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据说,古代皇帝怕被人下毒,因此连自己喜欢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要真是这样,这皇帝真够憋屈的,日子过得还没地主老财过得舒坦。

在不少民间传说以及影视剧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就是古代的皇帝在用膳的时候,极为谨慎,遇到喜欢吃的菜,最多吃两口,连第三筷子都不能夹。

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有人之人得知皇帝的喜好后,在这道菜里下毒,所以,就必须在用膳时浅尝辄止。

毕竟在古代,皇帝算是一个高危职业,想取而代之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想方设法暗害皇帝的也大有人在,为了身家性命,皇帝就不得不防。

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想成功地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之所以会出现皇帝吃菜不能夹第三筷子这个说法,是皇宫里的规矩以及一些其他特殊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皇帝在吃菜时,不得不放弃夹第三筷子。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古代皇帝要吃饭,那排场真的是太讲究了

以明清两朝的皇帝为例,在他们吃饭时,小到用水,大到食材,每一样都是精挑细选,全部使用的都是当时最好的御膳食材。

比如用水,明清两朝全部使用的是京西玉泉山上的泉水,这里水质清澈甘甜,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了皇室的御用之水,到了清代,更是成为了皇室专供。

而为了满足皇室用水的需要,当时每天从玉泉山到紫禁城,运送泉水的车辆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除了水之外,就是食材了,像作为主食的大米,使用的不仅有各地进贡而来的贡米,还有京城附近种植的京西稻、南苑稻等等,口味都不一样。

而菜品就更多了,清朝时期设有内务府,内务府之下设“庆丰司”,这里就是专门负责给皇室养殖牛羊,不仅每日供应牛羊乳,还供应牛羊肉等诸多食品。

当然,自己养殖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则是全国各地进贡而来的特色食材,像东北的“飞龙”、江苏的“糟油”、镇江的“鲥鱼”等等,都是皇帝菜谱上的一部分。

不仅各种食材丰富,为皇帝提供饮食服务的御膳房,里面的人手也多,以清朝皇帝的养心殿为例,仅这里的御膳房,厨师人数就高达数百人。

这数百人中,有负责总指挥的庖长,有负责煎炒烹炸的庖人,还有其他各色人等,各司一职,共同组成了御膳房。

食材多,厨师也不少,自然做出来的菜品也就丰富多样,再加上皇帝吃饭十分讲究,每一餐都可以称得上是顶级盛宴。

根据史料记载,在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的一顿普通早膳上,各色菜品就足足上了20样,比如,“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野意热锅”等,还不包括特色小菜和养生粥,这只是一顿普通早餐,若是遇到节日,那菜品就更加丰富,真应了那句话,帝王一餐谱,百人数年粮。

那么,面对这么多菜品,皇帝用膳又是个怎样的流程呢?

依清制,皇帝吃饭分为传膳、进膳、用膳三个步骤,顾名思义,就是通知要吃饭,然后端上餐桌,之后开吃。

而在传膳前,负责的太监会先呈给皇帝膳单,上面会写明这顿饭吃什么,注明用膳的时间、地点,同时还写明菜点用什么食具盛放,用什么桌子等,总之就是极为详尽。

等到菜品上的差不多了,太监们就会服侍皇帝以及随同皇帝一起用膳的人就坐,在古代,有哪位大臣能跟皇帝一块吃顿饭,那可是极高的荣誉,可要比现代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要高级的多。

而在皇帝所吃的饭菜里,会不会有人下毒呢?关于这一点,前文也提到,要想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历史上,确实有过皇帝被毒死的,比如晋惠帝司马衷,就是被人在肉饼里下毒遇害的,还有唐中宗李显,据说他也喜欢吃饼,因此,韦皇后就与安乐公主将毒药拌进肉饼里,趁李显看奏折的时候送过去,李显也没有怀疑,拿起来就吃,不一会就七窍流血,毒发身亡。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让后世的皇帝对于饮食安全这方面,极为谨慎,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下毒,在一道菜送到皇帝面前时,都会经历好几道程序。

