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都说小米汽车以后会超越特斯拉,在技术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网友都说小米汽车以后会超越特斯拉,在技术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开过Model 3,也开过小鹏和蔚来,内心五味杂陈,至少在2大技术上都不如特斯拉。

我认为小米汽车难以在技术超过特斯拉,或许只有比亚迪能在技术上和特斯拉一较高低。

很多人对电动车都存在严重的认知错误,认为是个企业都能造出电动车。

这样的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造一辆电动车确实没有什么难度,大部分电动车企业都不是在造车,而是在“组装车”。

外观内饰可以找外包公司设计,电池、电控、电机可以直接采购,再找一家代工厂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最后就可以下线售卖啦!

好家伙,除了车标是自己设计的,全车上下没有一样技术是自己研发的。

你们说,这样造出来的电动车还有难度吗?

答案:肯定没有难度。

只不过这样的电动车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在电动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说小米擅长组装手机,我非常相信也能组装出电动车,可是没有核心技术的电动车,别说超越特斯拉了,就连超越小鹏和蔚来都是一个未知数。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特斯拉也只是一家组装车企,电机、电池,以及大部分零件都是采购的。

特斯拉自从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以后,零部件国产化越来越高了,看上去就是一家组装厂。

但是最核心的“电控”技术,却是自主研发的,而且还申请了大量的技术专利。

目前在电控技术上,只有比亚迪在电控技术和特斯拉处在同一水平,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都需要继续努力。

为什么特斯拉唯独重视“电控技术”呢?

主要还是电动车起火事故频发,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涉及25个品牌车型,这些新能源车起火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池热管理系统失控。

电控系统的关键是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难点在于BMS系统。

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温度的准确测量和监控,电池组温度过高时的有效散热,低温条件下的快速加热,保证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分布。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可以在电池系统工作的时候起到快速散热的作用,从而避免电池过热而出现失控。

BMS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各个电池单元防止出现过充和过放,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防止电池组出现热失控。

可以很明确地说,BMS系统是电动车时代最重要的系统,保证了电动车的性能和安全,其地位和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一样重要,而且研发难度不低于发动机。

目前传统车企在电动车领域虽然还没有发力,但是在电动车的技术储备上却一点都没有落下脚步。

通用汽车就发布了生产新能源车的奥特能平台,并且搭载了wBMS系统,w就是无线的意思,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又一次进步。

简单来说,电池管理系统要想监测每个电池单元的温度,就必须连接每一块电池单元,这就造成了电池内部有很多线束。

大概有50%的电池起火,就是因为这些线束老化导致的短路,通用汽车发布的wBMS系统可以做到减少90%以上的线束。

不仅减轻了电池的重量,还缩小了电池的体积,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电动车发生自燃的概率。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造电动车容易吗?

如果说燃油车时代,我们被发动机和变速箱卡脖子,那么电动车时代,最有可能卡脖子的就是电控系统了。

现在这些传统车企还没有发力电动车,等到大众、宝马、奔驰、通用、丰田都进入电动车领域,我想那时电动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要想造电动车,其电控技术只能靠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设计研发出“稳定可靠”的电控技术。

除了电控系统,电驱总成也是难点

电驱系统决定了电动车的性能、经济性和耐久性,目前能够完全自研自产的车企很少,比亚迪是其中一个。

我想小米刚开始肯定是没有能力造电驱系统的,肯定还是依靠采购,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很火的极氪001是怎么做的?

这款车分别使用了“威睿电机”和“日电产电机”,均为永磁/同步电机。

日电产电机效率94.7%,威瑞电机为97.8%,峰值扭矩威睿为686N·m,日电产为768N·m。

日电产优势是扭矩大10%且油冷散热更好,电机退磁可能性更低。

威睿使用的是水冷,散热没有日电产好,在保证相同或者接近体积与重量下,扭矩低10%,但是转速和效率更高。

很多极氪001的车主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两个电机,但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威睿电机是国产的,日电产电机是日本进口的。

如果在未来的电动车领域,在关键技术上还要依赖进口的话,我想这并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局面。

目前来说在电驱动技术的发展上,比亚迪已经走在了特斯拉的前面,全新发布的e平台3.0,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八合一电驱总成。

我们之前看见别的车企宣传自己是三合一电机,而比亚迪直接实现了八合一,包含了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 、直流变换器、配电箱、整车控制器以及电池管理器。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实现轻量化和小型化,不仅可以让电动力总成占据更少的空间,给车厢或者悬挂系统腾出更多地方,还能实现更高效的动力传递。

