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首推“血溅鸳鸯楼”一段!

“血溅鸳鸯楼”整个故事只有两千余字,但对整个作案过程、人物心理活动以及细节描写细致入微,过程步步紧扣,逻辑严密,如同亲临现场一般,堪称典范!

1、武松杀人前心理活动和准备工作

武松在前去张都监家中之前,曾在飞云浦的桥上将原本来谋害他的四人杀死,之后,武松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往张都监家中,而是立于桥上“寻思了半晌”,为何寻思?并不是考虑要不要复仇的问题?而是在想如何杀?怎么杀的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武松详尽的构思了之后的许多环节以及相应的准备。

首先是武器,武松从被杀的四人身上拿了腰刀和朴刀,宋代的腰刀一般长约一米,这是为了在室内大都是使用,而朴刀,一般约等于人的身高,这是在室外使用。

计划不可谓不周详!

当时武松立於桥上寻思了半晌,踌躇起来,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便去死尸身边解下腰刀,选好的取把来跨了,拣条好朴刀提着

2、进城时间写实

进城的时间,武松选择的进城时间为黄昏,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因为武松当时是个犯人,如果白天进城,会被很多认识他的人看到,晚上趁着夜色就好的多。

3、翻墙手法贴切

进了城直奔张都监后院,一般来说,古代的高门大户,院墙都很高,寻常人根本不容易进去,而后院,一般是马棚,院墙低矮,很容易翻进去。同时,马棚内有马夫,也可以询问下情况,打探虚实。

进得城中,早是黄昏时候,武松迳踅去张都监後花园墙外。却是一个马院。武松就在马院边伏着。听得那後槽却在衙里,未曾出来。

这里还有个细节,就是在走到后院时,武松并没有马上翻进去,而是一直推门,但并不出声,此时的马夫,刚吃完饭躺下,听到门响,以为是毛贼,还骂了句“此时偷大爷的衣裳还早”,但武松依旧不停推门,气的马夫当即起床,操了根棍子就打开门,结果被武松当面制住。

为何这样写?武松是来杀人的,肯定不会叫门,但如果贸然翻进来,里面情况未知,十分危险,因此不出声推门,就可以知道院内的反应,如果人多,也方便脱逃。

武松把朴刀倚在门边,却掣出腰刀在手里,又呀呀地推门。那後槽那里忍得住,便从床上跳将出来,拿了搅草棍,拔了闩,却待开门,被武松就势推开去,抢入来

4、考虑计划谨慎周全

杀了马夫后,武松需要翻过张家的高墙,书中描写到武松是带着朴刀翻高墙的,要知道,背着一个接近两米长的朴刀,登梯子翻墙,是很吃力的,何不把刀先扔过去呢?或者,武松先人过去,再打开门拿刀?

细细想来,如果把刀扔过去,势必会发出响声,救护惊动里面的人;同时,墙内的情况也是未知,如果武松人先过去,万一刚好碰到里面巡逻的,没有合适武器的武松,也会被乱刀砍死,因此,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带着朴刀翻墙过去。

将一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却闪将出来,拿了朴刀,从门上一步步爬上墙来。

4、标准杀人程序

进入内院后厨房里杀丫鬟,和杀马夫一样,在作案后,都是先吹灯,然后把尸体藏好,标准的杀人程序。

却把这两个尸首拖放灶前,灭了厨下灯火,趁着那窗外月光一步步挨入堂里来

5、时间描写

古代是没有钟表的,但在这里,却有了准确的时间概念,不仅有几月几日,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

武松是在阴历十月十五当晚杀掉张都监的,根据季节,农历十月十五,如果不是阴天的话,月光会非常明亮,武松能够作案成功,也是借助月光。

张都监的家在孟州,根据地域和季节,孟州农历十月的黄昏,约是在傍晚5点半左右,此时却是天色苍黑,武松就是选择在这个时间进城的。

进城后,来到张家后院前,武松选择了在隐蔽处潜伏到一更四点,此时约在晚上8点二十到8点四十之间。

在作案之后,武松是在四更三点出城,也就是当地时间大约凌晨1点半到1点五十之间。

也就是说,武松在农历的十月十五,傍晚五点半左右趁着夜色进城,进城后用了约两个小时潜伏,然后用了四个小时,将张都监等人杀掉,最后在凌晨一点半左右出城。

这完全符合一个作案分子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过程,这样的时间写法,实属罕见。

6、细节中的细节:交椅

何为交椅?简单说就是大号的马札,不过带着一个靠背,前面有脚蹬,后面有椅背,同时坐垫很软,一般人在坐上去后,姿势是几乎半倒,想要站起来,就有些不太容易(参考躺椅)。

武松冲进来的时候,半躺在交椅上的张都监、蒋门神以及张团练三人,正是酒足饭饱之后,懒洋洋的在交椅上交谈,身心放松,浑身带血、拎着刀的武松突然冲进来时,把三人顿时吓坏了!