首先,就是做菜的御厨以及传膳的太监,由于这些人直接接触菜品,因此,在挑选时,都会选择那些信任的人,这就从源头减少了菜品被下毒的风险。

其次,皇帝会进行“赏膳”,意思就是把自己要吃的御膳,赏赐给后妃等人先吃,等她们吃了没事自己再吃,这个举措不仅能先看看别人会不会中毒,还能体现黄恩浩荡,可谓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尝膳”,皇帝会命身旁的太监品尝膳食,同样也是太监吃了没事自己再吃。

另外,还有用银盘子,象牙筷子等餐具盛放食物,这样也能检测食物是否有毒,只有等一切没有问题后,皇帝才会下口。

有这么多检测程序,因此,要想在皇帝的饭菜里下毒,并让他吃下去,真的并不容易。

那么,皇帝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不夹第三筷子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皇宫里的规矩和忌讳了。

末代皇帝溥仪,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过,太监会限制他吃东西。

之所以限制,倒不是为了防止中毒,比如在慈禧太后当政时期,京城有个卖芸豆卷的小贩,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喜欢吃他做的芸豆卷,因此被召进宫中,专门为慈禧太后做芸豆卷。

若是下毒简单,那直接在芸豆卷里下毒不就行了?

限制吃太多的原因,更多的是为了养生,不能总是吃一样导致营养不均衡,荤素搭配,才是健康的饮食之道。

另外,不夹第三筷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实在是吃不过来。

前文讲过,乾隆皇帝普通的一个早餐,各色菜品就多达20道,虽说十分丰富,但人的胃口总是有限的,老百姓都知道吃饭吃个七分饱,皇帝自然就更不会暴饮暴食。

因此,在有限的胃口下,皇帝一餐吃得并不多,几十道菜,每一道夹一两口,也就吃饱了。

也就是说,没等皇帝夹第三口菜,就基本上差不多了,哪怕是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也顶多就是尝尝,怎么可能会像饿死鬼投胎一样,下筷如风呢?

像溥仪所说的太监限制他吃东西,主要是因为当时溥仪年纪小,太监们害怕溥仪吃多了积食,从而导致身体不舒服,才会阻止他吃太多的。

毕竟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最容易积食,一个不注意,就可能会吃多,吃多后引起肚腹胀热,到时候就会十分麻烦。

而那些照顾溥仪的太监们,如果让溥仪“龙体有恙”,那就是天大的罪过,轻则挨打,重则丧命,所以,他们不得不在这个方面格外小心。

更重要的是,古人们吃饭时,礼仪规矩颇多,根据史料记载,从周朝时,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比如像什么夹菜一次夹少一点、离自己远的菜,少吃或者不吃等,而这些礼仪,在皇宫里就更为重视,身为一国之君,也就不会在这方面不注意形象,更不会出现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等行为。

既然皇帝用膳时吃得并不多,那么没吃完精美菜肴,最后都去哪里了呢?

一般来说,如果是普通的用膳,没有吃完的菜肴,大多都会被赏赐给后宫,这当然要看皇帝的旨意,没有他的批准,任何人是不能私自将这些菜肴送给谁的。

而遇到了那种大型宴会,比如在清朝时,逢上皇帝的大婚、冬至、春节等节日,皇宫里都会准备御宴,这种御宴的规格十分高,参会者大部分是王公重臣,通常是在太和殿前的大院内举行。

届时,御宴大开,王公重臣盛装出席,当然,菜品也更为丰盛,热菜冷盘加上各式点心,甚至会多达两百余种。

吃到最后,会出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大臣们争相将没吃完的菜品收入囊中,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打包,带回家去,让家人也尝一尝御宴是什么滋味。

像这种宴会,皇帝更不会吃太多,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小结:

古代的皇帝,在用膳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不能夹第三筷子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毕竟身为皇帝,一国之君,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不让他吃第三筷子有点说不过去,而他不吃第三筷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菜肴数量丰富,等不到他夹第三筷子就已经吃饱了,第二就是古代就餐礼仪很多,身为皇帝,不会不顾形象的在那里猛夹一道菜吃。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在古代,皇帝这个职业肯定是最让人羡慕的了。大权在握,看谁不顺眼,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跟玩似的。而且谁见到皇帝都得跪下低头请安,身边一群美女环绕,喜欢谁翻个牌她就会被送到床上来了。什么是宇宙中心,非皇帝莫属。

那么当皇帝就没有一点烦恼,没点忧心事了?

