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谁说和珅没做打算?他不仅早就做了,并且还以为自己成功了。

人人都知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个典故,也知道嘉庆皇帝刚上台后,就在第一时间整倒了和珅,但很少人会去想,为什么聪明一世的和珅,不早点给自己做打算呢?

要知道,和珅一向是以“玲珑剔透”闻名的,不然他也不会被乾隆如此宠信,但为何就不知道提前巴结或者讨好一下嘉庆呢?

事实上,向嘉庆示好这件事,和珅曾做了无数次,并且,他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

正是因为和珅的“自认为成功”,才会让他在嘉庆皇帝发难时措手不及,最终只能是眼睁睁地束手伏法。

只能说,聪明一世的和珅,被嘉庆皇帝高明的演技给骗了。

嘉庆皇帝是个“好演员”,若是放到现代,绝对能拿奥斯卡。

早在嘉庆刚被乾隆定为皇太子的前夜,和珅在得到内幕消息后,就在第一时间向嘉庆抛出了示好的信号。

他托人向还是十五阿哥的嘉庆,送去了一把玉如意。

和珅用这种方式,隐晦地告诉了嘉庆他已经被定为皇太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新皇帝的拥戴之意。

对此,年轻的嘉庆及时做出了回应,他向和珅深表感谢,称赞和珅为“国之柱石”,还为此写了一篇《咏玉如意》的诗。

嘉庆这种的表现,让和珅十分满意,他笑着对手下的心腹说,“余子不足为惧也。”

那么,当时的嘉庆真的对和珅的这种示好欣然接受吗?当然不是,他只不过出于形势,不得不向和珅释放出善意的信号。

当然,依照和珅的圆滑程度,以及他混迹官场数十年的经验,他不是不知道嘉庆的回应有水分,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和珅还将无数次的主动向嘉庆示好。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自己将来做打算。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谁都知道,他和珅在乾隆朝能如此受宠,并不代表将来能风光依旧,所以,早点给自己找个退路这种简单的道理,和珅不可能没有想到。

所以,自此之后,乃至到嘉庆正式亲政之前,和珅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嘉庆邀功,而嘉庆呢,则一次次的表扬了和大人的“明达干练”。

不仅如此,嘉庆在登基之后,常以“毫无主见”来迷惑和珅。

史载,嘉庆元年之后,乾隆皇帝不愿意放权,嘉庆只能当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儿皇帝”,为了让老迈的乾隆放心,嘉庆不得不开始“演戏”。

比如,大臣们有政事向嘉庆请示批复,嘉庆皇帝往往只有一句话:

“惟皇爷(指乾隆)处分,朕何敢与焉?”---嘉庆

再比如,每天早朝,嘉庆帝就如同一个不哭不闹的乖宝宝,垂手搭肩,低眉顺眼地站在乾隆身边。

乾隆笑,他也跟着笑,乾隆高兴,他也一同开心。

这样的表现,不仅让乾隆十分满意,同时也让和珅更加满意,在他看来,嘉庆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主见的那啥一样。

事实上还不止如此,为了演得更逼真,嘉庆时时刻刻都在刻意表示对和珅的恭敬。

某次,有大臣向嘉庆私底下反应和珅以及其朋党胡作非为的问题,希望嘉庆能够处理,结果,嘉庆的反应让所有人都十分意外。

他公开对这个大臣进行了训斥,并“言之凿凿”地说,朕还要和中堂大人共同管理四海,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抹黑一个国之重臣?

话里话外,嘉庆都在维护和珅,而这件事传到和珅耳朵里后,让他对嘉庆愈加放心。

什么叫做好演员?就是演到自己都相信了,而当时的嘉庆皇帝,当之无愧的是大清国第一好演员。

不过,和珅对嘉庆还并没有做到放下所有提防,为了让自己更安心,和珅在嘉庆身边安插了眼线。

嘉庆还未亲政时,身边曾有两个侍读,一个叫做吴省兰,另一个叫做吴省钦。

这两个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均为进士出身,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两人均是和珅的老师。

把自己的老师派到嘉庆身边当侍读,其用意昭然若揭。

而这两位明为侍读,暗为监视的进士,也确实“不辱使命”,给和珅传递回来了不少嘉庆帝日常所为的消息。

而他们传递回来的信息,无一例外的,都是嘉庆无心政事,整日醉心玩乐。

并且,嘉庆偶尔所做的一些诗词,也被拿到了和珅面前,其内容大多都是伤春悲秋,甚至,还有些人伦之乐的诗词。

这一切,都让和珅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嘉庆是一个粗鄙浅陋,且胸无大志之人。

再加上嘉庆但凡是有事需要向乾隆汇报时,总是找到和珅,请他代为传话,种种表现,让和珅彻底放下了对嘉庆的提防。

而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乾隆死之前,和珅都不觉得嘉庆会弄死自己。

也就是说,和珅在嘉庆成为皇太子之后,就已经开始不遗余力地找各种方式来向嘉庆示好,而这种示好,同时也是在试探嘉庆,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珅得出结论,那就是嘉庆“不足为惧”。

