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刘长佑是晚清湘军名将,连曾国藩提到他都自叹不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法国入侵时,积极练兵备战,而他曾经提出先发制人讨伐日本的计划,则因为慈禧太后的保守和目光短浅被迫放弃。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此时正值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时期,英法等国对摇摇欲坠的大清虎视眈眈,多次发起侵略战争,法国更是以越南为跳板,企图借此入侵。

法国的这个图谋,被湘军名将刘长佑敏锐地觉察到,为粉碎法国的侵略计划,刘长佑不仅主张援越抗法,还创立水师,练兵备边,使法国侵略者的图谋并未得逞。

不仅如此,在当时,刘长佑还曾提出一项主动远征讨伐日本的计划,以日本侵占琉球,违反国际公约法为契机,趁日本当时羽翼未丰,并未完全崛起时,先发制人。

在刘长佑的计划中,大清将分四步,对日本进行围剿,这其中,不仅有利用国际舆论来压制日本,还有出兵朝鲜来进行围点打援,更有直接出兵长崎本土,给日本造成致命一击的大胆计划。

如果刘长佑的策略在当时能够得以实施的话,即便是没能取得预期效果,但也能给日本造成重创,最起码也能减缓日本快速发展的趋势,不过,这项计划最终还是没能得以实行。

否决这个惊世奇谋的,是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慈禧太后看来,当时的日本完全不值一提,大清乃是天朝上邦,日本只不过是蕞尔小国,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等人认为,刘长佑对日本可能造成的威胁,有夸大成分,因此,慈禧太后想都没想,直接否决了刘长佑的提议。

但正是这个曾经被慈禧不放在眼里的日本,在短短十余年后,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让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遭受重创,而此时的刘长佑,已经去世多年,即便是慈禧太后有心抗击,也没有像他这样富有前瞻性的名将了。

刘长佑有个外号,叫做“黑大人”,据说他生下来时,肤色栗中带棕,棕中有黑,因此才得了“黑大人”的外号。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刘长佑生于湖南省新宁县金城村,在当时,新宁只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地方,直到湘军的不断崛起,这里才为外界所知。

作为湘军楚勇的诞生地之一,新宁县在当时可谓是民风彪悍,当地百姓操练拳脚之风盛行,童年时期的刘长佑也是如此,在孩提时代就颇懂拳脚,从小就极富尚武精神的他,也为日后带领湘军崛起奠定了基础。

刘长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雅量过人,十二岁那年的某天晚上,他听到自家二楼有响动,等他蹑手蹑脚地上去后,发现一个小偷正准备翻窗户逃走,在制服小偷后却发现,这个小偷原来是邻村的孩子,于是,刘长佑并未过多为难他,不仅将他放走,还给了他一些银两,嘱咐他好好做工。

要知道,当时刘长佑只不过十二岁,但从他对待小偷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他是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这个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道光十三年,十八岁的刘长佑参加了第一次考试,不过并未上榜,之后,他发奋苦读,又数次应考,但均落第,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刘长佑才以拔贡的形式过关,这一年,他已然三十一岁。

不过,他起初在仕途上,并未有太大成就,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晚清时期此起彼伏的起义给他的机会。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很快,太平军势如破竹,在次年进军湖南,素有镇压叛军经验的湖南官员江忠源成为了朝廷指定的平叛将领,而作为江忠源的同乡,刘长佑也1852年,开始跟随江忠源镇压太平军。

在此之后,刘长佑在镇压太平军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在江忠源战死后,刘长佑并未气馁,不仅在湖南当地对太平军和天地会多方打击,更是奉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命,远赴广西救援陷入苦战的曾国藩,并在广西当地,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击溃,刘长佑也因此升任广西巡抚。

