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真实的,千真万确的事儿。并且,在过去,这种事儿还真不少!

讲个朋友家的真实故事:

朋友是广西的,她家是广西和云南交界的地方。山区,偏僻的很,交通不发达,赚钱的途径不多。她爸妈和她舅舅舅妈的婚姻,就属于这种换亲相结合的。

朋友的外婆家里很穷很穷,家里孩子多,父母能力有限,常常是吃了这餐没下餐的那种。过去,他们那边很多的年轻小伙子,吃不饱饭是常事。为了能吃饱饭,不得已远走他乡。有的出去做了上门女婿,有的是在外面打工之后就不再回来了。

朋友的外婆,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几个孩子之间,年龄相差的也小,基本上都是一岁多一个。

为了让老大讨上媳妇,几乎是拿出了全家的积蓄还欠下一屁股的外债。老大结婚之后,分家出去单过了。结婚之前,说好的,外债归父母还,他们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成。

所以,老二虽然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家里穷的叮当响,没人愿意把女儿嫁到他们家。

老二也有自知之明,主动提出去广州打工,帮助家里还外债。

后来,老二在工厂遇到了一个湖南的女子。这个女子不嫌弃他家穷,说愿意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个条件,他得去她家做上门女婿,孩子出生之后跟着女方姓。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认为,与其打一辈子光棍,那还不如去当上门女婿。上门女婿没什么不好的,孩子跟谁姓也无所谓。于是,两个人回了湖南结婚,从此在湖南生活下来了。只有过年或者家里有事,才会回趟广西,忙完之后,又返回湖南去了。

老三和老四是双胞胎,龙凤胎。就是我朋友的妈妈和她舅舅。舅舅比她妈妈早几分钟出生的,是她妈妈的三哥。

她二舅去湖南做了上门女婿之后,她三舅原本也想出去打工,但她外公外婆不允许他出去了,说是怕他也和他二哥一样,出去就不会回来了。所以,硬是把他留在家里干农活,守在他们身边。

他们那边,真的很偏僻,原本就是属于比较落后,贫困的地方,再加上又是交界的地方,更没什么盼头。所以,他三舅的婚事,就这么耽误了。而她妈妈,原本是邻村有个小伙子挺心仪她妈妈的,但是她外婆说哥哥还没结婚,哪儿轮得到妹妹先结婚呢?

所以,她妈妈的婚事,也渐渐耽误了。

到她妈29岁的时候,在她们那边,这么大年龄的姑娘还不出嫁,就没人要了,要当老姑娘了。她外婆外公这才急了。别让人打听打听谁家有儿有女,愿意让闺女嫁给他们家,而他们家的女儿嫁到自家来。这在当时,算是很普遍了。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都是这么解决儿子的婚事的。

就这样,她奶奶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托媒人来她外婆家,说她们家的儿子37岁了,还没结婚,她家女儿22岁,如果你们家愿意的话,可以两家换亲,亲上加亲。

刚开始,她外婆有点嫌弃她爸年龄太大了。可是,眼前也没更好的选择了,便犹豫了一下,就同意了。

她爸妈和她舅舅,对于这门换亲的亲事,都没什么意见,就是她舅妈意见比较大,哭哭啼啼的说她还小,不想这么早就嫁人,说自己条件好,完全可以找个条件好的家庭嫁了。

但那时候,三十多年前,儿女的婚事,都是媒人之约,父母做主的。不管她愿意不愿意,最后还是嫁给了她三舅。

婚后有段时间,听说她三舅妈闹得动静特别大,弄得她奶奶意见很大,说既然你这么不愿意嫁到我家来,那你回去吧。你要是不考虑你哥,让你哥打一辈子光棍,你就使劲闹。你回你家去,我们叫回我们的女儿。

也许是这个吓唬住了她三舅妈,从这之后 ,她三舅妈就没再闹过,安安心心的跟着她三舅过日子了。

那个时代,穷,娶不上媳妇的很多,很多家庭都只能是用换亲的方式来解决儿女婚事。我个人认为,这是时代造就的。

现在,这种事儿不多了,几乎没有了吧。反正我没再听说过了!

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陈旧的观念,多少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无后为大”也就是男子必须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但是,对于家庭非常贫穷,或身有残疾,甚至是患病的男子,想说一门亲事,娶回媳妇谈何容易?不过,只要家里还有未嫁的,或离异的女孩(人),这事便可迎刃而解。即以前另一种嫁娶的方式――换亲。

“换亲”究竟是怎么回事?

