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是我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父母。

我这个同学的父母,就是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舍得花钱的人,他们只知道攒钱。

但是,他们手中攒出的钱,最后却酿成了家庭悲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同学家和我家是四十年前,在家属院住平房时期的邻居,她父母和我母亲都在同一家单位上班。

她们家姐弟3人,我同学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

小时候,我们两家父母的关系很要好,加上又是邻居,所以两家人像一家人似得,谁家有困难,都互相帮忙照顾。

后来,我们又一起搬到了简易楼,我家住2楼,他们家住1楼。

再后来,我们两家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结婚、生孩子,先后都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属院。但双方父母都还住在原来的家属院。

后来我父母搬了2次家,从简易楼住到了有电梯的单元房;而同学的父母依旧住在简易楼里。

前些年,逢年过节两家走动时,我们大家也都劝同学的父母,建议他们搬到家属院的单元房,不要再住简易楼。毕竟年龄都大了,简易楼的卫生间不入户,这样生活中会有很多不方便。

但我们大家的建议,都被老两口拒绝了,他们拒绝的理由就一个:住简易楼省钱!

2015年底,同学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

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居然发现家里有40多万元的银行存款。

40多万元的存款,对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就是这笔不小数字的存款,引发了一场家庭悲剧。

同学的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弟弟买房凑首付,提出要借用家里这40多万。

但同学的姐姐坚决不同意,说虽然母亲已经离世,但老父亲还在世。老父亲年岁也大了,这些钱应该是老人的养老钱,任何人都不能使用。

但弟弟说他只是借用这些钱,以后有钱了一定会归还。况且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以后父亲的养老必定会由他负责,所以这些钱应该由他掌控。

姐姐说这么多年来,家里大事小事当儿子的从来都不管,况且他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问题也都没处理好。

确实,这十几年来,她弟弟不仅没有稳定的工作,而且还结婚2次、离婚2次。

所以,姐姐坚决不同意借钱给不争气的弟弟用。

由此,姐姐和弟弟就产生了争执,再加上家里其他琐碎事情的矛盾,弟弟一气之下,反将姐姐告上了法庭。

从此,姐姐和弟弟反目为仇,开始在打官司过程中来来往往。

差不多过了一年时间,突然有一天同学联系我,她在电话中哭诉,说姐姐得了非常不好的大病,要求我帮忙买些药物。

我去了医院才知道,姐姐得的是肝癌晚期。并且同学告诉我,姐姐的病就是被她弟弟气出来的。

2017年底,同学的姐姐带着痛苦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姐姐走了,留下了卧病在床的老父亲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当时,大儿子正在上大学,小儿子正在上初中。

如果同学的父母没有攒出那么多钱,也就不会发生弟弟的借钱事件、就不会闹出姐弟矛盾走上法庭、更不会让姐姐因生气而生病,直到最后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庭悲剧。

最后,奉劝天下所有的父母,能挣钱就要会花钱。千万不要再攒钱留给后代,那样做将是很不明智的选择。

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不是有些人,应该说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省吃俭用,不舍得吃不舍得花,也不旅游,就一直攒钱,这真正是常态了。

第一,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我就攒着。

这个案例是一个71岁的北京老头,儿子一家生活很好,儿子年薪45万,家里三套房,儿子一套,出租一套,自住一套。老两口月退休金到手一万二,房租一月到手6000。

可是,两个人,一个月,就花一千多块钱,这个多,最多,也多不到一千二,就是一千一及以内。

一天花不到37块钱。

我真的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生活,老两口穿的衣服,都是十几年前买的。不破,但一看,就是很旧的了。

在我地摊上,买年手串,跟他要80元,讲价8块。最后,把玩了七八回,犹豫了七八天,说是喜欢得不行,但最终,也没买。

这种老头老太太挺多的,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习惯,自己花钱,自己吃饭,都嫌多。

第二,我要给孩子留着。

还有一个北京老头,六十出头了,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在读研二,明年毕业。家里六套房,老伴两个退休金少,是拆迁户,一个月到手不到5000,4000交给女儿,算是全年下来的学费加生活费了,因为她女儿读研是自费生。

