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亲兄弟旭烈兀,在建立伊利汗国后不回中原,正应了“宁为鸡首不做凤尾”这句老话。

公元1235年,随着窝阔台大汗的一声令下,蒙古大军的第二次西征大军正式开拔,此次任大军统帅的,正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除了他之外,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也随军作战。

其中,包括窝阔台的儿子贵由、拖雷的儿子蒙哥等,基本上蒙古的各支宗室均派出了长子统率军队,因此,历史上又称这次西征为“长子西征”。

而在这次西征的队伍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将领,他当年只有十八岁,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大军团作战,他就是拖雷的小儿子,蒙哥的幼弟旭烈兀。

而在这次西征之后,崭露头角的旭烈兀于数年后,再次被委以重任,在公元1251年,亲自带领数万大军,开启了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这一次,旭烈兀不仅消灭了赫赫有名的阿拔斯王朝,还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如今的叙利亚。

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随着旭烈兀在当地势力逐渐强大,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伊利汗国后,却不怎么回中原了,虽说他和自己的兄弟们并没有断了联系,但却终其一生,基本上没有再踏上中原的土地,这背后又是因为什么呢?其实说白了,旭烈兀不回中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对于蒙哥、忽必烈这几个人而言,他们的亲兄弟旭烈兀在历史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太高。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但凡说到成吉思汗的孙子,不少人都知道当年在钓鱼城下意外身亡的蒙哥,也知道元帝国的建立者忽必烈,同时再加上不少文学作品对这二人都进行了演绎,因此,知名度高也是正常的事情。

而提到旭烈兀,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一脸懵,这位是谁?曾经干过什么?

事实上,在西方的历史中,旭烈兀的知名度可要比他的几个兄长高,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历史教材里,当年的旭烈兀,是令他们的先祖战栗的一个存在。

旭烈兀能由此凶名,完全得益于当年他亲自率领蒙古大军进行的第三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是大蒙古帝国对外扩张势力的最后一次远征,因为大军统帅为旭烈兀,因此这次西征在历史中,也被叫做“旭烈兀西征”。

而说到这次西征的原因,还要从成吉思汗的另一位孙子蒙哥继位说起。

公元1248年农历三月,大蒙古国的第三位大汗,同时也是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意外身亡,在他死后,朝政被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把持,此举令不少蒙古贵族不满,其中,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表现的最为明显。

拔都是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的统帅,在那次西征中,建立的极大的军功,也因此积累的很高的声望,同时,他在早年间就与贵由不和,因此,在贵由死后,看到朝政被其皇后把持,心中十分不满,也因为如此,拔都在接到前去为贵由奔丧的诏令后,当场表示拒绝前往。

在拒绝的同时,拔都也没闲着,他发书信给蒙古的其他宗王、大臣,以他长支宗王(拔都的父亲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身份,号召这些宗王、大臣前往他的领地,召开忽里台大会,商议推举新大汗。

所谓忽里台大会,是蒙古人一个十分悠久的传统,也是他们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各部联盟的一个议事会,每逢推举首领和决定征战等大事时,蒙古人都会召开忽里台大会。

只不过,在窝阔台死后,原本应该召开推举新大汗的忽里台大会,但由于窝阔台的妻子乃马真后从中作梗,并使用贿赂的方式,最终让自己的儿子贵由登上的汗位,因为,这个忽里台大会而言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而这次拔都召开的忽里台大会,既然是推举新大汗,因此窝阔台系以及他的政治盟友察合台系的宗王们来说,自然是不会参加的,能参加的,要么是对窝阔台系不满的,要么是持观望态度的蒙古贵族。

大会的结果,是在拔都的力捧之下,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推举为新的大汗。

在蒙哥登上大汗之位前,经过成吉思汗本人以及他的后辈儿孙进行了两次西征,蒙古大军的势力已经到达了中亚和东欧等区域,而对于蒙哥来说,他上位后,除了对内要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建功立业,来稳定他的统治。

只有这样,他才能算是继承了成吉思汗拓展疆土,开藩建汗的遗愿,成为一个合格的蒙古大汗。

在这种情况之下,包括蒙哥本人在内,蒙古大军再一次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其中,蒙哥本人亲自率军集中征服南宋,而他最信任的弟弟之一旭烈兀,则踏上了西征之路。

