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有书君。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李陵终身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

还记得有书君之前给大家介绍过一个悲剧人物——李广。汉武帝时期,他与卫青同去讨伐匈奴,结果卫青立了大功,而李广却迷路了。这李广自身携带“倒霉”属性,还传染给了他的后代子孙。

李广有三子,长子、次子都死在老爹之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日子不好过啊。后来经过这次“迷路事件”,李广面子上实在过不去,以死明志。

三子李敢不干了,认为父亲的死全是拜卫青所赐,所以就想暗害卫青,结果只是打伤了卫青而已。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看不过去把李敢杀了。

按理说李家也算有功之臣,这父子四人都死了应该有个说法,但是卫青和霍去病在当时都是汉武帝的大红人,自然会受到皇帝的袒护,对外只称李敢是死于意外。

这些事情发生时,李陵还未出生,也就是说李陵属于第三代,时隔久远,按理说应该会转转运吧?可是“李家霉运”好像并不想放过他。

李陵长大成人之后也是一员骁将,在为汉国讨伐匈奴时鞠躬尽瘁。但是因为受李家“倒霉怪圈”的影响,他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浚稽山苦战了八天八夜仍然不敌匈奴之后,李陵决定先暂时诈降于匈奴,一来可以休养军队,二来也能对匈奴的内部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但是他忘了他的老大是汉武帝,汉武帝一向对他们李家就没抱什么好看法。况且当时也没有远程通讯设备,李陵什么计策汉武帝又怎会知道?所以,当汉武帝得知李陵归降匈奴之后大怒,将李陵的寡母和妻儿都拘禁起来。

太史令司马迁不愧是当时出名的文化人,他好像觉察到了李陵的想法,于是替李陵在汉武帝面前解释,说李陵会这么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陛下可以再等待一段时日看看。可是汉武帝当时被愤怒烧坏了脑子,他哪里听得下去,直接对司马迁施以腐刑。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气渐渐消了,回想司马迁说的也有道理,就派公孙熬去接应李陵的人马。

哪想到这公孙熬是个不靠谱的人,在途中活捉到一个匈奴兵,从他口中听说李陵正在帮匈奴单于练兵。

这还了得!公孙熬深知李陵是汉将,所以非常了解汉朝的情况,如果将己方的情况告之匈奴并帮匈奴练兵的话,大汉必亡啊!他马上派人将此事禀告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颇为震怒,将李陵一家老小全部杀死,李陵得知后,一直到死再未回汉。

司马迁曾非常崇尚李陵有“国士之风”,在他投降匈奴之时也冒死为他求情,可见司马迁对李陵的为人还是很赞赏的。

但是李陵最后真的投降匈奴之后,司马迁作为一个爱国人士自然不能再继续去推崇他的作法。所以,他在《史记》里如实写下李家是如何身败名裂,投敌叛国的。

虽然表面上是对李氏投敌的极端愤怒,但其实他还是对李陵抱有深深的同情与失望。

为什么司马迁会有这种复杂的心结,有书君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汉朝已经没有亲人,且本来就对不起李家

李陵之所以和匈奴打,是因为他想解救被困大漠的好友苏武。最后因为诈降被汉武帝杀光亲人也让李陵彻底看透了汉朝。

好友苏武是爱国人士,对汉朝可谓是忠心耿耿,但是尚未得到半点好处。

而李陵因为家世的原因本来就被轻视,如今又被扣上一顶“叛国”的帽子,家人都被赶尽杀绝,他自然对汉朝已经没有任何牵挂和好感可言。

二、匈奴对待李陵如同亲人

我们反过来再说说匈奴是怎么对待归降后的李陵。匈奴单于封李陵为右校王,还将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李陵,可以说完全是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看待了。

和汉武帝相比,匈奴单于更能发现李陵身上的优点并赏识他,而汉武帝则是认人为亲,对功臣有不同的对待。所以当武帝死后,即使汉朝使者来匈奴劝李陵回去,李陵也只能长叹一声:“如今,我已为匈奴!”

三、假如李陵再回汉朝,就背负“不忠不义”的双重背叛之过

李陵投降匈奴不管是真是假,已经被汉朝认定是“大逆不道”,如今匈奴单于对他如此善待,他还想着抛开匈奴回归汉朝,那相当于又背叛了匈奴一次。

而且在匈奴生活那么久,再次回到汉地,汉人们会如何看他?自由自在回来的人不同于被救回的人,说不定还会被当成奸细。

综上所述,李陵的背叛其实都是被汉武帝逼的。当初司马迁为李陵辩解,着实是猜准了李陵的忠贞之处,只不过汉武帝刚愎自用,硬生生将一个爱国将士拱手送给了匈奴。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在极其愤怒的情绪之下,不能作出任何重要决定!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这事儿从大义来看,自然是值得谴责的,背弃自己国家的人,难道还指望得到好的评价?但具体到李陵身上,就觉得他似乎情有可原。

