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说到包拯,电视《包青天》里那个铁面无私的包黑脸便呈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他不畏权贵,清正廉洁,备受推崇,但不管是电视还是历史记载,关于他的家庭少有记录。那么,包拯有后代吗?有书君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后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首的包玉刚!他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子孙。

既然包拯有后代,那为什么会有人说包拯没有后代呢?

起因是因为包拯曾在劝宋仁宗早立太子时说:为了国家的安定,陛下应该早立太子,宋仁宗反问:你觉得谁合适。包拯立刻说:“我岁数大了,无儿无女,这么说不过是为了大宋江山,并不是为了自己”。

很多人就因为包拯的这句“无儿无女”便断定他没有后代。事实上,当时包拯并非有意骗人,因为他也是在自己六十岁大寿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个儿子尚在人世。这个儿子是包拯的第二任妻子董氏的陪嫁丫鬟所生。

那么,包拯为会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这就要从包拯的家庭说起:

包拯一生共有两位妻子,第一位原配妻子李氏,红颜薄命,因为一场大病撒手人寰,并且没有给包拯留下一儿半女。

第二任妻子董氏为包拯先后生下了一儿两女,儿子叫包繶,只可惜包繶跟妻子崔氏刚结婚一年就死了,之后崔氏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包文辅,但不到5岁包文辅就夭折了。原本以为儿子死了,还有孙子,结果孙子也死了。

眼看包拯就要绝后,董氏见了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便将陪嫁丫鬟孙氏嫁给了包拯。

可孙氏因多次跟顶撞包拯而被扫地出门,孙氏离开包家以后,却发现自己已经怀有身孕,不久便生下了包拯的幼子包绶。

孙氏因无法抚养孩子,便将孩子交给了一直接济自己的崔氏,也就是包拯的儿媳妇。直到包拯六十岁大寿的时候,儿媳妇才将小叔子带来给包拯认爹。

所以,有书君认为包拯之所以会选择一个丫鬟延续香火,实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包拯当然有后代!他的后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王(首)的包玉刚!包起然(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字玉刚,他乃包青天的二十九代子孙。要明白包拯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福垊得先从包拯的家庭开始谈起。

包拯的家庭

包拯的父亲是被追赠刑部侍郎的包令仪,他是大宋的同龄人(960年出生),24岁中进士,有子三人:长子包播、次子包振、三子包拯。包拯是出身于官二代的高富帅,历史上的包拯一点都不黑,也没什么月牙。他还是学霸二代,28岁都中进士了,还是甲等。包拯有妻妾三人。

【原配】李氏:包拯的原配李氏的资料不详,福垊关于她知道的是去世比较早,而且没有子女。

【继室】董氏:李氏去世后,包拯娶妻董氏,育有两女一男。长女嫁给了县主薄王向,福垊推测这个王向应该是王回的弟弟,王向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关系非常好,曾巩对他文学造诣评价很高。次女嫁给了宰相文彦博的儿子。1033年包令仪去世,这年34岁的包拯的嫡长子包繶出生。包繶在19岁时,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

【媵室】孙氏:很多答友回答这个问题,说孙氏为包拯的妾室。其实孙氏的级别是媵,媵比要妾的地位高些。媵一般是正妻的妹妹,最起码是正妻贴身心腹丫鬟。从包青天妻、媵的姓氏不同,福垊判断这个孙氏应该就是董氏的陪嫁丫头。就是这个陪嫁丫头,延续了包家的血脉。

包拯血脉危机

1053年,对54岁的包拯来说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刚已弱冠的嫡长子包繶病逝,包家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独家庭。喜的是,包拯这年抱上了大胖孙子,并给长孙取名为包文辅。1058年,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包拯建议丧子的宋仁宗早日立别人的孩子为太子,一心想要儿子的宋仁宗当时很生气,质疑他是不是有想法。包拯悲伤地说,他都是70岁了(其实59岁),没有儿子,而且孙子包文辅刚五岁也夭折了,怎么会有想法?一心想要儿子的君臣俩在一起同病相怜。宋仁宗说:立太子的事,以后再说吧。宋仁宗48岁,他还想争取要个儿子。包拯虽然没有受到宋仁宗的惩治,但心中挺悲伤的,自己都年近花甲的人了,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孙子都没了。当年自己还曾说,儿孙为官贪墨者,不认其为包家子孙,不能葬在包家祖坟,如今包家的香火要断在自己手中吗?