之所以选择旭烈兀为西征统帅,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先旭烈兀和蒙哥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在信任度上就没有问题,另外,当时蒙哥的另外两个兄弟,即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也有战事缠身,最重要的,是旭烈兀在第二次西征中表现的可圈可点,说白了就是有经验。

因此,在经过准备和部署之后,旭烈兀于公元1252年率大军出发,而这次出发,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旭烈兀的这次西征中,他先后灭掉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国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将这几个王朝的疆域,变成了自己的通知范围,而在这其中,以灭掉木剌夷国和灭掉阿拔斯王朝最为经典。

公元1253年,旭烈兀率大军抵达希思丹地区(今伊朗霍拉桑省南部),在此之前,他已经命麾下大将怯的不花为先锋官,带着一万多人前去攻城掠地,当旭烈兀带着主力部队与怯的不花汇合后,随即展开了对木剌夷国的进攻。

木剌夷国是一个宗教派国家,这个国家较为擅长的,是培养各类顶尖的杀手,来刺杀敌对方的领导人,因此,也被人称为是“刺客派”。

现代著名的大型游戏《刺客信条》,其背景就是基于木剌夷国的这种传统设定的,在游戏里,就能一睹当年木剌夷国所培养刺客的风采。

正是因为刺杀之风盛行,因此,木剌夷国在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时,没少前去袭扰,当时还曾经企图刺杀蒙哥,因此,在这次旭烈兀出征前,蒙哥还特意交代旭烈兀,一定要好好“照顾”一下木剌夷国这个老朋友。

因此,在旭烈兀的大军集结完毕后,第一个目标,正是木剌夷国。

前文讲到,旭烈兀曾将大将怯的不花派做先锋,先行发动进攻,而怯的不花也不负所托,在与旭烈兀汇合时,已经攻占了木剌夷国好几座城池。

因此,在双方汇合之后,兵力大涨的蒙古军,可以说是一路碾压,当时的木剌夷国虽说尚有大军十万,但架不住蒙古军的凶猛,同时对蒙古军各种先进的打法和武器完全是束手无策,因此,到了公元1256年的时候,木剌夷国基本上已经被旭烈兀打残了。

不得已之下,木剌夷国的君主鲁克赖丁便准备向旭烈兀投降,不过,他的投降可不是真的投降,而是借投降的名义,来实行他的拖延战术。

而当旭烈兀信以为真,并带着大军前去接受鲁克赖丁的投降时,迎接他的是早就埋伏在四周的木剌夷国,一顿疯狂的箭雨之下,旭烈兀不得不落荒而逃。

吃了这个暗亏,旭烈兀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因此,鲁克赖丁也迎来了旭烈兀疯狂报复,利用火炮的武器,旭烈兀几乎将鲁克赖丁所在的城堡给彻底轰平,最终,还剩一口气的鲁克赖丁下令打开城门,向旭烈兀投降。

而在蒙古大军进城后,随着旭烈兀的一声令下,一场血腥的屠城行动开始了,城堡内的木剌夷国人几乎无一幸免,而君主鲁克赖丁也死在了乱刀之下。

至此,木剌夷国全境被旭烈兀全部占据,这里也成了旭烈兀的势力范围。

在灭掉木剌夷国后,旭烈兀随即展开了对定都于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进攻,本身这一次进攻,按照旭烈兀原本的意思,是能劝降就劝降,但由于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自大,最终使其遭受了更加残酷的屠城这个结果。

公元1257年9月,旭烈兀率大军将阿拔斯王朝王朝的首府巴格达团团围住,之后,他派遣使者向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传达了劝降的意思,结果,穆斯台绥木认为蒙古军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不仅不接受劝降,还言辞傲慢,对蒙古使者狠狠羞辱了一番。

当使者回去后,得知消息的旭烈兀勃然大怒,就加紧了对巴格达的围城之势,但他并没有马上开始进攻,反而再次派去了一名使者,对穆斯台绥木进行二次劝降。

这一次,穆斯台绥木依然没有接受,不仅如此,他还让使者给旭烈兀带回去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旭烈兀彻底暴怒。

“无论其国势如何之强,终必得不幸之结果”---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带给旭烈兀的话

