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谢邀!

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你问对不对,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有些人可能把这里的“小儿”理解成小孩子、儿童,但我认为古人留下的这句话,不应该是指小孩子。

你如果看过一些古装片,应该知道古人有时是用“小儿”来骂人的,意思是骂对方是小人,德行有问题的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德不配位的人如果为非作歹,一定会引起祸害。

这个“祸害”是指对社会的祸害,更是指他自己也引祸上身、自取其果。

还有句古话也有相近的意思:积善人家必有余庆,既不善人家必有余殃。

当然,这句话用到小孩子身上,也是同样适用的。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做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德行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素质,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如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价值观的偏差,一些做父母的只知道用最好的物质条件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关于教育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很重要的道德教育。

因此,才会出现很多“有才无德”的人,这些人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最终也会给他自己带来灾祸,你看看三鹿奶粉、地沟油等等这些东西,能制造这些出来的人,都是非常有才的人,但是,他们无德。

因此,“德”比“才”更重要,我们做父母的是应该记取老人说的这句话:小儿兴,必有祸。

时时告诫自己,要做个有德之人,更要时时教育子女,以德为重。

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些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不少地区有“小儿兴,必有祸”这个说法,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孩子不能太高兴了,否则会有祸事,并常常以此来告诫自家的小孩。那么,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不妨一起探讨一下。

要准确理解“小儿兴,必有祸!”的意思,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小儿”,什么又是“兴”?

“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很有些文言文味道,应该起源很久了。

所以,要准确理解这句俗语本来的含义,就应该搞清楚“小儿”与“兴”分别是什么意思。

按通常理解,小儿就是小孩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就写过一篇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故事中的小儿指的就是小孩子。

但是“小儿”其实是个多义词,除了通常理解的小孩子外,还有好几个别的意思,其中有一个意思就是对人的蔑称,一般说成“小人”,是与“君子”相对而言的一类人。

其实“小人”也是个多义词,至少有四方面意思,其一是古代男子在长辈或尊贵的人面前自称的谦词;其二是小孩子的意思;其三是古时候对老百姓的泛称,与“大人”相对,“大人”则是指各级官员;第四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意义中的“小人”,这种词义下的小人,往往具有卑鄙无耻、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欺软怕硬、寡廉鲜耻等性格特点,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那么“兴”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从其词源说起。“兴”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其本意为举起来、抬起来的意思,最初的字形就是两只手举起盘子,后来又演变成四只手共同举起一个装东西的盘子。

后来,随着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等的相继出现,“兴”的字形也不断演化。随着字形的演化,兴的字义也不断在演化,除了本来的“举起来、抬起来”的意思外,又增加了以下意思:

起来、起床、兴起、旺盛或兴盛、崇尚、举办,发动、流行,盛行、准许、或许,喜爱、喜欢、高兴等等。

从“兴”的这众多词义来看,能够适合“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的似乎只有“旺盛或兴盛”和“欢喜、高兴”这两个意思。

下面尝试通过将“兴”的这两个意思与“小儿”的几个意思分别组合,来理解“小儿兴,必有祸”的准确含义。

笔者对“小儿兴、必有祸”的理解如下,不知对否?

如果将“小儿”的意思理解为“小孩子”,“兴”只能理解为“欢喜、高兴”,否则,这句俗语就说不通。如果这样理解,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

小孩子太高兴(或者太欢喜)了,必然会有祸事。这样说,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小孩子如果太高兴,就容易忘乎所以,平时应该该注意的事情,就不会太注意了,所以容易招来祸事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种情况下祸事的发生也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说成“小儿兴,必有祸”似乎不太贴切,如果改为“小儿兴,恐有祸”可能更合适些。另外,不光小孩子太高兴了容易忘乎所以,成年人太高兴了,也容易得意忘形,且更容易招惹祸事。并且成年人得意忘形后招惹的祸事,其严重程度与小孩子招惹的祸事相比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为什么只说“小儿兴,必有祸”而不说“大人兴,必有祸”?这不合理呀。

所以,不妨把“小儿”理解为通常意义下所说的“小人”,这样的话,“兴”可以理解为“高兴”,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兴起、旺盛、兴盛”。

如果“小儿”是指“小人”,“兴”是指“高兴、欢喜”,则“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就可理解为:小人高兴了,其所在的单位或者团体必然会有祸事。这样倒也能说得通。

