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刘备不仅不敢回,他也没脸回成都,待在白帝城才是上上之举。

公元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等人劝告,执意率蜀军攻打东吴,孙权虽多次求和,但刘备不为所动,最终迫使孙权向曹操称臣,并任命陆逊为总指挥前去迎战。

经过近八个月的对峙,陆逊瞅准刘备将水军转移到陆地上结营之际,大举进行反攻,并在夷陵一带击败蜀军,最终令刘备全线溃败,只得仓皇而逃,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兵败后,元气大伤的刘备拼了老命,才侥幸逃脱了东吴的追兵,一路跌跌撞撞地来到了白帝城。

在这里,刘备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夷陵之战的一年后,刘备伤重不起,最终病逝,而白帝城也成了刘备最后的归宿。

而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刘备在兵败后,不回成都重振旗鼓,从而伺机反攻,而是一直在白帝城待到去世呢?其实,刘备之所以不回去,一方面是他实在没脸回去,而另一方面,则是他故意用的障眼法。

刘备的夷陵兵败,败就败在被陆逊来了一出“火烧连营”。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国大将关羽败走麦城,一路突围至临沮时,被东吴部将马忠擒获,并在不久后,与其子关平一同死在了东吴将士的刀下。

关羽之死,让刘备几乎暴走,当年桃园结义的兄弟,如今却死于非命,为此,刘备与东吴交恶,一门心思的要为关羽报仇。

这便是刘备为何要执意攻打东吴的最根本原因,没别的,就是为了兄弟报仇雪恨。

而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称帝后,征讨东吴的行动便正式纳上议程,经过数月的准备,在同年七月,刘备亲率数万大军,来势汹汹的攻入东吴境内。

在大军开拔之前,蜀国内部曾有不少人对这次军事行动进行劝阻,包括诸葛亮、赵云都对此次行动十分担忧,因此对刘备多番谏阻,但依旧是没能让刘备改变主意。

并且,猛将张飞在准备与刘备会师,一同攻打东吴时,被部下张达、范强杀害,张飞的死,不仅没能让刘备冷静,反而让他更加失去理智。

夷陵之战,就是在诸多不顺的情况开始了,而在大军开拔之后,东吴的孙权托人找上了刘备。

他找刘备的目的,就是想求和,毕竟当时北方的曹魏一直是虎视眈眈,随时随地的想着削弱蜀、吴的实力,因此,孙权不想在这个特殊时期与蜀国死磕。

但早已经失去理智的刘备,直接拒绝了孙权的求和,并下令大军火速前进。

到了这种地步,孙权也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显然刘备和他是死磕上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心一横,一边派人向曹丕示好,一边迅速安排大将陆逊率军阻击刘备。

而刘备这边,蜀军上下在刘备一心复仇的情绪影响之下,全军最开始确实取得了部分胜利,蜀将吴班、冯习等人率领的先头部队,不仅夺取了峡口,还击败了东吴的李异、刘阿两部,并顺利的占据了秭归等地,这让刘备十分的兴奋。

尤其在公元222年正月时,吴班率领水军进入进入夷陵地区后,更让刘备觉得胜券在握,因此,在当年二月,刘备亲率主力大军,从秭归进抵猇亭,并在这里建立大本营,大有一举吞并东吴的势头。

面对蜀军的来势汹汹,东吴不少将领群情激愤,都主张与刘备决一死战,但在关键时刻,主帅陆逊制止了这种想法,提出另一种退敌策略。

在他看来,此时的蜀军不仅兵多将广,并且势头正盛,同时还占据着几处险要,如果此时东吴大军与之决一死战,胜利的几率并不高,即便是侥幸胜利,那也是惨胜,自身的损失会极大。

古语有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本着这个原则,陆逊认为当下并不是与刘备决一死战的时机,因此,他就提出,目前东吴应该暂避蜀军锋芒,等到合适的机会再进行反攻。

