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活人陪葬,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里活多久?

古代的活人陪葬,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里活多久?

最短几分钟,最长两三天,总之活不了太久。

活人殉葬,又称人殉,是指古代葬礼中,用活人进行陪葬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而陪葬人数的多和少,与逝者的身份高低有很大关系。

在《墨子·节葬》一书中,就明确记载的陪葬人数的的相关规制,如天子驾崩,陪葬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士大夫死,陪葬人数则从数人到数十人有余。

但不管陪葬人数有多少,这些人显然并非自愿,在被强制性送进墓穴中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

那么,这些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的陪葬者,能够在墓穴中活多久呢?这要因人而异,同时还要视墓穴内部的情况而定,但不管怎样,肯定不会活太长时间。

毫无人性可言的人殉人祭制度

人殉人祭制度由来已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用活人进行殉葬以及祭祀的现象出现,到了殷商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根据已经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在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的273年中,仅用于人祭的活人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三千多人,而最多的一次祭祀活动,就足足用了500人殉葬。

之所以殷商时期的人热衷于人殉人祭,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能力低下,再加上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拥有无上的权威,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得不成为了统治者的陪葬品。

一般来说,人殉和人祭,所需要的人身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这里面有着严格的划分。

人祭对象,一般都是奴隶为主,尤其是一场战争后,战败方的俘虏在沦为奴隶之后,基本上都会成为人祭的对象。

并且,殷商时期各种祭祀活动频繁,上到军国大事,下到气候变化,总之都能找到需要祭祀的理由,一旦祭祀,这些奴隶们就派上了用场。

举行人祭时,那些被祭者十分凄惨,他们的地位,与祭祀天地的牛羊等牲畜差不多,为了让他们快速死亡,通常采用的方式多为砍头或者放火烧两种。

另外,还有剁碎、血祭、活埋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总之就是为了完成祭祀,这些奴隶的生命如同草芥,在统治者的眼中,毫无价值可言。

至于人殉,就是一种比人祭更加残忍的陪葬方式。

前文也讲过,人殉指的是用活人陪葬,自然而然的,从殉者很少有自愿的,很少有人主动放弃生命,更何况是去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人陪葬。

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即使这些人不情愿,但也不得不走进墓穴,一般来说,能够进行人殉的,大多都是死者生前较为亲近的人。

比如在1976年,河南安阳西北发掘出的一座殷商贵族墓中,就发现了人数众多的陪葬者,其中,用作人祭的有一千四百余人,大多都是未成年的儿童,他们生前被砍头或锯手、足等,其中还有部分人祭者,还带着脚镣等刑具。

除了人祭之外,在这座古墓中,还发现了不少人殉者,大约有两百多人,而从他们身边的遗物来分析,这些人的身份要比人祭者高得多。

这两百多人中,包括墓主人的内侍、宠妾、婢女,以及护卫、杂役等,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长眠于地下。

也就是说,古代能够为墓主人进行人殉的,一般都是墓主人身边比较信任或者亲近的人,毕竟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认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还会继续享受生前的待遇,因此,也就不会让陌生或者不熟悉的人来给自己陪葬。

人殉又分为生殉和死殉两种

同样是人殉,依然有不同的方式,共分为生殉和死殉两种,这和被殉者的身份也有很大的关系,地位的高低,决定了人殉方式的不同。

所谓生殉,就是将活人送进墓穴,然后封闭墓门,任其在里面自生自灭。

而死殉,则是将人用特定的手法杀死后,再送进墓穴中的指定位置,以此来陪伴死者。

这其中,在进行生殉时,为了防止被殉者挣扎,一般会采用提前麻醉的方式,或者用绳索将其捆绑起来,令其失去行动能力,然后装入箱内送进墓中。

明朝嘉靖年间,在山东临朐县就发现了一座古墓,据说是西晋时期无盐后的陵墓,在墓中就有四名女子,分列无盐后两侧,赤身被捆,这显然就是典型的生殉。

还有一种更残忍的方式,就是用钉子将被殉者活活钉在墓道中,令其不能脱身,清代文人袁枚在《子不语》中,就描述了一座先秦古墓被发现后,里面陪葬的男女老幼,皆是钉在墓主棺椁的四周的墙壁之上。