一路平叛一路立功,刘长佑在这期间,将他用兵如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广西救援曾国藩时所采用的战略和战术,让曾国藩都对他赞叹不已。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随着战功的累积,刘长佑也逐渐被朝廷重视,同治三年,屡建奇功的刘长佑受到同治帝的召见,这皇帝召见本身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般人都会借此机会,在去到京城后,拜会京城的权贵,拉拉关系走走人情,这样好为自己往后的仕途铺路。

但刘长佑却十分耿直,对于这种攀附权贵的恶习深以为耻,因此,在前往京城时,刘长佑什么都没准备,就两袖清风的前去觐见同治帝。

到了京城后,就有熟识的大臣劝他,应该先去拜会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并要准备厚礼,但刘长佑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见皇上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人,等等再说。

“从莅官来,未瞻天颜,不敢先拜客也”---刘长佑

这句话让恭亲王奕䜣对刘长佑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不过在日后,他没少给刘长佑使绊子,包括刘长佑在同治六年被革职,都是恭亲王奕䜣等人暗中操作的。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治十年,刘长佑再度被启用,并在此之后,担任广东、广西巡抚以及云贵总督长达八年之久,在地方上,做出了不少政绩,也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而那个攻打日本的惊天奇谋,就是刘长佑在此期间向朝廷提出来的,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刚刚经历过“明治维新” 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而其悍然侵占琉球,正是日本向海外扩展的第一步,刘长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主动向朝廷上疏,奏请出兵日本。

公元1868年前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还在社会、军事等方面学习并效仿西方,因当时日本政府定年号为“明治”,因此史称“明治维新”。

通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走上了向海外入侵的道路,而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于琉球国的渔民与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更让日本找到了借口,宣称琉球国渔民乃是日本管属之民,公然发动侵台战争。

对于日本的举动,清政府并非没有反应,先是与日本交涉,又派遣大臣沈葆桢赴台布置防务,但最终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清政府放弃了对琉球所拥有的宗主权,借助这个机会,日本在1875年更是强迫琉球国断绝与清政府的宗藩关系,并在1879年,悍然出兵攻占琉球,废掉了琉球国王。

此时的刘长佑,正在云贵担任总督,虽说身在边疆,但他对于国际形势却十分关心,而日本对于琉球的举动,刘长佑也十分清楚,熟悉国际形势的他,敏锐的觉察到,日本的图谋远不止此。

在他看来,侵占琉球只是日本的一个试探,目的就是试探清政府的反应以及英法等国会如何站队,如果清政府反应激烈,并且英法等国两不相帮的话,那日本就会暂时蛰伏,等到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但清政府处理此事的态度和英法等国的反应,让日本的侵略野心得到了加强,如此软弱的清政府,正是日本想要的。

鉴于此,刘长佑就认为,如果此时不对日本进行打击的话,那么等日后日本进一步强大,就会更难对付,甚至还会成为大患。

于是,刘长佑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写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疏,将自己的对于日本的担忧,以及如何应对详细的写在了奏疏中。

除了表述担忧以及痛陈利害外,刘长佑还结合当前兵力现状,详细的制定了进攻日本的计划,内容详尽到几乎称得上量身定做的说明书一般。

按照他的设想,先是由清政府出面,将日本侵占琉球的行为在国际上公开声讨,强调琉球是清政府的宗藩国,以此造成舆论,从而让日本处在不占道义的局面。

与此同时,向西方等国发布公告,断绝与日本的通商,以此减缓日本的经济发展。

其次,派遣领兵能力强的将领,从松花江出兵,奔赴库页岛(今属俄罗斯),这样就能在日本北部形成威慑,必要时还能直接从北海道出兵日本。

然后,在朝鲜布置一支大清的兵力,不仅能防止日本攻占朝鲜,还能支援进入日本本土作战的部队。

最后,也是最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征调能征之兵,善战之将,组建水师,从宁波出发,在日本长崎登陆,直接在日本境内开战。