因此,和珅才会心安理得地继续当着大清国的“二皇帝”,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不自知。

那么,身为皇帝,嘉庆为何会如此隐忍,甘愿装傻来迷惑和珅呢?其实归根结底,嘉庆要迷惑的不是和珅,而是他的父亲,那个退位却不放权的老皇帝。

要说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是谁,那绝对非乾隆莫属。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打理,乾隆接手时的大清国,是一个国库充盈、国力蒸蒸日上的国家。

正是有了充盈的家底,乾隆才能在在位期间,干了几件令他引以为傲的事情。

如平定大小金川、收复准噶尔,正是完成了这几件事,让本就自信的乾隆更加的自负,看着自己治理下的国家一派“盛世”之像,乾隆志得意满的自诩为“十全老人”。

但与此同时,乾隆还是一个对权力极其迷恋的人。

禅位是不得已而为之,曾经乾隆在登基之初,就许下“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的诺言,本以为是随口一说,但没想到,他的长寿让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兑现这个诺言。

之所以挑选嘉庆为继承人,最主要一点,就是嘉庆看上去老实,好控制。

而正是出于不愿放权的心理,在归政大典举行后不久,乾隆皇帝就借机发难,向全天下宣布,大清国还是他说了算。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在归政大典举行的十二天后,也就是当年的正月十二,乾隆皇帝就专门下了道圣旨,以“晓谕群臣”。

“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清高宗实录》

这道圣旨,乾隆不仅通报各部,让大清的臣工都知道现在是他说了算,并且,在当月十九,他在圆明园召见各国使节时,再次提了出来。

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大权在握,乾隆连住的地方都没换,依旧住在历代皇帝办公所在的养心殿里,而新皇帝嘉庆,只能委屈的住在代表太子地位的毓庆宫中。

当然,嘉庆对于住在哪里倒没有太大意见,让他最苦恼的是,父亲乾隆把权力抓得越来越紧了。

本来在他登基之初,乾隆对于权力的划分是军政大权归乾隆,嘉庆也就看看无关紧要的折子,但到了后来,就这么点权力,乾隆也收了回去。

乾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只要他还有口气,那嘉庆就没有亲政的机会。

但问题是,乾隆当时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已经大不如前,健忘、前言不搭后语等这些老年人常见的毛病,逐一出现在乾隆身上。

如果乾隆只是一个普通的富家翁倒没什么,问题是,他是一国之主,他的一句话,就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而大臣们,对于这样的乾隆也是很无奈,但又不敢表达,只能是稀里糊涂的听,稀里糊涂的应对,然后再稀里糊涂的揣摩。

小事还好,但遇到大事,比如“白莲教起义”,大臣们就不敢胡乱揣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对乾隆心思极为了解的人来当做中间的桥梁。

这个人是谁?那自然是和珅和大人。

乾隆对和珅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而和珅对乾隆心思的揣摩,也是外人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很多时候,和珅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乾隆。

有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某次,乾隆正在打坐,忽然睁眼问,名字,那两个人叫什么名字?

坐在一旁的嘉庆当时一脸懵,什么?谁的名字?啥意思?

而和珅附耳过去,轻声告诉了乾隆两个名字,之后,乾隆继续闭上眼睛念念有词。

事后,嘉庆问起和珅,和珅答道,上皇(指乾隆)正在做法“咒”白莲教匪首呢,他问的是那两个领头人的名字。

这件小事,让嘉庆十分震撼,同时也对和珅越发的忌惮,而和珅“二皇帝”的称号,也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和珅的嘴,把老皇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列位臣工,然后大家伙再去执行,这就是在乾隆禅位之后的一个常态。

而反过来讲,老迈的乾隆,也正是在通过唯一信任的和珅,来牢牢掌握住了皇权。

由此可见,和珅在当时的是如何重要,嘉庆之所以会对和珅虚与委蛇,说白了,就是让和珅作为一个桥梁,向父亲乾隆传递自己“安分守己”的信号。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乾隆还活着的时候,一旦乾隆死了,那么和珅的作用就到头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乾隆刚刚去世,大权在握的嘉庆就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对和珅的清算行动。

嘉庆如此匆忙的根本,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点原因。

其一,和珅失去了作用

正如前文所说,乾隆已经不在,这就意味着压制在嘉庆头上的那座大山也没了,因此,和珅已经失去了桥梁的作用。

嘉庆不需要再向谁传递什么信号,更不需要继续扮一个乖宝宝,现在他已经是九五之尊,天下终于是他说了算。

因此,和珅的末日也就来了。

其二,嘉庆为了巩固皇权

众所周知,封建时代每逢新皇登基,总要对前朝旧臣进行处理,以彰显新皇的权威性,这几乎是封疆王朝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和珅作为乾隆最信任的大臣,同时也是最大号的“旧臣”,清理他,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有处理和珅,才能让嘉庆最大程度上彰显皇权,因为,这就是嘉庆必须要第一时间抓紧做的事情。

