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从人类开始探索太空以来,一共有22位宇航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11名宇航员是在返回地球途中牺牲的。星辰大海之旅,危险不光在天上,落地后同样危险重重。

2021年9月17日下午,神舟十二号返回舱顺利着陆,落点精准。在太空遨游3个月之久的宇航员在中秋前夕顺利返回了地面。

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神舟十二返回舱还在大气层的时候,数架直升机就已经在开始,在预定的降落地点盘旋,等待返回舱着陆。

那么问题来了,返回舱着陆的时候不能发出着陆位置么?为什么需要大队的人马来搜寻返回舱?

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一同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返回舱为什么不能精准降落某一个点

大部分的载人飞船为“三仓式”结构,即返回舱、动力舱、轨道舱。

返回舱又称座舱,是宇航员操控飞船的座舱。当宇航员要返回地球的时候,会控制动力舱调整飞船的姿态,用一个合适的角度进入大气层

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先与轨道舱脱离,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卫星或者在轨实验室,留在轨道中继续工作一段时间;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和动力舱脱离,动力舱在大气层中燃烧焚毁,返回舱继续降落。

从这时候开始,返回舱失去了动力来源,只能按照之前预定好的路线下落。

返回舱和飞机不同,飞机在错过了最佳降落时机,可以继续留在空中盘旋一会,寻找合适的降落时机。返回舱返回地球时,由于失去动力来源,不能随意调整方向,再受到各种因素(例如大风)的影响,返回舱根本无法精准的在某一个点降落。

通常情况下,返回舱的降落点都是一大片的无人区域,这片区域面积大约几百平方公里,只要返回舱不超出这片规划好的区域,就算是降落成功。

返回舱着陆时,能不能精准发出着陆位置

很多人认为,由于返回舱内空间狭小,为了节省空间,返回舱内是没有定位系统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返回舱内安装了一套自主标识位置的信标机。返回舱着陆后,信标机会自动向外界发送信号,搜救人员接受到信号后,会很快的定位出返回舱的具体位置。

除去信标机自动发送信号,航天员还可以读取仪表板上的位置数据,通过卫星电话与飞控中心联系,告知返回舱着陆的具体位置。

既然返回舱能够发出着落位置,为什么还要大队人马搜寻?

很多人都搞错了一点,认为既然返回舱着陆后能够发出位置信号,就没有必要大张旗鼓的再派人去搜寻。

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冲突。

1、派遣搜救队伍,是定位返回舱的手段之一。

虽然返回舱内有信标机能够自主发送位置,但返回舱在降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信标机也会因为故障出现失灵。

信标机一旦失灵,飞控中心就无法定位到返回舱的位置,这时候就需要大批的搜救队伍,来寻找返回舱的位置。

2003年,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在返回地面的时候出现偏差,偏离着陆场400公里。当时由于信标机的损坏,搜救队伍用了七个小时的时间,才找到已经着陆的“联盟”号飞船。

2、派遣搜救队伍,是对宇航员的保护

在搜救队伍中,不光有搜索人员,同时还有医疗人员跟随。

太空中和地球上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重力环境。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一段时间,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微重力的环境。在返回地球后,由于重力环境的变化,宇航员的身体不能马上适应,在身体上需要很长一段时期的恢复。

搜救队伍找到返回舱后,医疗人员第一时间观测宇航员的身体情况,保证宇航员不会因为环境变化,导致身体造成损害。

搜寻队伍是如何搜索返回舱的呢?

返回舱着陆场的搜救救援,主要由空中搜救地面搜救两部分组成。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通过空地协同,地空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返回舱搜救。

在飞船开始返回制动后,空中搜救分队起飞,前往预定着陆区域,以理论着陆点为中心30公里外的四个角,进行盘旋待命。与此同时,地面的测控设备开始实时记录返回舱的降落轨道,并计算返回舱的落点。

返回舱落地后,飞控中心会根据落点信号和计算的落点数据,综合判断返回舱降落的位置,并指挥空中救援队伍前往返回舱着陆点。

为了方便搜救,返回舱一般使用和大地背景反差很大的降落伞,能够让搜救队伍在距离很远的空中一眼看到返回舱的着落点。

为了方便搜索队伍夜间找到返回舱,在返回舱的外侧还装有闪光灯,方便直升机在夜间搜寻。

返回舱除了在陆地上着陆,有些国家还会选择让返回舱在大海上着陆。相比于陆地,海洋的面积更大,面临的危险更多,环境更复杂,返回舱更难被发现。

针对这一情况,科技人员在返回舱的底部配备了海水染色剂。返回舱降落在海面上时,海水染色剂会自动释放,将附近水面染荧光色,持续时间可达8个小时,方便救援人员在海上快速发现目标。

