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简而言之,就是清皇陵盗起来更容易。

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三个封建朝代,关于元、明、清这三朝的话题历来是经久不衰,而埋葬三朝帝王的皇陵,更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过,同样是皇陵,但元、明、清三朝的皇陵,如今的境遇却大相径庭。

其中,元朝的皇陵如今是一个都看不见,明朝的皇陵则是几乎没有被盗掘过,而相比之下,清朝的皇陵就很惨了,像清东陵就差不多被盗墓贼翻了一个遍。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境况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相对于元、明两朝的皇陵来说,清皇陵在盗墓贼眼里,更容易得手一些。

元朝皇陵别说盗墓贼找不到,就连元朝皇室的后裔也不知道在哪儿。

公元1227年,大蒙古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的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在他死后,被葬入“起辇谷”。

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埋葬之地,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当年成吉思汗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无意间路过这里,看到这里风景秀丽,就吩咐手下人在此地做上记号,要求等到她死后,将他埋在这里。

而自此之后,这个被成吉思汗十分“随意”选中的地方,就成为了蒙古汗国和元朝的历代皇帝去世后的埋葬之地。

按理说,既然有地名,那元朝皇帝的陵墓是不是就很容易找到了呢?但真实情况是,根本一个都找不到。

而找不到的原因之一,就是没人知道这个所谓的“起辇谷”究竟在哪里。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仅能大致判断出,“起辇谷”位于如今的蒙古国肯特省境内,但这只是大概位置,其准确坐标,无人知晓。

并且,这个判断出来的大致位置,也是后人根据部分流传下来的史料得出来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就能确定“起辇谷”就在蒙古国的肯特省境内。

而造成无法确定“起辇谷”准确位置的原因,就是在元代时,蒙古人独特的下葬方式。

蒙古人的下葬方式,在《元史》中的”祭祀志“中有详细的描述,大概的方式,是将一颗大树劈成两半后,将中间凿空做成人形后,把死去的皇帝放进去,紧接着,用三道金箍把树勒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木棺,最后,将棺木深埋地下。

“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祭祀志》

这种简朴的入殓方式,与古代的中原大不相同,而这还不是区别最大的,真正的区别,是在埋葬之后的后续处理方法。

根据流传下来的说法,说蒙古人在将皇帝们埋好后,会让成千上万匹战马在埋葬棺木的地方,开始来回奔腾,一直到这片地方被踏的与平地一般无二之后方才停止。

而这还不算完,在此之后,蒙古人还会在此地撒上草种,等待牧草长出来,期间有送葬官在此地维护,等到这里的牧草旺盛至与周边没什么两样,送葬官才会离开。

等送葬官离开后,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至于埋葬皇帝的准确位置,也就根本无法确定了。

也就是说,元朝皇帝的陵墓,是被人为地隐藏了起来,蒙古人通过恢复地势容貌的办法,让埋葬皇帝的地方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后世根本无法找到和确定住元皇陵的位置,也无法得知那个所谓的“起辇谷”究竟在哪里。

那么,古代的蒙古人自己能不能找到呢?如果他们想去祭祀,又该怎样找到准确位置呢?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的时候还是能找到祖先陵墓位置的,这得益于一个奇特的办法,据说,蒙古人会在埋葬完帝王之后,会当着一头母鹿的面,杀掉这条母鹿所生的小鹿,并将鹿血洒在新坟之上。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利用母鹿失去小鹿的悲痛,让其记住这个地方,而到了来年祭拜时,就牵着这头母鹿,由它找到这里。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母鹿还活着的时候,一旦母鹿死了,那么就再也没有人能找到这里。

通过上述几个特别的方式,元皇陵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以至于时至今日,都没有人知道其所在位置。

说完元皇陵,接下来再说说明皇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认为明皇陵就是指如今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实际上,明十三陵只是明皇陵的其中一处,除此之外,还有四处。

这四处,包括南京的明孝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

其中,明孝陵是埋葬明太祖朱元璋的所在,明皇陵则是埋着朱元璋的父母,明祖陵墓埋着朱元璋的祖父以及曾祖,而明显陵稍微有些特殊,这里埋的是明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

之所以会给朱祐杬单独建一个皇陵,还是因为当年嘉靖帝登基后,通过“大礼仪”事件,“强行”将自己已经去世的生父升级为兴献帝,并将其陵墓扩建改造,升级成了明显陵。

而这几处陵墓,埋着朱元璋父母的明皇陵早已毁在了张献忠的手里,而埋着朱元璋祖父和曾祖的明祖陵,因为地势等原因,在康熙十九年前后,被大水淹没。

至于明显陵,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破坏,最早的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李自成带兵经过这里,为泄愤大肆破坏了其地面结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原因,这里几近荒芜,附近的居民还破坏过墓地里的石像生,之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又窃走了部分石刻文物。