而秦始皇的陵墓,更是把生殉发挥到了极致,当年陵墓修成之后,秦二世胡亥一声令下,万余名修筑陵墓的工匠被堵死在地下的墓穴中,可以说秦始皇是开创了生殉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并且,历史上还有为了达到生殉目的的君王,不惜采用诱骗的方式,让民众进入墓穴当中的。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的女儿深受其宠爱,因此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脾气,某次,阖闾的下属进贡来了一条白色的鲤鱼,阖闾品尝后,味道十分鲜美,因此吃了一半就留了一半,准备让女儿也尝尝。

结果,这位大小姐看到鲤鱼只剩下一半,就耍起了脾气,赌气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并且,越想越气,最后,居然上吊自杀了。

女儿死后,阖闾十分伤心,就为她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陵墓,而在墓建成后,阖闾找来一帮舞者,带着仙鹤在街上跳舞,围观的人十分好奇,也就越聚越多。

这个时候,阖闾暗中命人驱赶仙鹤,往女儿的陵墓走去,而围观的人不明就里,也就跟着来到了陵墓前,等他们进入墓道后,阖闾马上叫人封闭墓门,就这样,一群“吃瓜群众”被活活的封在了墓穴中,成了阖闾女儿的陪葬品。

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知道没有人心甘情愿地当陪葬品,因此,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而死殉也就因此出现。

死殉的方式,更是五花八门,以明朝为例,自明太祖朱元璋再次将人殉死灰复燃后,陪葬的后宫妃子就会提前吃下“催死饭”,饮下“乌头酒”,然后走向死亡。

到了清朝,虽说康熙皇帝曾下诏废除人殉这种陋习,但民间依然存在有这种现象,死者的某个妻妾一旦被指定为从殉者后,就会“艳妆而坐”,打扮的漂漂亮亮,并且一顿好吃好喝之后,饮毒酒上路。

而更多的,都会使用自缢的这种方式,从殉者不管身份高低,都会被聚集在一个房间内,吃完最后的一餐后,由专人负责监督,集体自缢身亡。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人不愿意,比如明成祖朱棣驾崩后,一名来自朝鲜的妃子由于年龄小,不愿意就这么死去,现场是又哭又闹,但最终,还是被太监亲自动手将其勒死。

更夸张的,当属成吉思汗,据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运载其灵柩的马车,所到之地,只有遇到活人,统统“尽杀之”,残忍程度,可见一斑。

不管是生殉还是死殉,都是殉葬制度中无比残忍的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古代统治者所谓“事死如事生”的梦想,但这个虚无缥缈的梦想,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用无数活人的生命堆成的。

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

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从殉者能够活着进入墓穴中,如果被弄死才送进墓穴,那就不存在活多久的问题。

而能活着进入墓穴的从殉者,一般来说少之又少,除了那些指定的妃子等陪葬人员外,就是修建陵墓的工匠。

那么,这些“有幸”活着进入墓穴的人陪葬人员,会在里面活多久呢?

《山海经注》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周时期一名女子被埋入墓中,一直到了魏晋时被人无意中发现,将其救出来后,这名女子尚有呼吸,调养月余,居然能开口说话,世人十分惊奇,纷纷前来围观,最终,这名女子被送往京师,不久便因病去世。

当然,《山海经》中的故事真实性有待商榷,所以没有参考价值,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活人被关进墓穴后,是活不了太久的。

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氧气

众所周知,墓穴内部不管是如何豪华,它在封闭之后,氧气的含量都会逐渐减少,而人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在大脑缺乏氧气的情况下,基本上4-6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紧接着就是窒息死亡。

即便是肺活量大的人,最多也就是多坚持了几分钟而已,因此,如果没有氧气,几分钟之内,从殉者就会死亡。

其次,假设氧气充足,还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缺吃少喝

可能有一些墓穴会存在通风的现象,我们假设里面不缺乏氧气,这种情况下,人能够在里面存活多长时间呢?