说在最后

航天领域是高科技领域,同时也是一项高危领域,任何细微之处都需要反复推敲和验算,以达到最安全的范围。

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忙碌的同时,地面的救援队伍也没闲着。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返回舱返回地球前2—3个月的时间里,地面的搜救队伍要经过多次的模拟训练,不断优化和改进搜救方案。还要考虑返回舱降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无论是美国的阿波罗飞船返回,还是中国的神舟飞船返回,或者SpaceX的龙飞船返回,都是大张旗鼓的,不是出动航母编队就是一个船队,或者中国在陆地就是一个车队外加直升机编队搜寻返回舱!

不能让它准确降落在着落点中心吗?再不济也能装个定位系统,按图索骥即可,有必要那么大规模搜寻?

飞机能准确降落,为什么飞船不行?

飞机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或者事故下才会落到机场外,正常情况下它都能带着旅客从这个机场出发到目的地机场!而航天飞机也是如此,尽管它和飞船一样垂直起飞,却可以水平降落在机场!

美国当年的航天飞机落点总共有三个,分别是美国东bai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加利福尼亚州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备选降落场地)和法国南部伊斯特尔市的伊斯特尔空军基地!

航天飞机的外形是一架滑翔比比较低的飞机造型,但它从近地轨道返回时由于高度简直就丧心病狂,所以它可以滑翔很远(当然真正的滑翔要从低空稠密大气层开始计算),因此它的选择余地是很大的,即使中途偏离,下降轨迹仍然可以稍作修正,从而准确抵达机场!

飞船咋就不行呢?

全球载人的飞船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阿波罗系列的圆锥形大底,包括阿波罗系列和猎户座系列,尽管有所区别,但气动外形基本一致,另一种则是联盟系列和中国的神舟系列,主要以钟型为主,龙飞船比较接近钟型!

但无论哪种,它们都无法在大气层中做低速滑翔,当然在高层大气中中来各极高超音速下的水漂是没问题的,比如嫦娥五号返回,就是水漂方式,第一次减速然后在气动效应下弹回太空,经过抛物轨道后重新坠入大气层,两次减速,降低过载!

但速度降低后却像个秤砣一样,根本就无法控制落点,而在10千米高度打开降落伞后那就只能随风飘了,如果大风估计飘得还更远,所以飞船返回时候,返回姿态一旦建立,进入减速走廊后,那么它的落点也就大致确定了!

只是这个落点会受到多方影响,比如轨道精度,空气动力效应以及高空风速和开伞后的风速等,一般情况下这个精度甚至无法精确到目视范围内,至少也是十多千米的分布范围,而且这个精度也是相当高的。

为什么这么好的航天飞机就不用了呢?

飞船无法准确定点降落,航天飞机可以,而且还能重复使用,为什么就不用了呢?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一是成本比飞船还高,简直就是吞金巨兽,航天飞机研发费用分摊到每架飞机上成本大约是20亿美元(总共5架),每次发射费用是5亿美元!

原计划每次发射大约是600万美元,结果航天飞机降落后的维修与维护,以及寿命远低于预期,加上挑战者和哥伦比亚号两架航天飞机爆炸,最终航天飞机被迫退役,NASA实在是养不起如此庞大的航天飞机开支。

飞船能装定位系统吗?为什么还要大规模搜索?

有朋友认为飞船为了电磁兼容和节省重量,舍不得装那个无线电信标,其实这完全是误解,首先无线电信标重量并不大,甚至都可以弄个北斗定位系统发射个坐标指挥中心,这都不是事!为了安全以及尽快搜寻到飞船,甚至都可以配备的染色剂(在大海上降落),所以无线电信标是必备的!

为什么还要大规模搜索呢?

首先飞船落地不精确,因此无法将其落点定在人口稠密区域,只能在草地或者荒漠地带,要不然砸了人家房子也不合适,到这些地方搜寻并接回宇航员,那么保障措施都必须要有的不是吗?连个明星都有保姆车,宇航员可比明星要重要得多!

其次则是飞船落地,尽管有坐标,但谁能保证这个落点安全?比如姿态不正确,或者倒置,或者滚落等等,第一时间搜寻并保证其处在安全状态下这是首要任务!

