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守城士兵推梯子?别逗了,古代攻城战中所用的梯子可不是几根竹竿,与其白费力气推梯子,还不如扔几块石头效果更好。

受不少古代题材的影视剧影响,不少人认为在古代的攻城战中,发动攻城的一方,都会扛着那种制作简单的竹梯子爬上城头,然后进行攻城。

因此,不少人也会产生一个疑惑,既然这种梯子看起来这么的弱不禁风,那些守城的士兵们,干嘛不直接将梯子推倒,这样做岂不是更加省事?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往下面扔石头呢?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十分离谱,也只有在影视剧中才会这样演绎,真实的攻城战里,基本上是不会有这种梯子出现的。

那么,古代攻城战里的梯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答案是其构造相当复杂,远不是几根竹竿绑在一起那么简单。

也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才会让它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云梯”,并且云梯自打被发明后,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攻城战中的利器,而守城的士兵们往下扔石头,也是对付云梯攻城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

在云梯没有被发明前,攻城战完全是一个拿人命去填的事情。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知道在住处进行加固,这样就能防御野兽的侵袭,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这就是城寨的由来。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不仅能容纳的人口更多,并且也越发的高大与坚固,因此其防御性也变得越来越高。

当然,这种高大坚固的城寨,已经远远不是野兽能够侵袭的,它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敌人攻打。

毕竟在古代朝代更迭,政权变换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再加上古代的游牧民族由于物资的匮乏,时不时的要来中原劫掠一下,因为,建造高大的城寨用来防御敌人的攻打是在古代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么,城寨在防御方面效果好不好呢?答案是好,相当好。

只要是有一座坚固的城寨,并且城寨里面物资丰富的话,就会让进攻的一方十分头疼,毕竟古代可没有太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用最广泛的,也就是弓弩,但面对高大的城墙,弓弩在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因此,在不少攻城战中,进攻的一方只有两个方式才有可能会打下来,其一就是拼消耗,把城寨围起来,一直到对方弹尽粮绝;其二则是利用器械,强行登城。

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十分巨大的,完全是拿人命去填,就连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著作《孙子兵法》中都说过,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攻城战。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杀士卒三分之一而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

而说到利用器械攻城,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古代的士兵在攻城时,是顶着对方箭矢往前冲,扛着梯子来到城墙边上,利用梯子攀登上去来进行攻城的。

因此,就有人认为,对方守城的士兵可以将靠在城墙上的梯子推开,这样一来,对方就失去了登城的机会。

如果在古代战争中,真有人这么干的话,那有多少人命都不够往里面填的。

毕竟古代虽说没有什么先进的武器,但滚木礌石还是管够的,如果对方妄图用那种制作简易的梯子来登上墙头,那可真是正中守城士兵的下怀,几轮滚木礌石,外加热油开水的套餐招待,绝对让对方有来无回。

因此,扛着梯子来攻城,无异是自寻死路,也很少有将领安排士兵会这么干。

那么,古代的战争里,士兵们攻城是用什么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古代一个伟大发明,正是这个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攻城的容易程度,也减少了很大程度上士兵的伤亡。

这个发明就是云梯,而它的发明者,正是春秋时期的大名鼎鼎的鲁国巧匠公输般。

公输般即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一生曾有过发明和创造,而云梯正是他在楚国进攻宋国时,为楚国发明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既然是出自鲁班之手,自然这云梯也就不是几根竹竿绑在一起就成的,其构造相当复杂,可以说集合了多种功能于一身。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云梯,一般都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云梯的底座,底座采用木质框架,并且还安装有车轮,以方便云梯移动。

第二部分就是梯身,梯身的高度根据需要制作,一般高度约为10米左右,以底座为基础,进行四角加固;而第三部分则为梯顶,顶部一般装有钩状物,这个钩状物的作用就是在云梯靠近城墙时,可以钩住城墙边缘,这样一来,就能防止被对方推拒和破坏。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云梯是一种制作复杂,并且体积庞大的攻城器械,因此,如果守军想凭借人力将其推开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上述的云梯,只是战国时期云梯的造型,随着各类技术的发展,云梯的制作也变得更加先进起来,也拥有了更多的实用功能。

比如在唐朝,较之之前的云梯,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在主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架可以伸缩的“副梯”,这个副梯长度不一,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因此就能达到在攻城时,可以在城墙上达到来回移动的效果。