其实并不然,皇帝并不好当。以清朝为例。那个朝代的皇帝生活相当有节制,每天得四五点钟起床。虽说没有闹钟,可那值班的太监比闹钟还让人讨厌,一声声在门外喊:黎明即起,万机待理。皇帝想多睡会那也是不成的。

起来之后,皇帝刷完牙洗完脸,得开始早读,感觉跟我们读高中时差不多啊。读完书后才能吃早餐。吃完早餐就正式上班了——上早朝。早朝见大臣其实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我们看电视剧,好像一句有事上奏没事退朝,早朝就结束了,但其实早朝很考验皇帝的应急处理能力的。想想看,要哪个大臣提个问题,皇帝提不出对策,不能拿个主见,那就算这个皇帝权利再大,那也那免会引发大臣不满,落得个昏君的名号。

要是不早朝,也不代表皇帝就放假,可以跟后宫的姐妹们去浪了,他还得去批改奏折,召见重臣,反正是没得闲。

好了,终于到了吃饭的点了。我们看电视,皇帝吃饭菜至少得二十多个,吃货们当然是十分羡慕。但是注意了,尽管菜品特别多,皇帝并不能专挑自己喜欢的菜吃,如果觉得味道不错,最多吃两筷子,旁边的太监就会叫人把菜给撤了。而且下面一个月这个菜都不会再出现在皇帝面前,这分明是做了好吃的偏不让人吃,专馋皇帝啊。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这是为了保护皇帝,担心心怀不轨的人要是知道皇帝的口味然后加以利用,毒害皇帝。

最后男同胞们羡慕的后宫佳丽三千,想想这就是生活在花丛中啊。但其实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通常妃子与皇上啪啪的时候,也会有太监在旁边守着,一个时辰后,太监就会在边上喊:是时候了。那么妃子就必须离开了。当然皇上觉得没尽兴还想再战一回,就不理太监。那再过一个时辰,太监又会在外面喊:是时候了。那这个时候,皇上就是战斗力再强,也得放人走了,以免被人觉得有贪色之嫌了。

所以别看皇帝权高权重,其实他也是有很多苦说不出的。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首先澄清一点,皇帝同一个菜不能夹三次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而且从清代由侍食太监记录的《膳底档》中也可以看出皇帝的饮食喜好的,比如光绪爱吃海鲜,慈禧爱吃鸭肉等。所以担心皇帝的喜好被人知道而不能夹第三筷子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在宫廷中,是有专门替皇帝“试毒”的太监的,也就是所谓的“尝膳”,既然有人先试毒,又何必让皇帝受苦不能吃爱吃的菜来避免中毒呢?不仅如此,如果皇帝遇到喜欢吃的菜,是可以要求加菜的。比如光绪、乾隆的菜单里就有他们自己亲自点名的的菜品。

而且据《膳底档》中记载,皇帝每天吃的菜有许多是重复的,所以更不用说担心有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了。如果皇帝不爱吃正餐,还可以自己设立小厨房做他喜好吃的东西,比如溥仪就设置了野意膳房转为他做西餐。

但从另一方面讲,“不夹三筷子”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皇帝每餐的菜品是不少的,每种菜都是用碗装,碗里也装不了多少,皇帝就是想夹四次、五次,也没有。而且这些皇家子弟从小就受到严格的礼仪教导,绝不会一直盯着一个菜吃。如果在满桌子美味中,一直吃一种菜,被认为是一种很没品的行为,因为对他们来说,无论什么菜都不稀奇,如果爱吃,大可以让御膳房天天做,天天吃,何必一次吃成个胖子?