也就是说,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明皇陵,只有朱元璋的明孝陵以及北京的明十三陵,而这两处明皇陵之所以保存完好,有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时局等原因。

首先是地理位置,明孝陵位于如今的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下,而明十三陵则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

这两个位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距离城市很近。

比如,明孝陵距离南京主城区仅有十公里左右,站在明孝陵所在的紫金山上,就能看到主城区,这样的距离,就会让盗墓贼望而却步。

为什么呢?因为但凡是明孝陵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被守卫在南京的官兵得知,也会迅速展开行动。

毕竟盗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况且明孝陵埋的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此在其用料和坚固程度上,都不是一般的盗墓贼能拿下的。

并且,这里的守卫力量,也不是寻常的盗墓贼能抗衡的。

而明十三陵也是如此,它距离市区仅有五十公里左右,如果打明十三陵的主意,就意味着在皇城边上盗窃,这其中的难度无疑是极大的。

正是因为两者的位置距离中心城市较近,也让它们在数百年的时光里,甚至是在近代战火硝烟的形势下,也得到了保护,没有毁于一旦。

当然,地理位置只是明皇陵没有被盗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时局的因素。

首先,在明朝的两百多年统治期间,基本上是没有盗墓贼敢对此有想法的,毕竟这个是当朝皇帝的陵墓,有专门的孝陵卫在这里守卫,可以说是内外森严无比。

而到了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前后只在北京待了八十几天便仓皇而逃,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去挖明十三陵。

清朝入关后,出于安抚人心的需要,包括顺治、康熙都公开表示要保护明皇陵,康熙还亲自祭拜过朱元璋的明孝陵,在这种情况下,明十三陵的保护也就会被重视起来。

到了近代也是如此,孙中山先生曾经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前去祭拜,这样一来,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地位无疑就在人们的心中被无限拔高,而盗墓贼即便是再不开眼,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盗挖明皇陵。

当然,也不是说明皇陵一点都没被动过,像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就遭受过盗掘,只不过发现的及时,盗墓贼未遂而已,还有万历皇帝的定陵,如今还成了旅游胜地。

但相对其他朝代的皇陵而言,明孝陵和明十三陵还是保存比较完好的,这得益于地理位置以及时局需要等多重因素,也因此,明孝陵和明十三陵成为了我国的文化瑰宝和民族瑰宝。

最后,再来说下清皇陵,之所以会被盗挖得惨不忍睹,主要是真的太容易盗了。

首先,清皇陵的位置太过偏远。

比如清西陵,其所在位置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而这里,与北京市区的距离足有125公里左右。

一百多公里,这即使在现代开车,也至少要1到个小时左右,而在古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此,这么远的距离,即使是有什么状况,也不还能迅速处理,而这就成为了盗墓贼盗掘最直接的理由,毕竟偏僻人迹罕至的陵墓,向来是他们的最爱。

而前文提到的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其位于中心城市近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很容易被发觉。

拿孙殿英盗挖清东陵来举例,假如他当时在明十三陵开展“军事演习”,恐怕还没等他得手,就已经被发现了。

因此,他才会选择清东陵,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四周无所依靠,动起手安全得很。

而同样是清皇陵,位于河北保定的清西陵,也就比清东陵近了二三十公里,但其境况就比清东陵好得多,只有光绪帝的崇陵被盗,其余的帝陵保存相对完好。

位置偏远,人迹罕至,发生什么状况在短时间内没人知道,这就是清皇陵被盗严重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皇陵的工程质量相对一般,让盗墓贼动起手来更容易。

这个工程质量,主要是指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简略”,拿明皇陵来说,基本上每一座皇陵设计的都有“龙须沟”,这个龙须沟的作用是用来排水的,有了这个才不至于被积水淹没。

而清皇陵呢?包括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的裕陵等,在发现的时候,都已经是水漫金山,成了一个地下水库,究其原因,就是在修建的时候,把龙须沟给省略掉的结果。

这还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清皇陵共性的“浅葬”问题。

还是拿明皇陵来做对比,像已经打开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其地宫深度达到了27米之多,而清皇陵的地宫深度,却要远远小于这个。

并且,清皇陵的总体设计,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即过了明楼之后,就是哑巴院,而墓道口的位置,就在哑巴院的琉璃墙下面。