双喜临门包家后继有人

1059年二月十五,包家举办宴会,包播、包振及其儿孙都来了,一家其乐融融。这天是包青天的六十大寿,包拯表面很开心,其实很忧伤,他认为最好的礼物就是上天能给他一个儿子。宴会上,包拯还逗弄包繶的“儿子”包永年。这包永年就是包播的孙子,包播曾令其子包经将包经次子包滨过继给包拯,包拯改包滨的名字为包永年。

突然,儿媳崔氏抱着个两岁的孩子,匆忙赶来。原来包繶、包文辅去世后,崔氏敬佩公公,同情公公,一直没有离开包家,后来宋哲宗还亲自册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册封诏书还是我们的大才子苏东坡撰写的呢。

崔氏进来先为自己来晚而道歉,再祝寿,然而大家都一脸疑惑的看着这个两岁的大胖小子。最疑惑而又最渴望是他的孩子的包大人,准备张口问:为什么抱孩子?孩子是谁?等问题时,崔氏怯生生地说:“这个孩子,是送给公公的礼物。因为怕公公生气,故而在大喜之日,告诉公公包家有后了。”她如此这般地一说,知道真相的包拯,一向严峻刚正,不苟言笑的包拯哭了,笑了。他高兴的像个孩子,手舞足蹈的。

原来这个宝宝是包拯媵妾孙氏所生。早在包繶去世后,董夫人就劝包青天纳房小妾,以延续包家血脉。包拯拒绝了她的好意,但同意董夫人将陪嫁丫鬟为包家延续香火的提议。然而从1053年到1056年这几年,包拯并没圆梦,而且孙氏也曾顶撞了包拯,就被包拯一怒之下给休了。谁知,孙氏被休的时候,竟然是有孕在身。1057年,诞下一子,孙氏不敢向包拯报喜。只好找到崔氏,崔氏也怕公公因为孙氏而迁怒孩子,就偷偷地帮助喂养。趁包拯过六十大寿时,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最起码不会惹他生气,那么多人呢?说不定还会更加高兴呢!

崔氏给孩子取名为包綖,而包青天双喜临门给孩子改名为包绶。“綖”是线,“绶”是条。包绶五岁时,包拯去世,宋仁宗亲自祭奠包拯。他对包拯非常羡慕,也就非常厚待包拯的独子包绶,五岁的包绶就被封为太长寺太祝。一年后,一辈子都没要上儿子的宋仁宗(三个儿子都夭折)带着遗憾驾崩了。后来,包绶的嫂母崔氏将其养大,而这也是后世传包拯为其嫂娘养大的原型。包绶长大后娶文彦博的女儿为妻,继室包拯的门生张田之女,都被皇帝封为县君。包绶育有四男三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包绶不仅为包拯延续了血脉,而且人丁兴旺,光大了包拯一族。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门收到了来自民间的报告,说是发现了一处古墓。等到工作人员前去抢救性发掘的时候,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个墓葬比较寒酸,就连稍微好点的墓志铭也碎成了几块。其中一块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么董氏又是谁?原来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还是原配。最后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为何选择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儿子包繶。而他也顺利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刚刚结婚一年,生下儿子没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个孙子,按理说不应该断后。

可惜的是在孙子还没5岁的时候,便夭折在了怀中。而包拯的儿媳妇也成为了寡妇,本来按照包拯的意思,劝她赶紧改嫁,毕竟年龄还小。

但是儿媳妇崔氏认为,既然已经嫁了过来,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后包拯劝不过她,只能随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绝后,全家人都着急了起来。还是董氏决定,干脆就给包拯重新纳个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正房长时间没有孩子。可以主动提出来纳妾,但是地位不能变。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当时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里面老爷看中哪个丫环,很有可能就纳为小妾。而这名幸运的丫鬟就是藤孙氏,当时包拯已经58岁了。

没想到包拯的身体条件还这么好,竟然真的就让藤孙氏怀了孕。不过也是因为是小妾的原因,藤孙氏在包拯家里面一直受气。刚刚结婚没多久,便因为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但是没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娘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怀了身孕。随后这件事情被包拯的儿媳崔氏得知,心里面开始焦急起来。因为她和这个小婆婆年龄差距不大,虽然关系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后来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这个小婆婆,从她那里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个小叔子。由于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门了。藤孙氏是有苦难言,不过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孩子生下来之后,崔氏就过来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诉包拯,这是自己在外面收养的。包拯听到挺高兴的,感觉也算是后继有人,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包诞。

转眼之间5年过去了,包拯因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觉实在是瞒不下去了,于是就把这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毕竟包家有了后人。

那么包拯的后人在哪?