这样一来,日本即便是抵抗,也会因为多线作战而导致顾此失彼,而大清却会在能征善战的将士奋战下,取得胜利,甚至灭亡日本。

同时,刘长佑还提出,如果日本有小股部队流窜到沿海侵扰边境,也无需担忧,因为东南沿海在当时练军已久,且经验丰富,完全能应付过来。

可以说,刘长佑的这个计划,不仅详尽,而且实用,并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如果当时清政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实施的话,即便是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但也会打击日本的气焰,那么历史也会因此改变,至少,不会被列强欺辱如此之惨。

但可惜的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拒绝了这份提议,也让清政府失去了一次重创日本的绝佳机会。

拒绝这份提议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在客观上,清政府远征日本有心无力外,更多的是,慈禧太后等人的固步自封。

其一,晚清时期,由于各地不断爆发起义,导致清政府一直是疲于应付,虽说湘军在当时十分神勇,镇压叛军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对于清廷来说,对湘军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湘军的战斗力,但恨的是,湘军不是清廷的嫡系部队,在忠诚度上,就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湘军派系很多,并不仅仅只有如曾国藩、刘长佑等人,还有别人,如此多的派系,让谁去不让谁去?

即便是去了,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如这些远征的部队有异心怎么办?要知道在晚清时,清政府对这个问题向来就十分敏感,经常会进行分化,因此,也就不会放任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脱离本土作战,实在是怕啊!

其二,就是后勤,打仗要什么?要银子,而且是大量的银子,但在当时,由于不断镇压起义, 朝廷的财政本身就十分吃紧,再加上慈禧太后又十分奢侈,想方设法地进行挥霍,就更没有能支持起远征的军费了。

没有银子,还怎么打仗?总不能为了打仗,让慈禧太后受罪吧,那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

其三,对于日本的不重视,也是原因之一,在清政府看来,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虽说侵占了琉球但那是给英法等国面子,占了就占了。

大清可是天朝上国,不计较少那么点贫瘠之地,那日本即便是再怎么发展,又如何能与大清相提并论呢?

至于刘长佑所说的日本所能造成的威胁,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完全是夸大其词,甚至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言论。

因此,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之下,刘长佑的这份奏疏犹如石沉大海,没被任何人重视,更没有被采纳,也就被说实行了。

而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894年,这个被清政府轻视的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并将清政府用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不得不屈服在日本的武力之下,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自此,中华民族迎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就是为自己的无知和自大所付出的代价,而此时的刘长佑,已经去世七年之久。

小结:

作为湘军名将,刘长佑的名气显然没有曾国藩等人大,但实际上,不管是他的用兵之道,还是他的为人,都在当时为人所赞叹,尤其是他对于国际形势的敏锐,可以说极具前瞻性,但他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却因为诸多因素没有被采纳,实属遗憾,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日暮西山,腐朽的统治阶层很难会对这个大胆的建议心动,割地赔款能解决的事,干嘛要如此大费周章?所以,刘长佑的奏疏,也只能石沉大海了。

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刘长佑提出灭亡日本的完整计划,如果当时能够顺利实施的话,中国的领土可能更大,世界上也可能少了一个国家。

湖南人杰地灵出人才,而刘长佑就是其中一个,但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位人物的存在。刘长佑是清朝时期湘军的著名将领,就连大名鼎鼎的曾国藩都对刘长佑赞赏有加,公开表示自愧不如,虽然有自谦的成分,但这位刘长佑真不能小瞧了。

嘉庆23年(1818年),刘长佑出生在湖南新宁,在他31岁时被选拔为“拔贡”,就是各地选拔优秀学子进入京城学习,毕业后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

从刘长佑的年龄就可以知道,他并非读书的料,从小对兵书感兴趣。清朝晚期各地起义不断,也给刘长佑创造出人头地(展示才华)的机会。

太平军兴起后,刘长佑就跟着同乡好友江中源为朝廷效力,在咸丰二年,刘长佑跟随江中源到广西镇压太平军以及天地会等反清势力。

从此之后,刘长佑就与镇压各种起义纠缠在一起,随着势力的不断增大,相继在全国多个省份与太平军作战,也参与了围剿徐达开的战斗,由于在战场上指挥有方,根据战功被不断提拔。