  • “换亲”也叫“换头亲”,过去比较普遍,现在也零星出现。一般来说,“换亲”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年轻人的“亲换亲”,另一种则是“老配老,小配小”婚姻。

年轻人“亲”换“亲”的婚嫁方式

前两年,我村里也出现了一桩“换亲”的婚姻。他与我本家,前因后果也了解多。他的妹妹还不到15岁,便嫁给了快40岁的男子。本来这门婚事纯属“不正常”,毕竟两人年龄悬殊太大。但是,男方父亲(无母亲)答应将自己女儿嫁给儿媳的哥哥。

这种“换亲”的婚姻是不用互相支付彩礼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两门亲事同日举行,即“一出(嫁)一进(娶)”。婚后一年多,那“小媳妇”便生下了一个儿子,三年不到,又生下了二胎。还是年龄太小了,抓儿育女,自个都脏兮兮兮的。她的丈夫又彻夜不归,经常去别的女人家,她根本不知道丈夫还有过短暂的婚姻,还有“偷鸡摸狗”的毛病。她怒而不敢言,经常被丈夫打得鼻青眼肿,婚姻至今仍在维持着。

她的哥哥娶到的嫂子,其实,应该叫她嫂子才对。却与自己的哥哥同房不同床,结婚不到半年,闹着出门打工,从此杳无音信。向她哥要人,她哥说,你又没掏一分彩礼,怪你自个没本事领不住人。话再说得多了,“妹夫”拳头会抡起来,也不用说拿他的妹妹出气,他也只好悻悻离去。他因为有过婚姻,又家庭太贫穷,还生性懒惰,40多岁的人了,现在靠政府的低保与母亲相依为命。

“老配老,小配小”的婚嫁方式

我的二姐就是“老配老,小配小”的婚约。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为了活命,父母还是狠心的将我二姐送给了别人。。那人姓杨,孑然一身,我二姐便被他收为养女。后来,二姐的养父在别的介绍下与邻村一寡妇相识。这寡妇也苦命,丈夫早年已患病而死,她吃糠咽菜,含辛茹苦拉扯着他们唯一的儿子。也是为了活命,穷寡妇想把自己嫁了,也好让儿子有个好的归宿。

寡妇要嫁人也不是受禁忌的年代了,但是这寡妇嫁人总是考虑这样一个条件。即对方有女儿待嫁或离异。其意不言自明,为儿子“物色”媳妇。甭说,二姐养父家是最佳的选择。只是当时二姐才八九岁,那寡妇的儿子快20岁了。寡妇与二姐的养父达成了协议,她嫁可以,让我二姐做童养媳。六年后,二姐还是做了寡妇儿子的媳妇。

如今,二姐已经是62岁的人了。几十年来她过得并不愉快,我那个姐夫木讷、怪异、懒惰、多疑,家中的大小事都要二姐出头,就是种地,也非二姐莫属。二姐还曾几次自寻短见。今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二姐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为父母“送寒衣”。她跪在父母的坟前,大声号陶“爸、妈,你们这辈子把娃害惨了……”

与其说“换亲”是一种婚嫁的方式,不如说是落后时代的产物。看似成全了两门亲事,其实,是酿造了苦酒,也是一种糟粕。无论“亲换亲”,还是“老配老,小配小”的婚姻,注定都是不幸福的。时代发展了,人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以自由恋爱的婚姻成为一种潮流。但愿再穷也不要重蹈“换亲”的覆撤。

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以前“换亲”的嫁娶方式的确是真的!

换亲,大多是家贫,儿子或“冷”(当地方言,意思是儿子太过老实)或“残”,其貌不扬,“上不了台面”,娶妻困难,双方父母以剥夺各自女儿的婚姻自主权、牺牲女儿一生的婚姻幸福为代价,把女儿当礼物、筹码相互交换,为儿子娶妻成就家庭。换亲切实体现父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更体现出七八十年代好多女孩子的悲哀命运。

七八十年代,农村贫困落后,受多子多福的传统文化影响,大部分家庭子女众多,女孩不愁嫁,男孩打光棍的不少,因此,部分自私的“聪明人”想出以互换女儿方式为儿子寻求幸福。换亲,多数是用妹妹为哥哥换,这是因为,那时女孩出嫁早,刚成年就谈婚论嫁了,姐姐到了婚嫁年龄,弟弟还小,还没到面临迫在眉睫、无人愿嫁的危险年龄,等娶妻无望时,才急着用下边刚成年的小妹做交换,所以,往往被换亲的女孩,嫁的都是大龄丈夫。

