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得很神奇,毒虫、猛兽和凶鸟为什么不会伤害小婴儿呢?

是呀,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也非常热爱《道德经》,明白宇宙的一切、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宇宙的运转法则是什么。学习以大自然为师,顺天道而为。

在您说的《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精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段话是说,有丰厚德行的人,他的心会回归到像儿童一样纯真可爱,天真无邪。在婴儿、儿童时期天性最全,处于没有分别心状态,所以他们也就没有毒蛇、猛兽的观念,不但不怕,反而对它们同样好奇友善,甚至认为都是可以一起玩的好朋友。所以,毒虫不会刺他们,猛兽也不会咬他们、攻击他们。

大自然万物有灵,动物们的进攻、暴力、咬杀,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好的存活下来。动物们对于柔弱的婴儿,通常不会去伤害,因为动物知道婴儿弱小,内心就会自然生发出保护欲。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惑哦。感恩。

老子讲得很神奇,毒虫、猛兽和凶鸟为什么不会伤害小婴儿呢?

这里,如果我说:老虎,猩猩,狼等动物不光不吃幼儿,更有动物带大人类孩子的,你应该也听过说吧!…因为幼儿天性纯洁,一尘不染,任何动物靠近,非但激不起杀欲,反而会激发出心生怜爱之情,为何?因为幼儿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会让动物激发出保护欲,犹如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

像我们在路边看到一只小虎崽,小狼崽,小猴宝宝,请问你会起杀心吗?它们那么小,那么手无缚鸡之力,而且有一双天真的眼睛看着你,相信你也会把它抱入怀中吧,动物看到幼儿都会心生怜爱,这是自然本能,因为天下赤子之心都是一颗与世无争,善待别人,怜悯生灵的一颗心,而赤子无论在人类还是在动物或者在任何生灵间都是相通的…

老子讲得很神奇,毒虫、猛兽和凶鸟为什么不会伤害小婴儿呢?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赤子,这个赤子可不是赤子之心的那个赤子,也不是指年龄比较小的儿童,而是刚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这些婴儿很少接触空气,还没有开始长黄疸,全身呈现红色所以叫做赤子。

老子说,这样的婴儿德的境界是最高的,也就是最有德的。

为什么呢?

人出生之后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沾染各种社会化的习俗习气也越来越多,内心就会越来越不纯净,越来越缺德。

只有刚出生的婴儿是纯天然的,所以是最有德的。

在道家的理论中,德并不是指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而是指顺道而为的程度,最符合天道的就是最有德的。

猛兽为什么不吃赤子呢?我们应该见过很多相关的新闻,有狼孩和熊孩,一些野兽碰见这样的婴儿会将他们抚养长大,因为他们是纯天然的无害的,能让万物生起怜悯之心和爱护之心。

老子通过这段话是想告诉人们,最接近自然的才是最有德的。

老子讲得很神奇,毒虫、猛兽和凶鸟为什么不会伤害小婴儿呢?

此话有意思,老子主张一个弱,一个不争。守弱守不争,虽名小利薄而不贪,是默默无闻的在做贡献。真是任劳任愿的一种美德。是受国家人民和法律提昌保护的。

为什么不伤婴儿呢。用弱而明示它的玄机。因弱小的婴儿有大人看护。

不争同样,虎吃了争先到达的人,老虎不贪,不存食,吃饱了不再伤害人,所以后面的人得生了。

婴儿呢?若大人看护不好照样喪命,怎么讲呢?民间有这样的例子,初生婴儿有被老鼠咬脸的,咬耳朵的,咬鼻子的。农忙家里人都下地了,无人看护婴儿,还有被老母猪吃掉的。有这样的事,怎么对照道德经解释呢?另有所属,原来守弱不争的弯就在这里,另有所指。

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僵硬者不听使唤大家都恨必死。人死后就僵硬了。守弱者任劳任愿,大人喜欢而守护,不争者相让,可有不死之地,指长生久视。

老子讲得很神奇,毒虫、猛兽和凶鸟为什么不会伤害小婴儿呢?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老子的意思并不是猛兽不会伤害婴儿,而是猛兽、毒虫不会伤害“含德深厚的人”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这里的婴儿不是指1-3岁的孩子,而是老子做的一个比喻。

毒虫咬人,不分好人坏人,但是,防备心强的人,绝对不会被毒虫咬

之所以不咬有深厚修养的人,原因有以下点

第一,深厚修养的人,大多数没有外出冒险的精神。

毒蛇、猛兽都生活在什么地方?