这样的好处就是,一旦进行攻城,主梯不用太过靠近城墙,只要到达有效范围内,就可以将“副梯”取出,利用“副梯”的活动性,让士兵们到达对方城墙之上。

如此一来,就能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墙接触,有效的防止主梯遭到敌人的破坏。

同时,为了加强云梯的稳定性,唐代的云梯“以大木为床“,并采用了“六轮”装置,同时,主梯也进行了改善,使用固定式装置,即固定的部件组装在固定的位置,因此,架梯程序就得到了简化,组装时间上也大大缩短,而作战效率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到了宋代,云梯更是被改进得更加实用,也更加的贴合战争需要。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的云梯,在主梯结构上,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平时不用时,如同一辆战车,而在攻城时,就可以将折叠部分打开,这样的结构,不仅便于运输,同时也相当的实用。

另外,在云梯的“副梯”部分,增加了更多的样式,以适应不同的城墙结构,让登城的效率更加便捷和迅速。

最主要的,是在云梯的底部,增加了一个木质制成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有两个作用,一来可以让士兵藏在里面接近地方的城墙,不用再冒着被对方箭矢石块所伤的危险,二来就是能够很好的保护云梯底座,不至于被对方击中后,造成云梯损坏无法行动。

”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大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有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武经总要》

除了云梯的主体部分之外,宋代还发明出云梯的配件,也就是飞梯,飞梯的作用一般是用来瞭望敌情,或是用以紧急的登城作战,因为为了达到快速投入使用的目的,飞梯的结构都十分简单。

正是有了云梯这种攻城利器,因此才会在古代的攻城战中,攻击一方能较为成功的达到拿下对方城池的目的,如果没有云梯的话,势必就会大大增加伤亡,甚至连对方的城墙都无法接近。

比如在南宋年间,著名的守城战役襄阳之战,蒙古大军就是因为没有类似于云梯这样的攻城利器,同时加上南宋军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因此蒙古大军只得用投石机来进行攻城,最终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才最终拿下了襄阳城。

而在此战之后,蒙古大军的多位将领,在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都意识到在攻城时云梯的重要性,因此,在后续的蒙古西征系列战役里,蒙古人几乎每战都会运用云梯,可以说,蒙古人的开疆拓土,云梯在其中功不可没。

从云梯的发展,以及其构造来看,指望将其推倒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如何才能对付云梯呢?坦白来讲,在火器出现之前,除了扔石头之外,还真没有其他太先进的办法。

如果想对付云梯,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坏其结构,使其失去行动能力。

如何进行破坏呢?在古代,只能是依靠砸,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扔石头,正所谓有矛就有盾,子啊云梯出现的同时,用以对付它的器械就也出现了。

这个器械叫做投石机,也称抛石机,其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利用弹射,将石块抛出去,以达到破坏对方器械或者防御的效果。

投石机的大小,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制作的,如果用在攻城上,一般体积都较大,其拉力同样也很大,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曾经有一种投石机,一次能击发300斤左右的石块,而要想拉动的话,则需要上百人进行操作,靠着这种大型投石机,唐朝曾经将高丽打的连连求饶。

但如果用在守城上,制作的体积就会较小,并且,还要满足两三个人就能拉开使用,毕竟城墙上地方有限,其主要作用正是对地方的攻城器械进行破坏。

之所以能造成破坏,是因为古代的攻城器械,大多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其主体也都是用木头做成,这在古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铜和铁的开采和运用,在当时还远没有达到能制作金属战车的情景。

因此,这种木质的云梯也好,还是其他的攻城器械也罢,如果用石头砸的话,就很容易被砸坏,尤其是云梯的底座,一旦被砸坏的话,那马上就会无法动弹,而战场上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修复,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对方的靶子。

这也就是为何到了宋代时,云梯的底座上部,要加上一个”小房子“的重要原因,有了这个小房子,就能很大程度上保护底座不被砸过来的石块破坏掉。

另外,如果云梯没有被完全破坏,成功的到达了城墙后,守城一方的士兵在攻城方利用云梯登城之际,用石块击打这些登城的士兵,也会让对方增加攀上墙头的难度,减缓对方的速度。

所以说,在战争中每一次各种武器以及器械的更新迭代,都是在前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后换来的,如果不更新,那么结果就是更多人付出生命。