答案是最多三五天。

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没有可供吃喝的东西,人可以在饥饿的状态下,存活一周甚至更长,但若是没有水,那顶多也就是三五天,届时就会缺水而死。

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无边的恐惧

即使是不缺乏氧气,并且有吃有喝,人能在墓穴中活多久呢?这个不好界定,但是同样也不会活得太久。

毕竟墓穴是一个十分阴森恐怖的存在,陪葬人员也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而距离他们不远的,就是躺在棺椁里的死者。

再加上黑暗压抑的环境,各种未知的事件,都会让人抓狂。

更重要的是,还有自知无法逃出升天的绝望,这才是最要命的,哪怕是上述各种条件都具备,陪葬人员也不会坚持太久,无边的恐惧和绝望,分分钟都能让人崩溃,而最终,也会因此而死。

即使是能活着,但谁还有在黑暗的墓穴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呢?

总而言之,在古代帝王们用活人陪葬时,假如陪葬人员能活着进入墓穴,他们在里面也是不会太长时间的,毕竟里面缺吃少喝,并且氧气含量极低,甚至没有,因此这些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不存在,也就导致了活人不会在墓穴中存活太久,而即使是有生存条件,也会最终被活活吓死,在恐惧和崩溃中,长眠于地下。

古代的活人陪葬,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里活多久?

朱元璋墓中有大量陪葬女子,可奇怪的是,她们的双腿都呈现O形,似乎被人有意掰开,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活埋造成的,活人陪葬是一种十分残忍的现象,没有人会心甘情愿陪葬,所以陪葬的妃嫔会被提前迷晕,当被活埋进了坟墓,已经没有办法逃生了,这时她们会十分地恐惧,拼命想要逃跑,但却由于缺氧导致无法呼吸,由此用尽全身力气想要逃生,此时双脚打开就是一种真实的逃跑状态。

人殉制度的由来和变迁

人殉是一种极端残酷、血腥的丧葬制度,从殉者往往不是自愿,比如明代殉葬就十分残忍,从殉者会吃完最后一餐,然后统一聚集在一间屋子里,这时会为他们准备一个木头床,在房梁上悬挂着一根根挂绳,让从殉者自己站到小床上把头伸进去,然后有专人会把小木床撤走,从殉者因此窒息而死,这个殉葬场面十分惨烈,往往哭声震天动地,可即使如此也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因为有一双双眼睛正在盯着这群人,他们根本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所谓的活人陪葬也被称为人殉,从殷商周时期便开始兴盛,秦朝人殉规模达到顶峰,后又在西汉时期迅速衰落,明代朱元璋重新兴盛,直到清朝结束,这种“吃人”的制度才告瓦解。

人殉又分为生殉和死殉,生殉就是活着进入陵墓,死殉就是先杀后葬于陵墓,1976年,在安阳武官村殷墟王陵区内,发现生殉的人数规模达到了五千余人,墓地周围有一个人祭坑,排列着1400余个坑位,其中大多数为未成年的儿童,有些被砍头,有些被锯掉手足,还有一些带着刑具,这便是典型的死殉。

古代之所以采用人殉的方式,与“灵魂不死观念”有很大关系,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一直存在,灵魂会超脱肉体,经历从阳间到阴间的过程,这是生产力低下时期无法解释生命归宿的迷信心理,比如秦始皇就迷恋长生不老之术,甚至派出徐福东渡祈求仙丹。为了让帝王在阴间也活得舒适,他们便需要保卫者、服侍者作伴,不仅要把生前所有的生产生活用具一并陪葬,还要将妻妾、大臣、奴隶都带入陵墓,供自己使用,由此产生了“事死如事生”的说法,也就是帝王死后侍奉也要同生前一样,至少在人物、规模、等级上不能低于生前。