然后,老两口,一个月紧巴巴1000块钱,过着生活,虽然不至于天天馒头白菜,但吃肉,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说:你卖一套房啊,五六百万到手,这晚年生活,不至于这样啊。

坚决不卖,六套房,全要留给女儿。反正,有饭吃,就行了。

在北京,这样的老头老太太很多,再多的原因,虽然各各不同,但归根结底,就是习惯了。习惯了存着,习惯了自己死后留给儿子。或许,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却是绝大多数的答案。

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都不尽相同,生活中确实有这类人,以攒钱为乐,而且乐此不彼,我姐就是典型的这类人。

每个月工资只花零头,把整数都存起来,然后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从结婚到现在,没换过房子,一直住在老旧小区,一套40几平的房子,狭窄的卫生间里,自己拿塑料桶改装的淋浴设备。家里的家具都是结婚时买的,一个两开门的衣柜,一个高低柜和一个写字台,几十年了,除了旧点,都保持得完好无损。

我姐很少买电器,那些大件像冰箱,洗衣机,电视等,都是亲戚家换新的淘汰下来的旧的,让我姐夫用倒骑驴拉回来,再背上三楼,然后我姐给擦干净,用白色布巾盖上,精心使用。

我姐家用水更是节约了,水龙头永远是滴水的,下面放一个水桶,这样可以不走水表。孩子不在家时,她和我姐夫就做一个菜,然后直接端大勺上桌,这样可以少洗一个盘子。洗菜水,淘米水都是宝,可以多次使用。

为了省钱并且冬季在北方也能吃上青菜,我姐都是在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买回来,然后装袋放冰箱速冻,这样冬季就不用买青菜了。

我姐特别会节省,每顿煮饭时,盛完米之后,都要用手抓出一把米出来,这样每顿饭就节约下来一把米。

切完土豆先泡水里,然后淋出水,就剩下淀粉,晾干后,就可以用了,家里不用买淀粉。

家里电饭锅、饮水机、花盆等,都用旧衣服做成套,套在外面,生怕用旧了,破损了。夏天买一把芭蕉扇子,回来都要用布条把扇子的边给包上,再用针线一点一点缝上,这样可以多用两年。

牙膏,洗面奶,护手霜等快用完了已经很难挤出来的时候,我姐都是把它们剪断,把里面挤不出来的都一点点用干净了才能丢掉,这一点我现在都跟她学会了,我才发现其实把牙膏管子剪断后,里面真的还有很多牙膏,特别是洗面奶等还可以使用很久的,以前挤不出来就扔掉该有多浪费呀。

我姐不但会过日子,还心灵手巧。比如喜欢看别人烫发,自己从来不烫发,嫌贵。剪发,染发都是自己来打理,很少去理发店。超过100元的衣服不买,觉得不值得。我有一件毛衫不想要了,我姐给改成羊毛裤,她又多穿了好几年。家里有一台蝴蝶牌的缝纫机是我姐的最爱,大人小孩的衣服,短了、瘦了、旧了、有洞了、开线了,我姐都可以缝补好,接着再穿,哪里像我衣服旧了就丢掉了,改裤脚都要花钱去改,我姐老说我不会过日子。

至于旅游,更不去了。用我姐的话说,旅游就是去花钱遭罪,被宰被坑去了,倒找我钱我都不去,还不如在家看电视,电视里啥风景都有。我姐特别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爱旅游,说我把钱都打水漂了。

平时家里的纸壳箱子,水瓶子都攒在一起,连我家的快递箱子,易拉罐等,都要给她攒着,还让我姐夫天天从单位拿旧报纸回来,即使卖几块钱,她也特别开心。

我姐的手机里没有淘宝,没有支付宝。微信零钱不会充值,不化妆、不打扮,不买房、不买车、不买包,不打牌、不旅游。一辆自行车骑了20几年,一件衣服能穿十年八年…… 但是,我姐有钱,和我比,我姐是富婆。

一想到银行卡里的余额每个月都在涨的时候,我姐就会感到特别的开心,特别的幸福,脸上笑得像花一样。如果问她攒这么多钱干啥呀?她会说手里有钱日子安稳,攒得越多我越高兴,我啥也不爱就是爱钱。

