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闲谈拙见):作为带兵将帅,就算不精通武功、不会一无所知;从聪明才智到武术的基本常识,对付一般的常人百姓、有三脚猫功夫的狂徒还是足足有余的。古时,干宰杀的屠户多是农村有钱而动好动粗耍横之人,有些人一有钱就勾结官府,成为一方恶势,恶霸势力的形成使他结就了一帮亡命之徒,也就是家丁护院的保标。韩信在未得势之前,是个孤单落魄的穷汉,无权无威,他的才智与能力便选择了忍让;避其锋芒忍耻于胯下之辱也……

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这是韩信的一种“逆向成名”的手法。

事实上,真正去战胜屠夫不需要刀剑,而是看自己能否获取功名利禄。

在古代,本来就有道家学说,道家主张大者居下,“藏污纳垢”为社稷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委曲求全,真正学习老子的贵弱贵柔的人不多。

就像好多人都学习孙子兵法,但是真正按照孙子兵法打仗的人没有几个,知道是一回事,真正去又是一回事,执行力才是关键,知行合一就是执行力,它是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思想底蕴。

后来,人们才知道韩信的目标是封侯拜相,是指挥千军万马成就一番事业,打架斗殴不是孙子兵法,真正去战胜屠夫不需要刀剑,而是功名利禄。

屠夫为什么瞧不起韩信?

他不是看韩信会不会武功,而是看韩信已经穷困潦倒,吃饭都没有地方去吃了。

无非就是韩信乃一介平民百姓,不是达官贵人,在古代屠夫往往很势力,他们为了赚钱可以杀猪,可以干非常下流的活计,他们大多都崇拜功名利禄,只要自己有了功名利禄就算真正战胜了屠夫。

杀死屠夫,仅仅是在表面上战胜屠夫,不能从心理上战胜屠夫十几年后,韩信成为楚王,身份高贵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战胜了屠夫,后来那个屠夫不是乖乖地跪在韩信的面前了吗?

可见,“胯下之辱”这个事件,它最后的胜利者是韩信,而不是屠夫。

奇怪的是,战胜一个屠夫,韩信都舍得花费十几年的时间,他已经把孙子兵法和“持久战”,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兵法已经成为韩信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韩信那里,处处是兵法,处处可以利用兵法来解决生活问题和日常矛盾,胯下之辱从兵法的角度看就是“示弱”呀!

就是不显山露水,就是掩藏自己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可以说胯下之辱是韩信的一种“逆向成名”的手法?事实上,还是那句话: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境界不同的人,他们对韩信接受胯下之辱有不同的看法。

普通人看到韩信柔弱可欺负的一面。

大英雄刘邦听闻此事后就能看出:韩信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是可以封侯拜相的人才。

韩信可能正是之前有了胯下之辱,才有后来的封侯拜相。

刘邦不傻,他敢把身家性命和命根子都交给了韩信,不可能不看他的“档案履历”。

可以想见,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关键的一点,可能就是刘邦看到韩信能够忍辱负重,能够接受胯下之辱。

所以说,韩信接受胯下之辱,也是一种“逆向成名”的办法,是韩信的一种人生智慧和谋略,所以他不杀屠夫,而是选择从屠夫的胯下经过了。

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有趣的历史故事

作者|龚柳辉

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韩信为什么不选择把剑拔出来,杀了那屠户,而是要从屠户的胯下钻过去,网上做了非常多的分析。

一是认为这是韩信选择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绝对不会和一帮泼皮负气争胜。韩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举剑的韩信)

