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网络,手机,自媒体。如果说这些电视台走向没落,应该是市级和县级电视台,上卫星的省级以上电视台,估计目前还能生存下去。在网络不发达那些年,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等,那是非常红火,如果某个电视台放一部当时很红的电视剧,每天晚上放两集,当时街上会万人空巷,足见当时电视台的火爆。同时广告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都是自然规律,是一个历史时期事物变化的必然结果。现在的网络发达,之前电视台霸占独有的影视产品,现在在网络上也能播放了。刚开始一般都用电脑看,后来发展到现在用手机直接看,而且资源更多更丰富,大部分还是免费看的。此举,不仅灭了电视台节目,甚至取代了台式电脑等等,同时,现在自媒体的发展,电视台的发展生存空间更小了,特别是有线电视,现在可能除了极少部分老年人会去交费看有线电视外,其他人很难会坐在那里收看电视节目了。甚至有很多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了,当破烂卖了。

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 谢谢诚邀!作为一名电视人。十几年的从业生涯告诉我,电视台的“没落说”暂时还不太准确。但这几年的电视收视率的确在一路下跌。电视广告投放逐渐减少。特别是市级台和县级台。有些已经进入到零收入的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以下几点:
  • 1.手机移动端的兴起,让电视行业越来越不受欢迎。这不仅仅是电视台,电视生产商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 2.一家独大的思想不转变。以前电视台领导层出去会前呼后拥。觉得他们就是手拿曝光率的生死大权。这种思想没有及时扭转,让电视转型不能成功。
  • 3.电视被称之为党的喉舌。很多地方台虽然转变成融媒体中心,但不变的是服务政府,服务领导。民生新闻少之又少,抓不住观众眼球,也就少了观众。
  • 4.换汤不换药。虽然改制成了融媒体中心,但领导层不换,体制不换,运作模式不换。导致如今局面。

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作为在省台工作了十年的老记者,我想说说心里话!

在我看来,其实并不是一部分电视台在走向没落,而是整个电视媒体行业整体在走向没落,唯一的区别在于快慢而已,哪怕是所谓的头部一线电视台,如芒果台,荔枝台等,不管是营收还是影响力都在下滑,只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家都在没落,人家家大业大,哪怕是在下滑,但是给外界的感觉并不明显,并不像一些二三线。

说到整体下滑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方面,一个方面在于,从最早的爱奇艺等视频平台的兴起,从电视媒体身上抢走了一大部分蛋糕,再到后面的全民手机互联,电视媒体的广告已经所剩无几,就本人所在的省级强势地面频道来说,几年前,我们每年的广告收入还有两个多亿,而到了现在,广告收入已经微乎其微了,电视台没钱,不管是在节目创新还是人才的引进方面,都将出现问题,进入恶性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电视媒体的没落。

而另一个方面,还是电视台自身的原因,一直以来,电视台长期存在着机制僵化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就用人来说,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有的可能是事业编制人员,有的可能是台聘人员,有的可能是频道聘人员,有的可能是公司聘用人员,这样的用人方式,在电视台风光无限的时候,问题总是会被掩盖起来,而一旦走了下坡路,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些年来,电视媒体人员出走到移动互联媒体的屡见不鲜,就我们单位来说就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没有一个是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都是台聘及台聘以下的临时工!

除了用工方面,不管是创新活力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曾几何时,电视媒体还是处于风口的时候,问题自然不是问题,而现在,我们正遭受这些问题带来的恶果。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电视台终有一日会走向死亡,只能说,电视台会越来越少,像县市的电视台现在都在走融媒体的道路,而各个省台也都在自救,有的关掉了部分长期亏损的频道,有的将频道合并,但是不管怎么说,电视台始终还是会存在。

虽然说电视台的问题不少,但是相比互联网,还是有着一些自有的优势的,比如公信力,再比如新闻生产能力,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终端难以匹敌的,关键是我们要改革各方面机制,增强创新活力,主动拥抱互联网,而不应对立,电视台还是有发展潜力的!