因为他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汉朝犯冲似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场都还挺惨。

先说李陵的爷爷李广,与匈奴打了那么多年的战,战功却偏偏不足以封侯,许多比他资历浅的人都成为侯爷,他还是没有爵位,以至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广难封,甚至还怀疑他身带厄运。

后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上了年纪还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说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没办法,拉不下脸来驳胡子发白的老将军面子,只得让他跟随卫青,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没想到李广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没能赶上与匈奴人的决战,等到卫青打把仗都打完,回军时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广。卫青照例派人询问了李广几句,感到极为羞愤的李广,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

这事还不算完,他的小儿子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找上门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宽厚没有声张,想冷处理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心下大怒,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的价值远远大于李敢。为了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意外被鹿撞死的。什么鹿能撞死一个年轻力壮的英武小将?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跷,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摆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说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细究起来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他的死因,只说“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然而,这句话之前还记录了一件事。武帝和韩嫣打情骂俏,嬉戏在一处不成体统,担任郎官的李当户认为韩嫣无礼,上前把韩嫣打跑了,史书上说武帝因此而赞赏李当户。

但这可能吗?武帝男女不忌,韩嫣是他心爱的男宠,为了韩嫣不惜与亲生母亲王太后对抗,李当户打了韩嫣,武帝能高兴?只怕在心里暗骂这小子没眼色、煞风景。

接着史书就写到了李当户的死,这两件事情之间真的没有一点联系吗?未必!李当户打的是韩嫣,伤的其实是武帝的颜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对李当户的死因感到蹊跷。

也就是说,李广、李敢、李当户,李陵最亲近的几位长辈,都不是寿终正寝。李当户怎么死的没有明证,但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杀死的,卫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亲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将领,在李家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李陵不至于把武帝当作仇人,但内心深处定然觉得皇帝对自家不公。他叛汉不回,肯定有这方面的影响,整个家族三代人的经验教训,让他从骨子里对武帝缺乏安全感。

而最直接导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战,分析下来也不尽是李陵的过失。

当时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5000步军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在汉廷内部一直饱受怀疑,能当上将军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宠,以至于李陵不愿意给他当后勤,转而踊跃请战。

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同意他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出击牵制匈奴单于兵力,以策应李广利的军事行动,并且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带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补给,听从他的指挥。

但是,路博德以前当过伏波将军,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上书武帝说现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时机,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战。

结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渐重,以为是李陵后悔了,不敢与匈奴交战。年轻气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

李陵这一去,没像他爷爷李广一样迷路,却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李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指挥素养,连连重创匈奴的进攻,逼得单于一度萌生过解围撤退的念头。

只可惜李陵军中出了汉奸,让匈奴这边探听到汉军的真实情况,知晓李陵5000步卒奋战数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死缠烂打直到李陵军溃败投降。

消息传回汉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气,文武百官也都号着皇帝的脉,落井下石唾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他说情,根据平素自己与李陵的交往,推测他估计是诈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寻机报答汉朝。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武帝,认定司马迁是在帮李陵推卸责任,下令将其下狱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忽然回心转意,认识到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救援所致,便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却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帮匈奴练兵,准备打汉朝。

武帝很生气,再也不提接李陵回来的话,还把李家满门抄斩。

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叫李绪的汉朝降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李陵还怎么回来?不管因为什么,家人反正全被汉朝皇帝杀了。谁能保证他回来后不会被清算?

所以汉使找到他,希望他回来的时候,李陵拒绝了,说是不愿再次受辱。这个“再”字,估计不单是指他自己,还指他那些倒霉的长辈吧。

至于李陵的人品问题,客观来说,不能以司马迁的感观去做评判,因为他厌恶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对李家迷之好感,《史记》中都有所偏颇。大家还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判断。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单论大义的话,李陵兵败投敌,这种背弃国家的人确实应该谴责,但实际上,李陵对得起汉朝,也对得起汉武帝,而汉武帝却对不起他。

至于他为何终生都不愿回汉朝,很简单,他已经回不去了。

换句话说,不是李陵不想回去,而是汉武帝的一些做法,让他彻底寒了心,并且,他投降匈奴的这个事实,让李陵在当时的汉朝没有存身之地。

正所谓“将军百战身名裂,回头万里故人绝”,如此情形之下,故乡早就不是心里那个故乡,所以,李陵自然不愿回去,更无法回去。

而这其中的曲曲折折,还得从李陵第一次带兵出征时说起。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精兵,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同时,安排骑都尉李陵为李广利部运送粮草。

不过,对于汉武帝的这个安排,李陵表示拒绝,他不愿意当运输队,而是想请求汉武帝让他“自成一军、独当一面”,意思就是也想带兵攻打匈奴。

按理说,当后勤运输队远比直接上阵冲锋安全的多,但为何李陵偏偏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做,反而要以身犯险呢?