这套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综合效率超过89%,能有效降低电力传递的损耗,带来更好的经济性。

小米汽车想要造出优质的电动车,电驱总成也很重要,如果只是通过采购的话,那么小米汽车和那些造车新势力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自动驾驶,或许是小米汽车无法越过的坎

小米汽车想要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我想自动驾驶是小米汽车迈不过去的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摆脱了硬件的束缚,可以实现纯视觉的自动驾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特斯拉这些年收集到的海量驾驶数据,可以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了与人类驾驶员一样的驾驶姿态,其反应能力还要超越人类驾驶员。

这是目前小米汽车无法做到的,主要有2点原因。

1、特斯拉自动技术起步早,有海量的数据储备,而小米汽车没有这些数据,也无法获得这些绝密的数据,只能依靠后期慢慢积累,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方面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小鹏、蔚来、华为、比亚迪、百度这些公司,小米汽车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这方面的人才。

如果说小米汽车想要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只能依靠自己了,前提靠堆硬件,后期靠算法,但是这样做就有了一个弊端,小米汽车就不会便宜。

因为无人驾驶技术需要激光雷达等昂贵的配件,小米汽车的终端售价就不会低于20万元左右,而特斯拉通过纯视觉无人驾驶技术,只需要廉价的摄像头即可。

这样特斯拉就可以在10万元左右的电动车上实现无人驾驶技术,那么小米汽车还有什么优势呢?

因此,小米汽车想要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目前来说是不成立的,至少现在的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能够在无人驾驶技术上超越特斯拉。

目前只有华为和百度有无人驾驶技术储备,比亚迪都欠缺了很多!

写在最后

我一直在思考,小米汽车到底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电动车企,是成为特斯拉这样靠硬核科技的车企,还是想要成为比亚迪这样实现自产自研的车企。

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一切都不得而知,如果想要靠组装就超越特斯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想要超过特斯拉,就不能重复走特斯拉的老路,不然只能永远跟在特斯拉的身后,只有走特斯拉没有走过的路,才有可能超越特斯拉。

或许只有依靠合作,集合比亚迪三电技术、华为的无人驾驶技术、奇瑞的造车技术,以及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能力。

造出一辆具有高性价比、高安全性、高智能化的电动车,才有可能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

网友都说小米汽车以后会超越特斯拉,在技术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小米汽车的话,那要超越特斯拉如同登月那么难。但就算是登月那么难,我们也能够登月。顶多只比美国人晚一点上去而已。小米造汽车未来有可能超越,特斯拉主要有下面三个主要因素:

1.我国人口基数高

未来电动车市场应用广阔,如果小米要参与来建造电动汽车的话,会有很广阔的市场的。尽管特斯拉已经在上海建厂了,但他们走的是高端路线,虽然利润会不错,但终究市场是有限的,况且特斯拉还出现了与用户之间的打官司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对于外来的特斯拉还是有想法的。如果有国产的本土品牌的话,从爱国热情出发,或许只要质量过得去就会支持国产货的。

2.中国的电池技术,世界上领先的

目前我们电动自行车运用的非常的广泛,老百姓也肯定会从电动自行车升级到电动汽车,因此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整个电池产业发展的也是非常好,在世界上规模应该是比较大的。因为我就是在中国最大的电池厂天能电池工作过的。我们的动力电池研发水平并不弱的。

3.我们从吉利汽车就可以看到小米未来发展的前景

杭州市吉利汽车的总部,如果以前我们说吉利汽车要超过奔驰,沃尔沃,或许很多人都会笑话,因为吉利汽车开始起步的时候是从修理摩托车开始的。

然而吉利汽车通过资本运作,又通过我们的国内市场淘到了第1桶金以后,不断的向外拓展,目前来说已经当上了好几个全球知名重要车企的大老板了。

小米汽车如果有资本运作,有很大的财团愿意支持的话,它的发展前景或许可以比肩吉利汽车,在汽车行业里面的风生水起的。作者为高级#经济师##策划# 。#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杭州头条#

网友都说小米汽车以后会超越特斯拉,在技术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火热,很多企业不管有没有造车背景,都纷纷投入巨资去造车,比如小米就宣布未来将投入1,000亿造车,而且雷军还将这视为他的二次创业。

对雷军和小米,他已经名声在外,小米短短11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全球前5的手机生产厂家,这是非常惊艳的一个成绩。