最后,这飞船这么大一家伙,不得运回来么,是不是也得准备个运输车?为保证在草原这种复杂地形下行走,是不是还得准备一个全地形车或者越野性能相当好的车?

因此这样一布置,那么就必须有无线电定位、雷达车(出黑障后定位),红外跟踪(黑障段跟踪),宇航员保障车至少两台,前出搜寻车至少3-4台,急救车1-2辆,气象保障车1-2台,直升机最好两架,然后保障这么多工作人员的保障车1-2台,看看,这大概就是一个车队的规模,估计还得弄辆加油车!

估计这搜救飞船这档子事,在空天飞机成熟之前,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我是爱好文史旅军的工科男,我来回答。

返回舱着陆不发出着陆位置信号,而是要大队人马搜寻,这是因为返回舱不需要而且不能安装定位信号源装置!

为什么呢?装个信号源发射装置不是更能提高搜寻效率吗?

还真不能装,原因有二。

一,地外飞行器要尽可能使有效载荷最大化。什么意思?就是说飞船等飞行器带的东西越少越好,只带有用的。要知道,多带一克的质量飞上月球再返回地球,花费的代价都是巨大的。而信号发射装置还要耗费电力能源,这个代价也是巨大的。这是从成本上来算得。

二,信号发射装置的功率肯定不会太小。这样会对返回舱一些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影响数据稳定性和精确性。而想解决这个电磁兼容问题,花费又是巨大的,得不偿失。

另外,返回舱返回的时间,地点与理论计算数据,误差能有多少,再大一百公里了不得了。这点误差,在空旷的戈壁真是不算什么。虽没有信号发射源,找到返回舱,真不是难事。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确定着陆位置的返回舱依然需要大队人马搜寻的愿意有三个:第一,实际着陆点会因为天气、风力、风向的影响而与理论着陆点存在偏差;第二,搜寻人员需要防范不良势力对我国航天研究成果造成破坏;第三,多人行动队伍为返回舱或返回宇航员以及科考资料的安全转运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为什么返回舱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存在偏差?

以嫦娥五号返回舱为例,当它从月球给地球带特产回家时,是以垂直于地球的方向直接扑过来的,在其母星重力的加速下,返回舱速度越来越快,一直加速到10.9KM/S,这一速度十分可怕,由于太空中阻力可以忽略不计,飞行都不需要推进器。要让返回舱回到地球,有两种方式:要么直接撞回来,简单干脆;要么,通过人工干预让它减速。

让返回舱听天由命的降落方式过于战斗,需要在其舱外安装足够厚的隔热材料,有点为了保护一个针尖大小的物体而在其外围填充篮球大小物质的意思。当年苏联就这么玩过,并且还带回来350g月球土壤。要是载物倒没啥,想要载人返回可就是拿生命开玩笑了。没有任何减速措施的返回舱在进入大气时可产生高达15g的过载,人类基本难以存活。

因此,世界各个航天大国一直在寻找更加温和的降落方式。美国的阿波罗飞船通过增加姿态控制系统,实现了加长大气载入时间,降低空气压缩热损伤和过载的功能。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疯狂地增加隔热层,以阿波罗返回舱为例,总重量5.9t,隔热层竟然占去了1.36t,这一配比明显无法降低航天成本。

我国嫦娥五号选择了另外一种更加经济实惠的方法:借助返回舱自带的升力加上大气层密度变化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自己从大气层中弹到其外部,经过这一弹跳,返回舱速度迅速降到7.9km/s,之后进入阿拉伯海上空的大气层,在与大气的摩擦中持续减速,直到减速到终端速度,打开降落伞着陆。

概括起来就是:返回舱减速这方面,这辈子都不可能用火箭发动机反冲的,燃料损耗又受不了,只能利用大气层打水漂,才能维持得了高性价比发展航天这样子,用最少的钱为国家办最好的事,比国外好多了,不用打水漂减速的个个都是人才,预算又多,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这样精打细算的种花家的。

航天器回收过程中的所产生的返回舱黑障通讯难题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困扰,返回舱在进入大气时迅速压缩空气产生的高温在其表面产生等离子层,对电磁信号产生屏蔽,这一阶段,就算是有定位系统也无法正常工作,不过根据新闻报道推测,我国应该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不错的成果。