在陆逊的劝说下,原本群情激愤的东吴将领们,放弃了主动迎战的想法,开始实施战略性后退,一声令下,大军一直退到猇亭一带,在这里建立防御工事,开始遏制蜀军前进。

对于东吴军的主动后撤,蜀军中就流行东吴被吓破胆的说法,在这种说法的影响下,包括刘备以及部分蜀军将领,都兴奋之余,都有了些许轻视东吴的念头,占据东吴、大获全胜,似乎是指日可待。

但实际上,若是诸葛亮在现场,他就会看出,东吴的后撤,并非是盲目后撤,同时,再细心点的话就能发现,东吴时有意识的把兵力撤到平原地带,而留给蜀军的,则大部分是高山峻岭的地区。

这就意味着,如果展开决战,那么蜀军的兵力是很难展开的,毕竟山多林密本身就不利于结阵和冲锋,而东吴军驻扎在平原,相对来说,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只可惜,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出征,而刘备,也因为复仇和短暂的胜利失去了理智。

接下来,东吴的陆逊上演了一出拒不出战的戏码,面对蜀军的接连挑衅,陆逊就是闭门不出,任由蜀军叫骂,这样一来,让刘备就十分的尴尬。

他的尴尬,在于他是远道而来,粮草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因此,他想要的必须是快速结束战斗,但如今陆逊来了个拒不应战,让他十分焦虑。

为了逼陆逊应战,刘备派大将张南带着一部分兵力,前去攻打驻守夷道的孙桓,毕竟孙桓是孙权的大侄子,刘备想通过此举,迫使陆逊前来救援。

但他失算了,即便是孙桓被蜀军围成铁桶,陆逊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刘备先后采用骂阵、偷袭、故意露出破绽等多个策略,企图引诱陆逊出兵,但无一例外的,全部无效,陆逊面对刘备的“表演”,就是不接招。

这样一来,刘备想要速战速决的想法就落空,而自二月之后,天气逐渐转热,到了六月,已经是酷暑时节,炎热的天气让蜀军将士苦不堪言,同时东吴的拒不应战,也让他们士气逐渐涣散。

对此,刘备也是十分无奈,不得已之下,他下令将水军将士转移到陆地上,并依傍溪涧,做屯兵休整,计划在入秋之后,天气稍微凉快点再进行决战。

但正是这个命令,造成了刘备最终的惨败。

前文讲过,刘备此次进攻东吴,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因此,在两路蜀军的夹击之下,东吴方面在最初才会失利,而如今刘备却主动放弃了这种优势,将水军置于陆地之上,这就让陆逊看到了极佳的反攻机会。

因此,陆逊请示孙权,提出此时正是战略反攻的好时机,孙权果断同意了陆逊的出兵计划,东吴大军和蜀军的最后决战就此展开。

当然,在最终决战之前,陆逊出于谨慎,还是先来了一波试探性进攻,他遣派小股兵力,前去袭扰蜀军,不过此次进攻并未取得太大战果,毕竟蜀军结营后,兵力集中在一起,也不容小觑,但陆逊还是在其中看到了蜀军的一个巨大破绽。

这个破绽就是,蜀军把大量兵力集中在一起后,营帐自然也连绵数里,并且,其营寨又多为木头所制,更重要的是,蜀军为了凉快点,把营帐都建在密林之处。

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陆逊的脑海里,这个想法就是火攻。

一旦火攻,在炎热天气的加持下,火势必然极旺,同时周围都是密林,更会助涨火焰,如此一来,蜀军必定损失惨重。

说干就干,陆逊下令准备了大量的茅草,并分发给兵士,要求人手一把,各种硝石等易燃品也多多储备,一切准备完毕后,这天夜里,陆逊率军,偷袭了蜀军大营。

在陆逊的周密部署下,此战的结果自然是蜀军大败,其营寨被点燃后,大火很快烧成一片,措手不及的蜀军顿时被烧得方阵大乱,哪里还能组织反击?

