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女子还能不能回娘家拜祭?

嫁出去的女子还能不能回娘家拜祭?

十里同乡不同祖,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嫁出去的女子是不能回娘家拜祭的,因为谁也不愿意,娘家的财运被外嫁女带到夫家。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只要踏出娘家的大门嫁了人,就成了半个外人,娘家的财产不能分,父母生养死葬不关外嫁女儿的事,所以,只要结了婚,就不能回娘家拜祭了。

外嫁女千万要记住,娘家拜祭那天是不能回来的,就是回来聊天也不行,在农村对于外嫁女什么时候能回来,不能回来很有讲究,比如每年的正月初一,清明拜祭,七月十四中元节(农村称鬼节),这些日子都不能回来,家有家规,族有族规,每个人都要遵守,如果外嫁女那几天回娘家,会被赶走,即使她是从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回来,也要在外面开房住一个晚上,过了节日第二天才能回娘家。

有些地方几千年的风俗习惯,谁家也不敢开先例,否则,就会被别人指指点点,指桑骂槐,因此,娘家人不敢让外嫁女回来拜祭,也不敢同意正月初一,七月十四,清明日回来。

当然,有些地方的习惯,外嫁女是可以回娘家拜祭的,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也可以回来,但是,春节正月初一,是不能回娘家的,否则,娘家人这一年就不顺,不过,这些都是迷信,也不必当真。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冲破风俗习惯,要有一定勇气,万一有什么事就会赖上你,所以,谁也不敢冒着被人骂的罪名去铤而走险。

其实,有些陋习应该改变,如今都21世纪了,有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确实已经过时。

嫁出去的女子还能不能回娘家拜祭?

这话题简单,回答起来费劲,各地风俗不同,入乡随俗,顺其自然。比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广东这边好像没听说过哪里会扫墓的?我们这里是春秋两祭:清明节,重阳节。

清明节是全国性的祭祖节日(广东阳江那边有“春分”祭祖),大多数地方都在执行。

说到出嫁女回娘家拜祭,也是各有风俗。我们这边,以前是极少看见有女人参与扫墓的,但是邻近的东莞地区就不同,家里女儿自然去扫墓,出嫁的女儿也可以回娘家扫墓!东莞也是清明节和重阳节两祭(重阳节隆重)。为什么电视新闻常说:重阳节,大批香港人早早过关,回乡祭祖。

就是重阳节祭祖这个风俗。通常来说,重阳节祭祖很隆重,热闹,因为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不好,很多人家就草草拜祭,例行私事,到重阳节晴空万里,再搞隆重些。还有各村、各房的“大众山”(广东人把上坟祭祖称之“拜山”),就是共同的祖宗,都是在重阳节会集各房男丁去拜祭(买祭品的钱按各房男丁人头摊派),或扛烧猪,或张罗酒席(拜祭后开宴吃喝),搞得很隆重,很热闹(有得吃就热闹)。

近十几年来,村里各枝各房拜祭“大众山”互相攀比,开办酒席,大吃大喝,都用烧猪拜山,炮仗龙烧红了山头!

有些还搞募捐赞助,就是办酒席的钱(这个不搞摊派,随意),邀请生活好的人(赚钱多的人)捐款,也有攀比:张三捐五百,张六想出风头,就压过张三捐一千,张七就会捐两千!我见过一个做局长捐一万的!捐款多了,一天吃不完就连续吃两天!还有剩余款项就存银行留作明年重阳拜山办酒席吃喝!

我们这边上坟祭祖风俗,出嫁女一般不参加。她是本家女儿当然可以参加,但娘家有男丁,她就不去。因为有些人们心理复杂:家里有兄弟,你一个出嫁女去娘家拜山,有啥意思?通常都是娘家没兄弟的,出嫁女才会干这事。也有很多出嫁女不愿做。既费劲又花钱(买鸡买肉买炮仗龙),还有路远,还有回娘家没地方住,等等因素,都是出嫁女不愿做的。

总之,娘家有兄弟,出嫁女一般不回去拜山的。

不过有一条,祖宗迁坟,记得很多地方的出嫁女都要买祭品(纸扎房屋公仔之类)烧给祖宗,到场拜祭。

为什么说“出嫁的女就是泼出的水”呢,从拜山祭祖就知道。都是男丁的事。以前的女人不准入祠堂的!

五六年前,我们这边乡下出现一宗争夺遗产的案子,轰动一时!

老陈去世,没有儿子,女儿嫁到外地,生前指定侄子小陈赡养,说好:老陈死后,几间房子、6亩田地和3万多元存款全给小陈。这是老陈当着很多亲人亲戚的面说定的!

但是,小陈老婆不孝顺,还唆使小陈不要尽孝道,爱理不理的样子!在老陈病重期间,小陈借工作忙,很少去看望老陈。小陈老婆在家也不去看望。在老陈最后的3个月,都是女儿阿芬回娘家照顾一切。

等到发送完老陈之后,阿芬就提出:小陈没尽到赡养责任,老陈的遗产不能给他!

