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曾侯乙嘴里一共含了21只玉质“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每一个都大有来头。

提到曾侯乙墓,那可是在考古界如雷贯耳的存在,自打在1978年被发现以来,其文物之多,保存之完好,让这座位于湖北随州的战国墓葬名扬四海。

尤其是在墓中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编钟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但仍能发出乐律分明、音色清亮的旋律,堪称是一大奇迹。

除了青铜编钟以及其他一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外,在墓主人曾侯乙的嘴里,还发现了多达21只的玉质“小动物”,数量如此之多,就好像是在曾侯乙的嘴里开了个小型动物园。

那么说,这些被含在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这就是古代丧葬文化的一种,口中塞满玉器,则是古人为了寄托对未来美好期望的一种体现。

这些被塞进曾侯乙嘴里的小动物,在考古界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玉琀“。

所谓玉琀,顾名思义,就是含在嘴里的玉制品,而在《说文解字》中有云:“琀者,送死口中玉也。”

也就是说,这个玉琀,就是放在死人嘴里的玉石。

那么,古人为何要在去世之后,在嘴里放置玉制品呢?这说起来,与玉这种东西的材质和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玉是石头的一种,但它与普通的石头又大有区别,其质地细腻且坚硬,充满光泽又略有透明,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外观和质地,让玉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钟爱。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发现,中国人使用玉的时间,要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在那个时期,上古的人们就开始用玉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这可要比金、银、铜、铁器的使用,不知道要早了多少年。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玉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古人们也赋予了玉不少特殊的含义,比如有万物主宰说、.天地精华说、.辟邪除崇说以及延年益寿说等多种说法。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说明了一点,玉石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这种晶莹剔透的物品。

正是出于对玉石的喜爱,古人们才会在”事死如事生“的丧葬大事中,大量运用玉石,而玉琀,就是古人在安葬时,必须要进行的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史籍记载,上古时期的人们,认为在人死之后,在埋葬时不能空口,也就是嘴里不能空着,因此就有了在死者嘴里塞东西的习俗,这种习俗称之为”口琀“。

最早的”口琀“之物,有米粒、贝壳、珍珠等,但随着玉石的大量运用,因此到了殷商时期,原来的”口琀“之物,就被质地坚硬的玉石所取代,所以就被叫做“玉琀”。

当然,这些被放进死者口中的玉琀,并不是随便拿一块就塞进去的,而是根据死者的身份等级,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雕刻成需要的形状后才放进死者口中的。

像在商周时期,大部分使用的,就是雕刻成”蝉“形的玉琀。

之所以用”蝉“这种生物雕刻成”蝉“,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古人认为蝉是一种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其饮而不食,均以露水为生,因此古人就取其清洁高雅之意来制作玉琀。

其二呢,蝉的生活习性也是原因之一,众所周知,蝉的一生要经历一个重要的时刻,就是“蝉蜕”,而在蝉蜕之后,就相当于新生。

因此,古人就根据蝉的这种习性,取其“蜕脱再生”之意,以象征变形和复活,说白了,就是以含玉蝉而寓意暂死的意思。

除了“蝉”形玉琀之外,在商周时期,还有使用玉蚕、玉鱼、玉管等多种形状的玉琀,在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所发掘的商墓中,就出土了8件形状不一玉琀,其中包括两个玉蝉、一个玉鱼以及若干个短玉管、玉珠和长方片的玉饰。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多元,玉琀的样式也开始有所变化,传统的玉蝉、玉鱼,逐渐被形状不一的小动物取而代之。

而曾侯乙墓中所出土的“小动物”玉琀,就是那个时期丧葬习俗和文化的典型代表。

根据资料披露,曾侯乙墓发掘之后,在墓主曾侯乙的口中以及颅腔内,发现了足足21件制作精美的微雕玉器。

这21件微雕玉器,包括6只玉牛、4只玉羊、3只玉猪、3只玉鸭、3条玉鱼和2只玉狗。

而这些小动物的大小,最大的如黄豆,而最小的,只有米粒般大小,虽说体积不大,但却雕刻的相当惟妙惟肖。

尤其是在雕刻工艺上,深刻体现了什么叫做细致入微以及活灵活现,比如像玉猪的猪鬃,还有玉鱼的鱼鳍,这几样细微处的动物特征,都雕刻十分逼真。

整个雕刻工艺,可以说是简练又不失逼真,堪称是微雕界的鼻祖之作。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的墓中会用这些小动物的雕像作为玉琀呢?这些小动物又寓意和象征着什么呢?