这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李陵耻于当李广利的下属,毕竟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历来就颇受质疑,而他能当上将军,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妹妹是汉武帝的妃子。

再加上李广利曾经的战绩也确实没太多值得拿出手的,因此,李陵就有点不想当他的下属。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是和李陵的家庭有关。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而李广又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因此,李家可以说是一个将门世家。

当初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后,因其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为了武骑常侍,汉文帝在位时,都称赞李广勇猛无比。

之后,李广又因军功升任边郡太守,在此期间,他的威名远播塞外,当时的匈奴人称呼他为“飞将军”,每次只要看到李广的帅旗都绕着走。

这个阶段,应该是李广的高光时刻,但在此之后,李广就开始走下坡路。

倒不是他官变小了,而是因为汉朝对待匈奴的战略开始改变,从之前的防守为主改为了主动出击,这就让习惯小范围作战的李广越发无所适从。

如果仅仅是无所适从,那也没什么大不了,但问题是,无所适从带来的后果,就是军功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汉朝爵位的升迁,全凭军功二字,而李广在当时的作战结果,大多是无功而返,要么是伤亡过多。

因此,李广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不少资历比他年轻的人都封了侯,而自己却始终未能如愿。

正是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李广在老迈之际,恳请汉武帝批准他跟随卫青远征漠北,将自己的封侯的所有希望,寄托在这次战役上。

可惜的是,在这次战役中,李广不仅未建寸功,还因为没带向导,导致在沙漠中迷路,等到他与大部队回合时,卫青和匈奴的大决战已经打完了。

事后,卫青按照程序,派人前去询问李广为何迷路,结果李广一时想不开,直接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李敢(其他两个儿子早死)气不过,认为父亲的死,卫青要负最大责任,因此找个了机会,只身来到卫青府上,一番理论后,愤然出手将卫青打伤。

不过,卫青并没有和李敢计较,甚至想隐瞒此事,但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卫青被打伤一事,被他年轻气盛的外甥霍去病得知,而霍去病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

于是,在汉武帝组织的狩猎活动中,霍去病一箭射杀了李敢。

事后,汉武帝为了包庇霍去病,对李家人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但李家人也不是傻子,并且世代从军,一眼就看出了李敢是被箭所伤。

但即使知道也无可奈何,毕竟当时的霍去病在汉武帝心里要比李家重要得多。

至此,李家的前两代人均已去世,并且还都不是寿终正寝,原本曾经声名显赫的“飞将军”,如今却面临着将门中衰的尴尬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李家的第三代人,李陵很早就抱着一种憋屈的情绪,他时刻在寻找机会,想要让李家重新出人头地。

幸运的是,李陵继承了祖父李广的雄风,不仅勇猛善骑射,并且爱惜士卒,对外名声很好,汉武帝也比较看重李陵。

因此,李陵在军中的职位不断升迁,但由于资历尚浅,始终没机会正式与匈奴决战。

而这正是李陵请求汉武帝,表示自己愿意出征的根本原因,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以及实实在在的军功,让李家再次风光起来,因此,他才会甘愿冒着风险,也要“自成一军”。

对于李陵的请求,汉武帝刚开始并没答应,他以战马不够为由,不同意李陵出征。

结果,李陵拍着胸口表示,即便是没有战马,自己带着五千步兵,也能直捣匈奴的老巢,他的这种勇气,触动了汉武帝,最终,同意了李陵的请求。

不过,汉武帝出于稳妥起见,又安排强驽都尉路博德充做李陵的援军,以作万全之策。

而问题就出在了路博德身上,路博德之前当过伏波将军,因为资历老,所以不愿做李陵的后援,于是他就上书汉武帝,称当下正值匈奴草壮马肥之际,不适合出兵,建议留李陵到春天后再发兵攻打匈奴。

这个建议其实是出自路博德的私心,但到了汉武帝那里,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性质。

众所周知,晚年时期的汉武帝,猜疑心十分严重,因此,在看到路博德的奏折后,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李陵后悔出兵,所以才指使路博德上书。

因此,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汉武帝勃然大怒,勒令李陵必须马上出兵,不得延误。

李陵也是既无奈又恼火,最终,他来不及解释,只能带着五千兵卒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而这一去,再也没能回来。

那么,李陵又是如何投降匈奴的呢?这中间的过程同样也是十分曲折。

出征之后,李陵便遭遇了匈奴主力,被三万多匈奴士兵包围,最开始,李陵冒死奋战,指挥汉军士兵打退了匈奴的一波又一波进攻,甚至一度将这三万多匈奴人打得萌生退意。

之后,匈奴单于发了狠,又调来了几万人继续围攻李陵,但李陵利用地势,加上自己也亲自上阵杀敌,因此,汉军士兵个个勇猛无比,匈奴人始终无法击败他们。

到了最后,匈奴单于看到取胜无望,已经开始计划撤退时,事情却发生了大逆转。

当时李陵的部下中有个低级军官暗中投降了匈奴,他将汉军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匈奴大单于,这样一来,匈奴人就知道了李陵不仅已是强弩之末,并且也没有后援。