同时,陆逊趁此机会,发动进攻,把疲于奔命的蜀军直杀得鬼哭狼嚎,最终,不得不往西退去。

但陆逊怎么会让蜀军如此轻易退走?在蜀军西退的路线上,早有潘璋、韩当等大将在此等候,在这里,蜀军的冯习部,被逐一消灭,冯习本人也当场阵亡。

而蜀军的其他将领,在东吴的凌厉攻势下,眼看升天无望,要么战死,要么归降东吴,最终,蜀军全线溃败。

至于刘备,在看到蜀军彻底大败后,带了部分兵力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意图在这里组织反攻,但还没等站稳脚,就被陆逊追上,将蜀军仅剩的那点兵力一一消灭,迫使刘备不得不乘夜突围逃遁。

而刘备的逃亡之路,也不是那么顺利的,从马鞍山突围后,本想回益州,但又被孙桓堵截,差一点被其俘虏,最后几经周转,才跌跌撞撞的逃到了永安,也就是白帝城。

夷陵之战,就在蜀军惨败的情况下结束,东吴大获全胜后,曾想一鼓作气进攻永安,但由于忌惮曹魏浑水摸鱼,再加上赵云率领援军赶到了白帝城,因此,陆逊只得下令停止追击,这就让刘备有了喘息之机,而他在白帝城,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一年后,刘备在此病逝。

从刘备逃到白帝城到他病逝,期间足足有近一年的时间,但他始终没有再回成都,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实际上,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刘备的角度上,待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是当时最好的,也是唯一选择。

首先,刘备实在是没脸回去。

前文讲过,在刘备调集大军出发前,蜀国有不少大臣、将领都对他这次进攻东吴的行动采取了劝阻,甚至军师诸葛亮都认为十分不妥,但刘备报仇心切,谁的话都不听。

而如今,却被东吴打得全军溃败,出门时带出来的数万将士,死的死,降得降,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家里的所有继续出去创业,出门前信誓旦旦的表示会赚大钱,结果却赔的裤子都没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什么脸面回去面对家里人?

虽说刘备是蜀国的君王,并非是一般人,但其性质差不多,更何况诸葛亮等人还曾劝过他,但他不仅不听,如今还落了个惨败,此时回去,该如何面对蜀国上下臣民?

另外,刘备是不敢回去。

之所以说他不敢回去,并不是他胆小,而是带着惨败的消息回去之后,会引起蜀国极大的动荡,这种动荡,他不得不考虑。

众所周知,刘备的蜀军,几乎是全军覆没,但这个结果,至少在当时,仅限于东吴与刘备本部知道,蜀国内部虽然听闻刘备大败,但败到什么程度,损失了多少兵力,并不是十分清楚。

毕竟当时不是现代,没有什么先进的通讯工具,信息也比较闭塞。

但如果刘备回去的话,他输光本钱的事情,就会被全国上下知晓,到那个时候,没了本钱的刘备,怎么会让周边各郡服气?

届时,最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周边依附蜀国的州郡反叛,蜀国内部士族也暗流涌动,这种结果,显然是新生的蜀国政权承受不住的。

因此,刘备为了蜀国的稳定,以及为了将来,不敢回也不能回,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士族们摸不清刘备的底线,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造反。

若干年后的苻坚,不就是在淝水之战大败后,仓皇逃回长安,结果被新附的势力造反,落了个国破身死的下场?