其三,泄愤

没错,就是泄愤,压抑了四年之久的嘉庆,在掌握实权之后,第一个想做的事情,就是发泄着四年来的郁闷和愤怒。

其实想想,嘉庆的这种反应也很正常,再怎么着他也是正儿八经,且名副其实的皇帝,但出于形势,不得不向一个大臣装了四年孙子。

这换成任何人,都会郁闷之极,同时也充满愤怒。

因此,在掌权的第一时间,进行泄愤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装孙子的滋味,他历历在目,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

所以,嘉庆才会如此匆忙地查抄和珅,而和珅呢,从没想到嘉庆会弄死自己,并且下手还这么快,因此,只能无奈伏法,落了个被三尺白绫赐死的结果。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嘉庆皇帝是在乾隆帝去世后的十五天内砍掉了和珅这颗大树,之所以如此迅速,我认为初衷是和珅对嘉庆帝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深层原因是当了三年傀儡“儿皇帝”的嘉庆帝,急需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严,所以和珅是枪打出头鸟的一个牺牲品,随之而来的是嘉庆帝对翰林大学士等旧臣的一系列大清洗。而这场政治大清洗运动,嘉庆准备了三年,他以忍让认怂的态度蒙蔽了和珅,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铁腕手段送给和珅致命一击,且一击毙命。

和珅的后路

和珅的聪明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乾隆帝决定立储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留后路。在乾隆帝执政后期,和珅的主要政敌可以说只有福康安、阿桂、刘墉、董诰四人,和珅对付这种能力不下于自己的政敌,手段就是无论他们怎么弹劾自己,自己总是夸对手,夸的乾隆皇帝都认为这些人心眼太小。和珅一边夸一边向乾隆帝举荐他们去做一些卖力不讨好的军国大事,这便将乾隆帝身边的核心能臣支配的忙忙碌碌,自己则成为乾隆帝身边唯一的心腹。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帝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要比爷爷康熙帝在位更久,于是决定立太子准备禅让。这时的和珅先是拿出拍马屁的功底,恭维乾隆帝身体硬朗,定能活到百岁,不必这么快立太子,此话一出,乾隆帝的皇子们算是恨透了和珅。可乾隆帝并未听和珅之言,坚决要定立太子,并最终择定了皇十五子永琰。这里可以看出,和珅对于皇帝更迭的对策首先就是拖,依仗乾隆帝对他信任,尽力拖着乾隆帝继续主持大局,这个办法在嘉庆即位后仍然是其操纵朝政的主要手段。

在没能阻止皇帝拟订太子之后,和珅选择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对继任者进行试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邀功式的向永琰送了个玉如意,此时的乾隆并未公开太子人选,和珅近水楼台先得到圣意,便将此喜讯以送礼的形式传达给永琰,以示拥戴。永琰是一位颇有智慧的皇子,他给予和珅的回应是非常感激,并称赞和珅是大清柱石,本应自己亲自前往拜会和大人,才对得起和大人如此厚爱,并写下一首《咏玉如意》,传至和珅耳边便迷惑了他的判断,令他认为永琰是个软柿子,所以感叹到“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经过第一轮试探后,和珅开始改变一味献媚的态度,转而进行暗中观察,他将心腹吴省兰安排在嘉庆身边,时常查看嘉庆帝的诗稿,并监视嘉庆帝身旁不利于自己的臣僚,再逐一解决掉,从而达到孤立嘉庆的目的。在这一轮较量中,嘉庆帝依旧是安分守己,且常故意写下歌颂和大人的诗句,使之传到和珅的耳朵里,这便更加迷惑了和珅,也促进了和珅进一步的强硬对策。

时至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时去世,次年阿桂也因病去世,随着乾隆帝进入垂暮吐词不清,只有和珅能够听懂乾隆帝在说什么,所以乾隆上朝时,和珅与嘉庆并立乾隆帝两旁,乾隆帝圣谕皆由和珅之口传向百官。这样的权力下,健在的刘墉装老回家,董诰也装疯卖傻退出政治舞台,和珅成为清廷实际掌权者。他将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作为心腹培养,扶进军机处,嘉庆帝的口谕到了军机处如同废话一样,无人搭理,此为和珅第三步对策——硬刚嘉庆帝。

嘉庆的快刀

在君臣博弈的三年中,嘉庆帝属于夹着尾巴做人,身为皇帝,不仅受制于乾隆太上皇训政,还要受制于权臣和珅的排挤,憋着一肚子火的嘉庆帝在嘉庆四年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

乾隆帝在嘉庆三年腊月病倒在床,到了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中,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并没有给乾隆帝的病情带来好转,反而是诸多皇家礼仪使其疲于应付,终于让这位89岁的太上皇油尽灯枯于正月初三。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之后,嘉庆皇帝终于熬出了头,他从一名傀儡儿皇帝晋升为紫禁城里真正的主人。他能够自主决策的第一件国家大事便是太上皇的国丧之事,而这也是他处理和珅问题的最佳机会。