这种制度被无数人的反对,所以在春秋时就有所收敛,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殉葬,70万民众耗时30年建造了陵墓,建完之后秦二世一声令下,一万多名工匠直接被堵死在了墓道之中,由此关于陵墓的秘密便无人知晓,后又在墓上种植草木,伪装成一座山。

此后汉废除了人殉,唐代人殉偶有发生,到了元朝,由于文化程度低,人殉又得到了恢复,朱元璋时奉行“元规明随”,导致人殉再次兴盛,从殉者也多为嫔妃和宫女。虽然明英宗感念道德沦丧予以废止,但依然屡禁不止,不得不说封建思想的荼毒根深蒂固。

从威逼利诱到强迫殉葬

春秋战国吴王阖闾干过一件十分不地道地引诱殉葬。他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儿,一天,有民众进献了一条罕见的白色鲤鱼,吴王十分高兴,马上煮了吃,自己吃完一半后,将剩下的一半留给了女儿,可被宠溺惯了的女儿看到一半的鲤鱼却大发脾气,说道“父王把一半鲤鱼给我吃,这是对我的侮辱,活在世间真没意思”。于是就在房间里上吊自杀了。

吴王知道后万分悲伤,于是在城外修建了一个巨大的陵墓用于厚葬女儿,在女儿的棺椁里放满了金鼎玉器、珍珠玛瑙、绫罗绸缎作为陪葬。在举行葬礼当天,吴王让很多舞者在大街上跳舞,还专门抓了几只白鹤吸引路人,翩翩起舞的白鹤立刻引来了无数百姓驻足观看,并随着白鹤前行,不知不觉间,这些百姓走进了吴王女儿的陵墓,此时,吴王让人启动开关,放下了万斤巨石,将百姓和舞者全部关进了陵墓,无论他们如何喊叫都无济于事,于是他们连同白鹤,统统成为了吴王女儿的陪葬品,这件事很快传遍全国,举国上下对于吴王的卑劣行径无不恨之入骨。

所以很多人殉葬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大部分是威逼利诱的结果。在生殉时,为了避免逃跑,会将从殉者进行固定,比如开篇提到的活埋,就是先把从殉者的手脚捆住,然后摆放成一定的姿势,随后在进行活埋,整个过程十分漫长,更让人绝望,因此有些从殉者甚至会主动提出“求死”,然后再下葬。

殉葬者名单大多数是继任皇帝和大臣们共同商议决定,一般为地位较低或没有生育的宫人,也有极少数“自愿殉葬”的宫妃是出于个人感情和亲属考虑。

嫔妃们在帝王死后,往往会被赏赐白绫、毒酒等,这时后宫中往往哭声震天,不知道的以为他们多么的想念先皇,但实际上她们多半是为即将赴死的自己感到悲哀。朱元璋时期,妃嫔们还往往会被强灌水银,水银剧毒,喝进去内脏如翻江倒海,死前剧痛无比,但死后尸体却不可以长久不腐,因此很多嫔妃们永远保持着年轻貌美的状态,这就是皇帝们希望她们青春永驻的极端做法。

活人陪葬并不都是活着进去,死亡时间在于殉葬方式

死殉方式由于入墓前人已经死亡,所以并无死亡时间一说,从殉者多久会死去主要针对生殉,而生殉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妃嫔、宫女,一类是平民,一类是陵墓建造者。

生殉存活时间主要在于氧气饱和程度,因为陵墓完全封闭,几乎所有进去的人殉都将死于缺氧和饥饿。

有一项统计研究表明,如果墓道中的殉葬者人数少于18人,那么他们存活时间不会超过三天,如果殉葬者人数超过18人不到56人,那么他们存活时间为一天,而一旦人数超过56人,那么他们的存活时间可以用小时计算。