其实这也很简单,在商周时期,玉蝉是玉琀的主流,蝉的含义已经在前文介绍过,其寓意为“新生”、“再生”。

而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所谓“新生”和“再生”,只不过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而已,实际上是不能实现和做到的。

因此,在丧葬习俗中,古人们就开始将这种虚无缥缈的寄托,转变为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愿望,因此,那些小动物就适时登上了舞台。

为什么说这些小动物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愿望呢?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曾侯乙墓中所发现的21件“小动物”玉琀,每一种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比如猪、狗、牛、羊,再比如鸭、鱼,这几样小动物乃至到现代,都是人们常见也常吃的动物种类。

而曾侯乙所用的这几种小动物,刚好涵盖了古人所谓的“六畜五牲”这个说法。

我们都知道,早在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就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对动物的认知,选择了一部分的动物对其进行驯化饲养,像牛、狗、羊、猪这几种动物,是最早进入人类世界的动物之一。

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祖先生活中提供了不少方便,同时也为远古时期人类的餐桌上增加了丰富的菜肴,因此,在上古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这几样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同理,鸡、鸭、鱼也是如此,同样是丰富人类饮食的一种动物。

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们就会把这些象征着“丰衣足食”的动物,做成玉石微雕,放进去世的人口中。

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就是前文所讲的,古人认为一个人在下葬时,不能“空口”,所以把这些“小动物”塞进死者口中,代表着这名死者能在继续享用这些“大鱼大肉”。

其二呢,就是用这些玉质的小动物陪葬,寄托了古人希望未来能“六畜兴旺”,以及“五谷丰登”的愿望。

说白了,这些小动物,就是象征着古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愿。

除了寄托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外,使用玉琀还有一层十分特殊的含义,这层含义同样是古代丧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前文讲过,玉是一种质地坚固,且温润细腻的石头,古语有云,“温润如玉”就是形容玉的最贴切的词语。

正是因为玉的这种特性,因此就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喜爱,同样,由于玉的特殊品质,让古人一度认为,其是集天地万物的精华而形成。

而这种集天地精华所形成的东西,在古人的认知里,都具备“神秘的力量”。

因此,在古代,玉除了被人们佩戴之外,还有“食玉”这一说法,之所以如此,就是古人认为品质好的玉,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永葆青春”。

出于这种心理,以及玉石的特性,在丧葬习俗中,就出现了大量玉的应用,而把玉石放入逝者口中,在古人的意识里,这样做能达到尸身防腐的效果。

正所谓“人有九窍”,而嘴巴则是最大的一窍,用玉石将这一窍堵住,就可以防止精气外泄,从而就能达到防止尸体朽烂了。

当然,除了在嘴里放置玉琀外,古人们针对其他几窍也使用有相应的玉器,像我们在考古文献中所看到的“九窍玉”,就是这个用途。

并且,在春秋战国乃至到西汉初期,除了九窍玉之外,还有“玉握”这种陪葬品,即把玉石雕刻成便于手握的形状,一般都是以长方体卧猪形为主。

不过,同样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口中塞”小动物“形状的玉琀再次演变,到了西汉中期,已经开始采用“玉口塞”。

这种“玉口塞”。与动物形的玉琀最大区别就是,其形状为新月形,侧视呈“V”状,使用时将尖端塞进逝者口中,以达到充盈死者口腔的效果。

不过,玉口塞受形状限制,两端不能完全塞进嘴里,而是留在嘴巴两侧。

像中山靖王刘胜墓里,出土的就是这种新月形状的“玉口塞”,虽说与小动物形的玉琀在外形上区别很大,但其用途和意义基本上还是一样的。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在丧葬中使用玉的这种习俗逐渐消失,再往后的墓葬,基本上抛弃了这一习俗,仅在一些贵族墓中零星可见,因此,这种把玉琀和玉握作为一种葬俗的习惯,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就曾侯乙墓所言,其口中之所以含了那么多玉质小动物,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极具特色的丧葬习俗,其用意,就是为了寄愿未来能“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的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开门见山,嘴里含了这么多小动物,足以证明这个曾侯乙的贪婪!

