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成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我是一名70后,2008年32岁的时候带着女儿来到深圳,十几年过去了,我还说说我的感触为什么年轻人出去后口音容易变:

1、接触的群体不一样

农民工出去打工往往有一个圈子,你带我,我带我家亲戚上班、下班后都跟这些圈子里的人互动,大家都是用家乡话聊家乡事,只是换了一个城市生活,每天遇见的人跟老家遇见的人差不多,说着相同的话有着不变的思维模式。年轻人就不一样,即便是家里的亲戚带出去,只要条件一成熟就会脱离那个圈子往高处走,在不同的环境里接触到不同省市的人,每时每刻听着天南地北的腔调,为了沟通就会改变自己的口音去适应。

2、接受事物的能力不一样

农民工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年龄比较大,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比年轻人差,而且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会有懒惰,只愿意保守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去学习和改变。年轻人就不一样,喜欢新生事物,为提升生活愿意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会更加主动去学习所以接受能力也更强。

3、自己的另一半是外省人

农民工一般都是结了婚有家有口的中年人,他们出去打工的目的就是赚钱养家糊口。年轻人出去外面打工除了赚钱外还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一旦找到一个外省人为了沟通方便,双方都会尽可能的往对方的口音靠近,所以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容易变成城市口音。

就像我自己说了三十多年的客家话,但是到了深圳,我们公司是做外贸的,工作时一般都是用普通话和英语沟通,回到小区跟邻居就用普通话沟通,家里跟老公孩子也是用普通话,除了跟我父母打电话还会讲客家话,平时基本上都不讲老家话了,现在回去跟邻居和亲戚讲客家话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时,有时真的需要先在脑子里过想一下这个话要用什么语调和用词,而且时不时的还要用普通话来补充一下。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这是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比较强。年轻人就象学生那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还不怎么成熟,所以他们的思维、言行还在继续改变与修正着。所以,他们如果在外地工作几年,就很容易学会和记忆地方语言以及风俗人情,这就是年轻人的特点,这也是很正常的。

说说农民工与年轻人的不同处:凡是出去打工的农村人,大多都是已经成家立业的青壮年年和中老年人(年龄很重要)。这部分人走思想、记忆、语言等方面的内容都已基本定型(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这种“程序”并且也在大脑当中被记忆“存档”了!因此,这部分农民工无论在外地待多少年都不会受当地语言影响,仍然是“坚守本土”,乡音不改,这也就不奇怪了!

谢谢邀请!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夫有个小伙伴,在四川重庆那边读了4年的大学,回来以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只会说四川话了,居然连家乡话都不会了。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他是装的,后来我们发现他和家里人说话也是“洋话”夹杂着土话。对此,他的父母开始也有点不理解,认为儿子是:出门三天半,就猪吃冰草——学起了“洋”。但是我们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很严肃又认真的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他在装,而是真的已经不习惯说家乡话了。因为女朋友也是四川那边的,每天说的都是四川话。所以想要说家乡话,都要先在脑海里把这句话用四川话翻译一遍,然后才能用家乡话说出来。因为长期没说家乡话,四川话说习惯了,舌头也不听指挥了,有很多家乡话的的发音也就说得不准确了。这样不仅听的人不习惯,就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是很不习惯的。

有些人估计就很好奇了,年轻人出去几年回来之后就乡音变了,那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打拼几十年,回到家乡以后,依然还是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丝毫没有一点“城里口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外面打工,但是他们的周围还是有不少人说家乡话。我们都知道,农村里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普遍是成群结队的,他们都是和家乡人在一起,基本上每天说话也是用家乡话,如此一来就没有了说“洋话”的语言环境了,自然就难以被其他的语言所同化掉。而年轻人好些都是在一些陌生人的环境中上班,周围的人都是说普通话,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影响。有些甚至连下班回到家也是说普通话,因为老婆是外地的。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淡忘自己的家乡话。