咸丰11年,刘长佑已经被提拔为广西巡抚,可以说是封疆大吏。此后,刘长佑仍然被清廷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要职。

刘长佑对清廷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平定叛乱上,被称为湘军著名将领是有原因的,刘长佑在用兵上有独特的理解和方法,用兵谋略很深,经常能够出奇兵妙招,就连曾国藩都对刘长佑的用兵手段佩服不已、自愧不如。

曾国藩曾说“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足见刘长佑在军事上的造诣程度。

在乱世之中朝廷尤其需要像刘长佑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但刘长佑并不因此而生出骄横之心,也没有像某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专权,刘长佑始终保持着谦和爱民的行为操守,算得上是当时难得的好官,后来也是因为刘长佑不懂得官场之道逐渐被疏远。

在清朝晚期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没几个,而刘长佑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有独到犀利的眼光。

日本作为清朝的邻国,悄然开始明治维新,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就强大起来,这引起了刘长佑的警惕。在清廷,刘长佑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时刻关注着法国和日本的形势变化。

公元1879年,这一年是清朝的光绪5年,是日本的明治12年,日渐强大的日本再也掩饰不住扩张的野心,而目标就是腐朽落后的清朝。日本出兵琉球王国野蛮武力占领,琉球是清朝的附属国,这无疑是向清朝宣战。

日本的狼子野心已经暴露无遗,此时的刘长佑正式向清廷上书一份奏折,主要内容是趁日本还没有完全强大起来之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方法就是主动对日本开战,一次性消灭日本。

刘长佑并不是心血来潮随口一说,在他《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章中,详细分析如果默许日本吞并琉球,将来日本将会染指朝鲜、台湾甚至是东北地区。

所以刘长佑提出他认为唯一出路,主动出击消灭日本,即使是举国之力也要做,否则将是后患无穷。

在奏章中,刘长佑提出的出兵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广泛营造舆论声势,向世界各国揭露日本强行占领琉球的事实,与以欧美为主要成员的国家形成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以此来减缓日本发展的进度。

在利用世界舆论这点上,刘长佑的眼光是超过李鸿章的。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到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青年行刺李鸿章,而李鸿章就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件事来营造国际舆论,没有借此争取到有利的谈判筹码。

第二步:从朝廷中选拔精兵强将,从东北出兵,沿着松花江出海,兵锋直指库页岛,从日本北部的北海道地区对其形成打击。

第三步:在朝鲜的南部地区驻扎大清军队,主要目的是从西边遏制日本,在关键时刻或者抓住必要时机进入日本。

第四步:派大清水师从宁波出发,从日本的南边进攻长崎,这是灭亡日本计划的致命一击,将在日本进行登陆作战。

按照刘长佑的计划,大清的军队将会对日本形成三面合围的局面,最终实现终极目标。

刘长佑提出的计划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并且给出具体的方案,但是慈禧并没有同意这个方案。

清廷(慈禧)为何没有同意刘长佑的方案呢?

一是清朝根本就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仍然自诩为天朝上邦,而日本在清廷眼中就是蕞尔小国,对于疆域辽阔、物产丰富的清朝来说不值一提。

相反,清廷认为刘长佑的奏折内容有夸大日本实力的成分。让清廷惊讶的事情就是他们所忽略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短短十余年时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占琉球只是扩张的信号,是对泱泱大国的试探。

在刘长佑上书的第二年,他就因病回到家乡,但是刘长佑始终关注边疆的防务,听说清廷打赢中法战争却仍然签订不平等条约,刘长佑气愤到吐血。

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刘长佑已经去世七年之久,而此时的慈禧应该后悔没有警惕日本的崛起。

二是清廷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极力主张收复新疆,在经过一番争执后,左宗棠率军消灭阿古柏势力,直到光绪3年年底,收复新疆彻底胜利。