这种设计方式,在孙殿英盗挖了清东陵之后,被越来越多的人得知,换句话说,清皇陵的墓道口,成了公开的秘密。

墓道口位置人人皆知,地宫又浅,不被盗才是怪事。

综上,元皇陵之所以一个也看不见,是古代的蒙元贵族将皇陵所在位置刻意的隐藏起来,因此才会找不到,而明皇陵极少被盗并保存完好的原因,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和时代局势的需要等多种因素,而清皇陵被盗挖严重,则是由于距离偏远以及设计上的简略与倒退造成的。

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元朝皇陵找不着,没人知道皇陵的具体地点在哪里。不仅盗墓贼不知道,就连元朝皇室的后裔也都不知道。

据明朝人的资料记载,元朝皇帝死后,不用棺椁,而是砍一棵大树,劈成两半,将死去的皇帝装在掏空的树中,用三道金箍把树勒紧,埋葬在于一块没有明显地标的土地。最后万马踏平,播种牧草,绝不留下一点曾经埋葬过的痕迹。

如果要祭祀祖先,就会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一头小骆驼,母骆驼因为悲痛哀嚎,会记住这个伤心地方。等到第二年祭祖时,让母骆驼带路,母骆驼就能找到下葬的地方。如果母骆驼死了,那就再也没人可以知道先埋葬的具体位置了。所以迄今为止,没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寝埋于哪里。

另外据传说称,元代皇帝下葬,没有值钱的陪葬品,仅仅只有随身物品而已。因而这也更让人对元皇陵不感兴趣。爱在哪在哪,后人没兴趣找一座没有陪葬品的陵墓。

明朝皇陵的情况比较复杂。并非是如网络上的传言,从来没有被盗过。

明皇陵在五个地方都有分布,分别是: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北京十三陵、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朱元璋的父母)、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的爷爷奶奶)、湖北钟祥的明显陵(嘉靖皇帝生父)。

在这五处明朝皇陵中,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可以确定是被毁了,毁于张献忠之手;江苏省盱眙的明祖陵应该没被盗过,因为一直都被淹在水里面;湖北钟祥的明显陵据说被人盗掘过,日本人在抗战期间偷搬过明显陵的石像生;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保存的比较完好。只有定陵因为“考古”,比较倒霉的挖开了。

另外,据一些资料记载。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虽然皇帝陵寝没被盗过,但是地面建筑和后妃陵寝有被盗掘的记载。不过这并不妨碍明代帝陵的完整性。

因此可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陵,只有明代帝陵是大多数没有被盗的,其他朝代能有一两座不被盗就算不错了,而明朝截止到现在,至少有十三座是完整的。这是中国帝陵的一个奇迹。

至于明朝皇陵为什么会保存的如此完整,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运气好。

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因为陵址都离大城市比较近,保卫严密,因而这两处皇陵在明末混战时,都免于了战火。(反面案例就是凤阳的明皇陵)

李自成进北京期间,时间太短,没来得及对十三陵下黑手就退出了北京。

清朝入关后,由于清朝是打退了李自成得到的北京,并没有与明军起什么冲突,况且清朝对崇祯自缢殉国的勇气也非常敬佩。所以清朝对十三陵的保护一直都很好。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祭拜明孝陵。俨然有一种“反清复明”的感觉。这等于是在给世人昭示:明朝是咱们祖宗。难道子孙会挖祖宗的陵寝吗?

显然是不会的。

再加上明朝皇帝离大城市都近,而且明朝皇陵的宝顶特别大,地宫特别深,很难挖,不容易动手。所以在民国时期,明朝皇陵的保存一直都比较好。

在就是清朝。清西陵没啥大事,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但清东陵被盗的就厉害了,东陵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全部被盗。被盗的皇帝名单包括: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以及埋在皇后陵中的慈禧。

为什么清东陵会被盗?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民族因素。

这个不用多解释,当年孙殿英盗东陵时,完全没有道德负担。事后他声称自己是大明首辅孙承宗之后,他挖东陵是替祖报仇。这种明显是胡扯的话,当时居然还有很多人同情他,觉得他做的对。这就足以可见,东陵被盜掘,民族因素是一个关键原因。

第二,陵园的选址太偏僻了。

除了民族因素之外,清东陵被盗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选址太偏僻了。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县,离唐山市有100公里,离北京市有140公里,离天津市有150公里。完全是三不管之地。如此之偏僻的地方,也不知道当时顺治皇帝是怎么挑中了那个风水宝地的?