也正因为小米的巨大成功,所以很多人都铁定雷军在造车的时候,也会像小米手机那样成功,甚至有人预测小米最后有可能超越特斯拉。

但目前小米造车还在酿造阶段,还没有推出相关的车型,更没有量产,所以到底小米积累了多少技术,未来能不能超越特斯拉,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小米短期内想要超越特斯拉很难。

我不是造车的,对这个行业也并不是很了解,但对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都有试驾过。

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小米想要超越特斯拉很难。

可能对于一些专业的人士来说,大家开不同的车型上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操作、动力、悬架、制动等各方面都能够找出差别。

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根本就不懂车,我在试驾这些车型的时候,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的舒适性怎么样,外观设计怎么样,稳定性怎么样,动力怎么样,品牌影响力怎么样,就这些。

我相信大多数普通的消费者在去买车的时候也不会有过多的专业知识,大家更多看重的是能看到的或者能摸到的东西。

在有了直观的感受之后,大家会做一个综合对比,然后得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品牌。

我们不否认小米和雷军造车的决心,但我觉得小米在造车的路上可能不会像制造手机那么顺利。

当初小米手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其实他们有两个法宝,第1个就是性价比,第2个就是强大的营销。

当一个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被反复的推销又得到广大粉丝认可的时候,这种产品就会有很大的消费空间,毕竟手机价格并不是很昂贵,比如小米刚推出的时候,一部手机的价格也就几百块钱到一两千块钱之间,这个价格即便买错了也不会有太大的机会成本。

但是汽车跟手机可不是一个级别,汽车最少都需要几万块钱,多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绝对不会是因为你营销做得好就盲目地去购买,毕竟汽车使用年限非常长,有可能一部车就使用10年以上,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肯定会很慎重。

正因为价值昂贵,所以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肯定会多方面去对比不同的品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车型。

也许未来小米汽车量产了,它在性价比上面或许能够跑赢市场,甚至它的销量有可能超过特斯拉,但想要在整体上超越特斯拉,我认为10年之内都不可能,这里面主要基于几点考虑:

第一、技术的积累。

电动车看起来貌似很简单,只需要把各种零件购买过来拼装就可以了,比如特斯拉Model3目前有90%的零部件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在中国采购,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大家同样可以采购这些零部件,把它拼装起来。

但是大家看到的是拼装,别人看到的就是不同的地方,目前特斯拉有一些核心的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国产化,这种核心技术包括软件、电控系统、电机等等,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些核心技术并不是你投入巨大的资金,短期内就可以积累起来,毕竟这些技术你需要通过对车辆反反复复的试验,然后不断的修正之后才能够不断的完善。

在这点上目前国产很多品牌都没法跟特斯拉相比,因为特斯拉在全球已经售卖上百万辆新能源汽车,行驶的里程超过100亿公里,这能够让特斯拉技术得到验证和改善。

也正因为基于这种技术优势,其实未来特斯拉完全可以把汽车的销售价格降低下来,然后通过卖软件和技术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比如有机构就曾预测过,按照目前特斯拉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增长速度,10年之后特斯拉光是卖自动驾驶等一些软件,每年的营收就有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这种优势短期内很难有其他车企能够赶上。

第二、品牌影响力。

尽管大家对特斯拉不怀好感甚至反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当中,特斯拉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骂特斯拉,但是特斯拉销量仍然表现不错的底气。特别是对那些有钱人来说,大家在买车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简单地看性价比,很多人更看重的是品牌的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BMW在国内的销量一直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在品牌影响力上面,小米汽车短期内想要超越特斯拉,我认为有点难。

第三、国际化

发展到今天,特斯拉在全球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全球各地方的销量成绩都不错,所以特斯拉的国际化要比国内众多品牌高很多。

在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国际化,因为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全球发展的一个大趋势,目前很多国家都排除了淘汰燃油车的计划表,所以一个汽车品牌能否跑赢全球,关键要看它在全球的整体影响力。

在全球化方面,其实目前国内的汽车品牌跟特斯拉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就算国内的汽车技术达到了特斯拉的水平,甚至完全超过特斯拉了,但短期内想要获得国际消费者的认可,我认为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综合各种因素之后,我认为至少10年之内,小米都不可能超越特斯拉。

而且我相信小米从成立的那天开始,他从来就不想过要超越特斯拉,对小米来说,放平心态,安安心心地去做研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这才是是真正的出路。

冷月葬花魂Dy 分类:其它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