在清朝晚期,由于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连年都处于平定叛乱过程中,朝廷的财政收入锐减,同时还要支付巨额的军费开支,再加上白白送出去的银两,清朝的财政已经无力支撑更远的目标。

三是清廷认为海军的后续支援能力有限。清朝在建设近代化海军过程中率先建成的是福建水师,这也是当时清朝最厉害的海军,这是让清廷感到骄傲的舰队。

清廷是相信舰队战斗力的,但是毕竟是远隔大洋的登陆作战,在登陆成功后仍然需要大量的后续支援,这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只能是功亏一篑。

让清廷引以为傲的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开始不到半小时时间里,11艘战舰和19艘运输船就全部被击沉,殉国的水师官兵有760人。

光绪13年(1887年),刘长佑在家乡去世,享年69岁。刘长佑提出的灭亡日本计划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但是对于晚期的清朝来说颇有难度,已经腐烂的清朝已经不能支撑这样一个远见卓识的计划。

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刘长佑敏锐地观察到了日本人的野心,所以建议朝廷先发制人,实施他提出的一个灭亡日本的计划,如果当时执行的话,那可真是惊天动地了。

那么,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是什么,最后实施了吗?

在说刘长佑的灭亡日本计划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他这个人。

刘长佑是湖南新宁县人,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1849年31岁的时候才以拔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只能说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在国子监混了几年,也没混出个人样,但随着太平军起义的爆发,刘长佑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离开国子监加入湘军。

后来,刘长佑南征北战,展示出了非常高的军事才华,还曾救过曾国藩,因此成为湘军中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官职也一路升迁,到太平军起义被平定的时候,已经是广西巡抚了。

后来,刘长佑因为平定了天地会和鲁西北农民起义,他的仕途也越来越顺畅,先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从1871年开始,刘长佑开始在广东、广西和云贵等地任职,时间长达八年。

这期间,刘长佑见越南被法国占领,并有侵犯清朝边境的野心,感到非常担忧,也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

比如说,当时法军准备进攻越南北圻,引起了刘长佑的重视,他便派遣军队以剿灭土匪的名义(当时越南土匪时常越境骚扰)驻扎到北圻,防止法国进攻,从而达到了御敌人于国门之外的目的。

后来法军多次入侵北圻未果,便要求清军从越南撤退,朝廷迫于压力本想同意,但刘长佑上书提出,如果继续驻军在越南,可以起到“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的作用,但如果撤军返回,一旦让法军占领了北圻,清军边境就暴露无遗了。

最终,朝廷同意了刘长佑的意见,他又趁机提出,要想彻底消除隐患,就必须先发制人打击法军,并提出了具体计划,由滇、粤派三路大军深入越南,一举击败法军。

但是,清廷当时不愿意得罪法国,所以没有同意刘长佑的方案。

刘长佑仍不死心,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策略,既然朝廷不愿意派兵入越南,那么对内积极备战,对外则大力支持刘永福在越南抗法,并给予越南物资援助,必要的时候再出兵也是可以的。

刘永福本是清朝农民起义军首领,后来被冯子材击败,逃到越南投靠阮朝,他率领的黑旗军战斗力十分彪悍,是越南十分依赖的一直军队。

不过,刘永福虽然投靠了越南,但他心还在中国,是一位爱国人士,也非常支持清朝帮助越南抗击法军,并且他本人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同法军作战,因此刘长佑才才提出让朝廷支持他在越南的活动,其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

但是,刘长佑的计划还是没能被朝廷采纳,这就导致仅仅一年多之后,法国因为在越南逐渐站稳脚跟,所以很快就开始大举进攻北圻,这个时候朝廷才开始着急,于是派遣大军进入越南作战,中越战争爆发,但清朝其实已经十分被动了。

而就在中法战争爆发之时,刘长佑因为生了重病而开缺,返回家乡湖南休养去了。

刘长佑虽然生病了,但他也没闲着,而是主动请缨上阵杀敌,但被朝廷拒绝,刘长佑为此感到十分惋惜,心情一直都不太好。

从刘长佑对越南的策略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是具有很好的战略头脑的,如果朝廷采纳采纳他的意见,中法战争的开战局势或许将大不一样。

但历史没有如果,刘长佑也没有因为朝廷不采纳他的意见而不再为国效力,就在他回乡后不久,他又提出了灭亡日本计划,这是一个怎样的计划呢?