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现在谈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高谈阔论没有用,唱点高调更会引起众怒或反感:一是解决人浮于事,唱高调,喊口号问题;二是在解决“聚焦点,解凝点,找难点,答惑点”上狠下功夫,努力开拓老百姓喜欢收看电视栏目;三是不要千篇一律的“领导开会,领导讲话,领导強调,领导做了什么什么,实现了什么什么,等,有的老百姓听后很厌恶(不实事求是)”;四是选播连续节目或电视剧,广告时间比剧情还长,并且大部分是卖药、治病,专家,教授,云云众众,不厌其烦,大部超出人们心理承受能力,收视率会高吗?甚至会有吗?五是收费,不收你的费,你就看不见,你交了费看后心还烦……。六是吃财政,稳收入,愿出力,能出力,会出力的人员有几何?不说了,没啥用,纯属一点看法而一……

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这个问题我应该比较适合回答,我在某省级媒体单位工作过几年,对于电视台的没落可以说是亲身经历,而且相当深刻,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电视台本身体制存在的问题。我所在的电视台,以新闻内容居多,并且在全国范围应该是排名较靠前的。回顾20年前,那时候的新闻记者可以说是“香饽饽”,每天各个部门的车子排着队到台门口来接,到了单位大楼可以说是一楼一楼的钻,并且每到一个部门都会有“签到”,一天下来收获不少。到了今天,上一代的新闻人几乎都晋升成了领导,而“无冕之王”这个称号让他们高高在上了几十年。在这种体制环境下,他们几近目中无人。几年前今日头条还没有流行的时候,没有哪个电视台看的上这些企业,他们以“正统”自居,拿着巨额的广告费生活在温室里,丝毫感受不到危机。所以现在全国的电视台纷纷改制,电视台变为传媒公司,为的就是激发电视台的活力。

第二,人才的流失。近些年来,媒体单位的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有能力者都往外面的世界发展,许多知名的网络综艺都是传统的媒体人转型而来,包括现在流行的短视频领域。现在留在电视台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不愿意放弃这“铁饭碗”的,另一种就是上了年纪害怕转型失败的。这两种人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一种是混吃等死,一种是畏手畏脚因循守旧。这样下来,生产的内容几乎没有创新。仔细想想,你现在看的新闻和你十年前看的有什么区别吗?我自己不时在想,每天发生的新闻无非就是换了角色的旧闻,稿件内容相差无几。所以一旦有新渠道接触到新内容,谁还愿意看“旧闻”?

第三,信息技术的冲击。我们时常碰到一些突发事件,一些惨剧或者是奇闻异事,我们可能过几分钟就会在微信群中发现,这就是社交媒体的便利性。而传统媒体则需要采编人员现场拍摄记录,回到单位剪辑加工,再经过一审二审三审,最后必须是到固定的时间段播出。而通过手机,可能已经呈指数传播了,新闻讲究及时性,“正统”新闻单位恰恰又输在了及时性。好在现在电视台都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注册账号,也可较为迅速的发布,但是程序还是得三审制,始终不及“随手拍”。

第四,人民群众获取信息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媒体输出的“正统”内容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人们需要看到一些新鲜事物,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自媒体纷纷发力,微信公众号、头条等工具应运而生,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并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也纳入囊中,让用户产生粘性,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转移。

第五,广告收入。目前省级、地市媒体的广告收入不容乐观,每年制定的广告营收任务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而电视台机构庞大,如何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所以媒体单位冒着风险为一些企业站台、宣传,堂而皇之的搬上银幕。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为原本惨淡的收视率重重一锤,收视率一低广告投放少、价格低,由此恶性循环。

总结一下,我认为由于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电视台的没落是必然趋势。虽然传播方式的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但危机不了媒体的权威性。与其说是手机打败了电视台,不如说是电视台自费武功,自己先击败了自己。

以上拙见,谢谢!

一部分电视台走向没落的原因是手机还是电视台本身?

电视的发展是反人类的,别人要无线,它本来无线却变有线,别人一个手指操作,它从一个遥控器发展成两个。别人免费,它本来免费变收费。电视一意孤行,可电视机想活,怎么办?变成网络电视,这样一来,有线电视就更没人看了。不作不死,这么作再不死,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稳. 分类:数码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