小陈老婆当然不肯,使劲争夺遗产!

两家就打官司,到法院起诉。结果呢,按照法律条文,第一继承人当然是女儿了,哪轮得到侄子哦!

法院判决:阿芬继承父亲的遗产。小陈没份。

有亲人问阿芬:“你嫁到外地,来回费劲,清明重阳你父母谁去上坟呢?你还是分给小陈几千元,让他负责。”

阿芬心里恨小陈“反骨”,哪肯,一分钱不分给他!强硬地说:“我回来做!不用他管!”

所以,这几年重阳节阿芬都回娘家给父母拜山。(她嫁到外地几百公里,一年能回去拜祭一次就不错了)

人们对于祭祖心理是复杂的,有些几兄弟每年轮流买祭品主祭,今年是老大,明年老二,后年老三,轮着来。而每家的生活水平不一样:老大是农民,收入少,按例买只小公鸡、八两肉、一碗煎鸡蛋(不放盐)、两碗饭、三杯酒、一袋苹果、几排炮仗和元宝香烛纸钱若干。仅此而已。而老二是有钱人,他看不惯老大的小气,就会主动提出:自己出钱买一只烤乳猪(三四十斤小猪烤熟)拿来一起拜祭!但老大就会拒绝!老大心里会想:今年轮到我主祭,我怎么做是我的事!你有钱,明年轮到你再买吧!这种嫉妒排挤心理,很多人都有。

有一次,我们家族重阳拜山,轮到堂兄弟阿堂,他穷困,就买一只小公鸡(杀好净重1.3斤),半斤猪肉(水灼熟),煎两只鸡蛋,就这么一点东西,几十人同去拜山,像什么样呢!我看不过眼,就对阿堂说:“我去买一只烧鸡、两斤烧猪肉、两斤牛肉丸,搞几只鱿鱼灼熟,拿过来,给你一起拜祭,如何?”阿堂不同意,摆手说:“明年你们自己搞好些吧。”

很多人买祭品拜祭祖宗,嫌花钱多!而又极其希望祖宗能保佑他发财致富!这种心理是无法理解的!

总之,自己的祖宗还是要拜祭的。出嫁女有孝心,拜祭自己父母、爷爷是应该的,可以的!广州市大把出嫁女给父母、祖宗拜山!因为公墓场地紧张,不允许带很多东西进去占用地方,所以她们就买几两烧猪肉和烧酒去,也算聊表孝心。精神可嘉!

有些青年时兴拿菊花去扫墓。各有道理,悉听尊便。

有些公墓以前规定不允许带肉类祭品和烧香,因为拜祭的人们强烈不满,强烈要求,也就放开了,毕竟是传统拜祭风俗,没几块肉,不烧香,成什么样子呢?也是人们尽孝心的体现。

本文作者简介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嫁出去的女子还能不能回娘家拜祭?

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乡祭祖之说,在北方是没有的。北方中原一带是传统观念的发祥地,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但现在就是旧时也从未有嫁出去的女子不可回娘家祭祖的习俗。

有时感觉奇了怪了,过去都说北方女子在家庭地位底,可如今北方妇女成家后,都会出去工作,在家庭的话语权是相当重的,而相反的是南方一些地区,一些妇女成家后,就成了家庭主妇,靠丈夫养着,这不成了旧时社会的家庭形态了吗?这是不利于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的。

在北方,就是在旧时妇女地位低下的年代,嫁出去的女子回娘家上坟或祭祖也是天经地义的。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一个家庭有几个姑娘,姑娘嫁出去后,每当回娘家上坟时,如果那位姑娘在父母的坟头上哭的最伤心,不用说娘家人就知道这位出嫁的姑娘在婆家受了委屈,娘家人会为姑娘做主的。

过去妇女出嫁后,主要操劳家务和养育孩子,耕田种地和挣钱的事由男人来做,也就是说过去的妇女经济来源靠的是男人,这样妇女的家庭地位就很底。像过去的农村吃饭时,当家里的妇女做好饭后,一大家子,先让家里的老人和男人吃,然后家里的孩子们吃,最后妇女才能吃饭。由于家庭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底,所以难免会受许多的委屈,受了委屈自然会想念自己的父母。回家上坟祭祖即是对老人的怀念,也是诉说委屈的机会,娘家人又怎忍心剥夺了出嫁姑娘这一片心呢。要知道哭也是女子的一种诉说方式,把心中之苦诉说出去了,这也有利于女子的健康,也有利于她们总结生活经验,去追求和求得美好的生活。又怎么能为所谓的忌讳,又怎么能为子虚乌有的忌讳,去剥夺人性呢。

我从小生长在北方的农村,从未听说过出嫁女子不许回娘家祭祖之说,老人们也从未提到过此事,就连过去农村人爱看的戏剧中也从未见过此情节。远离传统思想发祥地的一些地方,倒兴起了此种陋习,应说是一种悲哀。

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年都会陪妻子回娘家祭祖上坟的,丈人家里人也是非常喜欢我与妻子一同去上坟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