除了投石机之外,为了对付云梯,古人们也想尽了各种方法。

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不同,古代的攻城战,云梯并不是在开战之初就投入战斗的,因为在云梯登场之前,守城的一方已经设置的不少障碍,只有解决了这些障碍,云梯才能排上用场。

第一个就是城墙前的陷坑,毕竟在战事频繁的年代,如何保卫自己,是每一个守城将领每天都要研究的工作,而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敌军攻城,在城墙前挖点陷坑就是必要的操作。

另外一个,就是护城河,所谓护城河,顾名思义,就是保护城池的河道,这种河道在古今中外都十分常见,其作用也是为了不让大型的攻城器械接近城池。

还有就是各种陷阱,滚木礌石等,这些都是守城一方阻止、减缓对方攻城的有效措施,只有把这些设施全部解决掉,云梯才能靠近城墙,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而在这些设施没有解决前,云梯充其量,也就是个瞭望塔。

综上所述,在古代的战争中,守城一方的士兵在对付敌方攻城时,不去推倒梯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古代用以攻城的梯子可不是几根毛竹竿做成的简易梯子,而是一种大型的器械,因此,仅靠人力是不太可能将其推倒的,而扔石头,不管是用器械扔还是用人力扔,都是当时对付云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直到明朝时期,火器出现后,云梯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题主显然是被现代拍摄的一些古代战争片给迷惑了。在战争片里,攻城士兵只是凭借看起来就很单薄的竹梯,颤颤巍巍地往城头上爬。那种竹梯弱不禁风,只要一推就倒。

但真实的古代战场可不是这样的。

重庆通远门雕塑,爬城梯子就是一架普普通通的竹梯,真实的古代云梯不可能这么low

作为古代攻城工具的第一个伟大发明,鲁班的云梯得到了楚王的衷心赞赏,由此下定了攻打宋国的决心。只要认真想想,就知道云梯不可能是几把竹梯捆扎在一块,由士兵扛着去攻城吧。

鲁班为楚王献上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援

从《武经总要》的记载来看,云梯的结构还是相当科学而复杂的。

首先,相当庞大沉重。云梯底部有用铁板(最早是木板蒙牛皮)包裹的藏兵室,里面可以容纳很多披甲士兵。梯子本身也非常坚固,可以承受多名披甲士兵连续攀登。这样沉重的结构使其不可能被人力推倒。

宋代云梯

其次,巧妙地利用了反弹力。云梯分为可以折叠的两截,顶部有铁钩,平时用绳子栓住铁钩,把上半截固定在底部横梁上。战时靠近城墙后,就砍断绳子,上半截云梯在巨大弹力的推动下搭上城墙,铁钩牢牢地咬住城头,甲士乘机攀登。这个时间是很短的,如果守军用刀斧去砍铁钩,还没砍断呢,甲士就已经登城了。

可见用云梯进攻时,旁边还有利用杠杆原理举起的挡板,掩护云梯接近城墙,避免守军用弩箭射杀云梯上的甲士

再次,云梯不是单独作战的攻城工具,同时还有撞击城门的冲车,压制守军的井欄(箭塔),让守军顾此失彼。与其冒险去推或者砍砸,还不如用弩箭和石头攻击云梯上的甲士有效呢。

当然,扔石头依然比较低效,很可能你还没扔两块呢,敌人已经登城杀到面前了,并不是对付云梯的好办法。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首领朱泚亲率大军,攻打奉天城;德宗任命少数民族名将浑瑊负责守城。

浑瑊,铁勒人,坐镇朔方,屡破吐蕃,为中唐名将

朱泚让长安西明寺僧人法坚制造云梯(这和尚不简单啊),云梯高有九丈,长宽各有数丈,下装巨轮,外面裹着水浸的湿牛革,周围悬满了水囊, 梯上可装兵士五百人。这样的云梯至少有几十吨重,因此城中的人都忧恐畏惧。

浑瑊认为,云梯大而沉重,重则易陷,只要按照叛军来袭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满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敌人的这一攻势。唐军按照浑瑊的要求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守军用钉板和擂木对付用云梯登城的敌人,这是在无法直接对付云梯情况下的常见防御措施

十一月十五日,叛军的云梯车开始攻城。云梯车中的兵士箭发如雨,助攻的轒轀车掩护叛军抱薪负土,填平壕堑,矢石、火炬此时都耐何不了叛军,云梯上已有不少叛军登上了城楼,形势危急。但在浑瑊的激励下,唐军死战不退。浑瑊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面不改色,继续指挥作战,在场的唐军都深受感动,斗志大涨。