刘长佑高瞻远瞩,提出灭亡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他认为: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后劲不足,且国内资源匮乏,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必将对外扩张,攻占琉球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但这只是个开始。

刘长佑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认为日本侵略成性,历史上多次入侵朝鲜,甚至有入侵中国的野心,这种野心到现在依然存在。

以当今局势来看,日本攻占琉球之后,下一个目标必将又是朝鲜,一旦朝鲜落入日本人之手,那下一个目标就只有中国了,所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

既然日本有入侵中国的野心,那为何不在他羽翼未丰的时候先发制人,出兵将其消灭呢?

在奏折中,刘长佑还阐述了清朝的优势,他认为从同治时期开始,清朝就开始兴办洋务了,工业水平得到了很大发展,还设立水师加强海防,建造炮台制造枪炮,军事能力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举一国之力与日本开战,消灭日本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不仅如此,刘长佑还提出了具体的军事部署,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东三省的兵从松花江而出,进驻库页岛,成为攻占日本本土的第一路大军;

第二,让一支军队进驻朝鲜,攻打日本西面,这是第二路大军;

第三,选择一支精锐水军由一员大将率领,从宁波和定海出发攻打日本南面的长崎,这是第三路大军;

刘长佑认为,三路大军同时攻打日本,日本必将难以招架,只有等死的份。

刘长佑担心朝廷不同意,于是又提出,如果觉得不保险,还可以在东南沿海设立一支军队作为后备力量,并派人到琉球岛带领琉球人反抗日军,这样日本就是不灭亡,也必将元气大伤,不敢在觊觎朝鲜乃至中国了。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或虑来扰海滨,则东南沿海久设练军,亦自有防御之具。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

在刘长佑奏折的最后,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越南可以被列强蚕食,那为什么朝鲜,暹罗和缅甸不可以呢?我们必须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啊!

从战略上来看,刘长佑是难有的明白人,他的计划也堪称惊奇,但可惜慈禧太后最后没有同意他的方案。

那么,慈禧太后为何不同意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呢?他的计划具备可行性吗?

慈禧太后不同意刘长佑灭亡的计划,并不是因为她担心清朝打不过日本,恰恰相反,她觉得那时候清朝十分强大,日本只不过是个弱小的岛国罢了。

而慈禧太后之所以觉得清朝强大,是因为在此之前,左宗棠收复新疆,并通过谈判迫使沙俄帝国低头,将伊犁大部还给清朝,这是何等威武之事!

不过,慈禧太后认为清朝虽然强大,但也不是说打仗就打仗的,日本只不过是个撮尔小国罢了,攻占琉球只是一种试探,并不代表它就敢攻打朝鲜乃至中国,何必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劳师动众,越洋攻打日本呢?

再一个就是,慈禧太后认为刘长佑将局势夸大了,毕竟刘长佑之前曾是湘军将领,而朝廷与湘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谁能保证刘长佑不是在利用日本来把水搅浑,从而争权夺势呢?

尤其是当时湘军势头正盛,地方督抚大多出自于湘军,如果按照刘长佑的计划实施,真的将日本给消灭了,那湘军岂不是要骑在慈禧太后头上拉屎了,这是她能忍的吗?

所以,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不让湘军进一步做大,慈禧太后也不会同意刘长佑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慈禧太后不愿意再出钱了,之前收复新疆的钱粮都是贷款来的,如果再攻打日本,哪儿来的钱呢?