穆斯台绥木的意思,是曾经有很多国家来进攻巴格达,但无一例外均惨败而归,如今蒙古军虽说强盛,但最终还是会重蹈覆辙,惨败而归。

这句话让旭烈兀震怒无比,在他看来,劝降穆斯台绥木只不过是给他面子,如今他不仅不接,反而在言辞上对蒙古大军进行羞辱,这完全是自寻死路。

因此,在旭烈兀的带领下,强悍的蒙古大军,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把巴格达打得乖乖求饶,期间,蒙古军用大炮守住各个城门,但凡是想从从城门这里逃走的巴格达市居民,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到了最后,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眼看取胜无望,只得率领臣民向旭烈兀投降。

不过,旭烈兀并没有接受他的投降,而是在进城后,直接下令,进行全城屠杀。

根据史料记载,这次屠杀前后维持了一个星期左右,据说大约有80万巴格达军民死在了蒙古军的屠杀之中,而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则是被旭烈兀下令用毛毡将其裹住,并让士兵骑着战马来回践踏,活生生的将他踩成了肉泥。

灭了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往西推进,并在公元1260年,成功的消灭了位于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至此,旭烈兀的势力范围,囊括了了从元朝(东亚)到阿拉伯帝国(西亚),从印度到地中海等极为广阔的区域。

但在接下来发生了两件事,让旭烈兀停止了继续西征的脚步,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不仅对他,同时也对中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让旭烈兀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第一件事,是旭烈兀的手下大将怯的不花战死。

公元1260年下半年,怯的不花奉旭烈兀之命,继续对叙利亚的部分地区,以及埃及等地展开进攻,但由于埃及苏丹忽秃斯的强力抵抗,使战局一时极为僵持,同时,怯的不花与联军中的诸十字军国家将领因战事闹得很不愉快,因此也就逐渐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形成了怯的不花孤军奋战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军队与埃及军队作战时,就变得十分被动,并且,在当年双方在阿音札鲁特交战时,怯的不花在战略上部署失误,最终导致了其兵败。

而在兵败后,本来有机会逃跑得怯的不花却选择了奋战到底,但毕竟蒙古军队的人数要少于埃及,因此,在最后怯的不花还是被埃及成功俘虏,并被当场杀害。

正是因为怯的不花的战死,让旭烈兀的势力范围,停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这里也成为了他与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的疆域分界线。

除了怯的不花的战死外,还有另外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公元1259年,身处进攻南宋前线的蒙哥,在四川合川钓鱼山(今重庆合川钓鱼城)被南宋军队的飞矢击中,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因伤势过重身亡。

蒙哥的死,在大蒙古国内部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主要原因是由于蒙哥正值壮年,因此在继承人方面根本就没做打算,因此,当时的大蒙古国,就处在了没有君主的权力真空状态。

而在当时,整个大蒙古国中,声望最高的,一个是阿里不哥,一个是忽必烈,两人均为蒙哥的弟弟,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因此,双方互不相让,围绕着汗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而这个时候,身为老三的旭烈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来他选择支持谁就代表谁胜出,二来他率领大军在外作战,手中也有令人不容小觑的实力,因此,他的态度,决定着汗位的归属。

最终,旭烈兀选择支持了忽必烈,之所以他会做出这个选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抢先一步,在阿里不哥没有行动前,就派出了使者面见旭烈兀,并公开宣布“从质浑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

这就意味着,忽必烈将旭烈兀攻占的区域,彻底地从大蒙古国中划了出来,交给了旭烈兀,也正是因为忽必烈的主动示好,以及满满的诚意,让旭烈兀在权衡再三后,最终选择了支持忽必烈。

而在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后,忽必烈信心大涨,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彻底打败了阿里不哥,并在数年后,建立大元,史称元世祖。

那么说,对忽必烈有着拥立之功的旭烈兀,为什么在大元建立前后,不再回中原,而是驻守在波斯地区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形势了,在公元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战争基本结束,在看到忽必烈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之后,旭烈兀十分明智的派出使者拥护忽必烈为大汗。

正所谓投桃报李,忽必烈对自己这位兄弟的拥护,表示十分满意,因此,也同时册封了旭烈兀为伊利汗,统治阿姆河以西的领地,由此,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正式形成。

按照从属关系来讲,伊利汗国是大蒙古国的一个附属,但实际上,自打伊利汗国建立的那一刻起,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政权。