唐军终于转运,叛军的云梯车陷进了挖好的地道,火油点燃,顺风燃烧,城上的唐军趁机投下苇柴、火炬,云梯车转瞬之间化为灰烬,数千攻城叛军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烧死,散发的焦臭之气,数里以外都可以闻到。唐军士气大振,三面出击,终于击退了叛军。

浑瑊用的火攻就是对付云梯最好的办法,但这办法也很看运气,毕竟设置的地道有限,在什么地方挖,只能靠指挥者的经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云梯这种重型攻城器械可以使用一千多年,直到大炮出现后才黯然退场的原因,实在是太难对付了。

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在很多电影电视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攻城战争当中,大多数守城士兵疯狂的往城墙下面扔石头、火油之类的东西,却很少有人直接将梯子推倒。难道直接推梯子不能阻止敌军攻城吗?

如果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话,只能说被电影或电视剧上面所演的情节给骗了。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需要考虑一个成本的问题,为了一场所谓的攻城大战,只是几个画面,又或者几个片段,他们可能制造出真正的攻城梯吗?

可能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所谓的攻城就是一根长长的梯子,被轻轻的搭在城墙边上,然后攻城士兵就顺着梯子往上爬,时不时的因为梯子的平衡感不好,从而掉了下来。

而实际上的攻城梯却是这样的,直接成为稳定的三角架结构,并且底盘相当的稳实,当攻城梯被搭在城墙上面时,再从下方将底盘固定死。

不要说把梯子推到了,连轻轻的摇晃都做不到,这个时候攻城的士兵顺着攻城梯很轻松就可以直达城墙,并且因为攻城梯的牢固性,大多数攻城士兵都不带用手来捉梯子的。

这个时候你推梯子,这么说吧,给你二十分钟,能用把梯子推开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就算此时你拿着武器来砸梯子,有这个时间,敌人早就已经爬上了城墙,你拿着一把大锤如何跟敌人战斗,不等你把大锤拢起来,敌军一刀就结果了你。

既然我们都明白了攻城梯的牢固性,哪么古代人也不傻,尤其是他们在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么多的战争,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守城方法。

看起来石头这种东西一次可能砸不了几个人,但是却可以顺着攻城梯的方向一直滚下去,只要这块石头的重量给力,这一根攻城梯上面几乎是不会剩下多少人的。

而且石头在下落的下程当中,更有可能会将攻城梯给损坏,不论是梯子的两边还是中间断掉一点,这个攻城梯的寿命也就到头了。

除此之外,现重要的防守武器就是火油,可以说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法宝,尤其是在守城战当中。

要知道古代的技术跟现代是没法比的,所以铁的产量一直不够用,而攻城梯这样的东西,除了一些重要的部位由铁组成之外,其余的地方几乎都是木头。

只要是木头对于火几乎就是无解的,这些火油由于温度很高,会对攻城的士兵造成巨大的伤害,毕竟油可以像水一样四处乱钻。

一不小心粘到身体的某个部分,瞬间就能让你闻到一股肉香的味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在往城墙上面爬的时候,一桶火油直接从头顶浇了下来,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酸爽来形容了。

并且油污这种东西很难清洗,就算火油温度降了下来,可是各种的光滑让爬攻城梯的敌军们更加的困难,而且还会因为守城方再次泼火油,从而让这些残留的火油再次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攻城梯的底盘都是由各种麻绳等东西来固定的,而麻绳是最怕火烧的,这些被泼下去的火油落到麻绳上面经过燃烧,直接就会将牢固的攻城梯给整散架。

同时我们也知道火的可怕之处,并非只是将人烧死,而是燃烧之后所带来的空气当中氧气的不足,攻城的时候是往上爬的。

但是火油在下方燃烧,从而造成上方的氧气含量不足,如果说攻城的士兵已经爬到了城墙上面,或许还好说,就是在半空当中是最难受的。

一旦吸入的氧气不足,就会产生头晕等问题,而这可是战场上面,并且还是高空作战,一不小心就会从十来米的高处掉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的攻城战当中,守城的士兵几乎没有人会去推梯子,因为推不动,扔石头的效果也比推梯子强上好几倍,假如火油充足的话,所谓的城墙几乎是不可能攻下来的。

周同学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