这只是一种理论估计,实际上在陵墓中,他们的死亡时间还将更短,大多数都是按照分钟来计算,这主要是因为恐惧心理造成的,墓地本身幽暗恐怖,即使有类似长明灯等存在,也是在消耗氧气,一旦陷入无尽的黑暗,凄凉寂静的墓地里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这种心理效应十分恐怖,与蒙眼割手腕有一样的效果,最终都将死于恐惧。

还有一些装入棺材里活埋的,棺材中正常来说最多能容纳500升空气,氧气不超过21%,如果按照成人每天消耗550升氧气来计算,理论存活时间应该在四个半小时左右,但这是在氧气浓度不变状况下,如果情绪紧张,耗氧量增加,一个正常装在棺材里活埋的人,连一个小时都支持不到,如果将从殉者直接埋葬,死亡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还有一些陵墓,知道要将工匠关押进来,会提前设计一些机关,一旦工匠们被推进墓道,便会触发机关夺取性命,防止他们破坏陵墓,这种方式虽然并不人道,却真实地存在,让人想想就头皮发麻。

另外,有很多殉葬者并不是和皇帝同葬,而是在皇陵附近陪葬,能与墓同葬是一种极高的礼遇,由此显示出等级森严的封建体系,落后愚昧不过与此。

结语:

人殉制度是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欺骗到逼迫再到自愿,很多殉葬者在死前生不如死,虽然死者得到了“享受”,却是一种极端自私、残酷的体现,殉葬者能够活着走进墓地算是比较走运的,很多人进入墓地已经死去,死亡时间更是无法自己掌控,多则几小时,少则几分钟,而死前受到的心理压力要远远超过对死亡本身的恐惧。

古代的活人陪葬,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里活多久?

殉葬制度

古代活人殉葬肯定不是大伙坐在墓室里坐而论道等死,所以不能以氧气消耗的时间计算,因为要根据情况计算。

殉葬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个时期,前半段是殷商开始,直到汉朝结束,之后还有明朝的短暂复苏,到清朝至今就彻底没有了。

首先要明确什么人会陪葬,一个是皇帝的“小老婆”,也就是嫔妃和宫女,下任皇帝的母亲除外。皇帝死后,各个如花似玉,肯定不能让她们活着,这可能就是帝王的占有欲。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当时的人认为死后可以继续享受生前的事物,但这个说法未免有些牵强。就好像“禅让制”一样,只是让后人听起来舒服点的说辞而已,宫廷那点事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什么好神化的。

如果不小心成了皇上的妃子,又一个不小心遇上皇帝早夭,自己也没有生皇子,那妥了。放到汉朝以前,这种情况基本就是殉葬一条路,哪怕在没有殉葬传统的朝代,也是出家这条路比较优质。

另外一个殉葬比较多的人就是建造墓穴的工人,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毕竟盗墓是个老行当了。

就跟写软件一样,代码里面安个“后门”,别人也很难看出来,作为老板,最好的选择就是分工写代码,每个人都是管中窥豹,看不到全貌。

建墓室就没有办法了,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秦始皇了,几乎所有建造墓室的工人都殉葬了。

不过有小道消息说,一部分工人还是在墓室留有后门,跑到了今天的“神农架”,成了当地所谓的“野人”。这些都是都市传说啦,只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殉葬制度的残忍之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留有后门逃跑,几乎所有人都会死在墓穴里。

按照殉葬的不同形式,在墓穴里可以活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接下来就按照时间长短来做个简单的盘点。

一、死殉(0分钟)

殉葬其实分为死殉和活殉两种,如果是死殉,那么进入墓室就没有活多久的问题,因为本身就已经死亡了。

一般死殉的人大多是皇帝的嫔妃或者宫女,尤其是前文提到“早夭”的皇帝,宫女或者嫔妃必然也都非常年轻。

在生死面前能有多少人愿意慷慨赴死,大家多少会有些挣扎,所以只能使用强制手段进行殉葬,这也就出现了死殉。

其中也包含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宫女或者嫔妃都比较年轻,古时候传说会通过灌水银的方式让尸体保持年轻的样貌。想要保持比较好的状态,自然要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灌水银,死亡的惨状可想而知。