因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小人高兴了,这个单位必然存在令正直人士感到憋屈、不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这样的事不是太重要,而只是一般的不合理事情,那么,也只是有可能给单位带来祸事,而不是必然带来祸事。因此,这样的理解也只是能说过去而已,但谈不上完美。

如果仍然将“小儿”理解为“小人”,而将“兴”理解为“兴起、旺盛、兴盛”,则“小儿兴,必有祸”的意思就是:一个单位或团体,如果小人的势力开始兴盛,这个单位或者团体必然会有祸事临头。

古今中外,小人兴风作浪,最终毁了一个朝代,甚至毁了天下的例子不可胜数。因此,将“小儿”理解为“小人”,把“兴”理解为“兴起、旺盛、兴盛”,则“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会有一个完美的解释。

因此,笔者以为,“小儿兴,必有祸”这句俗语就应该理解为:如果一个单位里小人的势力开始得势,那么这个单位就已经呈现衰败迹象了,总有一天会大祸临头。

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祸国殃民的小人,也许对理解“小儿兴,必有祸”更有帮助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就是一个小人。他为了自己升官发财,无所不用其极,导致朝纲败坏、法纪混乱,他还倡议重用胡族将领,从而使得安禄山坐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汉武帝时期的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也是一个有名的小人。他因为与赵国太子刘丹有私怨,便上书朝廷,诬陷刘丹秽乱后宫,致使刘丹被汉武帝逮捕,差点被判处极刑。汉武帝晚年时患了病,江充指使胡巫蛊惑汉武帝,说是汉武帝之所以患病,是因为宫中有蛊气。武帝把胡巫的胡言乱语信以为真,派江充严查此事。

江充在查办案件时,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并且他因为与太子刘据有仇,又趁机构陷刘据。刘据甚为恐惧,遂起兵诛杀江充。五天后刘据兵败,与其母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相继自杀。经此一乱,白白死了好几万人,汉朝元气大伤。但是江充也没有好下场,除了他本人被刘据斩首外,后来汉武帝醒悟过来后,更是夷灭了他的三族。

秦朝宦官赵高,也是一个有名的小人。他在秦始皇去世后,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伙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帝(即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大权独揽,为非作歹,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苛政更甚于前。他后来又设计害死李斯,自任丞相。为了验证朝臣是否对他忠心,还当着秦二世的面指鹿为马。再后来,他更想自己当皇帝,便迫使秦二世自杀。但是他发现朝臣们并不怎么支持他当皇帝,不得不另立了子婴为秦王。

但是赵高也没有好下场,子婴当秦王不久,便设计诛杀了赵高,并灭其夷三族。

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小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毫无例外的是,无论哪个朝代,只要小人得势了,忠良必定遭殃,百姓必然遭难。

结语

“小儿兴,必有祸”应该算是一个被会错意且以讹传讹的俗语。不过由于这句俗语是在部分农村口口相传的,且常常被老人用来教育或者吓唬小孩子,因此将“小儿兴”理解为“小孩子太高兴了”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将“小儿兴,必有祸”理解为“一个单位如果小人得势,必然会有祸事降临”,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会告诫人们,在考察任用管理人员时,千万不可重用小人,反而压制正直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小人呢?笔者以为,一个人只要符合了以下几点,基本就离小人不远了:

1、任何事情只要出了问题,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凡是有了成绩,总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2、对上级特别恭顺,对下级有特别凶狠。

3、经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4、善于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大家认为,还有那些性格特点可以成为判断小人的标准,请在评论区留言。

一些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小儿兴,必有祸。

仅仅是从字面上来看,很多人直接将其解释为:小孩子如果太兴奋或者太兴旺,那么肯定就会招惹灾祸,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还有后续的解释。

孩子如果太兴奋,并非是说短时间内兴奋,而是说这个孩子一直都很亢奋,就有点类似于熊孩子的感觉,永远都停不下来,那么肯定会惹祸。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因为现实中这样的孩子的确是让人无法忍受。

每个熊孩子都有个熊父母,这样的孩子疏于管教,无法无天,小时候闯出小祸被纵容,那么长大以后肯定要惹下更大的祸端,到时候后悔也玩了。

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孩子小时候气运太好,那么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传统文化之中,认为每个人一生的气运都是有限的,小时候倘若气运消耗太多,那么长大之后剩下的也只有灾祸了。

