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的?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的?

朱元璋称帝后,他的兄弟姐妹皆已不在人世,因此只能对他们进行追封。

朱元璋生于安徽濠州,其祖上是江苏人,到了他父亲朱五四这一辈,为逃避饥荒,全家都迁徙濠州,在当地太平乡定居。

朱元璋兄妹一共六人,其中,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大哥朱重五,与朱元璋的父母一起,在1344年饿死在家中,死后,其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回了娘家。

在朱重五死后,家里仅剩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由于家里穷,小哥俩别说给父母长兄买棺材安葬,就连墓地都没着落,在哀求同村的地主刘德无果后,邻居刘继祖看不下去,将自家的一块地赠给朱家,才算是解决了安葬问题。

而朱重五的妻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回娘家几年后,由于战乱活不下去,几经辗转,大约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找到了已经是红巾军首领的朱元璋。

与王氏一同前来的,是朱重五的儿子和女儿,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子和侄女。

对于大嫂和侄子、侄女的到来,朱元璋十分高兴,因为战火,他以为自己早就没有亲人,如今看到大哥的血脉还活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朱元璋嘱托妻子马氏(马皇后),对侄子侄女好生抚养,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当时的马皇后与朱元璋结婚不久,长子朱标还未出生,因此,对这二人真的是视若己出。

这个侄女,在后来被封为福成公主,并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

而这个侄子,就是朱文正,朱文正在长大后,随同朱元璋东征西讨,尤其在洪都一战中,力克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如果没什么意外,朱文正在大明建立后,应该是一个亲王,但在洪都保卫战后,朱元璋有意磨炼他,就对他的封赏降低了标准,惹得朱文正心生不满,意欲投靠朱元璋的劲敌张士诚。

但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察觉,大怒之余,朱元璋原本想要杀了朱文正泄愤,还是马皇后前去求情,让朱元璋不要断了大哥朱重五的血脉,朱文正才得以保住性命。

之后,朱文正被软禁在安徽桐城,不久便郁郁而终。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追封大哥朱重五为南昌王,并将其改名为朱兴隆,朱重五早夭的长子,也就是朱文正的哥哥,被追封为山阳王。

至于朱文正,朱元璋并未对其追封,可能心中对他还是有怨气,不过,朱元璋念及情面,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

朱守谦原名朱铁柱,在其父朱文正被幽禁后,便被朱元璋接到宫中亲自教导,原指望他能和朱文正不一样,但在洪武九年,十五岁的他前往桂林就藩后,却恣意妄为,让当地官员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朱元璋很快就将其召回南京。

回到南京后,朱元璋训诫朱守谦,谁知他却作诗讥刺,诗中多有愤恨之言,惹得朱元璋大怒,直接将其废为庶人,并送回老家凤阳。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以为朱守谦在老家思过,会有所长进,又让其就藩云南,没想到朱守谦秉性不但没改,反而变本加厉,在云南更是狂妄,甚至还暗通异族,这次朱元璋没跟他废话,直接将其召回,一顿鞭打后,又送回老家幽禁起来。

朱文正和朱守谦这对父子俩,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皆是恣意妄为得很,按照朱元璋的脾气,若是换了旁人,恐怕几条命都不够丢的,但朱元璋自始至终没有杀他们两个,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念及这是大哥朱重五唯一的血脉,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仅仅是将他们囚禁起来而已。

朱守谦在洪武二十五年因病去世,在其死后,朱元璋再次因为念及亲情,将其子朱赞仪封为世子,在建文二年,朱赞仪袭爵,是第二代靖江王。

自此,靖江王一脉与大明的命运有了紧密联系,直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是在其父母死后,在家中与朱元璋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将父母埋葬之后,朱重六便远走异乡讨生活,大概在1344年前后亡故。

朱重六在异乡讨生活期间,也曾结婚生子,其子名为朱旺,不过很早就已夭折,因此,朱重六没有子嗣。

朱元璋称帝后,将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并追封其为盱眙王,列祀家庙,他的儿子朱旺,也被追封为昭信王。

至于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在史料中基本没有什么记载,具体他是什么时候死得都不清楚,但在朱元璋的父母死时,家中仅剩朱元璋和他二哥,并没有三哥朱重七的出现,所以大致可以断定,朱重七应该早就亡故,至少早于其父母死亡的时间。

朱重七后来被追封为临淮王,并改名为朱兴祖。

说完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再来说说朱元璋的两个姐姐。

朱元璋有两个姐姐,这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都称其二姐朱佛女为大姐,仿佛他的大姐不存在一般。