还有,刘备想筹备反攻

没错,即便是刘备在夷陵大败,但是他还是没有彻底丧失信心,依然还计划着反攻,并且已经付之于行动。

不要怀疑刘备的信心,毕竟当年创业时期的他,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身,到蜀国君主,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险阻,各种情况他也不是没遇到过,因此,他从来不会畏惧失败。

即便是夷陵惨败,但他还在试图反攻,况且,夷陵之战只是刘备带走的兵力被灭,蜀国尚且还有一定的实力,并非是那种即将国破之际。

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期间,除了收拢残兵之外,还在赵云带着援军到来之后,写了一封书信给陆逊,意图劝说他联合,共同攻打曹丕的魏军。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能然否?"---《吴录》

毕竟当时曹魏是东吴和蜀国的最大敌人,虽说双方刚经历大战,但如果共同对抗曹魏,还是可以坐下来谈一谈的。

并且,不要小看刘备当时的实力,虽说此时的蜀军人数虽寡,但却是哀兵,若是真的打起来,第一刘备会十分谨慎,不再犯大意之错,第二是为了脸面,也会拼死一战,因此,也还是有胜利的机会的。

所以,刘备留在白帝城,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有一定的战略目的的。

但这场联合之仗,最终还是没能打成,不得不说,真的是一个遗憾。

至于不少人说刘备待在白帝城是为了托孤,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退守白帝城之后,还在当年十月,下令诸葛亮在成都修缮夏、冬二季祭祀用的祭坛,也就是说,他的一切工作,都在为伺机反攻做准备。

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得那么快,在次年四月病重后,便一病不起,很快不治而亡,因此他才会在临终前,不得不将诸葛亮召至白帝城进行托孤。

总而言之,刘备在夷陵兵败后,待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背后有几个原因,其一就是他着实没脸回去,毕竟惨败的主观责任在于自己,其二是不敢回去,本钱赔光的他,很容易让蜀国内部产生动荡,为了稳定,只能暂居白帝城,最后就是为了伺机反攻,刘备向来都不怕挫折困难,夷陵虽败,但假以时日,他还是有机会重出江湖的,只可惜,上天没给他时间而已。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蜀汉章武二年 (222年)夏,刘备兵败夷陵猇亭后,在吴军的凶狠追击下,蜀军将士几乎死伤殆尽,军资器械的损失更是难计其数。刘备历尽九死一生,率残兵败将好不容易逃至夔道,要不是陆逊顾忌曹丕派兵偷袭吴境,主动撤军,刘备一行能不能活着逃回蜀境还得两说。

在赵云、马忠所率援军的接应下,刘备方才脱险, 以锦挽车,惊魂未定地进入白帝城。

史载,白帝城在今天的重庆奉节境内,原为东汉初年盘踞巴蜀的军阀公孙述所构筑,因他自称“白帝”,故以此为名。刘备建蜀汉后,将此地改名永安,并于城西七里处修葺了一座永安宫。此后,永安就成为蜀汉防御东吴的最前线军事重镇。

刘备退回白帝城后,悔愧交加,回想起自己在夷陵猇亭被吴将陆逊用火攻大败的一幕幕悲惨场景,想起那么多阵亡将士的遗骸漂浮在长江上,江水竟为之阻塞不流,刘备的心就如针扎一般痛。

221年7月,刘备为复夺荆州同时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群臣反对,拒听诸葛亮、赵云谏阻,坚拒孙权求和,亲率4万大军(加上武陵蛮军共6万)顺江东下伐吴,在吴军坚守不出的不利情形下,刘备下令水军“弃船就步”,自巫峡建平至夷陵界160余里, 立营40余座,树栅连营700余里。

吴、蜀双方相持、对峙6个多月后,吴将陆逊利用风势采取火攻之计,大破蜀军于猇亭(重庆奉节以东) 。这一仗,蜀军遭受了灭顶之灾,大部分兵马被歼灭,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刘备虽侥幸逃回,但羞愧难当,忧心如焚,加上年老体弱与鞍马劳顿,终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了。

刘备起于细微,从一贩履织席之徒,经不懈努力,终成雄踞一方的霸主,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有人所不及的毅力,和折而不挠的雄心 ,及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大志。在于极善礼贤下士,广收各类人才。在于待人以诚,不分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在于有识人之明,有用人之能。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却缺乏战略家深远的眼光和政治家恢弘的气度,有些意气用事,决意与东吴为敌,这是刘备跌宕起伏一生中最大之失策。此外,在军事能力与战争指挥上,刘备也很不足,尤其是夷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将战线拉得太长。难怪远在中原的曹丕听说后评价道:“刘备不晓兵法,岂有用700里连营来与敌对峙作战的呢” ?这就是刘备大败于猇亭之原因。