此外,返回舱还存在另一个定位难题。

在返回舱到达地面降落阶段时(大概离地面10km)需要释放降落伞来进行最后的减速,此时返回舱的运动轨迹,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它的最终着陆点生杀大权完全被降落伞死死卡住,天气、风力、风向都有可能成为重要影响因素。

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回收人员只知道返回舱的降落位置的大概范围,在确认落地前是不允许搜救人员进入到划定的安全范围的。一旦着陆,回收人员再根据落点预报、跟踪测量数据以及多个搜救单位的信息共享实现对返回舱的快速回收。同时他们还负责返回舱降落区域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科学家有条不紊地接收和转移研究成果。

为什么搜救人员要第一时间赶到搜救现场?

这一问题不难理解,一切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二号飞船进入太空从,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漫步的人。

没错,他就是太空行走后太空服出现膨胀,难以返回飞船,差点在太空中交代了的那哥们,危急关头,幸好他把宇航服内的氧气放了,才及时进入舱内,捡回一条命。

在他险些命丧太空之后,怪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先是飞船内供氧系统出故障,他与另外一名宇航员差点因为醉氧昏迷,后来返回舱在飞回地球途中,飞船控制设备又出了问题,这一故障直接把这哥两送到了偏离预定降落点三百多公里的西伯利亚大冰原。

人要是倒了霉,放个屁都能砸到脚后跟,身处冰原的两人发现返回舱里面非但没有暖气,还滋滋地朝外吹着冷风。按照战斗民族的尿性,能有几瓶伏特加,什么都不怕,可他们啥都没有,甚至连船舱内的通讯设备也跟着罢工,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夜色悄然降临,丛林中狼嚎四起,恶狼的叫声越过无边黑夜,从寒风的呼啸声中刺进两人的耳中,七分高傲中混进三分狂野,绵绵不绝。

苏联方面十分着急,砸了几十亿上百亿美元换来的项目成果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花钱买个教训,这事搁谁身上都有点难以接受。军队在疑似降落区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最后还是一位无线电爱好者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两人终于得救。

通过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及时搜救对于返回舱和宇航员的重要性了,要是稍微迟一点,两位伟大的航天英雄的性命可就在狼群中交代了,这事说出去,谁不憋屈啊。更要命的是,若是有敌对国家知道你的飞船降落位置,直接拉走,那耗费几百亿为敌国做嫁衣的事还有啥意义?所以,在保护国家利益面前,无论耗费多少资源都值得,大队人马算啥,铺几十公里红毯迎接他们都不带眨眼的。

嫦娥五号返回舱是如何控制姿态精准打水漂的?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清楚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是如何减速的。当我们把飞船从月球返回地球的近地点设置在大气层内,返回舱只要到达地球大气层附近,其极速就开始压缩空气,导致空气温度极速上升,此时,返回舱动能转化为热量,一部分由空气带走,一部分在其表面产生高温。

如果不能将返回舱表面产生的巨大热量及时扩散出去,它迟早会被毁灭。

于是,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让飞行器温和散热的方法,通过增加返回舱在稀薄空气中的停留时间,来让其缓慢减速,最终以更小的速度下落。但该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随着返回舱在大气层内减速,热量在其外部堆积,如果不及时“散热”(减少飞行器与大气接触,离开大气层),返回舱迟早要被烧穿。此时,如何让返回舱在大气层内打水漂成了各国争相研究的方向。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采用球冠钟型设计可以实现返回舱轻松地打水漂,通过自带的姿控系统调整姿势进而调节升力。

我国更是在实现返回舱姿态固定方面更是花了巨大功夫,对其顶部的两片固定翼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联盟系列飞船上光是一个稳定翼的外形和安装位置就花了科学家整整10年的时间研究,于我们这个科技曾一度落后的大国,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无论返回舱在何种姿态失稳都能在第一时间恢复到预设姿态。除此之外,嫦娥五号返回舱上面还装有12台姿态控制发动机进行辅助配平,在飞行器表面高温材料被烧蚀和月球土壤添加后依然能把质心调整到预设位置,实现飞船返回的精确控制

航空航天是一个高技术领域,任何一个不为人知是细节背后可能都蕴藏着科研人员成千上万个日夜的牺牲奉献,在我们好奇之余,应该把更多的敬意留给他们。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位置要去寻找?现代的导弹可以精准打击汽车里的人,为什么这么大的返回舱还需要大队人马去找?