在明朝朱元璋死后,就发生了大规模赐死嫔妃和宫女的事情,变相说明朱元璋后宫嫔妃数量很多。

其中除了灌水银之外,也有白绫上吊或者喝毒酒什么的,实在生存欲望强的,就只好让太监出马了。如此一来,真正做到后宫哀嚎声一片,但因为朱元璋哭的人也许不多吧。

二、箱殉(10分钟左右)

除了宫女之外,在奴隶社会也出现过平民或者奴隶殉葬的情况,其中大多身体残疾,而且会有一些小孩在其中。这些人大都被砍断手脚,死状一般都让旁人看着很惨,这种就是活葬的一种了。

既然人都怕死,大家肯定不愿意乖乖进到深不见底的墓穴里,那么就只好打断手脚丢进去。

一旦墓室的大门关闭,氧气就会被迅速消耗殆尽,随之而来的就是“二氧化碳中毒”,加上本身的外伤,要不了几分钟就一命呜呼。

而且大多数这种情况会给这些人身上盖一层土,结合自身的外伤,基本上都会窒息死亡。

这里面也包括会有将殉葬者关入棺材的情况,这些反而是身份比较高的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嫔妃或者皇帝的随从之类。

这些人大多都是自愿的,可能是为自己的家族安危考虑,又或者是因为真的不舍,不管怎样,他们最终选择踏入棺材,被埋入墓穴。

因为棺材本身空间狭小,所以氧气含量自然不高,加上人的紧张情绪,会加速消耗有限的氧气,一般不到10分钟就会死亡。

而且这事没有后悔药,殉葬的棺材是要被埋在深深的墓道里,叫天天不应。

三、活葬(1小时~无限)

最后一种也是可以活得最长时间的,就是大家传统认为的活葬,其中最多的莫过于修建墓室的工人。这些人数量繁多,他们在修建好墓室后,会被集中到一个墓穴中,随后将所有出口封死,大家就只能在里面等死。

一般根据墓室大小和人数,一般最多也就活30分钟,因为人比较多,就算墓室面积大也没什么用。

不过这种情况也是最容易出意外的,毕竟大家都是修建墓室的“专业人员”,大家对于各个布局也都比较了解,理论上是有机会逃出来的。

如果没有办法从有限的墓室里逃出来,就算氧气足够,这么多人也会因为没有食物和水被饿死。一般情况下,殉葬者肯定都不会被关在主墓穴,一些侧室的空间都不大,所以会专门分出几个空间专门让殉葬者呆在里面。

仔细想想,这些建造墓穴的人每天干活的时候知不知道,这里面有几间房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虽然理论上存在逃出来的概率,不过这些事情也都是传说,只是大家肯定更乐于见到一些奇迹的发生。

在商朝和周朝是殉葬的顶峰,基本每个君王都会选择活人殉葬,这可能跟那会存在奴隶不无关系。

后来的两个殉葬顶峰就是秦朝和明朝开国朱元璋时期,不过这种残忍的制度总算在清朝戛然而止,也算是画下了一个句点。

对于殉葬的人来说,黑暗、缺氧、恐惧或饥饿,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这些也许本是他们不应该承受的。

古代的活人陪葬,人进去以后能在墓穴里活多久?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活人陪葬”的历史!

活人陪葬是中国自夏朝建立之后,一直到清朝还存在的一种迷信且残忍的封建制度!分为自愿和强迫两种!

商朝时期,商朝各君王都会以宫女,妻妾,仆人作为殉葬的对象!根据史料记载,在河南安阳,发现的一座商王墓中,就出土了陪葬骸骨164具,除此在外,离他仅二十米的,商王妃墓中!也发现了16具骸骨!现场之残忍,令人发指!

