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银子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银子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

不要通过电视了解历史!电视里现在随便一个穷人在北京打工都可以住在市中心的高档公寓里,现在的都这么假,古代的更不用说了。

儒以文乱世,侠以武犯禁。你以为侠在以前可以大摇大摆说自己是侠,专门劫富济贫吗?早被关起来了,直接刺字发配边疆。

古代可以随便到处跑江湖吗?明朝之前或许可以,朱元璋上台以后,他以前参加和尚,参加白莲花,知道流民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户籍管理制度,要出这个村,就需要找里长签字,要出县,找县令签字,出省?难了,找省长去吧。签字的叫路引,从哪里来,去哪里,找谁,干什么,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写得清清楚楚。在路上没有路引,分分钟抓进大牢。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出门理由写江湖仇杀,马上进监狱了。

大侠进店,小二,来半斤牛肉,来壶酒。不好意思,去坐牢吧,牛是非卖品 吃牛,要死啦,来一斤狗肉差不多。

身上带几百两银子?找零再给你几斤铜板,累死你,还想跑江湖,跑两公里就肩周炎,腰疼腿疼了,赶紧回家吧。

后来有了银票,倒是方便了,但是哪个跑江湖的会有钱,你有钱,不在家里好好享受,还到处跑受罪?神经病吧。银票钱庄出的,和银行一样,喜欢和大客户打交道,散户?怕你身家都不值一张银票。

所以,大侠大概率是不存在的,车船店脚牙倒是很多,这些本身就是社会底端,你指望他们挥金如土?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银子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

古代大侠要是真这么干了,在明朝前,会被直接抓起来严刑拷打;在明朝后,如果真有这么多钱,那他肯定不会去当大侠了。

那到底啥是大侠啊?古人云:“英雄脚臭,好汉屁多。”大侠其实就是古典小说中走江湖的,他们劫富济贫,侠肝义胆,充其量是民间风云人物,说得高雅点就是大侠。

而电视剧中演绎的这种吃完饭,一丢银子就走,其实就跟大侠到饭馆说:“小二,来二斤上好的熟牛肉!”一样不靠谱,真实的古代不是那样的。为啥啊?因为在古代耕牛是重点保护对象。

谁敢吃牛肉,让官府知道了,把屎尿屁整出来都算轻的,因为在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那如果想吃牛肉了怎么办呢?回家蒙上被子做个梦,想想就好了,根本不敢对外人说。

那为什么电视剧和古代小说都要这么展现啊?因为扔银子就走多潇洒啊!这符合人们向往敬佩的大侠风范。

那为啥大侠要吃牛肉啊?因为官府不让吃啊!既然官府不让吃,大侠却敢吃,这多具有造反精神啊!想想就激动!

但是,就像今天,当一个人去小餐馆里吃完饭,扔出一沓钱在桌子上,说了句不用找了,你觉得服务员会跑过来数吗?

但你觉得,现实中有几个吃完饭,扔一沓钱就走的?表面上看起来很潇洒,但实际上旁人肯定会说他傻,连个合格的暴发户都算不上。

其实在古代就算再有钱的人,也不会拿出个银元宝当饭钱,因为在古代银子的最主要作用,并不是用来流通的。

实际上,银元宝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地方在例行向朝廷纳税时,出于统一管理和方便运输的考虑,把银子融成了元宝的样子,上交朝廷。

在古代,如果大侠真拿着银元宝来当饭钱,店家根本不敢收这个银元宝,并很有可能向朝廷举报大侠,私藏偷盗税银。

并且,在古代银子是非常值钱的,比如明朝时期,一两银子,差不多就能兑换一千多个铜钱,而一顿饭下来,也就百八十个铜钱。

那我这么说,大家有可能,还是对银子的价值有点模糊,换个方式说吧!还是以明朝为例,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年的开支差不多一两半银子就足够了。

根据《明史》记载,七品县令的工资,也才45两银子左右,所以银子是非常值钱的,影视剧中,动辄拿出一个银元宝来,绝对是瞎扯淡。

那银子在古代为什么那么值钱呢?因为它是贵金属,尤其是在明朝以前,银子非常稀少,比如唐朝时,白银产量,一年也就一万五千两左右,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所以才值钱。