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前,他的部队因为不受重视,不能驻扎在大城市,因而只能驻扎在小地方的蓟县。然而谁能想到,由于蓟县的马伸桥镇离清东陵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孙殿英看着东陵离自己近,然后他就把东陵给盗了。

清东陵被孙殿英盗掘之后,由于民国时代战乱不断,清东陵又被民间土匪反复盗掘。

相比之下,清西陵和明十三陵也很偏僻。但是十三陵和清西陵都在燕山山脉以南,一个靠近北京,一个靠近保定。相比于四面八方都不靠的清东陵,地理位置方面,两者都有一点点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当年乾隆跟雍正一起葬在清西陵,他的陵寝或许能幸免于难,可是他非要搞昭穆之制,非要把自己葬在清东陵内。结果被孙殿英盗个干干净净,也算是不作不死之典范了。

道光皇帝跟他正好相反,道光本来是要葬在东陵的,但他嫌弃东陵的地宫漏水,坚持把陵寝搬到清西陵。于是他的陵寝就搬到了保定,在民国期间幸免于盗掘了……

不过,清东陵虽然被盗的很惨。但相比于前代王朝来说,清帝陵园的保存情况还算是比较完整的。

汉帝陵一共22座,其中大部分被盗。西汉末年被赤眉军盗过一次,东汉末年又被董卓和曹操各盗过一次。基本被盗空了。据说只有汉文帝的霸陵的保存情况还算完整。

唐帝陵一共20座,也是大部分被盗。安史之乱之后就逐渐被盗,唐末黄巢、五代温韬各盗掘一次。上世纪90年代,民间盗墓者也是疯狂盗掘。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因为依山而建,有积沙防护之外,其余19陵悉数被盗。

宋帝陵一共14座,这个不是大部分被盗,而是全部被盗。北宋帝陵在当时就被伪齐刘豫盗掘一空,南宋帝陵在被元代僧人杨琏真伽和允泽破坏殆尽,甚至辱及尸体,宋理宗的头骨剥下被作为饮器,一直到明代才入土为安。现如今的宋陵惨到可以免费参观,专家和盗墓贼都瞧不上眼的地步。因为啥值钱的玩意都没有了。

所以,清朝陵园跟明朝相比较,它确实被盗的很惨。但跟前朝相比,也不算特别惨。清东陵的顺治陵,清西陵的雍正陵、嘉庆陵和道光陵都保留的比较好。再怎么说,还有四座保存完好的陵。可以了。

为什么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古代人死以后,都流行厚葬,所以作为帝王他们的陵墓则更加的宏伟雄壮。我国的皇陵文化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从秦朝到唐朝这段时间多为覆斗式封土,唐朝则开发出了以山为陵,唐朝以后皇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明清时期则创造出了宝城宝顶式封土,使我国的皇陵封土艺术达到了高峰。

只要修建皇陵,就会有盗墓的,当年曹操时期,都有摸金校尉专门来盗墓充当军费。但是作为封建社会最后的三个朝代,皇陵命运却呈现出不一样结果。那就是元明清,元朝的皇陵是一个都看不见,而明朝的皇陵基本上保存完整,清朝的皇陵却多处被盗。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与皇陵的建造形式和历史环境有关。

元朝的皇陵一个都看不见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但是它和另一个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清朝有所不同。蒙古人至始至终都没有完全被汉化,也就是说蒙古人一直都保持着自己所特有的风俗习惯,而满清则汉化严重,所以这样就出现了,蒙古人也就是元朝其墓葬形式最为特殊,因为它保留了蒙古人自己的习俗。

蒙古人的习俗其实就是薄葬,地面以上没有任何建筑物。根据明代文人叶子奇所著的《草木子》一书中推测,元朝皇帝驾崩后有着专门的下葬仪式,就是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并加髹漆,完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

尔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这个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找个大树干,中间掏空,把皇帝的遗体放进去,用黄金圈固定上,然后挖沟埋葬,用大量的马匹在墓地上面践踏使地面平整,以上千的骑兵守护。等来年草长出来后,就拆掉帐篷离开,远远望去草地平整,再也没人知道是墓地了。通过蒙古人的这种墓葬方式,可以看出蒙古人喜欢薄葬,据说墓地里放的东西很少,都是一些衣服,弓箭,平生喜欢的东西,没有太多的金银珠宝。