之所以如此,一来是忽必烈的上位,与旭烈兀的支持分不开,如果旭烈兀没有选择忽必烈,转头支持阿里不哥,或者是带领大军回师,也参与到竞争汗位之中,那么,很有可能就没有忽必烈的事情。

因此,不管是忽必烈也好,还是旭烈兀也好,两个人都知道所谓的从属关系,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别说谁听谁的,互不干扰,各自为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是独立政权,那就意味着在伊利汗国的范围内,旭烈兀就是天,就是最大的。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当王,自然要比回中原当忽必烈的属下强得多,有句老话说的好,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即便是中原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而伊利汗国,可是自己的。

除此之外,旭烈兀不回去也是有一定程度上的私心。

要知道,他亲眼目睹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为争夺汗位发生的战争,虽说他在最初支持了忽必烈,让忽必烈获得了最后的成功,但阿里不哥同样也是他的兄弟。

如果他回去,在遇到阿里不哥以及其后人时,让旭烈兀该如何自处?

还有一点,就是旭烈兀对于忽必烈的投桃报李,也是相当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毕竟当时旭烈兀的态度对忽必烈十分重要,因此,忽必烈才会放低姿态,极其慷慨的开出各种条件,而今忽必烈已然是功成名就,那么旭烈兀的作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

因此,如果他回到中原的话,说不定就会被忽必烈慢慢地削去各种权利,最终被架空,还有可能会不明不白地死去,而他曾经打下的势力范围,也会被侵占。

这样的结果,显然明智的旭烈兀是不会接受的,因此,他也就不会选择回到中原。

总体来讲,旭烈兀选择不回中原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来是他担心回去之后,失去作用自己,会有十分不好的下场,或是被架空,或是被暗中杀掉,二来则是在伊利汗国,他是君王,是大汗,而回到中原,他最多也就是个王爷,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着实太大,因此他也就没有必要,更不回回到中原。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第六子,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伊利汗国也叫伊尔汗国,其国土包括今天的中亚、西亚和东欧部分地区,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都是战争狂人,他们有一个口号:把敌人的土地变成我们的牧场,把敌人的房子变成我们的帐篷,把敌人的妻女变成我们的奴仆。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你只能投降,否则他们就屠城。

就这样,他们从草原上的一个小小部落,打遍亚欧大陆,其中三次西征奠定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它们分别是: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年,成吉思汗亲征花剌子模,将蒙古版图延伸到里海、黑海、伊朗、伊拉克、印度地区。

第二次西征:也叫“长子西征”,1235-1242年,由术赤的嫡长子拔都、窝阔台的长子贵由、拖雷的长子蒙哥,率军攻打到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一带。

第三次西征:1252-1260年,由旭烈兀率军,一路攻占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席卷中亚、西亚、北非、东欧。

这么大地盘怎么治理?成吉思汗列土封疆,把“长子西征”获得的土地,封给了长子术赤,建立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把新疆和部分中亚地区封给了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

后来,窝阔台的孙子海都,通过战争,从察合台汗国,以及元帝国手上,强占了部分新疆、蒙古地区,建立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则是旭烈兀,在西征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第四个汗国。

四大汗国与元帝国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四大汗国跟汉族皇帝给宗室子弟的封国一样,四大汗国的可汗,就相当于诸侯王,他们与元帝国的皇帝是君臣关系。

但是,四大汗国又不完全等同于诸侯国。一是他们的地盘太大了,它们的面积总和,比元帝国中央所控制的地盘还要大。二是他们并不完全听命于元帝国,甚至长期跟元帝国为敌,有点像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诸侯王的关系。

旭烈兀为何西征呢?其实就是强盗的逻辑。当时伊朗那里有个“木剌国”,“不服管教”,拒绝给蒙古帝国纳贡称臣。木剌国就是现在的穆斯林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当时在西亚地区影响力很大。

蒙古人从来用刀说话,不跟人费口舌,大汗蒙哥秉承成吉思汗的作风,不服就打。可当时蒙哥自己正忙于征服南宋,腾不出手,于是他把任务交给了同样嗜血的弟弟旭烈兀。

1259年,蒙哥驾崩,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大打出手。第二年,旭烈兀才得到消息,他立刻停止了对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的进攻,大军回撤到波斯。

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分别是拖雷的长子、四子、六子和七子(二三五子早逝)。蒙古汗位的传承,不像中原汉人那样,谨遵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由忽里台大会选举,即便先可汗指定接班人,也要经过忽里台大会通过才能生效。