而这些银子基本上都特供皇家使用,官府根本不允许百姓直接拿银子当货币,所以大侠就算敢用,店小二也不敢收。

到了明朝以后啊,稍微好了一些,特别是隆庆皇帝废除海禁,调整了海上贸易政策,才使得白银从世界各地流入华夏。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567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段时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量,大约是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虽然,那时候银子多了,朝廷管理的没有之前那么严格了,可我们之前说过,白银特别值钱,就算银子多了导致贬值也很值钱,如果大侠真能每顿饭吃完,扔出一块银子,那他一定非常非常富有。

这么富有的人,怎么会去当大侠呢?正所谓:“人在江湖飘,岂能不挨刀?”大侠真有钱了,也就不会去过那种刀口舔血的生活了。

就算有极个别想体验生活的人,那也绝对是个例,不会那么普遍。所以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种潇洒的大侠扔银子镜头,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银子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

我是店小二,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有资格回答的。

记得刚入行不久,我就遇到了一件糟心的事。那天酒店里生意很冷清,只有门口桌子上坐着个黑熊一般,一身粗肉,遍体黑毛的壮汉在喝酒。

那客官酒量真大,一人就着一碟花生米,居然喝了三坛子的地瓜烧。见他酒足饭饱(其实没吃饭,光喝酒了),我就凑上去,想着该结账了。

那位客官斜着一双豹子眼,瞥了我一下,我就听他咕哝道:“俺铁牛喝酒,付甚鸟钱,罢了罢了,临出门时公明哥哥有过交代,俺就不跟这腌臜小人一般计较了。”

那壮汉一边咕哝着,一边从怀里摸出一个铜板抛在了桌上,然后摇摇晃晃的就打算起身离去。

我一见,这那成,一个铜板连半碟花生米的钱都不够。若是放走了这位客官,我这个月的奖金肯定泡汤了。

我一把扯住那壮汉的袖子,客客气气道:“这位先生,您的饭钱是九十八个铜板,您看这……”

我话还没说完,那个壮汉,胳膊一挥,一个蒲扇般的巴掌就拍了过来,我就觉得左脸颊像是撞上了一堵墙,整个人被他扇飞了出去。

“再来聒噪,看爷爷不一把火烧了你这黑店。”那壮汉挥一挥衣袖,摇摇晃晃出了门,转眼消失在了人流中。

我只觉得脑袋嗡嗡响,嘴里一甜,和着血水吐出三颗大牙来。

老板和经理当时就躲在柜台后面,屁都没有放一个。被打掉了三颗大牙,我也没被评上工伤,当然那个月的奖金也没有被克扣。

事后经理悄悄对我说:“那些侠客们通常都脾气大,我们这样的人是惹不起的,做为一个店小二,你就要学会察言观色,以后要放机灵点。”

我记住了经理的话,以后再遇到那些看着像是江湖人物的,就再不敢上前聒噪了。

后来我也遇到过其它一些侠客来我们店里吃饭喝酒,有一个人让我印象很深刻。

那是位只有一只胳膊的残疾人,他背着一把乌漆嘛黑的怪剑,身后还跟着一只有一人多高的大雕,我想那只雕可能是那个残疾人的宠物吧。

对于这类人物,我是不敢上前多啰嗦什么的,那个残疾人一看就是个狠人,我原本以为又是一个吃霸王餐的,没想到人家出手还挺大方。吃完饭后,他什么话都没说,直接放了一锭五两的银元宝在桌上。

见那位残疾人准备要离开了,我真的怕了这些侠客,更不敢多收饭钱,只能硬着头皮上前陪着笑脸请人家等一会,我好给他找钱。

那位残疾人,看了我一眼,笑笑的说:“不用找了,多余的赏你了。”

我连忙点头哈腰的感谢着,再抬头,那个残疾人居然没有了踪影。人家什么时候离开的,我都不知道。

那位残疾人赏我的银子,我也没落下,最后被老板收了去。

经过这两次事情,我得出了教训,面对那些侠客,少给饭钱的,我也要不回来。多给饭钱的,钱也落不到我口袋。

所以你说,大侠们吃完饭后给的钱,我有什么好数的?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银子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

因为小二知道,这仅仅是在拍影视剧,因为要用这种撒币的办法来凸显大侠的豪放。但如果是在历史上,大侠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为什么呢?