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得知刘备败退回白帝的消息后, 派尚书令刘巴前去问安,后又派军议中郎将射援前往慰问。

诸葛亮带话请刘备移驾成都,毕竟国不可一日无主,况且成都的条件比永安要好很多,寻医问药也方便的多。然而刘备总觉得没脸回成都。想当初,自己执意伐吴,诸葛亮、赵云等劝自己以国事为重,眼光放远一点,切不可意气用事,况且当今国贼是曹丕,而非孙权,如果能击灭曹丕,孙权自然俯首称臣。方今第一要务是伐魏,而把伐魏大事搁置一旁, 撕毁盟约,先与原是盟国的东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两败俱伤,最终捡便宜的就是曹魏。须知吴、蜀唇亡齿寒,只能抱团抵御咄咄逼人的强大曹魏。

刘备却一点没听进去,仍执意出军伐吴,这才有后来的指挥失误乃至大败亏输,如今肠子都悔青了,羞愧难当之下,哪还有脸回成都去面对当初极力谏阻自己东征的众大臣们啊?

10月,刘备诏令丞相诸葛亮于成都城郊南、北面修建兵营,屯兵据守,以加强成都防务,以备不测。猇亭惨败对刘备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不仅荆州失地没收复回来,而且可能会永远失去,还导致立国不久的蜀汉元气大伤,使自己刚建立的基业蒙受巨大损失,要实现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也变得更加困难。正在这时,又传来骠骑将军马超病逝的消息,联想到跟随自己创业的蜀汉名将良臣几乎已凋零殆尽, 遂又勾起了刘备的无限伤感。223年4月,刘备病重,急诏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来白帝城。临终前,他托孤给诸葛亮、李严。然后命李严起草遗诏,传位给世子刘禅。又叮嘱翊军将军赵云尽心辅佐嗣君。223年 4月24日,刘备与世长辞,殁年63岁,在位3年。5月,其灵柩被迁回成都。8月,葬于惠陵( 成都双流),谥号昭烈帝。

{插图源自网络}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可以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彻底形成的标志就是夷陵之战,这场战争的惨败,让蜀汉军事实力略强的局面扭转了,从此蜀汉的疆域彻底奠定了下来,荆州再也不会重新回到了蜀汉政权,当然这场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刘备一辈子最悲惨的时刻,而且一战将蜀汉的精锐军队彻底丧失殆尽,刘备在陆逊火烧连营之后,仅仅带着几百个骑兵狼狈的逃回永安,从此直到刘备在这里病逝,再也没有返回到他的国都成都,并且在临终前将太子刘禅和丞相诸葛亮召到永安白帝城托孤,那么刘备在兵败夷陵之后,为何不返回成都,而是要一直待在白帝城直到他病逝呢?

刘备一辈子都在奔波之中,为了他美好的愿望“振兴汉室”,就算是他彻底占领益州之后,也逃不脱奔波的宿命,刚刚占领成都,没有安稳几天便出兵汉中,与他的老对手曹操正面交锋,要知道刘备此前面对曹操从来没有成功过,而汉中之战是刘备面对曹操占据上风的一刻,刘备挟着夺回汉中的余威,自封汉中王,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魏,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而在称帝后不久就不顾群臣的反对,毅然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公元222年八月惨败夷陵,最终在公元223年六月病逝永安,按照《三国志》的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那么刘备为何至死都不返回成都呢?