嘉庆皇帝的第一步便是在正月初三当天,口谕和珅总揽太上皇丧仪,这等重要大事交给和珅统领,实际上是稳住和珅情绪,以免和珅出现异动。和珅得此重任正得意时,嘉庆帝第二道口谕即发,卓令安徽巡抚朱珪即刻进京,这个朱珪不仅是嘉庆帝的老师,更是和珅在官场上的死对头,这个人事调动才让和珅清醒过来,但他也许只会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总不至于在大丧之日动杀心,大不了辞官回家,丰厚的家底足够自家几代人享用。

“有上皇近臣为之缓颊,几目朝廷法律犹同儿戏!”——《清史编年》

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帝免去和珅一切职务,并令和珅为太上皇守陵,这与和珅所想的最坏结果无异,他便试探性的向嘉庆提出请假回家半天,换洗干净了再来抚灵。而嘉庆帝一口否决了和珅之请,这才让和珅明白大势已去,嘉庆帝这是要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他的人生自由。嘉庆帝虽已有杀念,但碍于百官舆论不敢操之过急,因而采取了敲山震虎之策试探百官。因时逢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所以嘉庆借此机会痛斥所有参与剿匪的文武官员,斥责他们谎报军情,贻误战机,并在最后点明是因为上边有太上皇近臣帮尔等隐瞒。此圣谕本是引百官弹劾总督镇压白莲教的和珅,可百官虽明圣意,却又不敢率先弹劾,此时嘉庆帝刚提拔的领班军机大臣王杰率先发力,他指使学生广兴率先上折弹劾,随即朱珪亦指使学生王念孙复议,这便引起了百官集体弹劾和珅的浪潮。

“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赘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清史稿》

有了弹劾和珅的舆论导向,嘉庆立即于正月初五将和珅收监,但在太上大丧期间又觉得“然则治之得无太急”。正当拿捏不定之时,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抵京悼念太上皇,这位省部级官员本是乾隆帝看中后欲提拔入军机处的,但当年和珅插了一脚,说他太过年轻,资历不够,硬是给挡在了军机处之外。因此他得知嘉庆心思之后,便极力劝说应当快速处理和珅,这就坚定了嘉庆帝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时至正月初八,嘉庆帝下令查抄和珅、福长安家,根据《庸庵笔记》记载,从和珅家里抄出黄金白银几百万两、宝石四千多颗、黄金器皿五千多件、貂皮裘服八百多件、上等山参六百八十八两;与此同时,所抄古董、工艺品价值连城,甚至有些连皇宫里都未趁见过,珍珠之类需以斗装,再有家外田地、商铺、银号、当铺无法估算。这些抄没的家产在清廷留存下来的档案中并没有估价,只是民间流传为1000万两白银至8亿两白银不等,而学界比较认可的是《庸庵笔记》中估计的2.3亿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不过4000万两左右,所以民间也有流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在抄家结束以后,嘉庆开始召集亲信给和珅议罪,就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觉得贪污如此巨款已经无需再议,但就当是的政治环境来说,贪污腐败是乾隆中后期官场的潜规则,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就连清政府官方也是通过发放数额巨大的“养廉银”来平衡这个现象,所以若论贪腐定罪,力度显然不够。所以在最后拟订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并未提及腐败,这多少也有为乾隆帝挽回颜面的意图。

在二十大罪状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经济问题,主要以“与民争利”为体现;第二类是揽权专擅,主要以排挤贤良为体现;第三类是任意延搁军报,主要以督办镇压白莲教不利为体现;第四类是泄露国家机密,就是乾隆还未宣布太子人选时,就以玉如意泄露出来;第五类是对太上皇大不敬,这才是其定罪时最致命的条款,万罪以谋反和不敬为首,关于这一点,着重强调了和珅入圆明园进门不下马,入紫禁城进门不下轿,太上皇批奏因字迹潦草而被和珅撕毁等,这是嘉庆皇帝隐忍三年所观察的最致命一击。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和珅绝命诗

此类罪状拟订之后,嘉庆帝才向百官反问“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百官这才感受到曾经的儿皇帝如此狠辣,纷纷表示罪状属实,且不可饶恕,并建议凌迟处死。正月十五日,嘉庆帝下圣谕宣布和珅罪状与处理决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这才知道父亲的遭遇,连忙让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前往皇宫斡旋。这位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老来得子,是其最小的闺女,疼爱如掌上明珠,嘉庆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妹妹,碍于这个关系,将凌迟处死更改为令其自尽,并宣布和珅对大清有功,只处罚他一人,免连坐家族成员。正月十八日,和珅被押送回家,在监视下悬梁自尽,死前留下绝命诗,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不服气,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经历非常满意,并影射了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将皇帝当作掌中玩物,也真可谓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

综上,从乾隆皇帝去世到处死和珅,前后共计十五天,嘉庆皇帝用了三年作为隐忍,用了十五天作为报复。有人说惩治和珅是因为财政危机所需,其实这种看法太过浅薄,嘉庆皇帝在乾隆去世以后需要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杀鸡儆猴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局,倒不如杀猴给鸡看,因为他更需要官僚体系作为国家运转的动力。所以在处理掉和珅以后,为避免案件扩大化,嘉庆做了妥善的善后事宜,正月十九日便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嘉庆帝对于和珅的处理可谓是快刀斩乱麻的经典案例。

参考资料:《清史稿》、《庸庵笔记》、《清仁宗皇帝实录》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嘉庆为何要匆忙查抄家和珅?