要么深山,要么老林,不去这种地方,怎么会被毒蛇咬?所以从个人生活习惯上看,深厚修养的人基本上是每天专注在如何提高境界上了,喝茶的喝茶,论道的论道,学习的学习,练武的练武,根本不会有什么冒险精神。

第二,深厚修养的人,知识储备必然多,遇到毒蛇猛兽,都会有相应的办法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修养,例如疫情期间的某跑步女事件,但是有修养的人,一定有知识,对于动物类的认知,多少都会有,当遇到这些毒虫猛兽,第一时间脑子里会想出多种解决方案,可能有用,可能没用,但至少不会蛮干。防备心肯定瞬间上升,并且不会主动招惹这些动物,不招惹,也就不会触发动物的防备本能。没触发动物的防备本能,基本上动物不会咬人,除非太饿了。

【结语】

《道德经》尽管只要5000字,却在世界上畅销,仅次于《圣经》,其中的内容不仅包含了道,还有很多自然法则和知识。并且很多名人也非常喜欢道德经,例如马云,随身不离道德经。

《道德经》内很多内容都有多种解释,说《道德经》的人也有很多,似乎每个人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说的通,但又千遍万化,这就是道的奥秘,相生相克,以终为始,天人合一。

读诸子百家,关注十二十页,点赞是情,转发是爱,感谢您的支持

老子讲得很神奇,毒虫、猛兽和凶鸟为什么不会伤害小婴儿呢?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之中。

意思就是说: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婴儿,有毒的虫,不蛰咬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猛的鸟兽不攻击他。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疑惑:婴儿是一个柔弱的状态,为什么猛兽和毒虫都不会伤害他呢?

很多人看这句话的时候,其实都认得太真了,老子说“毒虫猛兽和凶鸟不会伤害婴儿”,并不是真的不会伤害,即便在历史上记载的有一些人能够在野外生存,遇到猛兽之类的也能保全自己的故事,但是这毕竟只是故事,对于野兽来说,它们的本性就是以肉食动物为主,怎么可能不去伤害一个婴孩呢。

其实是一个比喻句,是用极其夸张的手法讲述了道对于人生产生的作用。

这一切起源,需要从道家思想的“无为”开始说起。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就是抛开自己的主观妄念,让自己的精神守一,没有掺杂过多的思虑和想法。

比如《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是自然造化之物,凭主观意愿施为强行改变的,必定会失败,强行把持天下据为己有的,也必定会失去。

这个世界不会随着自己的意识而改变,一个人强行把持事物,想左右事物时,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让人生变得更糟。

但是人又有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那就是习惯性的自以为是,习惯性的过多思虑,而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无为,放下自以为是,过多思虑的心思。

世俗之人,身处于世俗之中,最大的痛苦和灾祸并不是外界环境施于自己的,而是自己内心增加的纷扰。

比如说人和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大多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由主观情绪会扩大事物的本质,当自己胡思乱想时,人生的祸患才真正开始。

又比如,当自己过多思虑或者受欲望驱使时,必然会产生很多极端或者错误的想法,这一些想法也是使人生招致祸患的根源。

所以伤害自己的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内心过度思虑的念头。

怎么样才能去除这个忧患的根源呢?答案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最符合无为思想的状态,就是婴儿。

因为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主观思想,也没有过多思虑的问题,只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达到这种无心的状态时,思虑便不会惊扰自己。

当内心达到纯净的状态时,内心杂念不生,外界的纷扰也不会侵入自己的内心,那么人生就能免除许多祸患。

所以,老子在这一句话中,将“猛兽毒虫”比做伤害自己的痛苦和灾祸。

人如果像婴儿一样,以无心无欲之念去面对这个世界和生存时,这个世界并没有能够伤害自己的“猛兽独虫”。

瓶邪 分类:健康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