,各地风俗不同,规矩也不一样。

邓州市这边的规矩是这样的:

丧葬总指挥宣布葬礼开始,出殡队伍便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墓地缓缓出发。

一、走在最前面的是引路人

引路人一般由村里年龄较大,且熟悉丧葬规矩的人担当。一路上,引路人左手提着竹篮(竹篮里面放着鞭炮和火纸),右手拿着点燃的火纸,每走上三五十米,引路人会点着三五张火纸(阴钞),放一小挂鞭炮,意思是给亡者招魂引路。

二、第二是亡者的长子

长子披麻戴孝,左手捧着亡者遗像放在胸前,右手拄着哀仗。引路人每点燃一次火纸放一次鞭炮,孝子贤孙都要双膝跪地行三叩九拜之礼,以示对亡者的敬畏和哀悼。

三、第三位是灵柩。

以前,灵柩需要八个人抬,俗称“八抬大轿,”或者十六人抬,最多的三十二人抬,分为两个班。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农村留下来的都是老年人,抬棺材成了农村面临的大问题。到九十年代末,本世界初,有人抓住商机,成立了丧葬一条龙服务队。

丧葬一条龙服务队

①、酒席

主人不用操心餐饮招待这一部分,只需和餐饮承包人谈好价钱,所以的都由酒席承包人负责。

②、拉灵柩

以前由人工抬灵柩,现在改造过的拖拉机把灵柩拉到墓地,拉一次200块钱,

③、挖墓穴

过去下葬前,4个强壮男人,凌晨两点多起床到地里挖墓穴,用几个小时才把墓穴挖好。现在使用挖机,半个小时左右就把墓穴挖好。

丧葬一条龙服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大方便。

四、第四位是唢呐队

无论亡者是什么原因去世,亲戚朋友会聘请唢呐队,锣鼓队,或者演艺公司出席葬礼助兴。

如果死者家族大,丧葬过程非常热闹。死者儿媳娘家、死者闺女婆家、死者侄女婆家、死者外甥女婆家,都要带上乐队参加葬礼。

以前,演艺队出场一次400——800块钱,现在物价上涨演艺队也跟着涨价,出场费用也翻了十倍多,4000——12000块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五、第五位是儿媳

死者儿媳要披麻戴孝送亡灵。儿媳的娘家人扯上1丈二尺白布,白布两头做上两朵大白花,出殡时一直蒙在儿媳头上,白花悬挂在胸前,和灵柩前孝子一样,一路上哭哭啼啼行三拜九叩之礼。

无论儿媳和亡者有没有感情,在送葬的路上都要哭,不哭会被别人笑话,儿媳的娘家人也觉得没面子。

六、第六位是闺女侄女外甥女

死者闺女、侄女、外甥女的妆扮和儿媳一样,也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所不同的是各自的心情不一样。至亲的闺女、侄女、外甥女,心里更悲痛一些。

七、第七位是同辈和长辈

走在最后边的是死者的同胞兄弟、堂兄弟,以及姑舅表亲兄弟和死者同族的长辈。最后这个队伍的人,一般不会把孝布戴头上,而是绑在胳膊上。

人死为大,以前的恩恩怨怨都要一笔勾销;入土为安,活着的人不要过多的悲伤。

我是@老赵说情感,欢迎关注,谢谢!

农村出殡那天,队伍怎么排序?什么人走在前,什么人走在后?

我国地大物博,因各地环境气候、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几千年来,遗流下来丧葬文化有所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殡葬习俗。正所为,隔河不同俗,十里同乡不同俗。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冀南武安城北乡一带出殡习俗。

家乡老人去世后,一般是五天出殡下葬。看似乱哄哄几百人送葬队伍出行安排,其实都是有讲究的,全靠白事上几位有经验长辈人来安排指挥。

出殡大都在第五天中午左右,逝者亲朋好友前来灵堂“吊孝"也就是最后一次祭拜,男亲友来到灵前,跪下干嚎几声,旁边有人会喊:"孝子陪住"灵堂里面孝子孝孙们也随着哭几声,大概一二分钟,跪拜干哭好友会被管事人劝起,然后会喊:"谢"。祭拜完毕后,则去吃白事上大锅菜。