大队人马荷枪实弹的去搜寻嫦娥五号返回舱,应该很容易想到原因吧,四子王旗草原地广人稀,人烟稀少,返回舱如果不第一时间找到的话,很难说会不会有敌对势力抢先一步行动,而且这次月球取土全世界都在关注,第一时间拿到样本也可以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所以在返回舱有信标指引的情况下,也想要第一时间找到它,出动大队人马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右上角关注帮忙点一下,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01.返回舱有信标指引,但是不确定因素太多

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以后,其实就可以被信号捕捉,但是进入大气层以后,降落地点就开始随机了,因为在10千米高空上打开降落伞以后,风向的改变和风力的改变会让它有很多不确定性,在落地的前一秒都不能具体知道它会降落到哪里,如果不及时派遣大量人员前去实时追踪的话,当降落后得知具体位置在去寻找,那耽误的时间可就要很久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样品被带走或者被污染,那么也就可以宣告任务的失败,因此为了争取在落地的瞬间就能够找到嫦娥五号,所以才派遣了大量的人员进行搜寻。

返回舱携带信标发射装置,地面配备定位仪实时接受装置,也就是说,一旦被地面配备的接受装置捕获以后,数据就会开始被计算,大概降落的地点就会被逐渐缩小。

但是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参加的搜索队伍就要数量庞大且专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要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第一时间拿到炙手可热的月球土壤。

02.嫦娥五号可以被很多国家检测到,因此第一时间找到它意义非凡

本次嫦娥五号探月,吸引着大量人员关注的目光,其中就包括欧洲航天局(EAS)。

地球一直在自转与公转,我国遥感检测也会有盲区,这个时候就需要位于其他没有盲区的检测站来遥控指挥。这次嫦娥五号升空不久就进入到了咱们的盲区,咱们马上和欧空局取得了联系,由他们使用15米直径天线进行辅助追踪,与我们进行无缝对接。

我国早在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以及天问一号上就已经和欧空局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因为欧空局资源很强大,在全球多个地方都可以建立地面分站,他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航天器进行信号追踪,而我国如果要像他们这样建设,反而需要大量投入,得不偿失,有租用的何必要自己花钱呢。

欧空局对比NASA的技术还要差一些,他们都可以轻易的捕捉嫦娥五号的行动轨迹,这美国NASA也可以,因此实际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监视下进行,快速找到返回舱也有利于月球样本的安全,毕竟他们多次公开索要,咱们都没搭理。

03.返回舱不同于导弹,不能精准着陆

回到开篇的话题,返回舱不同于导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以后就失去动力了,不能做调整,这是因为如果有动力的话,在着陆的瞬间很可能会发生爆炸,那么整个返回计划就会功亏一篑,而没有动力不能调整方向,着陆有偏差的问题就会出现。

早期我国的返回舱着陆在四川的遂宁,那个时候遂宁人口已经不少了,返回舱着陆因为偏差,降落到了遂宁市大英县的一座三层楼民房上,把人家的房顶都砸坏了,可见偏差很难控制。

总之,在太空飞机技术诞生之前,精准定位快速搜寻这件事会一直都存在,而且随着定位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这种事会变得更加简单从容。

喜欢的话,帮忙点一下赞,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识的文章给您!

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问题:为什么返回舱着陆不能发出着落位置而需要大队人马搜寻?

玉兔守护返回器

嫦娥五号任务完美收官,返回器于今天凌晨2点在预定地点顺利着陆,被守候在那里的大堆人马很快找到,护送回北京了,期间还有一个颇具戏剧性小小插曲,一只小动物在返回器附近进入了镜头,蹦跳着从人们视线中经过,消失在夜空中。

由此引爆了俺瓜民们的好奇心,难道月宫真的有嫦娥,将一只玉兔赠与地球人类,让嫦娥五号返回器带了回来?它蹦跳着出现在返回器附近,就像返回器的保护神。当然这只是一个调侃,事实上这是一只幸运的啮齿类动物,就是一种老鼠,至于是什么老鼠,由于看到的只是红外黑白影响,专家也没有给出答案。

嫦娥五号惊心动魄的临门一跳。

事实上,回到地球的返回器已经不是我们原来认识的嫦娥五号了,嫦娥五号的发射采用庞大身躯的长征五号遥五火箭,发射重量达到870吨,将由4段组成8.2吨的嫦娥五号送上地月轨道,现在回来的只有一个返回器,大约在几百公斤,而这个返回器的终极任务,就是把2公斤月壤月岩安全护送回来。