曾侯乙真有钱!

古人有句话,叫“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大概意思是华严经内容丰富,体量庞大。套用这句话来说曾侯乙墓,那就是:看了曾侯乙墓,才知道古代贵族多奢侈!

1978年曾侯乙墓挖出的文物多的吓死人!15000件!光是黄金就有十七斤多。青铜器多少?十吨半!十吨半啊朋友们,搬家公司一趟都运不完耶。

曾侯乙真贪婪!

曾侯乙估计实在是太有钱了,不但墓里面东西多,宝贝多,就连死人嘴巴里面也塞满了东西,人们在曾侯乙的头骨里面发现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里的玉叫做琀。所谓“生以为佩,死以为琀”。一般汉朝以后,含在死人嘴巴里面的,就是一只玉蝉,叫做玉琀蝉。可是想不到曾侯乙这个奇葩,嘴巴里面塞了21件晗,包括:小玉牛6个、小玉羊4个、小玉猪3个、小玉狗2个、小玉鸭3个、小玉鱼儿3个。

真像标题副标题里面说的,感觉嘴巴里面含了半个动物园。但是这个曾侯乙把小动物放进嘴巴里面,可不一定是热爱小动物。按照他对自己陪葬的奢侈程度,可以推测这是一个富贵而又贪婪的家伙,贪婪的家伙把动物放进嘴巴里面,只有一种可能,贪吃。生前是个贪婪的吃货,死了也要把这些美味的食物含在嘴巴里面,做个饱死鬼么?

我眼中曾侯乙墓中最有价值的两件文物

曾侯乙墓创造了多个中国考古之最,但是在铁锤砸历史看来,最有价值的是两个:第一是保存最完整的编钟,今天还可以奏出优美乐曲;这个对研究古代音乐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图像。这个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我的观点:其他的金银财宝再多,在我眼中都是浮云,没有文化承载的东西,终将成为过眼云烟。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发现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曾侯乙编钟,还有多达15000件的文物,出土文物之众,种类之繁多,说明他生前之奢华程度,人们又在其口腔里发现了21件小玉器,这是何意? 真佩服古人是怎么把这21件小动物放到已经死去了的曾侯乙的嘴巴里;这在古代叫饭含,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丧葬仪式,在石器时代就以出现,商代最为盛行,那时的习俗是死者的口腔里不能空着,不能没有吃的,所以人死后口里一定要塞一些东西进去。夏时用贝,到了周时改用玉了,也有用珠、谷物或者钱币等等。

塞进去的东西也是有讲究、有等级的,饭和含是两种不同的形式,饭指的是能吃的东西,据《周礼.地宫.舍人》记载,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也即琀,当然就不是吃的东西了,《说苑.修文》里说,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玑、士以贝、庶以稻;这些都是根据死者的地位来决定的。

曾侯乙虽为地方诸侯,但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极度奢靡,口里塞那么多的小动物,是希望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有享用不尽的美食。

曾侯乙的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干什么用的?

1977年9月,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武汉空军后勤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正在此处修建营地。随着炸药的一声巨响,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被发现。其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技艺之精湛、学术研究价值之高,都震惊了世界。

(编钟)

尤其是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更是被称为“世界第8大奇迹”。在墓中一共发现了65个悬挂着的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由3根桐木结构的圆形立柱和彩绘青铜佩剑武士支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目最多的一套编钟。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尽管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两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其发出的悦耳之音,依然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让人心驰神往。