于是,匈奴人马上调整战略,开始死缠烂打,打到最后,李陵一方武器都没了,只能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

最终,李陵兵溃,在突围过程中,力竭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汉朝后,汉武帝以为李陵已经战死,结果又传来了李陵投降的消息,这就让汉武帝勃然大怒。

而当时的文武百官,也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大骂李陵的投降之举,这个时候,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却站出来为李陵说情,他认为李陵绝不是那种背信弃义之人,极有可能是在寻找机会立功赎罪。

但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根本不听这一套,当即下令将司马迁处以腐刑。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又开始后悔,他想通了李陵投降时因为没有后援所致,因此,就派了公孙敖前去匈奴处接回李陵。

但公孙敖转了一圈后,并没有找到李陵,他害怕回去被汉武帝怪罪,于是,就编了一个谎话,说听闻李陵在帮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所以找不到他。

这个消息,让汉武帝更加生气,一怒之下,将李陵全家处死,自此再也不提此事。

而到了汉昭帝时期,掌控朝政的霍光和上官桀,是李陵的发小,因此就派了使者想把李陵接回来,但使者到了匈奴之后,李陵却表示不愿“二次受辱”,拒绝了使者。

自此,李陵终生没有再回汉朝,最终老死在匈奴。

如果说当初因为汉武帝听信他人之言,导致了李陵没有机会回到汉朝的话,那么为何在霍光派出使者请他回来时,他依然选择拒绝呢?简单来说,有三个原因导致他无法回到故乡。

首先,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这就让李陵没有了回去的理由。

当初,公孙敖对汉武帝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他的这番话,实在是彻彻底底的一个大谎言。

真实的情况是,确实有投降的汉军将领为匈奴练兵,但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做李绪的人。

李绪原本是驻守在奚侯城的守将,匈奴人打过来后,他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投降了匈奴,在此之后,他又帮助了匈奴人操练士兵。

但汉武帝未经调查,就信了公孙敖的话,将李陵的全家处死。

之后,李陵对李绪极为恼恨,毕竟是因为他的原因,才导致了自己全家被杀,于是就找了一个机会,亲自手刃了李绪,为此还差一点被匈奴处死。

但即便杀了李绪,李陵的一家人也无法活过来,而这也是李陵无法回去的第一个原因。

设身处地想一想,李陵出征前,母亲、妻儿尚在,但如今却全部没了,虽说造成这种结果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绪,但说到底还是因为汉武帝听信他人之言。

这让李陵如何面对?不回去,故乡还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而回去,就只剩下一座座孤坟。

更何况,从李广到李敢,再到李陵,李家这三代人为汉朝奋战一生,最终的结局却一个不如一个,李广自刎,李敢被霍去病射杀,而李陵的家人又被处死。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始终绕不开汉武帝,这就更让李陵无法释怀。

同时,李陵也算对得起汉朝,当初他以五千兵力死战匈奴,如果有后援让他能顺利回国的话,那么依照他的战绩,绝对能名扬天下。

但就是因为没有后援,导致他不得不投降,况且投降之后,他也没有像李绪那样帮助匈奴练兵,甚至还杀了李绪。

所以,从感情层面来讲,李陵没有对不起汉武帝的地方,但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全家被杀,自己的名声也毁了。

因此,他没办法接受这一切,也就不会回去了。

其次,假设李陵回去,他最终的结局未必就比在匈奴好。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朝有一个很著名的特色,那就是犯了重错的大臣,自尽的比较多,比较出名的有周亚夫、李广等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社会的社会风气有关,西汉的士大夫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刚烈,有着浓重的轻生死、重荣辱的风气。

因此,他们就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被皇帝斥责,或者是被怀疑了气节等,那么往往就会以死明志。

李广为何会拔剑自刎?就是因为他觉得被卫青质问后,受到了极大的羞辱。

那么,有没有不愿意自尽的呢?有,但最终的结局比痛快自尽还难受。

汉武帝的舅舅薄昭,当初因为擅自杀了皇帝的使者被问责,但他不想死,于是就躲在家里,妄图躲过去。

结果,当时的大臣们,每一个人都穿着孝衣,轮流去他家里拜访他,最终硬是把薄昭生生逼得自尽。

而换到李陵身上,同样也是如此,他投降匈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他回到汉朝,也会遭遇到和薄昭差不多的局面。

即便是他不想死,但那些视名节高于一切的士大夫,也会用舆论将李陵逼的不得不死。

在这种情况下,李陵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毕竟回去后,不但要死,还要遭受众人的折辱,何必给自己找这种不痛快呢?

