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谁都不是傻子。哪一个王都不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

看看历史,都江堰就是让秦国上一大当。

秦国上了这个当,让其他国家喘了几口气。

但是都江堰修好后,成都平原变为鱼米之乡,反过来支撑住了秦国国战。

你知道十万大军每天要吃多少粮食吗?

你可以自己试着算一算。再算算国家的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工匠数量,矿山开发......尝试计算一下这个国家的国力,然后再反推国策。

战国是一个人精倍出的时代,千万别觉得谁是傻子。你死我活的惨烈斗争中,怎么可能有傻子存在。

任何一种策论,都是殚精竭虑,苦思冥想,反复推敲。胜与败,都是正常结果。

把纵横论写成胜利论的人才是智障。

读这样的书,不如去泡妞,不管泡到泡不到,起码过程是印象深刻的。

博览群书是好事,但要开始学着分辨,哪些书是高人写的,哪些书是傻逼写的。

不要盲从,轻信,凡事问个为什么,并且去探索为什么。

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我字多,看我!不是各国的君王太傻,傻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原因,具体请细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对当时以及后世来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贯穿历史的儒家思想,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的法家思想等,但如果说当时最热门的流派就是非纵横家莫属了,按当时的情况看,纵横家绝对是稳压其他流派的。

纵横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春秋战国的格局,各国国君都希望有一个纵横家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并且对纵横家的话言听计从,也正是因为如此闹出了不少笑话,一些普通人都能看出的骗局作为一国之国君竟然还深信不疑,造成这样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逐步分析:

纵横家玩弄君王的经典:张仪戏楚

秦国宰相张仪就是纵横家的传人,时值六国合纵对付秦国致使秦国难以发展,为了针对这样的现象张仪出使楚国,意在破坏齐楚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了齐国和楚国,合纵联盟自然瓦解。

张仪到了楚国之后受到了良好的待遇,原因无他,正是因为张仪是纵横派传人,张仪像楚怀王提出秦国愿意送出六百里土地,但是需要楚国和齐国划分界限,楚怀王照做之后张仪就送出了土地,但是只有六里,当楚怀王攻打秦国的时候发现秦国已经跟齐国交好共同对抗楚国,经此之后楚国国力就一再削弱。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比如苏秦为了帮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燕国,就留在齐国当中给齐国出谋划策,但是最终的受益人都是燕国。

虽然只举了一个例子,但是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就可以看出纵横家为何能在战国中如此吃香让其他国君言听计从。

时代所必然

在战国最吃香的是什么?自然是谋略家,因为相同时期内,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还在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人选择用儒家治国,而法家虽然可以让国家强大,但是这是建立在变法的基础上,如申不害、商鞅等,这类人的任用自然会让贵族产生不满。

再加上纵横家远不如其他流派人数之多,所以就出现一种现象,只要出山的纵横家就会成为各国争抢的目标,时间一长纵横家就是强大的象征,因为有那么多国家因纵横家强大,所以对于他们所说的话自然言听计从。

国君的贪婪

为什么各国愿意听纵横家的话?自然是想让国家变得强大从而侵略别人的土地,这就是贪婪,张仪戏楚就是利用了楚怀王的贪婪从而破坏合纵联盟对楚国造成损失。

纵横家最大的本领是什么?没错,就是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给你画一张大饼,就如张仪对楚怀王一样,一切都还没有但是楚怀王就相信了,这就是贪心,同理,苏秦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也是利用的这一点,因为贪心所以相信。

确有真才实学

这一点是基础,前面两点都是建立在有真才实学的基础上,很多人认为纵横家都是靠忽悠,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才实学,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自然不会让各国国君相信,就如苏秦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最终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如若只是靠坑蒙拐骗和利用六国的贪心自然是做不到这一步的。

结语

纵观战国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纵横家才是幕后的主使人,整个战国就如一盘棋,而各国国君和将士都是棋子,纵横家才是下棋人,有多少大战因纵横家的介入而开始,又有多少大战因为纵横家的参与而宣告结束,纵横家的思想和学问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为什么在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巧舌如簧之下,各国的王都跟“智障”一样,任人摆布?

战国时期,谈起合纵连横,那么必定要提到张仪和苏秦。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苏秦则是合纵的代表人物。“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得就是这种纵横家。

然而,大多数纵横家的地位都不高,普通士子而已,为什么掌握生杀大权的诸侯王们会任由这些布衣摆布呢?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时代背景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合纵之策,其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日增,逐渐成为了当时的超级大国,引起了山东六国的恐慌,所以才有了合纵之策。其本质就是单挑打不过,那就群殴。

连横之策也是一样,其产生的初衷,就是为了瓦解山东六国的合纵之势。毕竟,秦国再强大,也无法正面抵抗山东六国的联军,齐国差点被灭就是一个例子。

而这些合纵连横之策的提出者,就是张仪、苏秦这类的布衣士子。因此,各国的诸侯王们并不是真的想对这些纵横家们言听计从,而是当前的时代背景让他们只能听信这些纵横家的话。

并不是所有的纵横家都能让诸侯王听话

在《战国策》中常常能看到诸侯王们对于苏秦、张仪之类的纵横家说得话十分信服,但这只是个例。因为张仪和苏秦都是纵横家中的脱颖而出者,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纵横家都能如此风光。

就拿苏秦来说。苏秦一共有过两次游说经历。第一次就不说了,盘缠用尽了,苏秦也没有说服一个诸侯王,以至于他受尽他人的耻笑。于是,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潜心读书以后,再一次外出游说。

然而他先是来到了秦国,又来到了赵国,都没有诸侯王愿意听他的话,直到到了燕国,苏秦才算是遇到了明主,并得以以燕国丞相的身份为基础,陆续说服他国的诸侯。

苏秦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纵横家呢?

另外,苏秦游说的经历也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诸侯们并不是对纵横家言听计从,而是对对自己有利的纵横家言听计从;第二、苏秦在被燕公看中之前,也游说过赵国,但是赵侯并不理睬他,但是当苏秦位列燕国丞相以后,再去找赵侯,却得到了赵侯的赏识,这说明诸侯们对纵横家言听计从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顾忌纵横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势力。

纵横家们是棋手,亦是棋子

纵横家们横空出世,依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国,搅动风云。比如齐国,齐闵王在苏秦的游说下,四处树敌,最终惹得天怒人怨,被五国联军打败,并被燕国几乎灭亡。

但是同样的,苏秦在齐国做间谍的事情,是受到燕昭王指示的,其目的就是为了报当年齐国攻打燕国之仇。

在这个过程中,苏秦既是棋子,也是棋手。齐闵王对苏秦言听计从,但是苏秦又受到燕昭王指挥。所以,没有什么所谓的言听计从,只看你愿不愿意罢了。

那里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