同时,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372件玉器,有些玉器长达半米,宽近10厘米,厚达半厘米。有些玉器则只有1厘米长,宽0.25厘米,高只有0.6厘米。不过这些玉器都雕刻精美,材质上层,造型构思巧妙新颖,纹饰丰富瑰丽,雕琢技法多样。

特别是在曾侯乙嘴中发现的21件小巧玉器,可谓巧夺天工。这些小玉器都被圆雕成了六畜形状,共有玉牛6 件,玉羊4 件,玉猪3 件,玉狗2 件,玉鸭3 件,玉鱼3 件。

(玉琀)

这批小动物中最大的一件玉牛长2. 4 cm,宽0. 5 cm,高0. 8 cm;最小的一件玉羊长1. 2 cm,宽0. 25 cm,高0. 6 cm。也就是说,最大者比小黄豆略大,最小的与绿豆相差无几。

尽管这些玉器如此小巧,但其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轮廓清晰,细节雕刻精确,让人一眼便知。

其中最为传神的是玉牛,它雄壮有力,头颅上扬,一对弯角蓄势待发,四足粗短又结实,分立于地,稳如泰山。而玉羊则扬角昂首,嘴唇微张,似乎正在咩咩直叫。玉猪一副憨态可掬之状,肥头大耳,浑身滚圆。

一墓之内出土如此多的玉器且六畜齐全,迄今为止仅此一例。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要将这么多的动物玉器放在嘴里呢?这里面有些什么讲究吗?

实际上,这些玉器名叫玉琀,是专门放在死者口中的一类玉器,又称为饭琀,是一种丧葬用器。

玉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质地也从普通的食品,发展到以玉器为主。在商代之前,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几乎都以粮食为主,随着丧葬礼仪的不断提高,玉琀就逐渐成为随葬琀的不二选择。

玉琀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周礼》中曾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说文解字》中也对“琀”字有如下解释:“送死口中玉。”在上海青浦县的崧泽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鸡心形玉琀,通体墨绿色,长度达到了4.2厘米。

从考古发现中,玉琀一般都是体积较小的贵重物品,除了曾侯乙墓葬中的一些小动物外,还有一些是玉环、玉块、玉碎片等。当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决定着玉琀的材质优劣和数目的多少。

(出土的玉石)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大量使用玉琀呢?

其一,源于古人对玉石的崇拜。

古人认为,玉石质地坚硬,光泽晶润、色彩绚丽。它虽为石,但吸纳了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各种美质,为人间至宝。正因为玉石的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了财富、身份的象征。众所周知的“和氏璧”,其价值就无法估量,秦昭王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也要把它据为己有,可见玉器在那时古人心目中的价值。

玉在古人心里,还是权力、地位的体现。

千古一帝秦始皇拥有众多价值连城的宝玉,如“昆山之玉”“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等。《周礼》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只有天子才配享有9寸的璧琮。在使用玉石作为随葬品时,古人也有严格的规定,《春秋公羊传》说:“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其二,古人相信玉石能防腐。

玉石制作的玉琀坚固温润,古人认为,这样的玉石放在逝者口中,可以保证体内精气不外泄,从而达到令尸身不腐的目的。

发展到后来,丧葬礼仪中还出现了“九窍玉”。也就是用9个不同形状的玉石塞住死者的9窍,堵住遗体的精气和魂魄,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了,后来出现的金缕玉衣,那就是随葬玉器的顶峰了。这也充分说明了玉器在随葬品中的独特地位。

(玉蝉)

其三,玉琀的象征意义。

曾侯乙墓中的21件动物玉琀,涵盖了常见的六种家畜,既寄托当时人们 “长生不灭”的愿望,还取其意“六畜昌盛”,希望死后仍能拥有活着时的财富。

玉琀中后来还出现了蝉形,并逐渐成为玉琀的主流,取代了随意一件玉器都可以作为玉琀的习俗。之所以古人喜欢用蝉形玉器,主要还是看中了蝉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饮而不食,以饮露为生,是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同时,蝉是由土中的卵蛰伏蜕变而成,就好像人死后入土为安,是为了下一次的新生一样,终究会破土而出,再获新生。

(参考资料:《左传》《周礼》等)

遇见你真好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