尤其是那时候国内起义不断,花钱的地方上实在是太多,而百姓民不聊生,已经没办法再交更多税给朝廷了,朝廷只能勉强维持,如果再拿出钱攻打日本,慈禧太后怕是要去吃土了。

其实,当时不光是慈禧太后反对刘长佑的计划,朝廷也不是很支持,主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水军的能力,而是担心后援能力不足。

当时清朝最厉害的水军是福建水师,是左宗棠在1860年建立了,拥有很多现代化舰艇和武器装备。

但一些大臣认为,福建水师如果远赴日本作战,那么就必须要强大的后援才行,不然就是攻下了日本,也无法长期驻守。

但问题是,当初福建水师创立的目的就是巩固国防,没考虑过远距离奔赴他国作战,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后援机制,所以朝廷认为不能让其攻打日本,这太冒险了,一旦失败那代价可就大了。

说完刘长佑灭亡日本计划未被采纳的原因,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如果真的按照他这个计划去实施,其实难度还是挺大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一战的可能,就看清廷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了。

而事实证明,清朝当时确实没有意识到日本的威胁,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朝才意识到刘长佑的计划是多么高瞻远瞩,但为时已晚了!

假如清朝当时真的按照刘长佑的计划攻打日本,会将日本灭亡吗?

虽然刘长佑的计划很美好,但清朝想要灭亡日本也是很难的,且不说清朝没有打一场大仗的钱,就是有,单从军事角度而言也很难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刘长佑对日本的真实实力认识还不够,那时候日本已经接近工业革命末期了,武器装备比清朝先进,尤其是日本海军十分强大,这在1895年甲午海战中就看得出来。

并且,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对军事建设的投入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这样的力度在清朝是不可能的,所以发展的不对等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了,也不怪刘长佑对日本认识不足,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一直在闭门造车,清朝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有对外扩张的野心,而且日本很早就开始加大投入整兵备战、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了。

第二,清朝没有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尤其是善于海战的将领,至少没有一个将领证明过自己的能力。

而且,到晚清时期,清朝能够打仗的将领几乎都是汉人,但问题是清廷对汉人不放心,不愿意重用,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不如此,只不过后来没办法才让汉人搞团练罢了。

如果清朝攻打日本,清廷也不愿意使用汉人,道理其实很简单,清廷担心汉人跟日本勾结在一起来反对自己,尤其是在各地汉人起义不断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了。

并且,大家别忘了,后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的就是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你说清廷能不担心汉人吗?

所以,即便是像刘长佑这种能打仗且有战略思考的人,清廷也不敢用,清廷之前为何不敢用他对付法国人,也是有此考虑的。

第三,跨洋攻打日本,元朝在建立之初也干过这事,但最后几次都失败了,倒不是说元朝军队能力弱,而是对日本海域不熟悉,还遇到了恶劣天气,再加上日本本就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确实难以攻打。

虽然时代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清朝如果出兵日本,军事实力必须要远大于日本,而且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并将其解决才行,清朝有这个能力吗?

再者说了,日本这个地方地形特别复杂,民风也比较彪悍,为了保卫家园可以玩命,清军上岛后能认得清路吗,能跟日本人一个个去拼命吗?只怕是最后战胜了日本,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吧!

所以说,刘长佑灭亡日本的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但要实施是很难的,而且未必能取得好的结果。

不过,刘长佑这个计划还是值得称赞的,毕竟能够看清日本的真实面目,并采取主动出击、防范于未然的策略,在当时可没几个人。如果刘长佑有机会将计划稍加完善,再将目标缩小一点点,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可惜的是,尽管刘长佑是出以爱国心才一再上书朝廷阐述自己想法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朝廷对他更加疏远了,自他返回家乡养病之后,就就再也没有被起用了,一直到1887年他69岁去世,也没能再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因此,从刘长佑的个人遭遇我们也可以发现清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些原因,如果清朝能够多任用几个像刘长佑这样的人,不说称霸世界,起码多活几年那是肯定的。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