有三个原因

第一,记恨

乾隆在60年前登基时许下一个诺言,为感谢圣主康熙生前对他的厚爱和历练,他在位时间决不能超过圣主康熙。康熙在位60年去世,乾隆在位60年仍身体力行。

是否兑现诺言?乾隆纠结犹豫,和珅是唯一说得上话的人,他坚决反对乾隆位禅,于公是继续显示对乾隆的忠诚,于私是乾隆决不能隐退,否则他无法再当“二皇帝”。

后来乾隆作出折衷,退位当太上皇,但仍然要调教新皇帝,并定夺朝廷大事。

嘉庆注定成为傀儡皇帝,他不敢违背父皇意志,但他会仇恨和珅。

第二、泄愤

老皇帝喜怒无常,废立之事常常发生,他的祖上胤礽太子就是血的教训。嘉庆虽接过玉玺当了皇帝,仍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嘉庆惧怕和珅在太上皇耳边嚼舌根,断送他的帝位。他不敢得罪和珅,还不得不违心向和珅示好表尊敬。皇帝居然惧怕奴才,这是嘉庆的奇耻大辱,但无可奈何,只能暂时隐忍,等待实时再发作泄愤。

第三、遮丑

嘉庆天资平平,缺乏想象力,难成有为之君。精明的和珅在乾隆、嘉庆父子之间周旋,看的最清楚。

有一次,嘉庆与和珅前去拜见太上皇,乾隆正在闭目打座,口中念念有词。俩人不敢打扰,静静等了一个时辰。乾隆突然扭头问和珅,“那两个人叫什么名字”?和珅马上作了回答。乾隆点头称是。……这一幕令嘉庆丈二摸不着头脑。他过后问和珅是咋回事?和珅说;太上皇在念西部的一种咒语,他在诅咒谁?当然是西南为患的白莲教匪徒。太上皇问我那两个人的名字,当然是指白莲教那两个匪首,奴才就随口答出了。

嘉庆大惊!深感和珅高深莫测,他要学习的还很多。

和珅知道嘉庆的愚钝无能,这不利于皇帝树威,也不利于皇帝驾驭群臣,更不利于管控和珅的党徒势力。必须让他永远闭嘴。

——这就是当太上皇刚闭眼,嘉庆就不是急冲冲、而是迫不及待要查抄和珅的原因。

和珅为何不早打算?

第一,和珅无法矫诏,也找不到其它人取代嘉庆。

乾隆虽然生了17个儿子,但乾隆还健在时已死了10个,还有2个过继给了兄弟,在乾隆38年秘密立储时,只有4个儿子可挑选,这就是第8子永璇、第11子永瑆、第15子永琰和第17子永璘。最后选中了爱读书守本份的永琰。

乾隆健在就解密,公布永琰是太子,并马上让他坐上皇位。和珅没有斗胆,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将嘉庆赶下台。即使他有给乾隆吹耳边风的能耐,他也找不到能取代永琰的合适皇子,推荐给乾隆决断。

第二,和珅也巴结过嘉庆,但嘉庆城府深,表面买账,麻痹和稳住了和珅。

和珅得知乾隆决意让位给嘉庆时,第一时间就上嘉庆王府送礼一对如意,暗喻恭贺之喜。嘉庆不卑不亢,没有拒收,也没有向乾隆告发和珅私自与皇子违规交往。和珅多少感到一点放心。

第三,和珅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贪婪本性决定他无法选择急流勇退。

和珅即使感到嘉庆对他不地道,也只有硬着头皮死撑,他拥有巨大的个人财富,还超控着巨大的腐败关系网络,没有头上的红顶子段然不行,他无路可退。

第四,和珅心怀侥幸,嘉庆儒弱,不会动他

和珅与太上皇关系甚密,忠心耿耿,还是儿女亲家,即使太上皇驾崩,他与新皇帝的关系会降温,嘉庆也绝不会置他于死地。

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和珅也不能例外。和珅的感觉虽然正确,嘉庆的确不是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之辈,不是成大事之君。和珅断难想到,嘉庆一生非要干出一件(唯一的)惊天大事,就是毫不留情杀了他。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和珅是清朝乾隆帝的第一宠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巨贪。他出身并不显贵,却因容貌俊雅、风度翩翩、精明能干、极擅逢迎而深受乾隆皇帝的青睐与宠爱。

和珅极度崇拜权力与金钱,终其一生,他为追求这两样东西而费尽心机,获得乾隆独宠后,更是恃宠生娇、擅权揽政、势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专权长达二十余年,不断培植党羽,扩充势力,他大开竞奔之门,大肆聚敛钱财,恨不得将天下财富都搜括到自己囊中。和珅在官场浮沉几十年,因背靠乾隆这座大靠山,多次化险为夷,始终屹立不倒。乾隆死后,他立即被刚继位的嘉庆帝赐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随着他的败亡,其使尽手段聚敛下的泼天也似的家私也都便宜了他人。