第一,明朝以前一般不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中国最初使用的金属货币应该是铜,金银当然也用,但不是朝廷正式发行的,使用得比较普遍的是铜钱。所以,历朝历代朝廷都会发行铜钱作为流通货币,比如各种通宝。不过,从明朝开始,由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美洲的白银开始通过欧洲人大量涌入中国,所以市场上才开始流行白银。

也就是说,像乔峰这类明朝以前的大侠,几乎很难使用白银买东西。

第二,即便是在明朝以后,整块的白银一般也不会出现在市场上。明朝中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但流向市场的白银一般都是以不规则条、块的形式流通,根本看不到影视剧里的那种银锭和元宝。因为整块的银锭一般是在收税的时候,把百姓的碎银收上来,然后融化重铸而成的。所以,这种银锭一般只出现在朝廷的藩库里,有钱人家也会存有元宝。普通人的话,一般都是带着不规则的碎银,或是将大块碎银切分成小块用。而在消费的时候,你把碎银交给店家,店家会根据经验,用手掂量碎银的重量,进而确定是否足额,或是通过一些专业量器去称量。

所以,即便是大侠,明中期以前也只能用铜钱,明朝中期以后一般也只能用碎银来消费。小二之所以不数,是因为他早就掂量清楚重量了,否则他肯定把大侠拦下了。

古代大侠吃完饭后,将银子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

古代大侠吃晚饭将银子直接丢桌上,小二为何从来不数?因为那是小说电视剧啊。

首先,真实的古代对于人口流动管束非常严格,仗剑走天涯快意江湖的难度极高,随便乱跑的那种叫做“流民”,很容易就会被抓起来。

再来就是银子的问题,实际上在明清以前,白银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少见的。

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时期,主要使用的钱币都是铜钱,只有涉及大额交易的时候,才会用得上白银这种玩意儿,吃饭的时候要是能用得上白银,那估计都是开宴会的规模。

如今的很多影视剧,对于古代的钱根本就没有啥概念,动辄出手就是几十两几百两,《天下第一》当中,云罗郡主一出手就是十万两白银,都觉得是小钱。

然而事实上,明朝大多数的时候,每年的岁入也才两三百万两白银。

真正比较贴合实际的还算是《武林外传》,当中邢捕头每个月的俸禄是三钱银子,而同福客栈的伙计们,每个月的工资是两钱银子,这就是明朝时期比较真实的状况。

在古代绝大多数的时候,尤其明清以前,白银这东西实在是很珍贵,就好像是支票一样,平常人们吃饭啥的,根本就用不着银子,主要用的就是铜钱。

在《知否》当中,林小娘房里的雪娘去领月钱,盛明兰本来是让给铜钱的,但是雪娘没有带人一起去,自己拿不动,所以就折算成了银子,交给了她。

这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古代的银子,属于是一种不常用的大额钱币,主要用来储值。

从先秦到两宋时期,咱们国内的银子产量非常有钱,甚至于铜矿也比较少,只不过铜的开采相对比银多,加上铁钱等,因此使得铜钱占据了古代钱币的主流。

以前的人们像是买东西、吃饭什么的,主要都是用铜钱,而不是用白银,除非是那种花钱真的相当多的场合,比方说买房子买地之类的,才会用得上银子甚至黄金。

银子因为数额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平常用得不多,而且因为白银数额大,在找零的时候也比较麻烦远不如铜钱,银子通常都是银锭或者银块,形状也是稀奇古怪的。

咱们经常听到有个词叫做“碎银子”,这些银子并非是人为铸造的。

银子在交易的时候会产生差额,需要找零,有时候是折算成铜钱找零,而有时候则是直接将银子剪掉一部分,然后拿个小秤来秤重量,秤金银的秤称作戥子。

这种将金属钱币进行剪裁的做法,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金银原本硬度就不高,所以用剪刀是可以剪开的,而这些剪下来的银子之类,就成为了散碎银两,仍旧可以流通。

明朝时期,那时候西方发现了美洲大陆,西班牙与葡萄牙掠取了大量的金银,并且从明朝购买丝绸茶叶与瓷器等,巨额白银涌入了明朝的境内,成为了主流的钱币。

也因为这个缘故,明清时期,白银的使用才真正广泛了起来。

不过银子终究还是属于大额的钱币,平常简单吃个饭啥的是用不上的,即便是用上了也不可能随便丢下就走人,还是需要当面算清楚,同时也需要验明真伪。

古代真正的做法是当面验明白银是不是真的,然后伙计会用戥子称重核算重量,不可能直接丢下银子就走人,这种荒唐无稽的情况,只可能出现在一些没文化的影视剧当中。

必须睡满八小时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