关于这一点,在野史中记载为,朱元璋在红巾军时期,曾经有一次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逃到了大姐家家中寻求躲避,但其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怕受牵连,拒绝了朱元璋,因为这件事,让朱元璋一直怀恨在心。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能知道的是,在朱元璋登基后,其大姐和大姐夫早已亡故,并没有留下子嗣,并且朱元璋在追封其他兄弟姐妹时,绝口不提追封自己大姐的事情。

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二姐家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时,发现自己姨夫姨母的坟墓已经破败不堪,在他的哀求下,朱元璋碍于情面,才勉强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大姐夫为驸马都尉。

但对于自己的二姐,朱元璋的态度就大不一样。

二姐原名已经无从考证,朱佛女这个名字,还是朱元璋登基后为她改的,在朱元璋的兄弟姐妹中,应该是朱佛女对朱元璋最好了。

朱佛女生于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在其十几岁时,就嫁给了邻村人李贞,当时李贞的家境尚可,因此,在朱元璋小时候,朱佛女就经常接济娘家。

因此,朱元璋对二姐夫妇二人的感情极深,但朱佛女在生下儿子李文忠后,不久便因病而死,留下了丈夫李贞带着幼子颠沛流离。

后来,李贞听说小舅子朱元璋成了红巾军的首领,并在滁州驻扎,于是多方周转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在见到李贞后,才知道二姐已经病故许久,与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抱头痛哭。

李贞在投奔朱元璋后,得到了厚待,洪武元年,朱元璋追封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封李贞为恩亲侯。之后,朱元璋觉得封二姐为公主还不够,又在洪武三年,追封她为曹国长公主,而李贞也水涨船高,从恩亲候一跃成为曹国公。

在朱元璋的同辈亲人中,李贞是唯一健在的一位,加上其妻子朱佛女、其子李文忠的关系,李贞这个外戚当得不可谓不风光,但偏偏李贞,丝毫没有外戚的样子。

老实,有自知之明,是李贞最大的特点。

朱元璋经常召见李贞,两人共同回忆往日的艰难岁月,李贞则常常感恩当年自己的老丈人,也就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将女儿嫁给他,又时常回忆朱元璋的二姐是如何的操持家务。

这让朱元璋对李贞感情越来越深,时不时地就赐给他绫罗绸缎以及名贵物品,但都被李贞一一拒绝,后来,朱元璋为了能每天看到李贞,便在皇城西边,赐给李贞一所宅邸,命皇太子朱标以及其他儿子,对李贞勤加探望,还特许他不上朝,并且可以穿五爪金龙的龙袍。

对于朱元璋的恩宠,李贞常常对儿子李文忠说“恩义深重,言莫能报”,并且,对于自己的衣食住行,李贞向来是要求简朴为主,从不奢侈铺张,并且常常告诫家人,不要忘了根本。

以身作则的李贞,深得朱元璋之心,可以说,李贞是朱元璋外戚中,最让他敬重的一个。

在李贞晚年时,因病不能说话,朱元璋听闻后,亲自前往李贞的府上看望,拉着李贞的手问还认识他吗?李贞口不能言,看着朱元璋直流眼泪,朱元璋见此也是泪流不止。

洪武十一年,李贞病逝,享年76岁,在他死后,朱元璋十分悲痛,停朝三日,并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号“恭献”。

从朱元璋对他两个姐姐不同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到,对朱元璋好的人,他知恩图报,而得罪过他的人,他也能记恨许久,哪怕是自己的亲姐姐。

李贞死后,留给朱元璋的,就剩下外甥李文忠一人了。

李文忠投奔舅舅朱元璋时,刚刚十四岁,在见到朱元璋时,李文忠想起病逝的母亲,扑倒朱元璋怀里大哭,让朱元璋一时间也是泪水连连,对这个孩子就越发的疼惜起来。

在朱元璋身边学文习武几年后,十九岁的李文忠开始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并在期间立下不少功劳,洪武二年,李文忠跟随徐达、常遇春攻克元大都归来后,被封为曹国公。

但李文忠的结局,却有些让人叹惜,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接连诛杀多位开国功勋,李文忠见此不忍,担心滥杀影响国运,于是便冒死接连上了三道劝谏的奏疏,结果,朱元璋看完后大怒,将李文忠打入大牢,准备处死。

得知消息的马皇后,质问朱元璋是否要将自己的亲人杀光才行?最终,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没有诛杀李文忠,但还是将其官职削去,只保留爵位,幽禁在家。

洪武十六年,李文忠病重,淮安侯华忠负责医治,但不久李文忠便病逝,享年46岁。其爵位被儿子李景隆继承。

综上所述,在朱元璋登基时,他的兄弟姐妹全都已经去世,活着的同辈,也仅剩二姐夫李贞一人,因此,朱元璋对李贞极为优待,而对于已经去世的兄弟姐妹,也只能用追封来表达他的思念之情了。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的?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