还有,就是李陵已经无法在汉朝立足。

在司马迁的记载里,关于李陵投降之后,有这么一段话。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司马迁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很好理解,就是说汉武帝听信公孙敖的谎言后,十分生气,于是杀了李陵全家,将他的母亲、弟弟以及妻儿全部处死。

而后半句话,含义就比较严重了。

这其中的陇西李氏,是指李陵所在的家族,陇西李氏最早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十六国时代得以崛起,到了秦汉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族。

前文提到的秦朝大将李信,以及李陵的祖父李广,都出自于陇西李氏。

而在古代,这种大家族向来十分重视名声,而李陵投降匈奴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损害了陇西李氏家族对外的名声。

因此,陇西李氏才会觉得羞愧,说白了,就是为李陵的行为感到耻辱。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陵回去,家族中自然也容不下他,即便是他投降匈奴有各种苦衷,但没人会听他的。

并且,作为一个投降敌人的败军之将,李陵也会成为当年那些战死将士家属的泄愤对象。

这样一来,假设李陵回去,那么且不说他在朝堂上如何,单是来自为战死亲人复仇的,还有陇西李氏中要洗刷耻辱的人,就会让他应接不暇。

这些人即便没有能力杀掉李陵,但是别忘了,当时汉朝最不缺的就是游侠。

只要许以重金,这些游侠很乐意取了李陵的人头,更何况杀了李陵,也会让游侠们名扬天下,因此,李陵将会面临一波接一波的行刺。

哪怕是没能杀掉李陵,但言语上的羞辱还是可以的,说句不夸张的,如果李陵回去,只要他一出门,那么随时随地都会有人当着面辱骂他。

关键他还不能还嘴,毕竟投降匈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何李陵在面对霍光派来的使者时,说不愿意“二次受辱”的原因,即便是霍光愿意保他,但他也活不了太久。

所以,在这三种因素之下,李陵才不愿意回去,俗话说覆水难收,错误一旦铸成,要想更改就变得十分困难,不管是汉武帝的原因也好,还是李陵的原因也罢,总之,李陵已经回不去了,正所谓将军百战身名裂,事情闹到了这一步,李陵也没有了其他选择。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投降匈奴后,确实有机会回去,不过他没有回去,因此他在这件事上大义有亏,但其实也情有可原,而司马迁推崇他的人品其实并没错,只不过随着时间变化而有所改变罢了。

说起来,李陵一大家子也真是够悲催的。

李陵的爷爷李广号称飞将军,跟匈奴人打了一辈子仗,但运气总是不太好,要么立下的战功不足以封侯,要么战功足够了,他又犯错导致无法封侯,最后还因为迷路而被卫青问责,结果自杀而死。

李陵的叔父李敢也是个悲剧,他原本跟随霍去病封狼居胥,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侯,最后因为找卫青泄愤,结果在跟霍去病一起狩猎的时候,被霍去病一箭给射死了,汉武帝为了包庇霍去病,还说他是被一头鹿给撞死的。

还有李陵的族祖父李蔡,能力十分突出,原本贵为丞相,但因为卷入政治纠纷,而被汉武帝以侵占汉景帝陵园的一小块土地而被杀死,死得着实可惜。

再就是李陵本人,他作为李广的孙子,父亲李当户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但他继承了家族尚武的传统,很年轻就来到边境防守匈奴人,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还当上了骑都尉,手下有五千荆楚精兵。

因为年轻,李陵的心气很高,因此在前99年汉匈战争再起之时,他不愿意帮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粮草,而是带着手下五千步兵单独出征。

当时汉武帝的安排是这样的,李广利率军三万进攻天山以北的右贤王部,李陵则攻打匈奴王庭主力作为牵制,防止其合兵一处。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陵的军队人数太少,而且都是步兵,怎么跟单于的骑兵主力交战啊,因此这场战争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果不其然,李陵刚走到漠北浚稽山,就遭遇了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但李陵也绝不是孬种,经过一番交战,汉军竟然率军杀死了好几千匈奴人,自身只损失了千余人。

单于有些忌惮李陵,便又调遣了八万骑兵增援,但李陵一点也不畏惧,他甚至多次率军攻打到单于所在方位附近,还差一点射中了单于。

不过,因为携带的五十万发箭全部使用完了,加之粮食和饮水出现问题,李陵最终在损失过半之后开始回撤,而匈奴大军也因为损失惨重而准备撤军。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陵手下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为被上司凌辱而投奔匈奴,他对单于说,李陵没有援军,武器也使用完了,现在只剩下不到两千人,只要排除骑兵轮番射击就可取胜。

单于便下令追击,最终将李陵逼到一处峡谷,匈奴人又从山上向山下滚石头,大量汉军士卒被砸死。

到了黄昏时分,李陵见士卒死伤大半,还被匈奴大军围得水泄不通,便准备单枪匹马前去刺杀单于,但终究无法突围出去。

面对如此困境,李陵决定孤注一掷,于是在深夜带兵突围,但跟在他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倒下,他很快也被包围起来。