蒋门神坐在交椅上,见是武松吃了一惊,把这心肝五脏都提在九霄云外。。。说时迟,那时快,蒋门神急要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武松便转身回过刀来。那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齐耳根连脖子砍,扑地倒在楼板上。两个都在挣命。。。这张团练终是个武官出身,虽然酒醉,还有些气力;见剁翻了两个,料道走不迭,便提起一把交椅轮将来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蒋门神,他想站起来,但是由于身体肥大,但身体已经限载交椅中,没站起来,就被武松冲到跟前一刀砍翻。

在武松砍到蒋门神的同时,张都监刚刚把脚从脚蹬上拿开,还没等站起来,就被回过头来的武松砍倒。

在蒋门神、张都监被砍倒的时候,张团练已经从交椅中站立起来,并拿起交椅准备和武松搏斗。

之所以重点说明这个过程,是从武松进门开始,到与张团练搏斗,期间的顺序、节奏以及场景次序的安排,真实且精彩,完全符合每个人在当时应该发生的流程。

可以说,三人这么容易被武松砍倒,与交椅也有很大关系。

7、腰刀细节描写

在杀人后,武松借助月光看到腰刀已经缺了口,这把腰刀是在飞云浦得到了,本身已经用过,然后砍蒋门神是连人带椅子一块砍,而后在砍张都监时是正对面门,之后又砍杀几人,因此,腰刀就有了缺口,这一点,非常的写实。

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

8、血溅画楼、尸横灯影

简单八个字,将楼里横七竖八的尸体,以及昏暗朦胧的灯影下,一个全身是血,披头散发、手持腰刀、两眼通红的武松描写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对杀人后恐怖场景的描述,也是对当时武松近乎疯狂的精神状态描写。

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是一死!这就是连续杀人犯罪后的真实心理,此时的武松,死刑已经对他毫无震慑力了,因此他才肆无忌惮,见人就杀。

正如金圣叹评价《水浒传》所言: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是也!血溅鸳鸯楼,整个作案过程严密详细,严丝合缝,犯罪过程的时间空间程序以及罪犯的心理过程高度真实还原。施公的文笔精妙,令人叹服。

《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水浒传」作为一部流传超过 600 年的鸿篇巨著,自然不乏各种妙笔。在一些情节设计和人物映射上,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甚至寒毛倒竖。

绝妙的讽刺——「陈桥兵变」暗含玄机

(宋江 剧照)

「水浒传」第 八十三回「宋公明奉诏破大辽,陈桥驿挥泪斩小卒」中,描述了一次不同凡响的「陈桥兵变」。

故事是这样的,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后,奉命北征大辽。路过陈桥驿时,出事了。由于朝廷官员克扣皇帝赏赐给将士的酒肉,梁山一小校将朝廷命官给杀了。宋江最后不得已而挥泪斩小卒,有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味道。

一说起宋朝,大家必然想起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皇袍加身」,而在「水浒传」中,陈桥驿这个敏感的地名再次诡异的出现。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窃取了天下,成为天下之主,而宋江路过陈桥时,同样发生兵变,却挥泪斩小卒,更何况责任还不在自己身上。

赵匡胤「陈桥兵变」私吞天下,宋江「陈桥兵变」一心为国。前者成为皇,后者却被诬为盗贼,果然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绝妙的对比——冰与火中的英雄好汉

梁山好汉中,对于杨志和林冲的人生转折点,施耐庵老先生写出了一组惊天动地的对比,一个冰,一个火,让人拍案叫绝。

林冲的事迹,大家都会想到「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这些坎坷的经历都发生在冰天雪地寒冬腊月之际。杨志的人生转折点则发生在赤日炎炎六月天的黄泥岗上,而两人又在梁山脚下大战一场,相互交集。

导致两人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大奸臣高俅都脱不了干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猜想作者的用意,奸臣当道,天下人的处境要么烈日炎炎,要么雪花飘飘。管你是英雄好汉还是普通百姓,都难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绝妙的隐喻——天佑之星率先亡

金枪手徐宁,位列梁山好汉第 十八位,号「天佑星」。原是东京禁军金枪班教头,呼延灼征讨梁山时,被吴用和汤隆赚上梁山,大破连环马,从此落草梁山。

征讨方腊时,徐宁在杭州之战中中毒箭,半个月后在秀州不治身亡。而徐娘死之前,梁山神医安道全刚好被宋徽宗召回朝廷。

徐宁号「天佑星」,上天保佑之人,却是梁山三十六位天罡星中第一位阵亡的好汉!