三哥叫朱重七,很早就夭折了,没有子女。

二哥叫朱重六,生前育有一子,叫朱旺,但也很早就夭折了。所以二哥也无嗣。

朱重六的具体卒年不详,只知道是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以后。

对于两位早亡的哥哥,朱元璋称帝后,都进行了追封。

三哥朱重七追封临淮王,改名为朱兴祖。

二哥朱重六追封盱眙王,改名为朱兴盛。

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五(也有说法,大哥叫朱重四),饿死于1344年。同在这一年去世的还有朱元璋的父母。

据史书记载,父母兄皆亡后,朱元璋与二哥朱重六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连给父母大哥下葬的墓地都没有。幸亏当时一个叫刘继祖的地主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这才得以将亲人用破衣简单包裹,草草下葬。

朱元璋称帝时,刘继祖已去世。但这个恩情他一直记得。为报答当年的赠地之恩,朱元璋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爵位荫及子孙。刘家子孙与明朝相始相终。

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有恩于之人,是知恩图报的。

朱重五死前,育有一子一女,由其妻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嫂王氏抚养。后来,王氏和两个孩子于乱世之中,都顽强活了下来。并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前后,找到了已成为红巾军头领的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儿子,除了马皇后,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看到大嫂、侄子、侄女们还活着,自然是很高兴。所以便委托马皇后倾力抚养侄子和侄女,视两人为亲生子女。

这其中的位大侄子就是朱文正。大侄女就是后来的福成公主。

明朝建立后,福成公主以皇女身份下嫁给福建行省参政王克恭,晚年情况不详。

朱文正原本很受重用,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但洪都之战后,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便被软禁了起来。

软禁朱文正后,朱元璋起初想将其处死。但被马皇后阻拦。马皇后说,咱大哥就这么一个儿子,你也就这么一个侄子,你能忍心杀他?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劝阻,便没杀朱文正。

不过朱文正性情刚强,被软禁不久后,心里憋屈,还是抑郁而终了。

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对自己的亲人还是挺厚道的。朱文正自己作死,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牵连其家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哥,朱文正的父亲朱重五被追封为南昌王,改名为朱兴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

靖江王虽然只是郡王(明朝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亲王),但一直享受亲王待遇。这在明朝是独一份的另类存在。

不过朱守谦与其父朱文正一样,也是个作死小能手。受封靖江王后,他多次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

起初,朱元璋不与他计较,装作不知道。但朱守谦得寸进尺,作诗讥刺,引古牵今,把事情闹得很严重。朱元璋忍无可忍,便将其禁锢于凤阳。

长兄朱重五一门两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哀叹道:大哥不孝顺父母,没想到儿孙也是如此。

“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绝嗣,便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并安排他拜访晋王、燕王、周王等十三藩王,让他跟自己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情。

好在朱赞仪是个识大体的孩子,没有作死。

最终,靖江王一脉与明朝相始终。直到明朝亡后,靖江王世系还延续了十几年。

朱元璋的二姐叫朱佛女(原名不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二姐改名朱佛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病去世。

朱佛女比朱元璋大十岁,早年嫁人,夫家是泗州盱眙人,叫李贞。

在朱元璋还幼时,家里穷,没饭吃,只有李贞家里有富余,还能吃得饱饭,因此朱元璋便没少受到李贞和二姐的接济。

前面说了,朱元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朱元璋称帝后,他对二姐和二姐夫李贞,便格外得感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第一时间便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封李贞为侯爵。后来,朱元璋觉得让二姐夫当侯爵,委屈了,便又加封公爵。

李贞死后,朱元璋还特意追封了他为郡王。

李贞是老实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是因为早年对朱元璋接济之恩,故而才受到如此恩宠。本着无功不受禄的理性认识,因而他平时便表现得极为谦逊。

朱元璋赐给他绫罗绸缎,他一般不穿,平时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衣服穿破了一定要缝补好再穿,绝不浪费。吃饭也是只求适口即可,不求奢侈。此外,他还经常向晚辈传授当年有多苦,现在富贵了,绝不能忘本的理念。

由于李贞的以身作则,所以朱元璋就对他就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还特准他穿五爪金龙袍,在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享受参拜不名待遇。

后来,李贞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朱元璋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让皇太子朱标以及留京的皇子经常去拜访。