在乾隆的庇护下,和珅一人得志,家里的鸡犬都跟着升天。他的弟弟和琳,官至总督,死后被加封一等公;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乾隆的掌上明珠和孝公主为妻,还任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和珅之女嫁给了康熙的重孙;和琳的女儿嫁给了乾隆的孙子。和皇室联姻巩固了和家的地位。和珅的家人倚仗其权势,大肆搜刮,横行霸道。

史载,和珅大权在握,各级官员们为保住头上的顶戴花翎争相向和珅进贡。即便是例行公事,如果不行贿,也会受到和珅和其手下人的百般刁难。至于升迁,则更需要用金钱铺路 。在和珅那 里,所有的官职按大小都明码标价,出得起多少钱就能做多大官。

和珅利用权力攫取了惊人的财富,是当之无愧的大清首富,史料中说他“奢侈富丽拟于皇室”,和富甲宇内的皇室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据记载,和珅吃腻了山珍海味,每天要用价格昂贵的上等珍珠一粒磨粉服食。这些珍珠都是各地达官显贵以每粒八千至两万两白银的价格买来孝敬他的。和珅妻妾成群,很多美人都是下属、商人为巴结他而花大价钱从江南等地买来送给他的,还有从宫里发遣出来的宫女。和珅的府邸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古董珍玩琳琅满目 ,在京城权贵中也是无人能比的。

和珅以权谋私、骄横跋扈的行为,引起了彼时还是太子的颙琰(后来的嘉庆帝)的极大不满。

颙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被立为太子的。乾隆皇帝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身体又非常健旺。时光匆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颙琰还呆在储君的位置上。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他被封为嘉亲王,由一个弱冠青年变成了一个油腻中年。乾隆六十年(1795),自诩为“十全老人” 的乾隆帝终于感到自己敌不过岁月风霜,垂垂老矣的他决定举行内禅让出帝位,自己做太上皇。1796年正月,颙琰好不容易熬成了皇帝,改年号嘉庆。然而,他登基后的最初几年,因为太上皇乾隆依然贪恋君权,而且身体依然健康,每天都不知疲倦的处理政事。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太上皇说了算,嘉庆根本谈不上有何作为,只能“打打酱油”。直到嘉庆四年(1799) 正月,89岁高龄的乾隆一命归天,嘉庆才得以亲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主。

嘉庆早已洞悉和珅的奸佞贪婪,只是有父皇罩着,自己手中无权,动不了他。和珅对颙琰对自己不满已有所察觉,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他不仅不去巴结、取悦未来的天子,反而在乾隆面前说他的坏话,颙琰知道后更加恼恨。

嘉庆从父皇手里接过了一副烂摊子。乾隆朝是大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叙述)。 嘉庆从乾隆手中继承的,不但有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还有夕阳西下、盛极而衰的动荡时局......

乾隆的去世给西风摇落的政局带来了一场转机。因为嘉庆对和珅的不满由来已久,碍于乾隆帝之面,他一直强为容忍。如今已是名实俱符的一国之主,终于无须再忍了。

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嘉庆就迫不及待地动了手。和珅被削去了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位,还勒令他的死党福长安昼夜在乾隆殡殿外值守,不得擅自离开。初八日,嘉庆帝下旨革除和珅、福长安的所有职务,并将两人软禁起来。

御史王念孙、广兴等人此时纷纷站出来揭发和珅贪赃枉法的罪行,请求皇上将其严加惩处。嘉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半月之内,他宣布了和珅所犯的二十大罪状,并下令将其逮捕下狱,随后又将他赐死(自缢)。和珅的一帮亲信死党,如福长安、苏凌阿、吴省兰等人也被严惩。

和珅聚敛的巨额家产也被嘉庆抄没入库。和珅在他权势煊赫的二十多年里,巧取豪夺,费尽心机广蓄家私。《清史稿》载, 他被抄没的家产共有109处,有83处没有估价,仅算已经估价的26处,其价值就已达到2.2亿两白银。还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玉、藩国贡品、古董字画没有计算在内。

据梁启超先生估算,和珅的所有家产加在一起可以折银八亿两之巨。而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七千万两左右,和珅一人的财产就相当于朝廷十几年的财政总收入还有富余,真是财力惊人、富可敌国啊。

据说查抄和府财产清单公布后,朝野瞠目,举国哗然,甚至彼时在坊间流传起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和珅聪明一世,糊涂了一时!

嘉庆皇帝凭什么在短短15天,就能够扳倒乾隆宠臣和珅?

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一命呜呼,和珅作为大总管,自然也在嘉庆皇帝的安排之下,负责处理乾隆丧事!

