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是为了时尚吗?

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是为了时尚吗?

古人穿这种拖到地上的衣服,还真的是单纯为了好看。

在很多电视剧中,但凡有古人的形象出现,大多都是穿着那种长袍拖地的衣服,这种衣服在美观上确实不错,给整个人带来一种飘逸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穿这种衣服,势必就会造成行动不便,更重要的是,容易弄脏。

古代没有洗衣机,洗衣服全靠人工,那么穿这种衣服带来的麻烦如此之多,古人为何还要穿这种衣服呢?

实际上,这种穿这种衣服,就如同我们如今穿礼服、婚纱等一样,也只有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才会穿,并不是一直都这样,除此之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穿这种长袍大衫的。

能穿的这种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怕脏,怕脏的人,也就没机会穿,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这种衣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穿的,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那都是有规定的,但凡能穿的上这种衣服的人,根本就不用考虑脏不脏的问题。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影视剧,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每个朝代人的着装风格都是飘逸风,大部分是那种长袍大袖、下摆很长,包括近几年流行的“汉服”,也和这种风格类似。

似乎我们看到的所有古装剧中的男男女女,都是长袍加身,华丽耀眼。

比如这样式儿:

或者这样式儿:

再或者这样式儿:

这种拖在地上的衣服,让我们现代人在赞叹其好看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何古人如此喜欢这种打扮?难道是为了时尚吗?

答案是,古人如此穿着,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好看。

不得不说,这种长袍大袖的衣服,在穿到人身上时,给人一种十分灵动飘逸的感觉,男性穿上显得更加挺拔,而女性穿上则曲线更加优美,同时也显得更为庄重。

除了好看之外,这种宽大袖子的衣服,还有一定的储藏功能,在古人宽大的袖子里,往往会有隐藏的口袋在里面,这个口袋开口的方向刚好与袖子相反,因此,古人们就会把书信、银子之类的小物件放在里面,同时由于口袋呈倒口状,也就不会担心东西掉出来。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另一个问题,这种衣服设计成如此,就让我们现代人有一个疑问,衣服确实好看,但如此宽大的造型,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极为不便,总要担心衣服会不会挂到哪里,或者为了体现衣服的优美,而不得不保持一个姿势很久。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长长的下摆和宽大的袖子,非常容易沾上污渍弄脏,要知道古代可没有洗衣机,洗衣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古人有没有考虑过这种问题呢?

实际上,如果我们留心的话,即使是在影视剧中,也不是所有角色都是长袍大袖的,像一些小厮、仆人等角色,穿的则是另外一种风格。

比如这样:

看到没有?像小厮、仆人这样的人,穿的都是要多利落有多利落,袖子都是挽得高高的,只有这样打扮,干活才会方便。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古代人穿衣服,是讲究身份和地位的,但凡穿那种长袍大袖的,不是皇室成员,就是王公大臣,最不济也是个小贵族之类的,除此之外,剩下的人都是收拾的紧趁利落。

穿这两种衣服的人,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做事和不做事。

不管是皇室成员,还是王公大臣,这些人是不用考虑衣服脏不脏,脏了之后好不好洗这种问题的,即使衣服脏了,家里有大批的下人来为自己服务,哪怕是穿脏了,完全不担心,倒是下人们得担心洗的干净不干净,会不会受罚等。

而反观普通人,或是为权贵服务,或是种地做买卖,如果穿上这种宽袍大袖的衣服,就会非常的碍事,比方说下地种田,穿成这样扛着锄头,不仅不合时宜,也会让人笑话。

衣服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身份越高的人,其衣服就会越发的庄重,比如皇后,作为一国之母,她的衣服自然就是极为华丽,还有比如公主妃子,也都会有这种长袍及的衣服,这其实和我们现代男士衣柜里有几套西装,女士有晚礼服是一个意思。

这些人,难道你指望她们会洗衣服吗?不可能的,有的是仆人来干这个工作,衣服脏不脏与这些权贵无关。

也就是说,做事的人,是不会穿这种衣服的,而穿这种衣服的,则是不做事的人。

但即使是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也不是每天都在穿这种衣服,包括公主、妃子等,日常也没有时时刻刻如此着装。

也就是在出席大型正规场合时,才会这么穿,比方说参加宴会什么的,哪怕在民间,也就是结婚时,会穿的繁琐复杂一点,平日里,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还有一点就是,能穿的起这种衣服的人,她们所出没的场合,不是乡间地头,也不是大街上,而是如宫殿这样的,干净整洁的场所,这种地方,已经被仆人们提前打扫了无数遍了,就是在地上打滚,也不可能会脏。