其实不是刘备不想回到成都,而是刘备不能,也不敢回到成都,所以只能够选择镇守永安白帝城,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心士气的问题。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亲自统帅蜀汉几万人军队,攻打东吴。其实刘备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回荆州,完成当初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方针,期初蜀汉的军队势如破竹,一直打到夷陵地区,不过由于夷陵地区多是高山峻岭的地形,这里很难展开军事行动,而且蜀汉多是水军,也就不得不放弃水路,将军队驻扎在夷陵地区几百里地的范围内,最终让陆逊抓住了机会,一把火将刘备奋斗几十年的家底差不多都挥霍一空了,军队惨败,对于蜀汉而言,士气绝对是降到了最低点,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作为最高领导,他率先逃跑的话,等于蜀汉彻底军心涣散了,皇帝都跑了,手底下的士兵还会卖力吗?这样导致的严重结果就是东吴军队顺江而上,甚至一举将蜀汉灭亡都是非常有可能的。

这就是刘备不能够返回成都,甚至不敢返回成都的重要原因了,古代军心涣散导致亡国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前秦淝水之战惨败,皇帝苻坚一路逃跑,最终的结局就是身死国灭,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官渡之战袁绍也是相似的结果,可见军队士气不能丢,失败并不可怕,如果士气也丢了,那么一个势力也就基本上走到头了,而刘备就是从失败中屡次走过来的,他必然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所以刘备不敢走也不能返回成都,只能够就近占据有利地形,聚集残兵抵抗东吴军队的进攻,按照《三国志》记载: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这就是“天子守国门”了。

第二,地形因素的影响。

蜀汉军队惨败,刘备只身带着亲兵逃往白帝城,但是陆逊也是一代名将,能够入选武庙名将,这是得到历史认可的,自然带兵追杀刘备而来,而白帝城这里地势险要,还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点,也是扼守水路进入蜀地的必经之路,如果大家熟悉地图的话,也就能够明白白帝城位于三峡瞿塘峡的北岸,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奉节地区,要知道三峡地区水流湍急,并不利于水军逆流而上,如果陆逊派遣水军而来,能够轻易就将东吴水军抵抗在这里。

而且白帝城这里,其实就是蜀汉的前线了,如果继续退回蜀地的话,吴军必然会逆流而上,可以说白帝城就是蜀汉抵抗吴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只有在这里凭借地势的险要,才能够彻底阻挡住吴军西进的脚步,所以正是刘备自己镇守在白帝城,才能够有效的集合蜀汉的军队,有利的做出布防调整,所以有效的抵御了东吴军队的进攻,产生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志》的记载如下: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第三,蜀汉缺乏军事统帅,刘备无法脱身。

可以说一直以来,蜀汉阵营最缺乏的就是军事统帅,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重要的军事行动,刘备不得不亲自统帅,比如夺下益州之后,在汉中之战就是刘备亲自统兵攻打,要知道早期他的对手仅仅是夏侯渊而已,而夷陵之战同样也是刘备挂帅出征,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蜀汉阵营缺少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我们去分析蜀汉阵营的武将,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其实并不多,关羽算一个,要不然在刘备分兵之后,镇守荆州的重任也不会落在关羽头上,其余武将能够独自统兵的只有张飞和马超,以及赵云也算是一个,不过张飞有重大缺陷,不会体恤士兵,造成的结果就是他自己也被手下给斩首了,还是发生在夷陵之战前;马超当年统帅凉州兵狠狠的让曹操吃了一会瘪,不过马超来到蜀汉阵营,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不过这两位在刘备夷陵惨败的时候,都已经不在了。

至于赵云在刘备东征吴国前被刘备放在江州,目的其实就是防备东吴,后面在刘备兵败夷陵,逃回永安之后,刘备带兵来到永安,不过此时吴军已经退兵了,至于其他如魏延身负镇守汉中的重任,更何况魏延军中威望不足,所以此时如果刘备返回成都,那么防守东吴的重任该由谁负责呢?而且白帝城是蜀汉最后一道防线,交给其他武将负责,又是在兵败的时候,刘备还能够信任谁呢?更何况即便是刘备镇守白帝城,也是出现了地方实力派反叛的情况,比如《三国志》记载: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笏讨元, 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所以手下出现造反的情况,刘备敢将蜀汉的安危寄希望于其他武将吗?