很显然,这是个巨大的漏洞,谁都有可能“操纵选举”,只要实力够强。比如当初贵由死后,蒙哥就是靠拔都的术赤系,和自己的拖雷系支持,愣从窝阔台系手中抢回了皇位(汗位)。

蒙哥死得太突然,他在进攻南宋合江钓鱼城时,被大炮所伤,病逝于前线。蒙哥生前根本就没有继承人的安排,这就给了实力最强的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皇位的机会。

那么,旭烈兀为何不赶回来插上一脚呢?他也是有资本、有资格争取一下的,毕竟诸侯王跟皇帝差距还是很大的,旭烈兀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一、不想回

有人把旭烈兀停止西征,并回撤波斯,当作他有意争位的心理波动。其实不然,作为朝廷派出远征的大将,大汗驾崩了,他失去了顶头上司,也不清楚新领导是谁,对他什么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停止军事行动,驻扎等待新命令,这是正常的反应。

假如旭烈兀想要争大位,他肯定要马不停蹄回朝,而不是留在波斯,留在波斯就表明,他是在等朝廷新的指示,这是驻外将军,对朝廷示忠的最好方式。

旭烈兀参加过“长子西征”,按照惯例,他打下的江山就应该是他的封国,旭烈兀自己很清楚,封国就是他最好的选择,论朝廷里的势力,他跟忽必烈、阿里不哥都没法比,何必去趟浑水?

二、无需回

只要旭烈兀不参与争汗位,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会把他当宝贝,这叫退一步海阔天空。果然,忽必烈迅速给旭烈兀来信,重申他在伊尔汗国的地位,并鼓励他博取祖先的美名。

对面忽必烈抛来的橄榄枝,旭烈兀权衡利弊,决定公开支持忽必烈,并谴责阿里不哥不该心生叛逆。

忽必烈自始至终也没有诏旭烈兀回朝,这说明他根本不需要旭烈兀的兵力介入。对旭烈兀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他一旦回国,就将不得不亲自参与兄弟相残。

三、不能回

最关键的是,伊尔汗国承担着两个使命,让旭烈兀脱不开身。

当旭烈兀刚刚撤到波斯,留在前线的蒙古大军,就遭到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阻击,在约旦河西岸和大马士革接连败北,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旭烈兀离开伊尔汗国,很可能遭到被征服土地上的旧贵族反击,八年西征的成果可能就毁于一旦。

另外,伊尔汗国作为忽必烈的棋子,要起到牵制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作用。

自从拔都和蒙哥相继离世,钦察汗国与拖雷系之间的关系就变了,新任可汗别儿哥明确支持阿里不哥,从此他与察合台、窝阔台汗国一起,站在了与元廷长期对抗的立场。

伊尔汗国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都接壤,正好承担起牵制这两个汗国的作用。1262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争还未结束,伊尔汗国就和钦察汗国,在外高加索地区上演了全武行。

一边要跟被征服者恶斗,一边还要应付孛儿只斤氏家族内部互殴,旭烈兀不可能会在这种敏感时期回国。

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被囚,兄弟之争落下帷幕。五个月后,忙碌一生的旭烈兀突然暴病身亡,最终没能回到他出生的家乡。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什么不回中国了?

导读:旭烈兀是拖雷之子、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的亲兄弟,当然还是大名鼎鼎成吉思汗的孙子。他建立的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建立最晚的政权,也是他支持元世祖忽必烈登上大汉之位的交易条件。所以他不会也不肯能再回中国了,只是定期派使者朝贡而已。其实在中原做个王爷远不及在西亚的封地建国称汗来的自由痛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然旭烈兀回国他都不愿意。

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崛起向往扩张,最高版图达到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庞大广袤的国土加上相对落后的文明,所以在汗位传承上也是充满着分歧和争端。在成吉思汗生前,给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都分封了领地。这也是四大汗国的雏形,当然不包含今天的伊利汗国。旭烈兀为何在西亚建国且不回中原,还得从蒙古大汗的汗位争端说起。