退一万步说,皇帝要真爱吃那个菜,谁能阻止的了他夹三筷子?甚至说以后绝不再上这道菜了?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首先说一句,目前任何靠谱档案里,都没有说过皇帝一个菜不可以夹第三筷子,大家不要受《甄嬛传》的毒害!!!!!!

然而这种论调似乎也不是《甄嬛传》放出来的,我稍微一查,这样的言论真是比比皆是,

有一本书叫《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居然还把这件事说得特别学术:

清代,皇帝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菜,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菜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菜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菜不过三口”,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家法。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监或者大臣,也包括自己的家人。原因有二:一是怕有人从中做文章,比如下毒;二来,也是最主要的,是怕传出去有人邀宠,用口腹之欲腐蚀皇帝。

我靠,清朝皇帝也太自虐了,真是真的吗?

必须是假的啊!

比如,最抠门的道光皇帝,就经常天天吃炒鸡蛋啊,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就是你们说的甄嬛)就有过一个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啊,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不合规矩吗?

这种奇怪的言论,类似的还有:

妃子要脱光了被太监裹着送到皇帝床上。

宫里动不动就有嫔妃怀孕之后被流产

……

皇上为什么只能吃三口?你敢限制皇上吃饭?活腻歪了吗?

清朝皇帝吃饭这件事,是由御膳房来负责的。

按照《大清会典》的说法,御膳房仅承办皇帝一个人的御膳烹饪事宜,后妃、皇子及福晋的膳食,御膳房只供应原料,具体烹饪则由其所在各宫的膳房负责承办(就是电视剧里说的小厨房)。

那么,怎么预防下毒呢?

御膳房里面有400多人,做每一个菜都有三个人,一个人掌勺,一个人看火(等于是助理),一个人记录。也就是说,从洗菜、切菜到炒菜,每个环节都是三个人盯着,下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找不到时间下手。

然后,在饭菜做好之后,要试毒。溥仪的回忆肯定是最可靠的(因为人家tmd是皇帝啊):“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

吃饭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太监,负责侍奉皇帝,这个太监的作用,是为了看皇帝今天这顿饭喜欢什么菜,对于什么菜不太合口味,什么菜咸了什么菜淡了,什么菜需要再加点什么(不要笑,乾隆皇帝就经常下旨意,比如“看菜”之一的福肉,就是白水煮肉,每天都会端上来,乾隆皇帝有一天就说,哎,你们明天把福肉拆成丝然后炒一炒端过来呗,第二天,就有了“炒福肉”。)。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部分“膳底档”,就是由侍食太监记录的,要记录皇帝吃饭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这么做,是为了研究皇帝爱吃哪一口,喜甜还是喜酸,喜咸还是喜辣,以便改进。

皇帝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吃多了一口两口就被人知道了口味,这是人们想象中的皇帝。他遇到好吃的,不仅要打包,甚至还要把厨师也打包带走——比如,乾隆皇帝吃个苏州红烧肉,直接把张东官带回北京了,一直到人家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才送人家回去。

我看到的膳底档,每天有许多菜都是雷同的,所以并不存在皇帝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的问题——因为每天的正餐基本就是那几样。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帝每顿饭要吃多少多少多少个菜,其实也是不正确的。这些菜里,连上来的调料也算一品,而且多数都是看菜,就是为了表示自己不忘先辈,每天都要看到先辈们当年吃的菜,比如白肉。

所以,皇上自己往往不想吃正餐,有一些皇帝则设立了小厨房,比如乾隆皇帝要在晚上吃一顿“酒肴”,那个就是几个自己喜欢的小菜。溥仪喜欢吃西餐,他还在宫里扩建了野意膳房,可以做一些西餐。

能不能不要再传言“食不过三口”了,你以为皇上也要减肥啊!!!!