洪武十年(1378年),李贞病重,朱元璋听说后,立即赶到李贞家里慰问,并安排御医。但还是没救过来。

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皆王爵”。

朱佛女和李贞育有一子,叫李文忠。是朱元璋唯一的外甥。

1351年,母亲去世后,李文忠便跟着父亲李贞四处流浪,差点饿死。直到找到舅舅,才在乱世中活了下来。

据说,朱元璋见到李贞和李文忠时,三人哭的稀里哗啦。朱元璋为了感谢二姐和二姐夫早年的照顾,便把李文忠交给马皇后,视为亲生儿子抚养。

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马皇后非常疼爱。而且由于他们都比朱标年长很多(朱文正大朱标19岁,李文忠大朱标16岁),所以朱标对堂哥和表哥,也是极其尊重,以兄长视之。

明朝建立之初,李文忠未获封爵。

洪武二年(1369年),他随徐达、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后,才获封曹国公。(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候的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当时掌管都督府的李文忠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深感不安,就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其不要滥杀无辜。

对此,朱元璋很恼火,就扬言要杀他,马皇后听说后,赶紧跑去找朱元璋哭诉,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早已经死没人了,只剩下文忠一个至亲。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怎能如此狠心!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深感惭愧,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便赦免了李文忠死罪。

但为了震慑群臣,朱元璋后来还是削去了李文忠官职(爵位仍保留),把他幽闭在家。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

次年,李文忠也病重。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但没想到,李文忠还是稀里糊涂死了。

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迷。朱元璋怀疑是华中暗中下毒,便降了华中一级爵位,又把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都杀了。

有不少人怀疑,说李文忠之死,这就是朱元璋授意的。真相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假设李文忠真是朱元璋害死的,那朱文正即便不作死,估计也不会善终。毕竟,他是长房长孙,而且还能争善战,对朱标有一定威胁。

朱元璋对有威胁之人,一向是用归用,赏归赏,但起杀心时,也是绝不手软。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而李文忠的爵位,朱元璋则传给了他儿子,明朝著名纨绔子弟李景隆。

朱元璋的大姐,生卒年不详,由于出嫁早,且与娘家无来往,不像朱元璋二姐经常对娘家人有所照顾。所以朱元璋对大姐的印象不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长期绝口不提大姐,以二姐朱佛女为长姐,仿佛大姐在世间就不存在似的。(据野史的记载,朱元璋早年被元兵追杀时,曾逃至大姐家寻求庇护。大姐夫和大姐因为怕受连累,就没接纳他,朱元璋因此怀恨在心)

直至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回老家祭奠母亲,听说自己大姨还埋在乱葬岗,便上书报告,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大姐夫为驸马。

另外,朱元璋还有四个从兄弟(有的地方统称堂兄弟),不过很早都死了。

明朝建立后,四人分别被追封为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蒙城王。他们早年夭折的六个儿子(朱元璋的从侄),分别追封为高沙王、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和英山王。

不过,虽然男孩都死了,但四位从兄之一的蒙城王(有说叫朱重五,也有说叫朱重四,经常与朱元璋大哥的名字混淆),却有女儿还活着,这就是后来朱元璋册封的庆阳公主。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福成公主时,也一并册封了这位从侄女为公主。并将其下嫁给淮安卫指挥使黄琛。

按礼法,庆阳公主只是朱元璋从兄弟的女儿而已。福成公主虽然关系亲近一点,但也只是皇帝的侄女。她们应该封郡主才合理。否则于礼制不符。

所以洪武四年(1371年)时,礼部官员就把这个事奏呈给了朱元璋,说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应改封郡主,两位驸马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是驸马。

朱元璋碍于礼法,又顾念兄弟手足之情,说他全家都死光了,实在不忍心降夺侄女们的公主封号,便把礼部的奏呈驳回,做了一个折中处理。

即,把两个侄女的俸禄降一级,与郡主相同待遇,但封号不变,地位不变。

这么做,既给侄女们留了面子,也能维护朝廷礼法。

然而,朱元璋死后,新继位的朱允炆在文官的影响下,竟然还是把自己两个堂姑的级别给降成了郡主。其中,庆阳公主被改封为庆成郡主。

两个名义上的公主而已,既不掌兵,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甚至连公主俸禄都不领。就让人家享受公主名号,能咋滴?

可朱允炆却偏不这么想,偏要剥夺。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死心眼指数”和“熊孩子指数”,不是一般的高。他能折腾出靖难之役,绝不是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靖难之役期间,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公主封号的庆成郡主还跑到前线找朱棣理论,指责朱棣不应该造反。让朱棣对这个堂姐非常头疼。

永乐二年(1404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下旨,为其辍朝一日,并命有司治葬。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也都派人祭奠。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位堂姐还是比较尊重的。

综上。朱元璋称帝时,他已经没有兄弟姐妹在世了。唯一在世平辈的亲戚,是他的二姐夫李贞。

李贞最后善终。

对待已故的兄弟姐妹和从兄弟,朱元璋的政策是一律追封郡王,封长公主。

Sharon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