天地万物宇宙洪荒,都保持着十分微妙的一种平衡状态,是不容易打破的。

就好像我们平时说的那样,总不可能什么好事都被一个人给占全了,那实在也是不公平,这反应到人身上就是,如果孩子小时候运势太好,那么将来肯定要有大难大祸。

不过这句话还有另外的解说,那就是这里的“小儿”并非是说小孩子,而是小人。

在古代的典籍之中,往往是将“小儿”解释为小人、佞臣之类的人群,并非是完全将其作为小孩子的代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句话也是说得通的。

将小儿解释为卑鄙小人,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人当道,肯定有大祸出现。

这的确是真正的道理,而且历来的现实也的确是这样,每个朝代都有差不多的教训。

圣贤、正直的人当道,自然能够有益于天下,但是如果是小人谄佞掌握了大局,那么肯定就要惹出很多的大麻烦,这是的的确确存在的现实。

秦朝弄出了个赵高,结果加速了秦朝二世而终,唐玄宗时期出了李林甫,也是为祸朝纲。

之后,像是宋朝的蔡京、明朝的王振、魏藻德、魏忠贤等等,全都是这样,这些小人掌握了一定的权势地位之后给天下带来的,就是十分巨大的灾难。

要是将小儿解释为小人,其实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加普遍。

毕竟气运之说虚无缥缈,而小孩子虽然顽皮捣蛋不好,但也不是所有调皮孩子都无法成材。

所以说“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要看个人如何去理解,但凡事都讲究个正气凛然光明正大,邪佞之事永远不要做。

一些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谢邀!

说法一: 小儿兴,必有祸;小儿静,祸已起。

从字面上来理解为小孩子在兴奋的时候,由于其对行为后果理解有限,其行为又未受到行为限制,经常惹出一些祸端,或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是因好奇对世界探索的必然过程,很多事情不亲自尝试不会有个行为规范,就像家长干涉下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心理基础,比如我们告诉孩子玩玻璃危险,他(她)知道危险,但不知道危险程度,割伤了才会明白因果关系。还有一种是出于人的天性对危险的预警选择,类似于恐高症人群,生理反应要求做出危险规避;蚊虫叮咬造成的痒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需求通过感官传达继而大脑下达的挠痒指令等。

小孩子安静的时候通常已经在专注的进行各种尝试了。

说法二:小人得志

何为小人?阴谋而不要脸吗?阳谋而脸厚吗?如此说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岂非计计皆小人了,侵略也好,保家卫国也好,如按君子之道计计皆不屑了,那就是西部牛仔的决斗方式了,如此看来,小人不过是某个立场的对立面的统称了,比如大力士崇尚力量,而小个子需要灵巧借助工具,那么于大力士小个子就是小人了,因为大力士觉得力量才是荣誉的恒定标准,小个子是投机取巧,败给小个子自然就是小人了,那么大家要说了,大力士完全可以不搭理小个子,但这个小个子又会说大力士怯战了,大个子如何是好呢?所以我跳过这个思维空间得出的结论是:世界的力量本就是掺杂不齐的,各地气候地理也是不同的,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才是王道。至于小人当道也就是阶级固化下利益到了小部分人手里大部分人对于这小部分人怨恨还没有办法,只能咒骂其小人,自诩为君子的人成了利益即得者是否还架的住君子身份呢?这有待考证一番,毕竟生存境界决定了生存思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胡侃一番😉

一些老人言:“小儿兴,必有祸!”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这句话肯定是片面的,但有一定道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的成长需要学习。可是有些道理,只在挫折中才能学到。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一帆风顺,没经历过挫折。这部分道理,他就不懂。

当他成人,一旦遇到挫折,很可能会想不开,走极端。也可能遇到挫折,就陷入迷茫。然后人生从此再也爬不起来。举个例子,北科大某学生跳楼了。真事,原因就是他发现,自己从小暗恋的女生,不喜欢他。就这么点事。

怎么说呢,挫折教育,就像疫苗,一定要提前打。小时候,孩子遇到挫折也不会想不开,而且小孩子能有多大挫折,无非就是学习偶尔不好,打个架,失个恋。家长有能力帮他走出来。

可成年后,再遇到挫折,家长可就不一定能摆平了。全靠他自己,难免会走极端或者一直陷入迷茫中,失去自我。

总之,小儿兴,必有祸。主要是提醒家长,一定要注意挫折教育,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完全不放手。这有一个度,自己把握。

野澜 分类:健康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