二是认为这是韩信想出名。因为他从胯下钻过去了,街市上的普通百姓固然会笑话他,觉得他是怯懦。但是真正有眼光的人,一定会看出韩信这个人不同凡响。

但是,这些解释似乎都太过形而上,我觉得那时候韩信似乎还没有想过理想,想过要人赏识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咱们一会儿说)韩信之所以不杀那屠户,很有可能他佩戴的并不是一把真正的宝剑,而是一把木剑或者竹剑之类。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淮阴屠户为什么敢对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难道他就不怕韩信脑壳发热,真的拔出剑来刺他一剑吗?他既然敢于挑战,如果韩信真拔出剑了,他还只能乖乖地等韩信刺。而他之所以有恃无恐说那句话,就是肯定韩信不敢拔剑。他为什么肯定韩信不敢拔剑?有人讲韩信有远大志向啥的。一个屠户懂什么远大理想!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怀疑韩信挂在腰上的那把剑,绝对不是一把真的宝剑。吃定了韩信这一点,所以才敢说这个话。

(思考的韩信)

其二,韩信那时候不敢把一把真正的宝剑佩戴在屁股上。

我们需要注意一下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间。虽然《史记》中并没有确切记载,但肯定是在韩信青少年时期。为什么呢?

一是《史记》之前已经介绍了韩信未被推荐当官,又无谋生之道。这说明他应该已经成年。

二是《史记》又写漂母赏他饭吃的,韩信说他将来会报道漂母,漂母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既然漂母称他为“大丈夫”,称他为“王孙”,那韩信就不是一个儿童了。

三是淮阴屠户在让韩信钻胯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若虽长大”。就是说韩信长得又高又大。既然又高又大,自然不是儿童。再说了,一个屠户(肯定是成年人,才会去杀猪)若是去欺负一个小孩子,也不会“一市人皆笑信”,而会去批评屠户了。

如果韩信是个青少年,那他生活在什么时候呢?是在秦朝刚建立不久的时候。秦朝统一,秦始皇称帝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韩信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31年。所以那时候,一定是秦朝刚建立。

(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游戏配图)

秦朝刚建立的时候,对天下的兵器控制得非常严格。我们都知道秦朝把所有的兵器都收缴上去销毁了的事。既然都收缴上去销毁了,韩信怎么可能还搞一把宝剑佩戴在屁股上?

(解答上面的问题:为何说受胯下之辱时候的韩信,并不会有远大理想?因为那时候秦朝刚建立,严刑峻法,正是强力统治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出崩溃的痕迹。所以不可能说那时候韩信就想起兵造反,夺天下封侯。)

其三,韩信世代平民,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否则,史官绝对会写韩信的祖上情况。就算搞不清楚,至少也会写一个“出生于世族”之类的话,不写,那就绝对是实在没啥可写的。既然韩信一介平民出生,他又哪里搞来一把宝剑佩戴在身上?

所以,我认为,韩信不敢杀屠户,是他不敢把那把“假剑”拿出来。

(参考资料:《史记》)

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不与小人一般见识,为此坐牢得不偿失,自古成大事者都是忍辱负重才有以后的扬名立万,这是作者为韩信前期的铺垫,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我想,韩信宁可从屠户胯下钻过去也不杀屠户,还是从杀人的后果考虑的。在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也是有法律的,杀了人,绝不会不担责任。这个事情大概是发生在秦朝吧,秦朝的法律严苛,杀人罪恐怕不是杀头就是坐牢。一旦杀了人,是非很难分辩明白,俗话说“死有理”,陷入杀人官司可能一辈子的前途就完了。韩信的抉择说明,他能辨清受一时之辱与断送一生前程孰轻孰重。《三国演义》里的杨志,一怒之下杀了泼皮牛二,换来牢狱之灾,就是个反例。

韩信会武功吗?为什么不杀屠户而是选择从屠户胯下钻过去?

因为韩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直在寻找机会,如果动武把屠夫杀死,一定要吃官司,而他想到不能栽在一个无名之辈的手里,为了摆脱纠缠,从他胯下钻过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他毫发无损的解决了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同时他领会到虎落平阳被犬欺的道理,于是并投奔了项梁,开始了军事生涯。

但胯下之辱对韩信来说只是个转折点,从此之后,他在面临选择时都是坚决而果断,弃当时如日中天的项羽,投奔当时还很弱小的刘邦,成就了一番功业。

Yy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