蒙哥继承蒙古大汗

蒙古大汗的继承有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前任大汗的遗嘱。2、战功的多寡。3、呼勒台大会选举。4、蒙古传统的幼子守灶制度。比如在成吉思汗去世后老三窝阔台就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继位成大汗,但是在窝阔台去世后这个规矩被打破了。贵由汗的母亲为了儿子称汗,违背窝阔台的遗嘱采取了贿赂选举的方式帮助贵由登上了汗位。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汗位传承的制度,这也为蒙古大汗世系传承从窝阔台转移到拖雷一系埋下了伏笔。

贵由汗去世后,术赤系因为窝阔台系违规继承汗位要求重新召开选举大会。在几经周折的情况下,终于在呼勒台大会上拖雷一系的蒙哥当选为新一任蒙古大汗。蒙古大汗传承序列从窝阔台一系转移到了拖雷一系上。

在蒙哥统治时期蒙古进一步扩张:派忽必烈南攻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注意旭烈兀出现了);而小弟阿里不哥遵从幼子守灶制度镇守蒙古故土。1259年蒙哥汗在进攻钓鱼城时被宋军射出的一箭射伤,暴病而亡。

蒙哥汗暴毙后拖雷系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旭烈兀和忽必烈达成协议建国

由于蒙哥汗属于暴毙,死的很突然。所以并没有留下遗嘱。如果按照大汗传承的四种方式来说,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以及蒙哥的儿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大汗。我们重申一下继承汗位的四种途径:1、前任大汗的遗嘱。2、战功的多寡。3、呼勒台大会选举。4、蒙古传统的幼子守灶制度。首先排除的是蒙哥的儿子,因为他既没有什么战功也没有遗嘱。其次就是旭烈兀、阿里不哥、忽必烈三兄弟之间争夺了,其实如果从四个标准判断忽必烈是应该被第二个排除的。

因为哥三个战功卓著的应该属于旭烈兀,他打下了整个西亚甚至进入了埃及;忽必烈仅仅灭了大理,屡攻南宋不下;镇守蒙古祖地的阿里不哥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符合幼子守灶制度且受到蒙古贵族的支持。所以原则上大汗的选举应该在阿里不哥和旭烈兀中间产生,但是旭烈兀远在万里之外的西亚就吃了大亏。如下图所示:

旭烈兀的西征军都进入了埃及,接到蒙哥汗暴毙的消息本来就晚就连忙往回赶。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等旭烈兀走到一半的时候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已经干起来了。其实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不会等旭烈兀赶回来增加竞争人选,所以两个人都分别宣布在自己的领地内举行呼勒台大会。忽必烈选择的地方时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开平举行选举;而阿里不哥则在自己的祖地的和林举行选举。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不敢到对方领地内参加选举大会。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后在对方空选的情况下宣布自己胜选,真是滑稽的一幕。

阿里不哥获得大部分传统蒙古贵族的支持,拒绝汉化;而忽必烈崇尚汉化,掌控者原来金国的土地、人口资源。双方战争爆发了,双方无论谁胜谁负都已经破坏了大汗继承的规则。这也为将来蒙古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立国奠定了基础。由于忽必烈急需要支持,所以派使者联络旭烈兀。忽必烈承诺如果旭烈兀支持自己,自己就分封他为西亚之王。条件就是旭烈兀利用自己在西亚的势力威胁其他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而忽必烈自己就可以从容收拾阿里不哥。

说白了这就是忽必烈和旭烈兀的利益交换,旭烈兀经过仔细考虑同意了。为什么说呢?因为旭烈兀周边也有敌人,无论是埃及的还是金帐汗国的拔都都对自己的地盘虎视眈眈;再说即使自己参与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中,更没有势力支持自己。旭烈兀思来想去,还是把自己的地盘拿到手里更稳妥所以就答应了忽必烈的条件。果然在四年之后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称蒙古大汗,而旭烈兀也在西亚,以自己的封地为基础建立伊利汗国称伊尔汗。所以拖雷一系中的旭烈兀一支就在西亚传承下去,传承世袭如下图所示:

小结:

旭烈兀有自己的王国领地,可以再领地范围内一言九鼎。为什么非要回到中原去当什么王爷?况且由于忽必烈的用武力彻底破坏了蒙古大汗的传承方式,所以蒙古帝国彻底分裂。元世祖忽必烈只能在东方的元朝势力范围内称皇帝,其他四大汗国只是对忽必烈保持着所谓名义上的尊重。所以旭烈兀更不可能回到中原去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J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