无奈之下,李陵为了不让活着的将士枉死,便下马投降了,其实他并非真心投降,他想相仿祖父李广当初被俘逃走的做法,先诈降匈奴人,以后再想办法返回汉朝。

李陵投降的地点,距离汉朝边境只有百余里,当时有一些汉军逃了回去,把情况告诉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李陵作为将门虎子,是汉朝的脸面,必定会以死殉国,不然这对汉朝来说就是天大的耻辱。

但是,后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了,就感到非常生气,将传递消息的李陵部下陈步乐给抓了起来,陈步乐也感到羞愧难当,最后自杀而死。

因为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痛骂他,汉武帝并没有马上就将事件定性,而是将太史令司马迁召来问询,司马迁作为史官,评价人的时候相对而言比较公允,再加上事情还没完全弄清楚,因此他对汉武帝说了一番话,大致意思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陵平时为人不错,孝顺长辈,友爱将士,待人真诚,原则性很强,还将国家之事看得非常重,工作也干得很不错,有国士之风;

第二,李陵以五千士卒与匈奴数万大军交战,战斗非常激烈,表现也非常好,有古代名将的风范,只不过最后因为寡不敌众,又有叛徒出卖,所以导致他功败垂成;

第三,李陵之所以会战败,是因为李广利对匈奴右贤王作战失利,导致右贤王有机会出兵增援单于,李陵也因此陷入困境;

第三,大臣们一见李陵失利就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其实并不可取,或许李陵只是假意投降,以后还会回来呢?

总之,司马迁确实是在维护李陵,不过他所说的话,我认为还是公允的,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也是在间接指责汉武帝,汉武帝因此怒而将司马迁给打入大牢,不久后又将其实施腐刑,司马迁就这样断了命根子。

大约在李陵投降一年多的时候,汉武帝突然回过味,他意识到李陵是因为没有救援才导致失利的,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听信了他人之言,将诏书给更改了,因此没有军队去救援李陵。

为此,汉武帝十分后悔杀掉李陵的家人,便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接应李陵,但并没有成功,不过公孙敖带回来一个消息,说李陵在为匈奴人练兵,准备攻打汉朝。

汉武帝感到很生气,认为这下就可以认定李陵是真心投降了,便派人将李陵的家人都给抓起来杀掉了。

事实上,帮匈奴人练兵的人不是李陵,而是另外一名降将李绪,李绪是塞外都尉,驻守在奚侯城,匈奴人一来攻打,就投降了,因为他也姓李,所以产生了误会。

再说李陵,他来到匈奴后,单于对他非常好,封他为右校王,还将女儿嫁给他,赏赐他的财物更是数不胜数。

有一次,汉朝使者来到匈奴,将李陵家人被杀的消息告诉他,还指责他为匈奴练兵,李陵边说练兵的不是他,而是李绪,使者这才知道李陵是无辜的,但他同时也意识到,李陵受了天大的冤屈,汉朝欠他太多了,再想让他回去已经不可能了。

后来,李陵怨恨李绪帮匈奴人练兵,致使自己的家人被杀,便找了个机会将其刺杀,单于的大阏氏跟李绪的关系很好,便想杀掉李陵为李绪报仇,但单于为了维护李陵,就将他安排到北方生活。

没过几年,汉武帝去世了,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为帝,四大辅臣中的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跟李陵关系非常好,也知道李陵的冤屈,便准备接他回来,为了表示诚意,霍光还派遣李陵的好朋友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

任立政等人来到匈奴后,单于虽然不知道他们跟李陵是好朋友,但对他们有所提防,他们因此无法与李陵直接接触。

有一次,单于举行宴会,任立政在宴会上使劲给李陵使眼色,还故意将佩刀上的环弄掉到地上,趁捡环时握住李陵的脚,暗示李陵可以回到汉朝去,但李陵无法做出回应。

过了几天,单于见汉朝使者表现都还不错,便让李陵和与另一降将丁零王卫律置办酒肉招待他们, 任立政在宴会上突然对李陵说,现在皇帝已经大赦天下了,而且霍光、上官桀都是辅政大臣。

事实上,任立政这话已经说得很明显了,他是在告诉李陵,现在回汉朝去,正是大好时机,不会被追究责任,霍光和上官桀也会给予帮助的。

李陵当然听懂了任立政的话,但卫律就在旁边,他不好回答,只是说自己已经着胡服了,言外之意他已经是匈奴人了。

过了一会儿,卫律起身换衣服去了,任立政这才借机对李陵说,霍公与上官大人让我请你回去,可保荣华富贵。

李陵想了一会儿,对任立政说,我回去很容易,但我害怕回去再次受辱......

李陵的话还未说完,卫律就回来了,他似乎听到了二人的对话,便对李陵说,你是个贤能之人,不必只在一国居住,从前范蠡遍游天下,由余从西戎到秦国,都是如此,今天还谈什么故国之类的。

说完,卫律就离开了,任立政便对李陵说,你也是这个意思吗?