到了春秋时期,人殉基本告一段落,究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自周朝以后,周武王便废除了奴隶制度,而且因为纣王的残暴,导致百姓对于殉葬制度,有一定的抵触,所以,自周朝建立后,人殉就在一片反对声中消失了!

第二,就是儒家,道家学说,基本都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包括,孔子,老子等,他们时不时的周游列国,讲学,授道,所倡导的都是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东西,所以,久而久之,人殉也就成了当时最不合时宜产物,也就没有再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当然,一种制度,不是几句话,就能消失殆尽的,他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想的不断升华,才能彻底清除!

所以,在周政府,废除人殉的同时,民间依然还有些贵族,知法犯法!

春秋时期有一位吴王叫阖闾,他有个女儿,因为平时散漫惯了,所以,有一天,在阖闾的批评下,她女儿就自杀生亡了!女儿死后,阖闾就很内疚,可人死不能复生,所以,为了补偿他女儿,他就想到了人殉,有一天,在街上,阖闾找来了两只鹤,很多人看到鹤以后,就觉得很好玩,就一直看着这两只鹤,而且此时鹤到哪,他们就到哪!阖闾一看时机已到,就命人把鹤带到了他女儿的墓里,果不其然,围观看鹤的人,也进去了!此时阖闾立刻命人放下千斤石门,就这样,这些看鹤的人,不知不觉就成为了他女儿的陪葬品!

周天子虽然废除了人殉,可对于民间,要想彻底废除这样的制度,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所以,春秋时期的人殉,基本都以个例存在!

到了战国,人殉基本延用了春秋时期的做法!可到嬴政统一六国后,人殉又开始死灰复燃!

我们都知道,中国如今现存的最大墓,就是秦始皇的的墓,里面除了兵马俑外,就是一些陪葬人的残骨!

根据历史统计,秦始皇曾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不惜动用数以万计的民夫为自己的效劳!而且这些人,在修缮完毕后,没有回家,而是全部给秦始皇陪葬了!除此之外,在秦始皇驾崩那天,后宫所有人都要为秦始皇陪葬,所以,仅秦始皇的殉葬的人数,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虽然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可他的残暴和麻木不仁,直接导致了,他所创立的秦国,迅速灭亡!

到了汉朝,汉武帝看到了,前车之鉴,所以在他死后,就没有出现人殉的事情发生,而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成吉思汗时期,才又开始盛行!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病逝,在成吉思汗的葬礼上,成吉思汗的儿子让曾经服侍过成吉思汗的40多名女子陪葬!

到了明朝,朱元璋继续延用了元朝的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给朱元璋陪葬的人多达46人,明成祖驾崩,也多达30人陪葬!根据历史统计,自朱元璋起到明英宗时期,共给明朝皇帝陪葬的人,多达100多人!

明英宗时期,英宗朱祁镇因为其叔叔周王朱有炖的原因,决定再次废除人殉制度!一直到明末清初,明朝也再无人殉的事情发生!

到了清朝,努尔哈赤又延续了朱元璋的做法,继续实行了人殉!包括努尔哈赤自己,皇太极,顺治,都实行了人殉!

后来,康熙登基后,人殉再次被废除,可虽然清政府有明令,可明间依然有像周政府时期那样的特例存在,比如在晚清时期,各地官府会表扬那些自愿殉夫的女子,还把他们称之为烈女,节妇等,并还给他他们写书,立牌坊!所以,人殉真正,结束是在清朝灭亡以后,算下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般,像皇帝驾崩,陪葬的人要不是宫女,要不就是后宫嫔妃,当然也有些特例,比如大臣!

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的时候,就有上百名大臣殉葬,当然这些都是被强迫!还有就是在明朝,像给皇帝陪葬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会受到朝廷的补偿!像《明史·后妃传》中就记载:“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

所以,明朝虽然对人殉比较盛行,可对子孙后代的抚慰,多少也免除了一些,对明朝的威胁,否则,明朝就有可能会因为人殉,步秦朝的后尘!