庞大起飞重量达870吨的遥五火箭,发射完就消失了,而嫦娥五号的轨道器、月球登陆器、上升器三大部分也都相继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有点像秤砣的返回器回来,而且回来之路惊心动魄。因为这次返回采取的是“打水漂”方式,正规的学术用词是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这对操作精准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稍有差池,就会让870吨发射出去,数年准备的整个任务毁于一旦。

“打水漂”原理之通俗演绎。

所谓“打水漂”,就是轨道器载着返回器回到地球,由于已经没有燃料,无法刹车,只能硬撞地球大气层,通过大气层的阻力来刹车。要知道返回的速度是11.2km/s的第二宇宙速度,当返回器在距地球约5000km距离时,抛出返回器的惯性速度依然是11.2km/s,返回器撞向大气层的角度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是一头钻入大气层,这么高的速度导致的高温高压会让返回器解体烧毁,残骸高速撞击地表碎为齑粉;另一种就是“打水漂”飘得太远了,飘向了太空,永远回不来了。玩过打水漂的同学很容易理解这个方法,捡起一块瓦片,以一定角度使劲抛向水面,这块瓦片就会在水上漂那么几下,然后下沉到水中。如果入水角度太大,瓦片就会直接沉入水中而漂不起来,如果角度太小,就会飘向远方。

我说的这些,在大城市的孩子可能很难体会,因为没有水面给他们去抛去体验;只有具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们才会有这种体验。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把这次返回控制得很完美。

这次“打水漂”返回,从计算到实际操作都精准到位,返回器被轨道器抛出后,完全按既定计划进入大气层,大气层就像水面一样,在高速撞击下反弹效应把返回器高高抛起,随后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再入大气层,这时候返回器的速度已经由11.2km/s减速到7.5km/s,这种速度已经低于第一宇宙速度了,是载人返回器和无人返回器多次成功回收的速度了,地面人员完全有把握接嫦娥五号的核心载荷回家了。

当然,不管是否精准,返回器进入大气层由于高速与大气的摩擦力,都要经过千度高温烧蚀考验,一直到10公里高度,速度降到200m/s时,巨大的减速伞打开,返回器才会忽忽悠悠飘落到地表。

这惊心动魄的一跳,就像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回到家门口时,跳了一个优美的后空翻,以高难度的芭蕾舞姿回家了,稳稳着陆在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着陆场。等待在那里的迎接队伍蜂拥而上,按照既定程序对返回器进行了初步检查,在没有发现有害气体后,将其做好防冻保护,护送回北京了。

那么,为什么着陆器着陆后还需要大队人马搜寻呢?

事实上着陆器着陆是有严格的定位的,着陆器上也带有定位器发射器,一般来说不出意外,人们很快就能够找到。而嫦娥五号任务返回器着陆非常完美,人们很快就找到了它并且开展保护和接回工作,从它着陆到转移也就个把小时。

但派出大队人马和直升机、各种车辆等装备在预定地点等候,并不是因为着陆器不能发出着陆位置,而这是一个必须动作,也是规范动作。主要理由有二:

首先,航天工程是一个耗资巨大,科技力量投入巨大的工程,而所有的具有回收任务的航天发射活动,最终的精华部分就是返回舱(器)的回收,最后这一步稍有差池,巨大投入和数年乃至数十年心血就前功尽弃。因此保护回收好返回装置是一项慎之又慎至关重要的最后工作,派人员和装备到现场等候和保护岂不是基本要求?

其次,航天活动充满了风险和变数,即便最精准的着陆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意外,如天气异常、野兽伤害等等,导致返回装置受到损失或者失踪。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返回舱着陆出了问题的很多先例,如首次实现太空行走的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和别利亚耶夫,在返回地面时由于导航系统损坏,改用手动操作虽然安全降落,但偏离了预定地点3200公里,冰天雪地的森林里,差点被狼吃掉,一直到第三天才被搜寻获救。

因此对一切航天返回装置,岂有不做好万全之策之理?

这就是全世界任何航天活动回收都会派出大批人马,甚至派出航母舰队等国之重器迎接返回舱(器)的原因。现在嫦娥五号返回舱正在运抵北京途中,接下来的工作还要保护好2公斤“月球宝贝”,要在专门的实验室里打开密封罐,避免月壤和月岩受到污染,然后以微克级取样进行研究。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喜气洋洋 分类:其它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