正月十三,嘉庆皇帝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下子宣布了和珅大人的20条大罪,不由分说,直接下旨抄家。

事实证明,嘉庆皇帝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这场抄家行动,总共得到白银8亿两,还不包括各种奇珍异宝。

我们要知道,按照乾隆时期的年税收,7,000万两白银算,和珅一个人贪污的,足足相当于清朝同时期15年的收入。

可以这么理解,和珅富可敌国,家财万贯,也就相当于将国库搬到了自己家里,这是何等大罪呢?

其实不难发现,如此庞大的赃银,肯定也不是和珅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得到的,难道当年的乾隆皇帝,真的一点也不知道吗?

在证据确凿的事实面前,和珅即便再厉害,也百口莫辩,万万没有想到,曾经那个唯唯诺诺的嘉庆皇帝,今天居然有如此强硬的一面!

正月十八,嘉庆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当庭决议对于和珅的处理结果,讨论结果是凌迟。

不可否认,和珅确实罪大恶极,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再加之当时和珅的长子,娶了乾隆皇帝的第10个女儿固伦和孝公主,真的将和珅一家赶尽杀绝,这样的结果,肯定也不是乾隆希望看到的!

嘉庆皇帝考虑再三,再结合刘墉的建议,念及和珅也算是乾隆朝的大功臣,于情于理,都不应该闹得太难堪,毕竟和珅一案,牵涉人数众多,如果都依罪论处,有可能会出现难以收场的局面。

所以嘉庆皇帝网开一面,取消凌迟,决定给和珅最后的体面,让和珅在狱中自尽,事后觉得这样也并不妥,所以决定让和珅在家中用白绫自杀!

嘉庆皇帝还是比较聪明的,尽管抄了和珅的家,但是念及旧情,还是留下了和珅长子丰绅殷德等人的性命,当然也与他娶了固伦和孝公主有关。

和珅自尽后的第2天,嘉庆皇帝就发布诏令,和珅一案已经结束,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这无疑给众多朝中与和珅牵连官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说白了,嘉庆皇帝就是不想让事态进一步扩大!

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八,仅仅15天的时间,和珅一案就已经尘埃落定,但是我们也不禁深思,嘉庆皇帝与和珅之间的实力差距究竟在哪里?

按理说,和珅是贪官之首,作为18世纪的世界首富,就连当年的梅耶.罗斯柴尔德家族,都比不上和珅,如此精明一世的和珅,为什么就让毛头小子嘉庆皇帝给轻易扳倒了呢?

实际上,和珅早就察觉到了嘉庆对自己的杀心,并非毫无准备:

第一、与太上皇乾隆保持紧密联系

和珅深知,当时乾隆能够保护自己,所以趁着乾隆还没有完全离开人世的时候,和珅就在努力与乾隆皇帝保持紧密联系,毕竟当时的乾隆作为太上皇,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第二、随乾隆一起掌握朝中大权

嘉庆元年,和珅调任正黄旗侍卫内大臣,次年,和珅掌管刑部,随着军机大臣阿桂去世,和政的势力范围又得以进一步扩大,尽管当时朝中也有人反对和珅,但是碍于和珅与乾隆皇帝的关系,也只能暗地里咬牙切齿,此时的乾隆已经是垂暮之年,勤劳执政一辈子,即便如此,乾隆还是放心不下,所以每当上朝的时候,乾隆皇帝还是会将和珅与嘉庆叫到自己身边。

别无它故,由于乾隆皇帝与和珅,相处时间比较久,所以和珅也更能明白乾隆皇帝的意思,所以很多时候,和珅都是负责给乾隆皇帝传话的,此时的嘉庆反而像个摆设。

别看当时的诏令是乾隆下达,但是,究竟是对是错?基本上话语权掌握在和珅手中,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已经有逐渐把持朝政的意思,此时的实权,说白了就是和珅借着乾隆皇帝的名号,掌控大局。

为了进一步控制乾隆与嘉庆皇帝,和珅想尽办法,尽可能派自己的眼线去盯着父子俩。

第三、试图联络与嘉庆之间的感情

和珅也明白,即便是自己再努力,他终究也是臣,所以他还是想尽办法,为自己留后路,尽管当时他掌握着朝中大权,但是他心里总不踏实,所以也就找了个机会测试嘉庆皇帝。

当时和珅给嘉庆皇帝赠送了一把玉如意,为此,嘉庆还写下《咏玉如意》来表示感谢,只不过当时的嘉庆也并不傻,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可能已经被和珅盯上了,所以除了写诗感谢和珅,还专门下达指令,给和珅足够的尊重与特权:除了在公共场合,和珅可以不用行三跪九叩之礼,还赏赐和珅良田、豪宅、美女。

第四、尽可能牵制嘉庆以防万一

当年嘉庆被称之为“儿皇帝”,而和珅则被称之为“二皇帝”,尽管两人是君臣关系,但是在当时的大局之下,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不仅嘉庆时时刻刻提防和珅,和珅对于嘉庆,那也是尽可能做到将其掌控于掌心之中。

和珅所做的也很简单,不过就是买通了一些宫女与太监,专门负责监视嘉靖皇帝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异常,就立马提高警惕,不得不说,那段时间,嘉庆皇帝确实也过得提心吊胆。