当年流传一句话,就是针对换亲说的 :一家颤 ,两家乱 ,三家转!意思是一家出现矛盾,对方也会跟着闹腾,中间媒人作为第三方,两头劝说磨破嘴、跑断腿的尴尬情形。

本人当地一家,男的今年六十七,其妹如果活着五十八,女的今年整六十,其兄长六十九,两家夫妻年龄差分别是七岁、十一岁,都属于小妻子大丈夫。可悲的是,男子妹妹,为人懦弱,被年长十一岁的丈夫时常虐待,在第二次生育儿子四个月的冬季,疯癫死亡,年仅二十七岁,死时窗户上没有寸纸遮寒,身下就铺了两条“麻袋”(装粮食用的)。说到底,为了哥哥有媳妇,年纪轻轻丢了生命,没人做主,也没换来父兄多少眼泪,留下了令人唏嘘的悲哀故事,传至今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提高,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孩子成了“稀缺品”,无论男孩女孩,无论城市农村,都是父母的“眼珠”,倍加呵护!当年的换亲一说,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成了遥远的凄凉故事!

如今,幸运的女孩们 ,个个都是“女神”,愿女神们永远幸福快乐!

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讲一个真实的换亲故事。

陈老大,早年丧妻。自己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一儿一女抚养成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更没有力量供儿女上学了。儿子一直在生产队劳动,女儿一边参加劳动一边照顾家务。儿子22岁那年,村里的小伙伴们大多娶妻生子,儿子却连媳妇还没说上。女方不是嫌家里穷,就是嫌儿子没交化。陈老大心里着急,有空就往媒婆家跑,无奈媒婆接连又介绍了几个,女方就是相不中。上月初六,陈老大到县城赶集。碰到早已过了三代的老表哥,闲聊当中说起了自己的烦心事。正巧,表哥也正为这个事情发愁。陈老大见过表哥家的儿子,人倒不错就是腿有点残疾。表哥说到伤心处,比陈老大还难过。忽然,表哥想起了两人都是一儿一女。说起了”换亲”的意思,陈老大楞了一会,想起懂事的女儿,总是觉得对不起女儿。回到家里,陈老大反复思量,拿不定主意。又一个集日,陈老大和表哥又在集上见了面。告诉老大,自己家的儿女都同意”换亲”。反复思量之后,和女儿说了”换亲”的想法。女儿是一百个不情愿,回到屋里睡了一天,眼晴都哭腫了。本打算拒绝,可是想到哥哥,想到家里的现实,狠狠心答应了。腊月二十六,两家又聘闺女又娶媳妇。婚后,和众多的农村家庭一样,过起了平平常的日子。、

以前农村有种嫁娶方式叫换亲是真的吗?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普遍过着衣难遮体、食难果腹的生活,大部分人能基本温饱都无法保障,更别说娶妻生子了。

特别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的愚昧年代,农村老百姓虽生活清苦,但孩子却一个接一个的出生,最终导致"男人娶不到女人″情况大有人在,可愁坏了可怜的父母。

在那个年代,农村家庭一般都多子多女,为了解决因贫穷导致"男人娶不到女人″面临断绝"香火″的局面,就不自觉地催生了一种以女换媳的换亲模式,大多是以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去换取儿子的婚娶,以延续自家香火,为此就催生了许多悲伤的怨男怨女,有的选择忍气吞声,有的逆来顺受,有的选择奋起反抗,有的甚至以牺牲自己生命为代价据理力争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那时,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个漂亮的本家小妹为了哥哥娶媳妇而被迫换亲的真实事例。本家小妹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因家境贫寒一个也尚未婚娶,可急坏了其可怜的父母。不得已,其父母决定以女换媳,暂解燃眉之急,虽本家小妹奋起反抗也无法改变其以亲换亲的命运。

通过父母的"洗脑″,本家小妹被迫应承父母,以她换娶嫂嫂,待哥哥娶回嫂嫂生米煮成熟饭后,本家小妹也被迫出嫁。不过,本家小妹绝不安然于自己的这种换亲姻缘,三番五次的逃离现实,或躲进山里不归,或跳入水中求死,或喝农药自残自尽,其方式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弄得婆家鸡飞狗跳,鸡犬不宁。

最后不得已,其婆家不得不放了本家小妹一条生路,但要求其自家女儿也必须回来或再送一个女儿去做媳妇。

无奈其婆婆女儿换亲嫁人后,倒也安心事事,安份生活,虽然其母亲逼迫回家,也用"以死相抗″的方式拒绝回家。而要求再送女儿过去做儿媳也因故"流产”,最终其父母是"陪了女儿又折媳",无可奈何......

当然,现在是"你侬我侬、你情我愿"的新社会,这样的换亲悲剧也不会再出现,同时也衷心祝愿一一

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Aurora-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