在目前所出土的墓中,除了尸骸,就是一些金银细软,因为自汉朝以后,人殉不在盛行时,为了代替人,历朝历代都命人做出人模样的陶俑,作为陪葬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衣服,绸缎,甚至马车,都会成为陪葬品,至于为什么?我觉得,就是活的人,为了死后,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才把这些东西带在身边,就像我们如今烧汽车,烧房子,一个道理,只为了自己死后有一个依靠和寄托罢了!

我前面说过,人殉分为自愿和强迫,在古代,多数的人都是被强迫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愿意死,可也有自愿的,比如后宫嫔妃或者自己的贴身奴仆,这些都是有可能自愿殉葬的!当然不管是胁迫,还是自愿,这样的制度都是惨无忍睹的,所以在,封建王朝覆灭以后,殉葬制度,也跟着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既然,古代有这么多,人殉的例子,那他们进去,到底能存活多久呢?

根据现代人的计算,如果把一个人放在一个棺材里,那他就相当于获得了500升的空气,可人呼吸,靠的是氧气,所以,他所获得的氧气并不是500升,而是空气的21%,也就是105升!依照人每天氧气消耗量500升计算,那这个人,只能活到这天的五分之一!也就是5小时不到!

在人面临氧气短缺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氧气低于12%的时候,人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当氧气低于10%的时候,人的大脑就开始不听使唤,当氧气低于8%的时候,那基本就已经离死亡不远了!

当然除了你所呼吸的氧气,你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将减少你存活的时间!比如,当你所处的环境,二氧化碳超过3%时,你的大脑就会出现紧张,当你所处的环境,二氧化碳超过7%时,你就会开始出现头晕,甚至视力模糊,当二氧化碳到达30%的时候,你基本上也就没有活下来的希望了!

根据医学报告上的记载, 一个人在密闭的空间里,只要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50升,你就可能要面临死亡了,而且根据报告中对人体二氧化碳呼出的含量(每呼吸一次,二氧化碳的含量为4.1%)来计算的话,一个人每天就要呼出340升的二氧化碳,可要让这些二氧化碳自我消失,也需要三个小时以上!

所以,依靠现代的计算的话,一个人关在棺材里,他所活的时间也就在半个小时左右!如果遇到身体还不好的人的话,估计连半个小时不到,就死了!

当然,古代殉葬的人,可能有一部分,有棺材,还有很多是没有棺材的!那他们能活多长时间呢?

按照,古代殉葬的方法算!

如果是活着葬,那基本就不到一分钟!

因为活着葬,大部分都是活埋,当土压在你身上,除了不能呼吸以外,身上土的重量也会让你快速窒息,所以这样的方式,活不了多长时间!

当然还有直接把你赶进墓葬的,不过这样直接赶进去的,毕竟少,其原因,很简单,就是怕你搞破坏!

如果真有这样的,我们不妨计算一下!

按照,五个人,五个棺材大小的环境来计算的话,也差不多,能活半个小时左右!可这也不是最准确的,比如还有紧张早早吓死的,也有呼吸急促的,都是影响他们每个人存活时间长短的重要原因!

所以,综上所述:古代殉葬的人,要不就是殉葬之前就死了,这样的人就是没有活的的时间,还有装到棺材里的,这样的人,最多半个小时左右,还有直接活埋的,这种方式的,不超过一分种!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例,比如像前面我说的春秋吴王,直接把人赶进去了,像这样的特例,估计每个人死亡的时间都不一样,因为,当人一旦面临绝境,面临生死的时候,人最邪恶的一面就暴露了,所以他们肯定会因为多活一阵而展开互相残杀,到那时,他们所有人,所活的时间就不好计算了,可多可少!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酷酷我爱邓紫棋 分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