李陵回答说,大丈夫不能反复无常,如果我回汉朝,那将又是一次背叛,我将再次蒙受耻辱。

任立政自知无法说服李陵,便没有再多说,不久后就返回汉朝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陵不回汉朝的原因有二:

第一,汉朝杀掉了他的家人,将他定性成叛徒,他不确定汉朝是否真心让他回去,担心回去之后没有好结果;

第二,李陵不是不愿意回汉朝,只是做人应该从一而终,他已经因为投降匈奴而蒙受耻辱了,如果再背叛匈奴投降汉朝,那他将无法做人了,汉朝人也会看不起他。

那么,李陵不回汉朝是否正确呢?这个其实很难说。

从国家大义上来说,李陵作为汉朝人,就应该舍弃一切,哪怕是国家有愧于他,他也应该回去,古人讲究的忠君爱国思想,就是这个道理;

但从个人角度而言,李陵也不回去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他不是朝三暮四之人,也有自己的顾虑,尤其是匈奴人对他还不错,他在匈奴也没干对不起汉朝的事情,因此不回去也可以理解。

但是,自古都是先国而后家,因此李陵的做法,在当时多数人都是批判的,尤其是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人作为对比,就显得更加明显了,这个人就是苏武。

李陵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单于本打算逼他投降,将他架在火上烤,他也宁死不屈,单于便将他送到北海牧羊,并说只要公羊产下羊仔,才会放他回去。

苏武作为汉朝使者,代表着国家尊严,如果连他都投降了匈奴,那汉朝真是颜面扫地,但好在苏武宁死不屈。

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单于曾多次派遣李陵去劝降苏武,有一次他对苏武说,苏武在汉朝的妻子已经改嫁他人,母亲和两位兄弟也已经去世,子女们更是不知去向,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投降匈奴。

但苏武却对李陵说,我已经把自己当做死人了,单于如果逼我投降,我就把今天的酒肉当做最后的欢乐,吃完喝完我就去死。

李陵见苏武如此真诚,感到羞愧难当,还对苏武说,我与卫律的罪过,上天是知道的!

后来,李陵将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告诉苏武,劝他不要再坚持,苏武非但不投降,还面对汉朝所在的方位哭泣,甚至难过到吐血,而且在随后长达数月时间里,每天都会早晚哭吊。

就这样,苏武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一直坚持了十九年之久,直到汉昭帝时期,由于汉匈达成和解,匈奴这才将苏武送回汉朝。

事实上,虽然苏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对他持肯定态度,认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以及高贵的个人品质,因此他回去之后,立马就被汉昭帝委以高官厚禄,并受到朝野一致尊敬。

因为有苏武作为对比,李陵的形象就有些拉胯了,人们并不在乎他有何难处,只认为他没有回归汉朝,就一定是错的。

而司马迁在此时也对李陵的评价,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在《史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说李陵因为不返回汉朝,导致陇西李氏都以他作为耻辱,可见司马迁也认为李陵应该回来,这其实跟他对汉武帝说的话并不矛盾,因为当时李陵确实有冤屈,百官为了拍汉武帝的马匹,而且一昧摸黑李陵,司马迁当然要驳斥了。

只不过,后来李陵明明有机会回汉朝,却就是不回来,司马迁就有点不高兴了,认为自己信错了人,还搭上了命根子,实在是不值得,所以开始批判李陵。

但是,李陵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争议其实还是挺大的,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司马迁推崇的人品其实也没有问题,他对李陵的评价,也是根据一段时期内李陵的表现和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并非他有意褒扬或者贬低李陵。

最后说一下李陵的结局,他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后去世,史书上并非记载他与汉军有过作战记录,但汉匈之间确实存在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见他不愿意与汉朝为敌,但也不愿意背叛匈奴。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李陵终身不回汉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汉武帝杀他全家,他还怎么回去?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虽然极力邀请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经不愿意回了。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不足为奇。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李广利大军运送粮草。

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汉武帝的初衷,他并没有让李陵出击,他只是让李陵搞后勤。这其实在照顾李陵。

但是李陵不愿意负责后勤,他主动请求讨伐匈奴。所以李陵后来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主动请战造成的结果。

当李陵请征后,汉武帝起初并没有答应,原因是没有战马。

但是,李陵坚持要出征。他夸下海口,说我带着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这种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领教。所以在李陵这么强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没有再阻拦,同意让他出征了。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汉书》

同时,对于没有马的问题,武帝也并没有不管不顾。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时,让一个叫路博德的边将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给李陵提供点给养。

然而这个路博德很自负,他觉得自己是个老资历,给李陵做后勤补给太丢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后勤。当然,这个话他没法跟武帝明说,于是就跟武帝扯了个小谎,说现在秋高马肥,不利于和匈奴人作战,极力劝阻武帝让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开春再说。