三年角逐,为何在短短15天扭转乾坤,嘉庆转败为胜呢?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乾隆当了太上皇,但是却一直关心朝政,这不可否认,对于和珅而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好的一点是,和珅可以继续利用乾隆对他的信任,继续作威作福。

不好的是,乾隆皇帝毕竟进入垂暮之年,所剩的时日无多,和珅过分依赖乾隆,反而给自己埋下了定时炸弹。

当年嘉庆皇帝,在刚刚即位之时,嘉庆老师朱珪,当时担任广东巡抚,对刚刚当上皇帝的嘉庆,专门写奏章表示祝贺,但是就因为这件事,被别有用心的和珅告了黑状。

和珅对乾隆皇帝说:嘉庆老师朱珪写的那个奏章,存在问题。尽管当年的乾隆,年纪已经大了,但是却一点也不糊涂,对于和珅的这番话,也是一笑置之。

和珅看到乾隆居然不为所动,果然急了,后来在乾隆准备让朱珪回京城担任大学士,嘉庆皇帝出于礼貌,对老师也写诗表示祝贺,和珅看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又跑到乾隆面前参了一本,理由是,嘉庆皇帝借机拉帮结派,还挑拨离间的说道,嘉庆皇帝将太上皇的功劳都算到了自己头上。

不得不承认,和珅有足够的商业头脑,但是,遇到关键性的问题,往往会犯傻,通过这两件事,也逐渐让乾隆皇帝起了疑心,认为和珅这人居心叵测,居然想挑拨他与嘉庆之间的父子关系,和珅也因为这件事偷鸡不成吃把米!

和珅当年为了削弱嘉靖皇帝身边的势力,也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除了在乾隆面前告黑状,还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混淆乾隆视听,居然硬是把黑的说成了白的,让当时的乾隆皇帝不得不屈服,不仅没能让朱珪如愿进京,反而从两广总督被贬到了安徽巡抚。

由此可见,当时和珅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即便如此,和珅依旧对嘉庆皇帝虎视眈眈,专门派自己信任的人吴省兰,借着给嘉庆皇帝整理诗稿的机会,专门负责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

然而和珅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看似周密的计划,实际上也都在嘉庆皇帝的掌握之中,和珅确实高看了自己,低估了嘉庆。

和珅自以为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将嘉庆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也就逐渐放松了警惕,然而此时的嘉庆却慢慢崛起。

嘉庆沉寂三年的野心,也终究在乾隆皇帝驾崩的那一刻,彻底爆发了。

乾隆皇帝刚驾崩没多久,知道此时不能丝毫松懈的嘉庆,直接给和珅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与睿亲王一起负责料理乾隆后事。

本来这样的决定也无可厚非,但是就在和珅处理乾隆后世的空当,嘉庆皇帝可是一点也没有闲着,立马给自己的老师朱珪亲传手谕,让他火速前往京城任职,实际上也是为了控制和珅。

第2天,嘉庆就解除了和珅手下心腹大臣,福长安的军机大臣职务,此时他打压和珅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还直接让福长安,一起陪着和珅给乾隆守灵,此时的和珅可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即便是已经发现了嘉庆皇帝的企图,和珅也无力回天了,即便是有再大的权力,和珅被牢牢限制在了乾隆的灵堂前,刚开始精心布置好的大局,反而被嘉庆皇帝先发制人。

嘉庆皇帝可是一天放一个大招:

刚刚到了正月初五,嘉庆皇帝私下联络自己信得过的官员王念孙,专门上书弹劾和珅,说他以权谋私,说白了,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整治和珅了,而且当时和珅的手下势力也被控制的差不多了,一套组合拳下来,朝廷中的众多文武大臣,此时也已经反应过来明白了嘉庆皇帝的意思。

三月初八,嘉庆再一次宣布,即日起,所有奏章都有必要直接启奏皇上,经济处暂时不再抄录副本,军机大臣也没有必要事先知道上奏内容,毫无疑问,嘉庆直接准备切断和珅与下层的联系,随后,嘉庆将收上来的权利,分配给自己身边的亲信,尤其是军政大权,此时已经基本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然大局已定,嘉庆也准备完成收尾工作,正月初九,快刀斩乱麻,直接将和珅和福长安革了职,顺便送到了天牢之中,与此同时,立马派人火速前往和珅家中查抄家产。

正月初十,和珅案全面清查工作启动,当天就确定了和珅的20条大罪,欺君犯上,任人唯亲,贪赃枉法......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1等1的大罪。

不可否认,嘉靖皇帝在处理和珅案,确实干的很漂亮!

小结:

嘉庆皇帝与和珅斗智斗勇,和珅辛辛苦苦布局三年,但是却没想到,仅仅让嘉庆皇帝用15天就破了局。

一方面,和珅太过于相信自己,低估了嘉庆皇帝的实力。

另一方面,嘉庆忍辱负重,一直以来,早就开始了对付和珅的谋划。

知足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