地板干净,不会弄脏衣服,即使弄脏,回去也有人洗,完全没有任何担忧的贵族们,怎么会不为了美而追求时尚,别说古人,搁到现代也一样,换我我也要穿。

最重要的是,古人穿衣服,不像我们现代这样随意,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而是根据社会地位和品阶不同来穿上相应的服饰。

前文也讲过,仆人有仆人的服饰,而”长袍及地“,是要有身份的人才可以,这种穿衣戴帽的规矩,直到民国时期还有,比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只有读书人这种穿着长衫的人,才能坐着喝酒品茶,普通的人,也只能站着。

也就是说,毕竟古人非要穿这种看似不方便的衣服,而是到了那个身份地位,由不得你不穿。

除此之外,影视剧带给我们的,还有几个误区:

首先,古代的衣服,不一定都很长,老百姓的衣服就比较短。

在《史记》中,记载有一个经典故事,就是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而在两人私奔后,来到民间生活,其所穿的衣服就不是那种长袍大褂。

“自着犊鼻裤,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中描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的生活

所谓犊鼻裤,就是指短裤,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在劳作时所穿的衣服,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得知,那种拖到地上的衣服,在民间百姓身上,是看不到的。

也就是说,身份的不同,所穿的衣服也就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穿那种衣服,这要看这个人的身份是什么,所谓“短打”,就是普通百姓所穿的衣服。

其次,古代的长袍,不一定就必须得拖着地。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对衣着的相关规定,什么阶层穿什么衣服,都要按章行事,并且,对于衣服的款式而言,同样有着明文规定。

而所谓的长袍,也不一定必须拖地,在《礼记.深衣》中,就有对长袍的样式做了具体要求。

“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礼记.深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衣服最短不能露出肌肤,而最长,则不能拖到地上蹭到土。虽然在之后的历朝历代,对衣服的样式做了各种修改,但大致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秦汉时期的曲裾、齐腰,以及唐代时期的圆领袍,和明代的袄裙,这些衣服都是不容易拖地的,也就是说,古人所穿的衣服,并非我们在古装剧中所看到的那样,古人在规定衣服样式的时候,同样也会考虑到实用性。

而真正拖到地的,也只是各类礼服而已,如龙袍这种需要在正式场合穿着的衣服,但即便是贵为皇帝,也不会天天穿着龙袍到处跑,也就是在登基或者祭祀时才穿,平日里也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总而言之,那种长袍拖地的衣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穿的,要根据身份和地位才可以,同时,即便是可以穿这种衣服的人,也不是天天都在穿,只是在特定的场合和时候,才会穿出来,而能穿这种衣服的人,完全就没有衣服脏不脏的担忧,因此,干嘛不穿呢?

古人穿的衣服都拖到地上了,难道不怕弄脏吗?是为了时尚吗?

古人穿的衣服为啥要拖那么长?不仅为了好看,也因为迫不得已,而且他们也不怕脏。

在今天,除了一些特殊的重要场合,很少看到身穿拖地长裙的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穿着都力求简单大方,尤其为了行动方便,许多女子还喜欢穿上裤子,而将裙子束之高阁。

然而这样简单大方的穿着,似乎才流行不过近百年。而无论我们在观看古装剧,还是翻看相关历史作画,都会发现在古代,无论男女的穿着,都是很繁复的。

就在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慈禧太后的照片中还能看到她繁重的装扮,一件长袍盖住脚踝直接着地。而再往前看,类似五代隋唐的那些画作中,常见那些女子拖着长长的裙摆在地,或作舞,或行礼,或赏花,或静默,就连遛狗,都衣袂飘飘,感觉下一秒就要表演《天女散花》了。

如此,很多朋友就好奇了,古代不像现在,出门有轿车,落地就是光洁的瓷砖、大理石地面。在古代,绝大部分人家屋里都是泥土地板呢,穿上这拖地的长裙,她们就不怕弄脏了吗?还有那些要做家务的、地里劳作的女人们,穿得那么繁复,行动怎么方便?他们为何要穿这么限制行动的服装呢?