汉武帝当时已经老了,有点老糊涂。他本能的怀疑路博德的话是出自于李陵的授意,为的就是找借口不出征。

因此武帝给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这五千人必须到浚稽山扎营。(大概位于现在的今阿尔泰山中段,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汉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执行。于是他也就踏上了不归路。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这里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队。汉军以五千对三万,李陵且战且退。匈奴人损失惨重,本来准备退兵。但就在这关键的当口,一个叛降的兵士将李陵军队的虚实透露给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没有援军后,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紧围攻。

这个时候,李陵的选择很诡异。他当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后来还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内。但是他居然抛弃大军,率小股部队突围了,在副将战死后立刻投降,大有临阵脱逃的嫌疑。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

由于李陵在初遇敌军的时候,把情形向长安做了汇报。再加上李家一门都是猛将,李广当年就是自杀的。因此,武帝主观认为李陵可能也会死战殉国。对他的气节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岂不料,这些逃回来的军士带来的却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汉武帝的脾气满朝文武都是知道的,于是满朝文武也就都顺着武帝的意思,纷纷发声声讨李陵,把李陵骂的狗血淋头。

这时候,只有司马迁一个人站了出来,替李陵说话。

汉武帝的脾气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顺着,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马迁如此作死,汉武帝岂能饶他?

并且,司马迁更不应该的是,这番在不恰当时间发表的不恰当言论,又得罪了当时武帝的亲信兼大舅哥李广利。因为按照出征前的战略规划,李陵部本应该和李广利的主力会师。现在李陵被歼灭,李广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锋中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其实两个人都应该遭到惩罚。

但是由于李广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脑儿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陵。汉武帝对此是气上加气(找不到出气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马迁做了替罪羊。

这里插一句,司马迁原本是死罪。由于凑不齐钱赎罪,就改成了宫刑。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整个李广家族还是相当不错的。李陵事件后没多久,汉武帝就有点后悔了,他很后悔当时没有派兵马去接应李陵。作为补救,他便让令公孙敖带着部队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来。

可是这个公孙敖带着一大帮人马到漠北草原转了一番,空手回来了。大概是公孙敖害怕回去挨骂,就欺骗武帝:说他抓到一个匈奴人,听说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所以我没能把他带回来。

汉武帝当时老了,听了公孙敖的话,一点也没有怀疑公孙敖的话,立即大怒,当场就下令灭了李陵一家。

过了很多年,终于有汉朝使者到访匈奴,向李陵问起了此事。李陵说,给匈奴练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但这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家人被杀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汉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和上官桀执政,这两人都是李陵年少时的好朋友。他们专门派了李陵的另一个好友去匈奴,名为出使,实则为是为劝返李陵。

好友好话说尽,李陵沉默了。过了一会,李陵缓缓的说: “丈夫不能再辱。”

对于李陵来说。

当年吹牛太厉害了,导致跟着他的五千将士死伤大半。副将阵亡,而他却投降了。他哪有颜面回去?

家母妻儿,一家全族都被杀了,李陵连家都没有了,此时再回到长安,他哪里还能找到故乡的感觉?

其实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汉朝,也难免因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来前途无限的青年将领落到这幅田地,只能说悲凉了。

汉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终年61岁。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经过去了25年。距汉武帝驾崩也有10年。

在李陵这件事上,毫无疑问,李陵和汉武帝都是有责任的。一个豪气冲天,但是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晚年易怒多疑,残酷冷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跟随李陵征战匈奴战死的那四千多将士。事后大家都在为李陵鸣不平,却又有谁替那四千多将士感到惋惜呢?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汉承秦制,律法严酷,李陵作为汉朝将军,他难道不知道投降匈奴会牵连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过,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根据历史的走势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讨伐匈奴这件事上栽跟头,也很难说他在其他事情上不会栽跟头。汉武帝晚年干的那些事,简直件件都是黑历史。比如说巫蛊之祸,很难说李陵不会卷入其中。

而极力邀请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与他们二人关系不错,但他们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实证明李陵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后来霍光与上官桀也翻脸了,霍光杀了上官桀,连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苏武也受到牵连。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样要面临站队问题。

说实话,对于李陵来说,回到汉庭还真不见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说司马迁,历史上的司马迁,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将领,喜欢贵族出身的将领,凡是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人都能知道,司马迁就是喜欢李广,这一点是没得洗。

在同情李广的心态下,司马迁爱屋及乌的对李陵也是非常同情。于是,当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当满朝文武为了迎合汉武帝怒斥李陵的时候,司马迁本能反应的替李陵说了辩解的话。

他说这话的初衷并不复杂,因为他本能的认可李陵的人品。

因为认可,所以替他说话。这有什么问题?

后来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了这句话: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

这是啥意思?这说明,就连司马迁也觉得李陵投降很丢脸。于是他在《史记》里面记下了这句话。

丁是丁,卯是卯。满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风骂,纯粹的抹黑,司马迁当然要驳斥这种马屁行为了。而李陵给整个陇西李氏家族抹黑,导致李氏在陇西抬不起头,司马迁也如实记载了,这有什么问题?

至于李陵的人品如何,这个见仁见智。

思念被吹进左耳.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