第四,刘备仍然寄希望于能够反败为胜。

刘备虽然夷陵惨败,并且仅仅带着几百人逃往永安,不过夷陵惨败对于蜀汉而言,仅仅是溃败,而不是士兵被全部歼灭了,因为陆逊是火烧八百里联营,但是士兵被烧死的并不多,当然被吴军杀死、俘虏的蜀汉士兵也不多,这些士兵仅仅是逃到山林中去了,也就是说如果刘备能够将这些士兵收拢回来,就能够就近组织防守,而白帝城附近就是最有利的地形,也算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刘备据守永安,一方面能够凭险据守,有效的抵御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的收拢残兵败将,而刘备镇守永安,必然会集结蜀汉的重兵防守,就是在向东吴传达一个信号,东吴军队如果敢来进攻,东吴的大军也会被牵制在白帝城附近,如果双方真的有大军完全牵制在永安,东吴还会面临曹魏的威胁,早期曹丕没有反应过来,甚至接受了孙权称臣的举动,但是如果刘备真的能够再一次将东吴大军牵制在永安,难免曹丕不会派出大军攻打东吴,当然蜀汉也面临曹魏的威胁,不过蜀汉北部是汉中,地势不利于军队大举进攻,而且蜀汉可以凭借较少的兵力就能够完成防御任务,而魏延更是一员猛将,自然不会让曹魏占到便宜,如果一旦东吴面临曹魏的进攻威胁,蜀汉不是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所以刘备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而且此时东吴就是蜀汉最大的威胁,刘备怎么可能不亲自坐镇呢?

即便是后面刘备病逝,在临终前托孤的时候,依旧将重兵放在永安防备东吴,并且让李严成为尚书令,成为镇守永安的最高武将,其实就是因为这里战略位置太重要了,所以这里不能够不让刘备重视,按照《三国志》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所以有着这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永安地形占据优势,是一个天然的易守难攻的防御要地,所以刘备不能够逃往成都,只能够镇守永安,直到病逝也没有离开白帝城,而在他去世后,依旧派遣尚书令李严镇守永安,可见这里对于蜀汉的安危是至关重要的。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只有通过败仗才能看出一个将领的真正水平。

刘备一生打过无数次败仗,夷陵之败只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这次的夷陵之败,和以往的那些失败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刘备是毫无立锥之地。在打了败仗之后,要么就是寄人篱下,要么就是快速转移。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情况已经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此时的刘备已经是蜀汉的皇帝了,背后可是一片庞大的领地。

在打了败仗之后,如何做好战败的善后工作,把战略退到哪个地方?这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必备的基本素质。

曹操也是打了很多次败仗,也没见到他一失败就跑回邺城或许昌。曹操在赤壁遭到失败退兵,也是做好了部署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刘备的夷陵之败虽然损失惨重,但对于刘备来说只不过是他经历的一次败仗而已。刘备还不至于吓破胆,一下子窜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去。

夷陵之战虽然结束,但是吴蜀之间的战争还在继续。夷陵战败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刘备必须要把它妥善地处理好。

夷陵之败对蜀汉的影响是巨大的。此时的蜀汉不仅要面对东吴的军事压力,同时还要面对来自蜀汉境内的压力。

刘备虽然经历了惨败,但是依然没有丝毫的慌乱。此时刘备开始展现他的卓越素质。

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抛弃了所有的舰船,一路收拢被打散了的残兵,退到了鱼复县。

刘备退守到了鱼复县之后,立刻把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还忙着给地方改名?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谶纬之说的力量可是巨大的。那时候动不动就改年号,动不动就出现祥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人心。

把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就是和它们是一样的道理。“永安”这两个字,给蜀汉打了一针镇定剂。