今天我们就好好说说这些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那些穿着拖地长裙的古人,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的。

古人穿衣,不像我们一样自由。无论任何朝代,都有一套关于穿衣的制度,大到阶层、职业、穿着场合,小到服装款式、颜色甚至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一个人身处什么阶层,为官的品级,都有固定的穿衣要求。而在这个阶层中,所处的场合又决定他能穿什么样的服装。如宋代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中有载:

“其士、农、工、商,诸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香铺里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管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在宋朝,只要看一个人的衣着,就能知道他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

又譬如唐代的皇后,有祎衣、鞠衣、钿钗礼衣等几种。遇到册封、朝会大典这些隆重的场合,就穿祎衣;如果是皇后亲蚕祭祀,那就穿鞠衣;类似宴会这样的场合,就穿钿钗礼衣。每一种服装颜色上、款式上、配饰上都有细致的规定,绝对不能穿错。

初唐皇后祎衣推定图

而皇后以下的嫔妃,其服装是根据品级做相应规定的,绝不能与皇后相同。

但如果在平常,唐朝宫里的嫔妃也能穿其他时装,譬如我们常在画作中见到的襦裙服,就是风行一时的时装,据说唐贵妃就最喜欢穿黄色的襦裙服。而襦裙服显然要比祎衣、鞠衣这样的服饰轻松简单许多。

所以,古人穿衣是看场合的。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任何人都喜欢轻松方便的穿着,就像今天一样,我们看到那些穿着拖地长裙的,要么是明星出席重要活动,要么是素人结婚典礼,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拍艺术照,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像慈禧晚年就很喜欢穿华服拍照,所以古人穿着华服画像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古代能穿拖地长裙的,接触的地方都很干净

受技术限制,古代的纺织物无论从数量还是品种,都异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物以稀为贵,穷一点的人家根本穿不起,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强调身份地位,限制普通人群穿着,所以很多富商,有钱买也不敢买,譬如汉代重农抑商,下令商人不准穿锦绣等织物,明朝的朱元璋更绝,直接下令:

“农衣绸、纱、绢、布,商贾上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得嘞,商人还不如农民呢,不过可笑的是农民也穿不起绸和纱啊,好不容易家里有个挣钱的能买了,又连带不让穿了,这摆明就是不让你穿嘛。

所以说白了,古人能穿上拖地长裙的,都是达官贵人及家眷,而且我们前面说过,古人穿衣讲究场合,一旦穿上拖地长裙,意味着要出席一些重要场合,这些场合都设于豪宅府邸,家家铺上地砖,女眷们从家里坐着马车轿子,一路脚不沾地到达后,落地就是被下人们洒扫干净的砖地,哪有我们想象的脏?

唐代遗址地砖

而在家时,这些女子也追求舒适方便,譬如唐朝天宝年间的贵族女子就很喜欢穿胡服,这胡服是啥样的呢?翻领、对襟、窄袖,衣服只到达膝盖,腰间再系上革带,下身是裤子。这种装扮日常穿着很方便行动,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相关的的画作和陶俑。

而真正需要劳作的穷人女子,是不可能有拖地长裙穿的,她们接触的场合非常有限,更多时候都是在家、在田地。这些女子穿什么呢?穿褐衣。

褐是用粗麻布和兽毛混纺的布料,质地非常粗糙,看着厚但又不保暖。所以古代关于“褐”的词语,大多指农民、贫民。而一旦中了进士做了官,就叫做“释褐”,意思可以脱去这层褐衣穿上官服了。

褐衣一般长度不过膝,而为了劳作方便,人们下身多半穿的是裤子。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凡是在劳动的人们大多穿着上衣裤子,而长袍着身的人则悠闲自在,旁边必定还跟着下人。

南宋《耕织图》

而在南宋的《耕织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不仅是田里的农夫都穿着对襟短衣和裤子,就连农妇也是穿着短褐,裤管挽得高高的在劳作。

当然,在历代的《耕织图》中,许多农妇是穿着裙装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她们裙装的款式异常简洁利落,颜色比较单一素净,长度也刚及脚踝,这样也并不会妨碍劳作。

再次,穿着拖地长裙的女子,就算弄脏了也不需要担心

这些人多达官贵族,平日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唾口痰都有婢女用盂接着,又怎么需要考虑做家务、下地劳作这种事?而一旦出门,随身有婢女帮忙留心各项细节,包括地面卫生情况,遇到不干净的赶紧提起裙摆。古代的地砖是不同现在干净,有点污迹是在所难免了,可是回到家里自有下人清理,哪里需要太太小姐们担心?

唐朝穿胡服的女子

总体来说,古代穿拖地长裙的人,一来因为身份需要,二来不用担心清洁问题。而需要担心各种问题的人,根本没资格没能力穿这样的服装。不像今天许多精致女孩咬牙买下了套晚礼服,才发现挂在橱柜吃灰几年都没找到场合穿。当然,这也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自由,在穿着上,是可以随心所欲。

分类:生活

相关问题