文章开头的时候也讲过,包拯的墓穴发现在1973年。其实早在金兵入侵的时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坏过一次,迁移到距离原来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护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时候,在墓穴当中发现了他两个儿子、儿媳、夫人还有一个孙子的骸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墓志铭, 那么就来带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后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两个地区,曾经发现两本《包氏族谱》。舒城的那一本编纂于民国年间,总共有将近15本。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明朝的包相,他们在明代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舒城。

虽然族谱是这样记载,但是并没有说包相是包拯的第几代,上面只不过是写了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他们这一代是包拯一脉。

桐城的是编纂于光绪年间,总共有将近25本。他们的始祖则是包裕祯,在元朝的时候搬到了桐城。也没有标明自己是几代孙,只是说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号称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刚。在外稍微有点成就之后,于1964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宁波。在这次回家的过程当中,参观了当时到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处藏有非常多古书的地方,由于他本人姓包,所以来这里查看一下《包氏族谱》。当时就在偶然之间,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孙,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了。这本族谱编纂于明朝崇祯年间,也被认为是最靠谱的一本。他们这一脉清楚的记载,祖辈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个朝代搬过来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却是写了属于包拯的29世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这一个支系一直以来都是存疑,首先不说他有关于包拯的记载。后面有关于包拯后人的记载,都和包拯墓穴当中出土的墓志铭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他们声称族谱编纂于南宋时期,但是攀龙附凤的嫌疑更大。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来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考证一下,这里就不再多加介绍。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包拯的大名人人皆知,他是北宋名臣,是家喻户晓的包青天。他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他面黑如漆,额头上有一个月牙的痕迹,因此后世人认为他是魁星转世,甚至把他奉为神明。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他非常孝顺。本来他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但是因为父母年迈,他请求能够在合肥附近就职,所以就改任他为和州监税,后来父母还是希望他能够在自己身边,包拯就辞去了官职回家赡养父母,父母去世以后,他仍不忍离乡,后来还是父老乡亲来劝他,他才进京听选。

包拯于庆历元年出任端州知府,端州的砚台是最有名的,往届的知府都是趁此机会大敛钱财,可是包拯却命令制造的砚台足够进贡的数目就可以了,他在任一年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到了庆历三年,经王拱辰的举荐,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自包拯做官以来,无论在哪个任上,他都是清正廉洁,不会拿一分一毫。 包拯廉洁执法,不畏权贵,在他当官期间,不知有多少皇亲贵族犯法而受到制裁。他刚正不阿,不但敢弹劾高官,在皇帝面前也是直言不讳,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弹劾转运使王逵。

王逵在担任转运时期间,剥削百姓,激起民愤,百姓不得已发生民变,可是王逵却派兵捉拿,甚至滥用酷刑,冤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因此民愤极大,百姓怨声载道。但是因为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再加上宋仁宗的重用,因此朝中无人敢讲。但是包拯不怕这些,他连续弹劾了王逵七次,最后一次直接指责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这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宋仁宗也无法再保护王逵,只好把他罢免了。

也许是包拯太有名了,关于他的后代却很少有记载,甚至有人以为包拯是没有后代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包拯没有后代源于他和宋仁宗的一段对话。

当时宋仁宗已经年老,一直没有立下太子,所以包拯劝宋仁宗尽早立下太子人选,可是宋仁宗反问包拯,你感觉谁可以作太子?这实际上是怀疑包拯为了自己着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处于动乱之中。所以包拯赶紧向宋仁宗解释,“臣是为了宋朝江山考虑,并不是为了自己,我年龄已经大了没有子孙,所以请皇上尽早立下太子人选。”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人以为包拯没有后代,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关于包拯的子嗣还有一个比较传奇的故事。

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女人,他的结发妻子是张氏,可是张氏和包拯结婚很多年都没有生育子女,尽管如此,包拯一直没有纳妾,就这样和张氏过了很多年,直到他40岁时张氏去世,包拯这才又娶了董氏为妻,董氏为包拯生了一子三女,这个儿子长大后又娶了崔氏,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然而人间最悲伤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包拯就经历了这样的遭遇,而且不是一次,是接连两次。 他的儿子在19岁时就去世了,没想到过了几年孙子也死了,这对于包拯来讲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年轻的儿媳妇崔氏也自此成了寡妇,当时的包拯可以说思想还是很先进的,他劝年轻的崔氏改嫁,不要一生守寡,这对于她来讲太悲哀了。但是崔氏死活不愿意,她说要照顾公婆,愿意一辈子做包家的儿媳妇,包拯夫妇也非常感动,就同意了。