在那个浑浊的年代,哪怕你是上天护佑之人,也难免身遭不测。更何况是普通人呢,生存之艰难,不言而喻。

绝妙的歌声——黄泥岗下的卖酒歌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桥段。大家多关注吴用的神机妙算,以及晁盖,阮氏三雄,公孙胜和刘唐的精彩发挥,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关键人物——白日鼠白胜。

可以说在整个计划中,白日鼠白胜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整个计划的精髓,白胜最终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上黄泥岗之前的一首歌谣更是发人深省,歌曰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烈日炎炎之下,普通农夫和富贵人家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农夫心中如汤煮」之时,却有十万贯生辰纲要送到当朝权贵手中。这笔富贵要是没人抢,那就真没天理了!

绝妙的人设——坏女人为啥多姓潘?

「水浒传」中还有一个怪异的设定,那就是四大淫妇之二,潘金莲和潘巧云都姓潘,这又是什么道理?这就得从施耐庵早先的一段经历说起。

元末农民大起义,施耐庵和罗贯中本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属下。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所灭,最终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对兄弟潘元绍和潘元明,两位都是张士诚手下的大将高官,其中潘元绍还是张士诚的女婿,最终二人在大兵压境之时,背叛张士诚而投靠了朱元璋。

施耐庵对这段事实耿耿于怀,将二人的叛变行为写到了水浒传中,用两位潘姓女子的不贞来讽刺二潘兄弟的不忠,果然辛辣诛心。

绝妙的嘲弄——和尚为啥坏人多?

在水浒中,好和尚是有的,比如鲁智深和智真长老。但普通和尚和坏和尚也不少,特别是潘巧云的奸夫裴如海,更是不堪。

施耐庵为啥这么不待见和尚?我个人认为这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早年曾经出家为僧四处流浪,后来参加农民起义,成为一代天子。

施耐庵对朱元璋的成见,一方面朱元璋打败了施耐庵的旧主张士诚,另一方面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和迫害日趋严重,变本加厉。

大家所熟悉的明王朝的「廷杖」制度,以及朱元璋认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大逆不道,直接将孟老夫子拉下了神坛,可见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和尚道士中的败类往往是中国古代演义小说中的反面角色,再加上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让施耐庵在书中对和尚的负面评价和描写更加坚定和彻底。

「水浒传」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奇思妙想之处还有很多很多,欢迎大家交流补充指正!

《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水浒传》里刻画人物的妙语很多,廖廖数语即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则,鲁达请史进、李忠吃酒,席间听到卖唱的金翠莲父女诉说受镇关西强媒硬娶蛮横欺压,有家难回的遭遇。

  • 为搭救金翠莲父女回家,鲁达欲凑给父女些盘缠。

身上只带五两银子,摸出来放到桌子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什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达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快的人!”

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吩咐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俩个起身,看哪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短短几句即能勾勒出鲁达、史进、李忠个人对待金翠莲父女的不同心态。突出了鲁达行俠仗义的豪爽性格,也看到史进虽然有钱却不如鲁达意气大方。对李忠性格小气的刻画更是入目三分。

鲁达把二两银子“丢”还给李忠,用了一个丢字,则表明了鲁达对李忠的蔑视与不满。

这一小段文字既把五个人物的表演及心理意识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相信每个人读过以后,对鲁达、史进、李忠都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评价。这就是文章的妙笔。

《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潘金莲下毒

关于潘金莲下毒的剧情,水浒电视剧中一句“大郎,起来吃药了”成了经典,但是这里虽是名场面,但其实不够严密,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奸夫把武大郎踢成重伤,武大郎老实却不是傻子,怎可能对潘金莲毫无防备,直接就吃她给的药?水浒原著中潘金莲下药可谓处处体现一个歹毒妇人的心机。