刘备也没有让留守在成都的诸葛亮闲着。刘备下诏让诸葛亮在成都南北郊在修筑了两个祭坛。开始隆重的祭祀活动,道理和改鱼复县为永安县是一样的。

东吴派遣李异、刘阿等将领,继续攻打蜀汉。刘备和他们来了一个小小的拉锯战,刘备曾经一度撤退到了巫县。

刘备不断地向永安增派兵力。刘备让留守在江州的赵云“进兵至永安”。刘备同时命巴西太守迅速征兵,让马忠带兵增补永安。

面对不断增兵的刘备,东吴方面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兵。东吴和蜀汉之间的战事,基本上算是停了下来。蜀汉的压力总算略有缓解。

过了不到一个月,孙权和曹丕之间关系开始恶化。曹魏的大军开始南下直逼孙权。刘备立刻抓住时机,把兵力又往前推进了一下。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孙权看到刘备一直待在白帝,心里感到非常害怕。

此时轮到孙权来面对来自曹魏和蜀汉两方的压力了!孙权只好主动地向刘备修好。

由于刘备始终处在蜀汉和东吴的前线,所以刘备才能及时果断地做出行动。而蜀汉境内的事情,则有着诸葛亮等一帮众臣在治理。

刘备在妥善处理好夷陵之败后,身体状况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此时汉嘉郡太守黄元打探到刘备已经病重,就开始抗命发兵拒守。

就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前去永安的时候,黄元趁机开始起兵造反。太子刘禅在杨洪等人的辅佐下,派遣陈曶、郑绰平定了黄元的叛乱。

夷陵之败带给蜀汉巨大的危机,由于刘备处理的妥善,才使蜀汉成功地化解掉这场危机。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 @寄暇学宫】

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刘备执意发兵东吴,声称是为关羽报仇,不接受东吴和议,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东吴陆逊反倒以逸待劳,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到鱼腹县,将此地改为永安,而后转往白帝城,公元223年,诸葛亮由成都赶往永安,之后刘备于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

从上面可以看出,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说没有时间返回成都,而是刘备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回去,这又是为何?

有人说刘备被陆逊击败,70万蜀军所剩无几,当初信誓旦旦说要为二弟报仇,如今却如此狼狈,哪里还有脸面回去?

也有人说是因为汉嘉太守黄元反叛,蜀国动荡,刘备不敢回去,事实上这两个原因都比较肤浅,一是刘备根本不在乎颜面;二是刘备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我们不妨先看看四川的地形,四川盆地北靠秦岭、东倚武陵山脉,蜀汉就是这样被包围住,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要进攻川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行,有一条路就可以直达,这就是长江水路,所以说控制住这条水路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水路无非就是要控制长江三峡。

三国时期,如果要进川蜀地区,就会由陆路再经过江汉平原,溯长江而上,途中会经过西陵峡,然后到达白帝城控制的瞿塘峡,当时的夷陵(也就是宜昌)是长江的东大门,白帝城是西大门,白帝城一面榜山、其他周围全是河流,扼守三峡的绝佳地段。

当时的东吴陆逊打败刘备之后,一路上率领吴军追随,刘备则是一路仓皇逃窜,但是一边跑一边想,自己肯定是不能直奔成都,必须要守住长江三峡,这样才可以守住川蜀大门,于是选择驻守白帝城,上面也说了白帝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在这里抵挡东吴的进攻,毫无疑问是用最少的兵力做最大的事,换句话说,如果白帝城失守,川蜀就会像是打开了一道大门,让敌人快速攻破江州,之后顺势而下,经过岷江、涪江、嘉陵江,最后直接抵达汉中,到了汉中,怕是灾难抵挡东吴大军了。

另外刘备驻守白帝城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可以随时调整,一有机会还可以帮二弟复仇,事实上刘备这样做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当时的东吴一时间又攻破不了刘备,在长江北岸又有曹操的攻击,很快就派使者和刘备议和,刘备当然只能答应,毕竟此时的蜀国兵力大损,只有和东吴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曹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时间可以逆转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