我姐今年69岁了,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我想一个人去做能让自己感到开心幸福的事情,应该就是生活的意义吧。

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我们村以前有一对夫妻,节约了半辈子,最后竟然变得“一穷二白”。住的房子从楼房变成了平房,以前开车代步,最后骑电瓶车出行。总之,从哪看这对夫妻都节约的不值得。但让人意外的是,在多年之后,村里突然来了几十个年轻人,点名要找他们。

这对怪夫妻最早并不是我们村的原住民,不知为何后面突然就搬到了我们村里。最早的时候是在一个要搬出去的农户手上买了一个3层小楼。平时也不见他们吃点好的,喝点好的,一年到头也买不了几件衣服。几年的功夫,还把楼房给卖了,在桥边上自己用砖修了个平房。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村口突然来了一辆红色的小车。那个时候,我们见到小车就觉得是有钱人来了。村里的孩子都跑到村口看热闹,从车上下来2个人。

见到人就问,村长在哪里,能带我们去见一见吗?最后还是我大伯带着她们去找的村长,一路上大伯问了不少问题,大概知道她们是想在村里买个房子。

当时我们村虽然很穷,但是地段特别好。就在国道边上,交通特别方便。所以对于外地人,来我们这里询问买房的事情也见怪不怪了。但是这对夫妻有一些不一样,他们说愿意出高价钱买。

大伯带他们见到村长之后,悄悄把村长拉倒一边说:“你跟他们聊天稍微注意一下,总觉得她们哪里不对劲。”毕竟那个时候的钱格外值钱,谁没事愿意多花冤枉钱。

男的一头短发,应该有四十岁左右的样子。女的看上去有些苍老,但年龄应该也不大。两个人见了村长之后,直接表明了自己要买房的意愿。

并且一开始就不停地强调,自己愿意出高价。只要对方愿意卖,价格都好商量。村长听到这里,想起了大伯的话。难道这里面真的有什么幺蛾子?

村长说:“卖房子当然可以,但必须先付款。”对方听到村长的话之后表示,这一点没有问题,先付全款都是可以的。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必须满足才行。

原来他们说自己买的房子必须是3层楼房,还必须是没有粉刷的那种。最好是家里还有个老奶奶健在,并且这户人家的主人必须姓张。如果有,他们马上付款。

村里头姓张得倒是不少,张姓是我们那的大姓。但是其他条件,村长还真没注意到。但是竟然对方提出了要求,自己去找人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奇怪的是,最后还真找到这么一户人家。家里面有个瞎了眼的老奶奶健在,房子在老奶奶其中一个儿子名下,也满足姓张这个条件,最重要的是这个房子里里外外都没粉刷。

村长得知有这样的房子后,连忙带着2个人就过去了。到了那户人家,里面坐着一个老奶奶,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耳朵好使,精神看着也不错。

村长到了地方才发现,原来这个房子是小张家的。这个瞎了眼的老人是张刚的妈妈,他便走上前去说:“大妈,现在有个外地来的人说要买您的房子。”

我觉得您刚好不是想补贴补贴小儿子吗?这是个机会,您一个人住这么大的地方也不方便,到时候我跟村里打个招呼,给您再安排一个小一点的地方,您看怎么样?

瞎眼婆婆听出了村长的声音,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接着说道:“那你就看着办吧,我一切听你的安排。”回过头村长就给那对夫妻说:“一口价,8万块钱,一分不少。”

村长之所以说这个价格,心里是打算对方还还价的,但让他意外的事情是,对方不仅没还价,还提了一个非常古怪的要求,一般人听了都想不明白。

那对夫妻说:“我们出16万,但是老奶奶必须留下来给我们看门。有时候,我们出远门有事情,家里得有个人看着,您看行不行?”

16万在那个时候,买那样的房子绰绰有余了。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买了别人的房子,却还要求别人留下来给他看家护院?这是几个意思呢?