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不好意思,所谓皇帝用膳时,任何菜都不能超过三筷子的说法,可能压根儿就不存在。

在很多的影视剧与小说里,尤其是清朝为故事背景的,都有皇帝用膳的时候,只要吃一道菜到了第三次,一旁的内侍就要将其撤掉,这样的桥段司空见惯,并不新鲜。

之所以如此,也有看着非常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老祖宗的规矩,食不过三”,为了防止其他人知道皇帝的喜好方便下毒,因此皇帝用膳,都不能超过三筷子。

这样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宫女回忆录》中,清末的慈禧太后用膳时,任何菜只要吃了两勺之后,她再吃第三勺就会被拦住,这道菜也会被撤掉,之后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再出现。

按照书中的描述,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害怕其他人知道主子的饮食喜好,之后就方便刺客在食物中做手脚,因此有了食不过三的规矩,而这个方法似乎也很有效,书中说,跟了太后几十年,她到底喜欢吃什么,其他人也并不知道。

慈禧太后掌握清朝江山数十年,虽不是皇帝却也差不多,她的寿膳房规模比之御膳房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她的饮食习惯,并不能作为所有皇帝的一个参考。

但很尴尬的是,《宫女回忆录》的描述是个孤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资料能够证明清朝与其他朝代,皇帝用膳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条规矩。

不仅找不到其他的佐证,更好笑的是,很多皇帝的饮食喜好都被明确记载了下来,比如乾隆帝与嘉庆帝这对父子,就很喜欢燕窝,几乎是每天都吃,而按照清代御膳房的膳食单子,乾隆帝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吃七次燕窝,谁都知道他的饮食喜好。

除了乾隆帝,清代其他的皇帝也大多都是如此,他们对于哪些食物有偏好,其实宫里人都非常清楚,他们日常吃饭的时候,也根本就没有意藏着掖着。

其实想想也很对,皇家的规矩都是皇家自己定的,最后还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比如清代规定除了皇后,其他嫔御不能与皇帝过夜,但康熙帝完全无视这条祖宗的家法。

如果说规定食不过三是为了节制饮食,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处,乾隆帝就曾自己下诏要求宫廷宴会上,饮酒不能太甚,可他每每开心起来,爱喝多少就多少,根本没人敢管,至于吃,他也经常指定膳房给他做菜品,根本就没有什么节制还有饮食喜好的保密可言。

规矩终究还是皇帝自己定的,所谓的祖宗家法,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史料能够证明,曾经的确存在过,因此所谓食不过三是为了防止有人窥探其喜好的说法,站不住脚。

当然,食不过三,膳食不能吃第三筷子的做法,虽说在典籍中并没有完全能够证明其存在的例子,但古代的皇帝的确害怕有人下毒行刺,这档子事是的确存在的。

历代的宫廷都有非常严密的“验毒”制度,有专门的“尝膳”人员,膳房所有的厨子都专司一道菜并且每天都要严格记录,菜品都要用银子试毒,然后由尝膳的内侍尝过,确定其安全之后才能奉送给皇帝享用,虽然繁琐,但的确是非常有效的。

实际上,古代的皇帝御膳并不好吃,甚至可以说相当难吃,明清时期的皇帝尤其不喜欢膳房做的饭菜,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膳规矩很多,最后上桌的饭菜失去了本来的风味。

现在的很多剧中,都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神奇毒药,可在古代压根儿没有,最普遍的也就是砒霜,像是鹤顶红其实也是砒霜,而这样的玩意儿,也很难随便加进菜里不被发现。

因为条件不允许,古代想要给皇帝下毒其实难比登天,尤其是到了宋代之后,此前倒是还有不少被毒挂了的皇帝,所以说,皇帝压根儿也没必要施行什么食不过三的规矩来保证安全,这样的故事,当做闲聊笑谈,说说打趣儿就够了。

不止是食不过三,很多关于古代皇家的所谓老规矩之类,实际上都是根据一些只言片语还有个例,进行各种添油加醋之后出现的,真正的古代,根本就没有过。

一只茄子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