第二个原因就是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比如有些人因为读大学的时候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是非常容易就学会第二语言。并且随着在后期的生活中高频率使用,就越来越熟练了,如果不用反而不习惯了。而农民工好些都是在二三十岁以后才出去打工,乡音对其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多数时间用普通话和人交流,但家人、朋友好些还是本地的,他们要经常回家,经常和家人电话沟通等,所以使用家乡话的频率依然很高,乡音就很难改掉!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年轻人得看多年轻,要是都到了读大学的年龄了,跑出去几年回来变成了城市口音,就村里的二舅爷估计都得给你一大耳刮子,给你来一下是想让你清醒清醒,不要忘本,不给你来的人,那是真的想看你笑话的人,就变口音这事,咱们今天一起来聊聊。

前段时间,有一读书人在悟空上发问(如图),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读书寒假回农村,用普通话和二舅爷聊天,被莫名其妙给了一大耳瓜子,回头还以为是自己普通话说的不够标准”,这事和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如出一辙,类似这种表现,在农村很容易被老人认为是忘本。

当然了,咱们不可否认,有时候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好比读书,城里待了几年,出门问个路都是普通话,讲普通话就成了习惯,等回到农村,很不容易冷不丁的来一句普通话,虽然是无意的,但也很容易被村里的叔伯们认为这是“文化人”显摆,年轻人就得注意了,这寒假刚放,回农村,讲话可得留点心,别说者无意,听着有心,稀里糊涂成了“文化人”。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变城市口音,农民工却没变呢?

首先,农民工没变这里不对,有的人也会变,变的洋气,变得惹人讨厌,我记得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村里人外出赚钱的人少,赶上发展浪潮,出去的人很多赚了钱,有了钱,这回到农村,抽着几十块的烟,村头闲聊,聊着聊着来几句普通话,走路都带风,眼睛朝天看,留下种地的似乎都成了没出息的人,那一句普通话,算是让老实巴交种地的农民背都麻了,所以不是所有农民工都不会变,也会有这样极个别现象。

而年轻人,为什么容易变?首先得看年轻人到底多年轻,一般来说,20岁左右就已经基本定型,农村人成熟早一点,所以理论上十七八岁,就应该已经定型了,这个年龄段,你就是去城里,生理上是很难变的,如果超过这个年龄段,回来就变成了城市口音,这里就和极个别农民家乡说普通话有异曲同工之意。

为什么有的人热衷口音的改变呢?在村里非要讲普通话?

这里有个词,叫“阶层”,欲入上流,先仿其音,曾经上流人士为了和平庶区分开来,彰显自己高贵的生活品质,首先从口音上就给得先显得高贵,所以一度口音成了识别两者的特有标记,举个例子,形容一个人漂亮,农村平庶版本会带有浓重的口音,“老妹,长得真齐整”,显得不够高雅,所以有了另外一个版本“姑娘真水灵”,是不是 一看就知道前者大老粗?

这应该是舶来品,并不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留下来的,到了今天,农村生活水平提高,这村里的土豪也越来越多,胸口的金链子可能真的不是浮水的,这大老粗的话,也变得无伤大雅了。

农人个人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极少数人的口音会变,在村里还讲普通话的原因,这样做真能区分出“阶层”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入乡随俗,家乡说家乡话,这是根,这是本,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可,获得身份上的真正改变,不是一句口音一句普通话就能把自己衬托出高贵品质,只有由内而外,自然散发的气质,才是人们真正接受的,不卑不亢,富不看人低,穷不忘本,互相尊重,才是为人之道。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我认为有如下两个原因:一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二是这些年轻人立志把自已变为城里人,没结婚的想在城里找对象,必须学会城里人说话的语音,他们还学习城里人的生活习惯,学习城市人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为人,处事。把自己以往的不合城里人的东西统统抛光,他们立志要重新作人。有志者事竟成,几年努力,终达所愿他们真正作到了把自己变为了标准的城市人,这些人中没结婚的居多。

农民工和上述人不同,他们进城打工无非是多挣点钱,根本不想把自己变为城市人,更没有把家迁居城里的思想,他们是自已原来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原来自己怎么说话,现在还怎么说,什么都不想受城里人的影响,甚至认为城里人说话很可笑,有什么好学的。再说若学会了城里人的说话口音,回乡说漏了嘴,乡亲们还不笑掉大牙。家里的人若听了,也要笑你不正经,不伦不类,再说城里人什么时候把乡下人放在眼里,我们凭什么学习他们的语音。他们不想和城里人变为同路人,故乡音依旧,真是思想决定一切呀……

hunhan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