村长虽然有很多顾虑,但想着对方说了是先付款,也觉得没什么幺蛾子。便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了瞎眼婆婆,婆婆笑着说:“还有人看得上我老人家,我当然愿意帮忙了。”

就这样,这对奇怪的夫妻就正式在我们村安了家。平时除了时不时地出去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栋楼房里面。不仅没有让瞎眼婆婆做太多事,还帮忙种了很多蔬菜瓜果。

瞎眼婆婆本来有2个儿子,大儿子张刚,小儿子张强。老伴走得比较早,2个孩子都是老奶奶一个人带大的。张刚以前是村里的养鱼大户,一次意外事件去世了。

那栋楼房就是那时候修的,只是还没来得及粉刷人就走了。小儿子一直在外面打工,因为小儿子有一些残疾,一直没讨媳妇,这么多年也很少回家。瞎眼婆婆,就一个人守着家过日子。

这对夫妻搬进来的时候,是开着小车来的,看样子是个有钱人。长得也白白净净的,倒像是个生意人。只是他们来了以后,很勤快也很奇怪。

最初他们连农活都不会干,还专门帮隔壁的人干活,学手艺。最后还在村里承包了一些土地,种上了一大片果林。一到丰收的时候,就会拉出去卖,还免费给村民发一些。

本来照这样看,这对夫妻应该混得很好才对。毕竟在外人看来,他们做的事情都挺成功的。但让人奇怪的是,没过几年,他们就把车卖了。

没了小车,他们就弄了个电瓶车。除此之外,穿的衣服也是一年到头就那么几件,有时候看着比一些农村人还要辛苦。经常会有人在背后说,这家人真是守财奴。

但是更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这对夫妻年龄也不小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他们的孩子,就连一些亲戚都很少有来走动的。倒是他们自己,隔三差五的就往市里跑。

后来时间久了,村里就传开了。原来他们之前是有一个儿子的,在上高中的时候意外去世了。从此之后,他们便再也没要孩子,也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之前的儿子叫刘军,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可以说是品学兼优,标准的学霸。有一次放学回家,路过学校门前的那条长江支流的时候,发现一个小孩落水了。

刘军顾不着多想,把随身衣物交给同学之后,脱了衣服就跳了下去。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把那个孩子推到了岸边。他准备上来的时候,远处来了一艘大船。

一个大浪过来,把刘军打了一下,头可能碰了一下。人就这样倒在了水里,没一会儿就没了踪影。当时刘军的父母赶过来的时候,看着儿子的衣物,哭了好久。

听说最后连人都没找到,毕竟是长江的支流,水深不说,流速还很快。这件事以后,这对夫妻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了,他们突然想起儿子以前的一句话,让他们决心换一个活法。

在刘军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父亲和朋友去一个村里钓鱼。其实主要是为了招待朋友,促成生意上的合作。当时刘军因为年纪小,差点出了事。

父母顾着边钓鱼边和朋友说法,忽略了一旁的刘军。刘军自己觉得无聊,就跑到对面去玩水了。当时一不小心,整个人就摔了下去。刘军的父亲是个旱鸭子,完全不懂水性。

一时吓坏了的他只顾着喊救命,这个时候一个农民模样的人听到声音跑了过来。一声没问,直接就跳了下去。这个时候刘军已经见不到人影了,那个人游了过去。

上上下下扎了几次猛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孩子。为了防止孩子呛水,便把他往岸边牵,给他拍背。哪知道就要到岸边的时候,刘军猛的一下呛醒了,一个后脚蹬,直接把那人头重重地推了一下。

本身体力不支的那个农民,就这样再也没起来了。当时刘军父亲的朋友说,赶紧走,不要惹麻烦。所以他们开着车,就这样离开了水库。

那救救刘军的人就是张刚,也就是瞎眼婆婆的大儿子。这些信息都是刘军出事之后,他父亲找人打听了很久才知道的。我们村,他是第二次来了。

这件事是他们来了很久以后,才被人知晓的。事情过去了那么多年,看他们对老奶奶也不错,大家也没再埋怨他们。慢慢地接受了他们,老奶奶走的时候还特意说过。

我其实早就听他们说过啦,刚子走了那么多年,你还有心来照顾我这个老太太,说明你也是有心之人了。我不怪你,这都是命,我相信刚子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跳下去。