我们来细看这里的原文描述:

那妇人却踅将归来,到楼上看武大时,一丝没两气,看看待死,那妇人坐在床边假哭。武大道:“你做甚么来哭?”那妇人试着眼泪说道:“【我的一时间不是了,吃那厮局骗了。谁想却踢了你这脚!我问得一处好药。我要去赎来医你,又怕你疑忌了,不敢去取】。”武大道:“你救得我活,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亦不提起。快去赎药来救我则个!”那妇人拿了些铜钱,径来王婆家里坐地,【却叫王婆去赎了药来;把到楼上,教武大看了】,说道:“这帖心疼药,太医叫你半夜里吃。吃了倒头把一两床被发些汗,明日便起得来。”武大道:“却是好也。生受大嫂,今夜醒睡些个,半夜里调来我吃。”

看看天色黑了,那妇人在房里点上碗灯,下面先烧了一大锅汤,拿了一片抹布,煮在汤里。听那更鼓时,却好正打三更。【那妇人先把毒药倾在盏子里,却舀一碗白汤,把到楼上】,叫声:“大哥,药在那里?”武大道:“【在我席子底下枕头边,你快调来与我吃】。”那妇人揭起席子,将那药抖在盏子里,把那药帖安了,将白汤冲在盏内,把头上银牌儿只一搅,调得匀了。左手扶起武大,右手把药便灌。

这段文字不短,这里仔细拆分一下,大体上是几个步骤:1.潘金莲假哭引起武大郎的注意,然后提出想给武大郎抓药,直接把事情“挑破”,说我担心你会疑心我。2.让王婆把药拿回来,给武大看了,然后把药交给武大郎,让武大郎自己保存药粉。(另外此处武大郎提出半夜吃药,不排除武大郎可能趁潘金莲不在,仔细看了看药是否有问题)3.半夜,潘金莲到了武大身边,跟武大郎要出药粉来,当面在灯下把药粉用开水调好,注意的是,武大郎看见的这碗水是白水,而毒药是在盏里,武大郎完全不知道。也就是说潘金莲一开始给武大郎的那副药就是起的迷惑作用,实际上那副药无毒,人往往会先入为主,一旦先看见了这副药,就是有疑心,也是往这副药上怀疑,而确定了这副药没问题后,戒备心就会大减。

另外,串个戏的话,吉平毒曹操要是有这么缜密曹操怕是就被药死了…

武松血溅鸳鸯楼简直是完美灭门案

武松可谓有勇有谋,林冲、卢俊义被公差折磨差点害死,武松却在飞云浦反杀,鲁智深被孙二娘药翻,武松轻松识破蒙汗药。而血溅鸳鸯楼剧情再次体现了武松的缜密。

首先武松回到城里,到了张都监家,没有立刻就去杀人,而是在马院里待到了一更天,等人下人刚睡,接着武松又装作是偷衣服的小蟊贼,出了一点动静,马院的下人以为是小贼,拿着棍子起床就来了,结果自然被武松打飞逮个正找。

武松问明情况后,杀了人,包了散碎银两,并把包裹暂且放在这里,拿着刀慢慢翻过墙,翻墙以后武松的动作是“掇过了门扇,复翻身入来,虚掩上角门。栓都提过了”。这一套动作,目的是让外面看来门是关着的,但武松自己要出去却是很方便。之后武松因为在张都监家待过多日,熟悉地形,所以一步步潜入杀人,倒没什么说的,只有一点,武松知道三个仇人在室内,室内朴刀太长不好用,于是武松杀了丫鬟后把朴刀放下,只拿腰刀上楼。到了鸳鸯楼,武松第一步是砍武力值最高的蒋门神,接着杀张都监,最后是张团练。注意到,很多小说人物发怒杀人时,会大声怒吼,武松完全没有,他虽然愤怒,但杀人时一点声音没有。

武松报大仇后,吃肉喝酒补充体力,并把金银器皿踏扁,墙上留字,然后灭张都监满门,再回到马院拿行李,一气呵成。

《水浒传》有哪些不易发现的妙笔?

在高俅未发迹之前是不学无术,惹事生非之人,曾经走投无路,前往东京投靠董将士。董将士看了推荐书,说了两段话。

若他是志诚老实之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

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断配的人,旧性必不可改,若留得他在不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

两句话一个意思,教育小孩很重要,不能让道德不好的人给带坏了,即便在任何时代这句话都适用。

契合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