女亲友和男亲友吊孝方式有所下同,她们来到灵前,会坐在地上,手里拿个小手绢蒙住眼哭一阵,而灵堂里面女孝们,指闺女、儿媳、孙女们也随着陪哭。吊孝女亲友随后被劝起吃饭,亲朋好友断断续续前来吊孝,最后来的是逝者“后代",也就是女逝者娘家人,或男逝者媳妇娘家人。"后代"祭拜完毕后,吃饭撕灵开始出殡,撕灵就是“后代"们把灵前吊唁白条幅撕掉,给孝子们挂孝布、绑头带、才能出殡下葬。

出殡最前面是提斗人(指提遗饭碗的人),就是把逝者灵前,这几天来孝子们像征性祭奠老人盛有食物一只碗和阴阳瓦放在篮子里送到坟上,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活一般人不原意干,都是找一些光棍汉或智力低下来做此活。

然后是两个炮手,一人负责背鞭炮,另一人一路上燃放鞭炮和爆竹,而花圈、纸人、纸马等物捆绑在三轮车上相随。

接下来是军乐队或吹唱班,一路上吹敲不断,缓慢而行,好不热闹。

长孙身穿孝衣,肩扛招魄幡,由本姓两个人搀扶着哭泣随队伍前行,依次顺序是,逝者次子、三子、孙子、侄儿等男孝子孝孙们。

大孝子披麻戴孝,摔坏老盆后,哭泣着弯着腰,肩上挎着一条细绳,绳子另一头拴在棺架上,这叫拉灵,表示对逝者一种孝道方式。

而逝日棺材小头朝前放在棺架上,8人一组共16人轮替抬换,这棺材小头朝前还有一种说法,说人出生时侯,是头先出来,而老逝出殡应脚朝前,这是一个人生园满结局,(现在都改成汽车或三马车拉棺灵啦)

紧随着是女孝队伍,大闺女最前,依次是二闺女、三闺女、大儿媳妇、二儿媳妇、孙女、侄女们。她们头戴白搭斗,披孝布,手拿哭丧棍,由人搀扶着啕嚎大哭而行。

接下来是本家本姓远门媳妇们,她们穿件白上衣,鞋上缝块白布,随队伍相行。

女婿、侄女婿、外甥们头戴白孝帽紧跟,最后面是"后代"男女若干人等,一路相随,直到坟上。

看似琐乱送殡队伍,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而男女孝眷们孝服穿戴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与逝者关系远近。

(图片来与网络,如有侵权请删处)

农村出殡那天,队伍怎么排序?什么人走在前,什么人走在后?

风俗根据地域的不同,情况也不一样。就算是一个省,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讲,走在最前面的是引路人,也就是担降水的人,负责撒纸钱,能够让后边的队伍不迷路。他的后边则是放炮仗开路、招人、提醒路人的。然后是外甥,外甥不分年龄,负责抬遗像、供品及供桌。有的区域外甥只戴孝帽,有的不戴。年龄太小的,可以由家人或者朋友帮忙,但外甥本人必须在场,哪怕是有人抱着,如果外甥多,就选择年轻力壮的。

外甥后面,就是孝子,孝子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向棺材(死者)的方向排起,先堂孙侄,后亲叔伯孙侄,再往后就是死者的亲孙子和儿子。这时候就要分年龄,最大的、也就是死者的长子,是靠死者最近的,负责拉灵绳和拿招魂幡,还有出门起棺的时候摔瓦罐。(关于女婿戴不戴孝帽,也分区域。女婿是负责扶长子的,如果没有女婿,那就由亲朋好友扶着)这些男孝子实际上也就亲属有哭的,其他的只是算孝子数而已。

与棺材并行的,是帮忙抬棺的亲朋好友和邻居小伙儿,负责替换累了的帮忙者,还有那些举花圈的。

以前容许大办的时候,王八、和尚娱乐班,敲锣打鼓一大群,很是热闹。

棺材的后面,是死者的家人、同族和亲友,但都是女性。她们的任务是在后面哭丧,让白事场面显得更剧情一些。

现在丧葬改革,实行一切从简,许多程序的确简化了,但依旧有敲锣打鼓的,说是死者就这样走了太冷清太单调,哪怕留有一点点体面和风光。

其实人死如灯灭,因为各地的丧葬文化不同,所以死者死后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大部分是相同的,甭管什么葬法,那就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分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