老奶奶走了以后,他们夫妻就把楼房卖了。自己在桥边上修了一个小房子,继续过着生活。很多人看来,这对夫妻越过越穷,越过越差。

甚至很多年轻人还说:“看看他们就知道了,钱不是存下来的,是赚来的,节约了半辈子,你看他们现在过的什么日子?”以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赚钱。

等到这对夫妻年过半百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村里来了很多年轻人。指名道姓的要找他们,当时还以为是不是他们在外面做坏事了。

现在被人找上了门,后来弄清楚之后才发现。这些找他的孩子都是他这么多年资助的大学生,来的这些还仅仅是一些代表,很多因为临时有事没能亲自过来。

这对夫妻,自从儿子出事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当初的行为简直太不是人了。并且儿子身前一直埋怨他们,说他们只知道赚钱,没一点道德。

他们这么多年的行为其实是在给自己赎罪,也是给儿子还愿。儿子生前一直乐于助人,喜欢帮助别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上一个好大学,以后报效祖国。

所以这些年,他们把所有的积蓄和后来种果树所有事情赚的钱都用来帮助老奶奶和她的小儿子之外,还资助了一个又一个的贫苦学生。

如果不是那些学生自发地找了过来,我想我们这些人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件事。在我们眼里,他们就是一对怪夫妻,一对一辈子不懂得花钱享受生活的怪人。

但从他们的事情当中,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有一段与其相关的故事。任何行为,都不是无中生有的。

比如,有的老人为了孩子能过得好一点。节约了大半辈子之后,老了还会打工赚钱给孩子补贴家用。他们节约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幸福一些。

如果你不是身临其境,就不能感同身受。你肯定会觉得这样的老人就是劳累命,管得多。但是如果可以,谁不想好好享受一下余下的人生呢?

有时候节约只是表象,背后的故事才是真理。我岳父一辈子也是个节约的人,他曾说过:“你们年轻人觉得我们很节约,其实我自己觉得很幸福了。”

在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他们经常把红薯当米饭吃。吃到什么程度呢,吃到后来二十多年,他看到红薯就有反胃的感觉。他说这辈子都不想再吃那个东西了,所以他觉得有白花花的米饭,有几个可口的家常菜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再就是还有一些人,就像我们村的那对夫妻一样。可能你看着很奇怪,但是他们心里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规划。只是我们看不穿,悟不透而已。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你没故事,岂能懂酒香呢?

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为了让自己开心呗!你信不信,有人只要有钱存就高兴😀我嫂子的哥哥,一个月退休金3700块,他只用700,剩下的3000块全部都存起来,据他说,要是他哪个月没有存够三千,他都跟犯了罪一样心虚,心里还非常难受,可以说是寝食难安……更好笑的是他自己不用,还干涉老婆儿子儿媳花钱。弄得老婆和他离婚了,儿子儿媳也不搭理他,哪怕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他也不后悔,依然以存钱为乐。还有我老爸,曾经因为我妈妈买的李子(一种水果)贵了五毛一斤,他就把整袋李子都给扔到悬崖下面去了😄问他后悔吗?他气鼓鼓地说:“后悔个啥?我就是要把你妈妈乱花钱的毛病纠正过来……”😃天啦!为了五毛一斤的单价,居然一个李子没吃上,他也心甘情愿😬

有些人省吃俭用“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一直攒钱人活着是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活着都是为了子女,省吃俭用要给子女买房,娶媳妇,只有一直攒钱人活着,哪一个人不知道吃得好!穿得好,不想去旅游,主要是没有钱啊?难道有钱还会怎样吗?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旅游也不舍得,难道脑子有病吗?现在社会有些钱人!大多数人先花后空的人也不少,只有老一辈的人,省吃俭用,因为以前没有吃没有穿!吃过苦头,不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是真的,有钱都舍得吃舍得花,你给老人一百万!他们还会不舍吃不舍不得花钱吗?赚不到钱没办法!只有一直攒钱,没有办法吃,没有花,还想旅游不是空话吗?钱在少人手里,大多数人只有艰苦奋斗,努力赚钱,节约过日子吧!

阳光就-灿烂 分类:情感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