那么有人会问,墓地找不着怎么祭奠祖先呢?关于这个问题,肯定蒙古人也有考虑,为了祭祀能够准确地找到地点,蒙古人就会在下葬的地方杀死一头幼年骆驼,而且是当着这头骆驼母亲的面。这样这头母骆驼就会牢牢记住这个地点,等到再来祭拜的时候,带着这头母骆驼,母骆驼就会在小骆驼被杀死的地方流泪。这也就是下葬的地方了。但是随着母骆驼死后,就连自己的子孙也找不到墓地所在了。

虽然元朝的皇陵找不到地方,但是史书中记载,蒙古汗国和元朝的历代皇帝都被秘密地埋葬在蒙古高原的起辇谷之地。只是这个起辇谷到目前也找不到确切的位置,再加上元朝皇陵一点地上建筑没有,当然一个都看不见了,元朝皇帝这样做的原因,也就两点,一个是习惯,二就是防盗,连地方都找不着,盗墓贼也没办法。

明朝的皇陵无一被盗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而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还有就是建文帝失踪没有皇陵,景泰帝被废掉没有皇陵,剩下的十三位皇帝都葬在北京明十三陵。

到目前为止,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祯的陵由于没时间建造而放入贵妃墓被盗扰外,还有就是官方主动挖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剩下的皇陵确实都没有被盗。

之所以明朝的皇陵能够幸免于难,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明朝皇陵能够保存完整,得益于清朝的保护,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立马就派兵保护明皇陵,目的是为了收买汉族人的心,还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墓。而清朝灭亡后,也有国民政府保护明朝皇陵,所以盗墓贼无从下手。

第二,明朝皇陵防御等级比较高。明朝皇陵埋的很深,就比如郭沫若考古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时,用了很多的大型机械,挖了好久,才找到地宫入口,所以盗墓贼很难做到。

第三,位置很重要,明朝皇陵离城市都比较近,所以盗墓贼干的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挖掘明皇陵比较容易被发现,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大规模的盗墓贼挖掘明皇陵。

第四,从明朝到现在,盗墓贼的最佳时间是民国时期,因为明朝和清朝是不可能有盗墓贼敢盗皇家陵园的,而民国时期,明朝皇陵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很多墓地的构造图纸肯定都没有了,盗墓贼不了解墓里面的结构,也很难盗掘。相对而言,清朝的皇陵埋葬时间比较短,甚至很多建造皇陵的工匠都没去世,所以盗墓贼都喜欢盗掘清朝皇陵。

清朝的皇陵多处被盗

清朝皇陵大致分为三个地方,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关外三陵目前保存完整,没有被盗的痕迹。清东陵是重灾地,除了顺治帝的皇陵,几乎剩下的全都被盗。清西陵,保存较好,除了光绪皇帝的皇陵,剩下的都没有被盗。由此可见,清朝的皇陵确实多处被盗,没有被盗的有关外三陵和顺治帝、雍正帝、嘉庆帝、道光帝的皇陵。

之所以清朝的皇陵被盗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清朝的皇陵埋的比较浅,陵墓设计比较简单,容易挖掘。

第二,清朝的皇陵位置离京城比较远,盗墓贼挖掘可以肆无忌惮。就像孙殿英挖掘时,几乎没人知道,等到后来文物流出,才知道孙殿英挖掘了乾隆和慈禧的墓。

第三,清朝的皇陵年代不够久远。就像前面说过,盗墓贼盗墓的时间多发生在民国时期,这时候国家比较乱,地方权力出现真空,所以盗墓贼都比较多。而这时候盗墓贼也要选择比较好下手的皇陵,像明朝的皇陵修建时间久远,内部结构记载几乎没有,里面机关比较多,很难盗掘。但是清朝皇陵有的修建时间很短,像慈禧太后才埋葬了二十多年(相对于民国时期来说),很多建陵工匠还没去世,据说孙殿英也是靠着修建陵墓的人找到的地宫入口,所以清朝的皇陵容易挖掘,自然盗墓贼经常光顾。

第四,清朝的皇陵被盗掘,也有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从清朝后期反清情绪比较高。到民国时期,也是如此,所以这时候盗墓贼觉得盗掘清朝皇陵不会被人们唾弃,如果盗掘明朝皇陵肯定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从舆论压力也是盗掘清朝皇陵比较合适。

综合来看,元朝皇陵因为蒙古人特定的墓葬方式,使我们现在一个也看不见。而明朝皇陵因为历史环境和地理位置以及设计的牢固等原因,没有被盗。清朝皇陵则因为历史原因和容易被挖掘而遭受严重盗掘和破坏,像孙殿英盗掘清东陵,致使我国的很多文物外流,是我国文物的重大损失。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