这时包拯的妻子董氏怕包家就此断了香火,所以让包拯纳自己的陪嫁侍女孙氏为妾,这个孙氏和崔氏年龄相当,两个人情投意合,情同姐妹,平时相处得非常好,可是有一次孙氏不知犯了什么错误,被包拯赶回了娘家。等孙氏回到娘家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怀孕了,可是包拯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孙氏不敢去求他。

孙氏回娘家以后,崔氏心里也非常悲伤,儿子死了自己孤孤单单,本来和孙氏还可以像姐妹一样说说心里话,可是孙氏也被打发回娘家,自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崔氏有时间就去看望孙氏,孙氏便将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了崔氏。

崔氏听说后非常高兴,便时常接济孙氏钱财,让她安心养胎,等到足月顺利生下一个男孩。这时崔氏便把孩子抱回家抚养,就说是自己抱养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对崔氏以母相称。

等到包拯60大寿的时候,崔氏趁此喜庆的时机,便把孩子抱到了公婆面前,向他们诉说了真相。

包拯夫妇听了非常高兴,老来得子,是人生一大喜事,因此包拯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绶。

可包绶5岁时包拯就去世了,宋仁宗亲自来参加包拯的葬礼,看到包拯的家中如此简朴,几乎是家徒四壁,不仅落泪。因此封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包绶后来好学上进,人品性格和包拯非常相像,也是爱憎分明。

也许是因为包拯在历史上名气太大,所以他的子孙并不怎么为世人所知。 包绶后来娶了两个老婆,生了4子3女,崔氏后来还让包绶与孙氏母子相认。

历史上长嫂如母的典故本就是与包拯有关,想不到又一个长嫂如母的例子发生在自己家里。崔氏一生深明大义,若不是她帮助孙氏把孩子抚养长大,也许包拯真的会就此断了后,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崔氏真的功不可没,可是她却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把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

包绶的两次婚姻都是她给打理的,她为包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包家能有这样一个儿媳妇,也真的是非常荣幸了。

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像包拯这样廉洁的清官,为百姓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因此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福德。

现在包拯的子孙虽然流落在四方,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成就的后代,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是海上之王包玉刚。

包玉刚在抗日战争期间,已经是国内金融界的杰出人物。建国以后去了香港,在香港创建了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是世界十大船王之一,被美国人称为海上之王。

包玉刚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他的认祖归宗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次去浙大天一阁参观的时候,他有幸阅读了包氏的家谱,这才知道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当时他激动万分,捧着家谱快要哭出声来,想不到包拯竟是自己的先人,有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祖先,他心中一定感到万分荣幸。

包拯的家乡肥东县也有包氏后代,其中有一位叫包尊亮,是包拯的第34代孙,他因为对包氏家族最为了解,经常会举行包氏后裔联谊会,有时也会应邀参加关于包拯的研究等活动。

包拯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后人还活在我们中间。包拯的名字已不仅仅是一个称号,他是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敢于担当、公平正义的象征,他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包拯的精神将超越时空超越国度,历久弥新。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包公精神,所有人也都应该学习包公精神,敢于担当,忠诚廉洁。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我们每一个中华后人都应该薪火相传,继承发扬,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包公精神永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包拯在历史上不仅有后代,他的后代还非常多。根据包氏族谱看,现在包拯的后代数量在数万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源于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对话。

包拯曾经劝皇帝早日立下太子,以利于国家的安定。皇帝反问包拯:你感觉谁比较合适呢?包拯明白这是皇帝怀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于是回答说:“臣的年龄已经老了,又没有子孙。臣是为了宋朝江山才请求的陛下,不是为了臣自己。”在这段话中,包拯称自己年龄大了,而且没有子孙。很多朋友也以此为依据,认为包拯没有孩子。

包拯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59岁了,距离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这时候包拯其实有一个儿子,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原配妻子张氏。张氏没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结婚很久也没有生下孩子。包拯是一个正直的人,在张氏去世前没有纳妾。到了包拯快40岁的时候张氏去世了,包拯娶了董氏做妻子。董氏给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包拯的儿子长大后娶了妻子崔氏,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没想到祸不单行,包拯的长子在19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没过几年长孙也去世了。也就是这个时期,包拯和宋仁宗进行了那段对话。不过这时候的包拯也不能说没有后代,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一些人断章取义的结果。包拯有两个女儿和多名外孙,只能说这时候的包拯没有儿孙。

给包拯生下第二个儿子的不是包拯的妻子,而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嫁给包拯的时候陪嫁的一个丫鬟,也就是包拯的第三段婚姻。这个丫鬟就是孙氏。孙氏在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触怒了包拯,被包拯扫地出门,赶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孙氏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她告诉了正在守寡的崔氏。崔氏是包拯的儿媳妇,为了保全包拯家的血脉,她偷偷的接济孙氏,在孩子生下之后自己把孩子抱养过来抚养。

在很多戏剧中包拯是嫂子养大的,这个故事就是取材包拯二儿子的故事。在历史上包拯的父母都活到包拯做官后,包拯还是一个孝子,看到父母年龄大了,辞了官去给父母养老送终。因为担心包拯不承认,崔氏一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等到包拯过60大寿的时候,崔氏才把包拯的小儿子带给包拯看。包拯正在为没有儿子犯愁,看到了这个孩子后,当场就领回了家。这个孩子被取名叫包绶,是包拯去世前唯一的子孙。包绶在包拯去世的时候只有5岁,被嫂子崔氏养大,包绶长大后崔氏又把包绶的生母找来,让他们母子相认。

包绶在成年后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做到了六品官,和父亲一样为官清廉,在当时留下了好名声。包绶后来娶了当朝太师的女儿文氏,留下了4个儿子和3个女儿。直到现在,包拯的后代仍然在国内一些地方继续开枝散叶,人丁越来越兴旺。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和清朝名臣李鸿章是老乡。他是北宋名相,曾任枢密副使、龙图大学士等职务,所以又称之为包龙图、包公。

包公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人称包青天。经他手的案子很多,没有一例是冤假错案。

民间传说他白天在府衙办公,夜晚在阴曹地府断案,包公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阎罗王。这一切无疑说明包公是个铁面无私和刚正不阿的人。

包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包繶,次子叫包绶。

包绶小名叫包诞。是包公晚年给儿子起得名字,意思是包家诞生了延续香火的孩子。说实话,这名字起得相当贴切,要不是这个二儿子,估计包拯就断香火了。

包绶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是藤孙氏,之前是包公的一个丫鬟),包公58岁时纳藤孙氏为小妾。

藤孙氏在怀上孩子不久,由于做错了事情,和包公发生了争执,被包公一气之下休回了娘家,当时包公并不知道藤孙氏怀上了自己的骨血。

这一年包公58岁,藤孙氏22岁。

此时包公的大儿媳崔氏很着急,原来她和小婆婆藤孙氏年龄差不多,二人虽是婆媳关系,但情同姐妹。

崔氏比婆婆藤孙氏只小两岁,他是北宋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14岁嫁到包家,做了包繶(包公长子)的夫人,第二年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有道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包拯的小孙子包文辅5岁时夭折了,过了一年后,大儿子包繶在20岁时也因病去世了。这时等于包拯绝后了。

包拯伤心之余劝儿媳趁年轻改嫁他人,包拯不是封建家长,他不希望儿媳痛苦过一生。

但儿媳不愧为名门之女,说什么也不改嫁,表示替夫君孝敬二老,包公夫妇只好答应了。

包公在原配夫人劝导下,納丫鬟藤孙氏为侍妾,实指望老年得子以续香火。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包公在不知情下,休了身怀有甲的藤孙氏。

前面说了,大儿媳崔氏和小婆婆藤孙氏无话不说,情同姐妹,有一次,崔氏去看望“小婆婆”,藤孙氏就说出了身怀有孕这件事,当时崔氏很高兴,于是说:“生下孩子后我给你抚养”,藤孙氏就答应了。

藤孙氏生下儿子后,崔氏就把孩子抱走了,对公公婆婆称收养了一个儿子,包公很高兴,为孙子起名叫包诞。(当时包公不知道是他的儿子)。

转眼5年过去了,包诞在5岁时,包公大病了一场,崔氏觉得不能再瞒下去了,于是道出了实情,当时包公惊喜交加,在自己死前终于有了一个捧户口本的人了。

包公十分感激儿媳妇,感谢她为包家做出了巨大贡献,5岁的包诞很懂事,他这才知道,自己叫了五年的娘原来是自己的嫂子。

从此以后民间有了“老嫂比母”这一说法。

说实话,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崔氏把藤孙氏接了过来,亲生母子和包公第一次相见了,包公微笑着闭上了双眼……

结语:原来上来从没亏待一个好人,包诞后改名为包绶,包公死后,5岁的他守在灵前,宋仁宗看到很可怜,环顾四周包公府上很寒酸,和包公的显赫身份极不相符,于是赐包绶为太常寺太祝并赏赐了一些财物。包绶共有四子三女,从此包家香火不断,包公泉下有知可瞑目矣!

文/秉烛读春秋

乔先生等不到他的梦姑娘了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